從平安優才計劃,看保險行業職場進化的內在邏輯

平安集團掌門人馬明哲曾一語道破,為什麼社會上對保險從業者有諸多負面看法和評價:一是專業技能不精;二是少數從業人員存在道德操守和誠信問題;三是公司的管理和教育還不到位。

能冷靜分析,從行業自身上找根源反求諸己,這或許也就是平安人壽能夠颳起“優才計劃”代理人招募這股行業職場新風的原因。

這波保險行業的職場進化,既是時代的要求,又給了眾多有志者提供了機遇。

從平安優才計劃,看保險行業職場進化的內在邏輯

01:謀事在人

保險是個重人力資源行業,從行業特點來講,代理人其實很不好做,要跟活著的人講生死,跟健康的人講重疾,跟歲月靜好的人講意外,跟年富力強的人講養老,本身就容易讓大眾產生隔閡。如果再因為代理人的業務水平問題,導致客戶險種配置不合理,或者乾脆由於利益因素,導致人為的理賠不順,更容易讓大家加深對保險業的負面印象。

但從某種意義上講,謀事在人,“沒有不靠譜的保險,只有不靠譜的代理”。

要“靠譜”,必須提高隊伍素質。作為知識和能力高度綜合的行業,廣納高才是必由之路。但是,高端人才進不來、不愛進,是行業內傳統代理人隊伍建設野蠻生長時期就形成的痼疾。而時代發展、科技進步的車輪沒有耐心等待,沒有高端人才,行業註定失去進步的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業內近年來開展人才招募新動作。作為行業業務能力優等生的平安人壽,在19年重磅升級“優才計劃”保險代理人招募,廣招具有經營意識和管理潛能的優秀人才,進行專項培養、助其成長。不僅是在推動保險代理人隊伍向年輕化、高學歷、高素質、高收入轉型,更讓投身保險行業的求職者事業上有前景、有追求,個人價值實現上能增收、有尊嚴。

從平安優才計劃,看保險行業職場進化的內在邏輯

02:時代推動的職場進化

平安人壽“優才計劃”大量吸納高學歷高能力的人才,不是一時心血來潮。

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保險業的專業化、科技化氛圍逐漸濃郁。由高素質人才隊伍形成的代際更替,本質上是推動職場進化。

去年底,平安集團原Logo中的“保險、銀行、投資”六個字,改為了“金融、科技”,核心主業順應時代發展更加清晰。

平安人壽“優才計劃”引領的高素質、專業化隊伍建設方面,重要性越發顯現。從優才計劃實施以來的統計數據看,首要特徵是年輕化

保險這行需要活力,而活力恰恰是年輕人的優勢,也正是因為年輕,讓他們有多勞多得的衝勁和幹勁,能很快適應行業調整、新業務節奏,面對客戶多元需求也可以快速實現轉型調整。

其次是高學歷。其中100%大專以上學歷,本科學歷達37.1%,最高學歷甚至有博士後。為什麼這麼多高學歷人才選擇加入到平安、從各行各業轉而參與到保險領域呢?

原因也簡單,保險行業本身的科技化程度在迅猛增長,涉及到方方面面。

舉例來說,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乃至於精算工作都線上化,為客戶量身定做保險組合往往只需“一鍵搞定”。有的“優才”原是學計算機或編程的,使用起來更得心應手;有的客戶本身有家族疾病或基礎病,醫學領域跨界而來的“優才”為他們服務就更有天然優勢;有的客戶為孩子教育投保,文教背景的“優才”們規劃起來就有獨特的“第六感”……

簡單地說,“跨界”是優才計劃裡的核心思想之一。如水與火單獨存在的時候,是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日常。但它們結合在一起,卻催生了改變世界的蒸汽機。

好的跨界=職業昇華、業績增效=個人增收。數據顯示,優才人均FYP值是非優才的1.8倍,而優才的晉升速度是非優才的2-3倍。

從平安優才計劃,看保險行業職場進化的內在邏輯

03:兩個“人與人”的關係

再分析優才計劃提高隊伍素質的初衷,核心還是致力於解決兩個“人與人”的關係。

其實,保險是有溫情的。

保險的核心是保障不期而至的人生風險,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的關懷何談人壽保險?當然,這種溫情不僅僅表現在代理與客戶間的日常關懷,更表現在專業基礎上的貼心服務。平安人壽高管認為,簡單產品客戶可以直接在線購買。只要是複雜的、中長期保障產品配置,就需要代理人線下跟客戶講解,幫助客戶分析自己的需求並推薦適合他的產品。有原本的專業知識為基礎,容易在部分領域形成專長,成長更快。

