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一時榮辱取人,要看世界本來的樣子,否則將一直被矇在鼓裡

傳說公冶長善辨鳥語。他生活貧困,經常沒有糧食吃。有一次,一隻鳥飛到他的房前,大聲對他鳴叫著說:“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個虎馱羊,爾食肉,我食腸,當急取之勿彷徨。”公冶長聽了之後,馬上跑到南山,果然看見一隻被虎咬死的山羊,於是拿了回來。

後來,羊的主人在公冶長家裡發現了羊角,就認為是他偷了羊,把他告到魯國國君那裡。公冶長將事情的經過說了一遍,但魯國國君不信他懂得鳥語,將他關進了監獄。而孔子知道他的秉性,為他向國君申辯,求情。魯國國君沒有理會。

不以一時榮辱取人,要看世界本來的樣子,否則將一直被矇在鼓裡

過了幾天,公冶長在獄中,聽到上次那隻鳥又叫道:“公冶長!公冶長!齊人出師侵我疆。沂水上,嶧山旁,當亟御之勿彷徨。”他聽後,馬上將此事報告給了國君,國君仍然不相信他的話,但還是派人前去查看,結果真的發現了齊國的軍隊,於是發兵突襲,取得大勝。因此釋放了公冶長,並給了他很多賞賜,還想讓他做大官,公冶長堅辭不受,因為他覺得憑自己懂得鳥語獲得官位是一種恥辱。

孔子談到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曾被關押,卻是無辜的”,於是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公冶長是曾經蒙冤,雖然後來得到平反昭雪,但也難免會遭受世俗的歧視和一些諷言惡語,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孔子超脫世俗之偏見,不以一時之榮辱取人,而且還把女兒嫁給了他。

說此話時,孔子是已經贏得了普遍的社會聲譽和有