保險更是有熱情的。沒有熱情的投入做不好保險代理,但人的精力有限。平安人壽通過大量投入,用科技賦能旗下優才代理人,打通“人”和“人工智能”這對“人人”關係。

這樣的兩個“人與人”的關係,其實就是平安人壽培養“優才”,溫情與科技並重、專業與人文統一的基礎理念;同樣,掌握這兩個“秘訣”,也能讓“優才”迅速打開局面,積累人脈的厚度和廣度,提升業績與收入。

在“優才計劃”的踐行過程中,契合這兩個“人與人”關係並走向成功的例子並不鮮見。《南方人物週刊》的一期報道,對平安優才代理人袁玉菲的跨界事蹟進行了封面報道。

2015年4月,來自東莞的袁玉菲,從一名三甲醫院的內科醫生,跨界成了平安優才。長期在醫院工作的她,對客戶永遠飽含著一名醫者的溫情,同時對保險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在“對每一個客戶都負責任,以客戶為先”的平安精神影響下,背靠平安的培訓平臺迅速提高自己的專業性,成就感和收入水平也遠超過往。

04:平臺賦能成關鍵

當然,平安人壽優才計劃不僅僅是自我建設,其目標是打造全行業輸出標準和範式。通過自上而下的組織高度和自下而上的執行力,通過高頻、廣覆蓋的培訓,提高新晉“優才”的銷售和服務技能,幫助其更好地服務客戶。

科技和管理賦能讓來自其他行業初入保險軌道高素質、高學歷的年輕人才,成長更加快速、高效,讓他們脫穎而出成為平安的中堅力量,乃至整個保險行業的優才,甚至代表整體行業保險從業人員的專業性和服務性。

保險銷售推薦的不是可見的實體商品,能夠向客戶說清楚本身就有難度。激發客戶的保險需求更是需要專業的厚度與廣度,“多出的這一步”,正是保險代理人的工作難點。

在解決工作難點方面,平安賦能的關鍵作用讓很多成功的“優才”受惠頗多。來自上海的平安優才戚曉怡就表示,平安的培訓非常強大!聘請諸如知名律師、醫學博士等專業權威,給自己培訓專業知識。當自己更專業,知識結構更全面之後,也能更好地根據客戶自身實際情況,配置更適的保單。

更讓戚曉怡感慨的是,平安的智能化服務平臺為她補齊了短板,解決了後顧之憂,“可以隨時提問,它都會第一時間給到我一個最專業的答案。”

這樣的平臺賦能,不啻於是事業的最佳助手,收入增長的火箭助推器。

從平安優才計劃,看保險行業職場進化的內在邏輯

05:個人職業規劃的實現與突破

從歷年加入平安人壽優才計劃的個人案例來看,尋求自我實現和突破職業天花板是很重要的因素。上面提到過,平安人壽對此給出了兩個很明確的職業路徑,那就是“營銷路線”和“管理路線”。

保險“營銷”有門檻,進階有難度。人到中年的劉嘉璽加入“平安優才”之初就意識到了這點。

曾在500強外企市場部工作過的他格外認真,也肯動腦。加入平安後,白天拜訪客戶,晚上回家覆盤到夜裡兩三點,還以寫公眾號的形式,總結當天工作生活的所思所想,內容涵蓋金融、保險、理財、家庭情感等方面。從最初幾十人的閱讀到現在的幾百、最高三千多人的閱讀量,他逐漸打破面對客戶的疑慮,有信心和客戶溝通,讓客戶信服。2018年初入職的他,已經累計為客戶送去9000多萬的保額保障。

而福建的80後夏念君,加入“平安優才”走的是管理路線。原本汽車銷售的工作經歷,讓她對團隊管理並不陌生。加入平安人壽後,從組建自己的銷售團隊到各個項目落實,親力親為的同時也適時放權,讓這個平均年齡不到30歲,來自各行各業優秀人才團隊充滿活力。“我們不分上下級,只屬於合夥人,為夢想一起努力。”

路途艱辛,但也回報豐厚。如今的夏念君打破了曾經的職業天花板,也因團隊成績收入躍進不止一個數量級,完成了自我價值的實現。

其實,平安的職場進化邏輯核心就一句話:把重人力資源的保險行業的重心前移——從隊伍建設的源頭抓起,敢於吸納優才、敢於鼓勵優才、敢於放手讓他們揮灑才幹;技術上用大平臺賦能、精神上用企業文化薰陶,給年輕人機會幹大事、賺大錢,改變人生。

最後,對於個人來說,職業生涯中跨界不是一個容易的選擇。英文中選項(option)與機遇(opportunity)開頭很類似,但如何最終把選項變成機遇卻大有不同。平安人壽,深喑職場進化內在邏輯,給渴望改變的人以成長的平臺,不僅是選項,更是人生的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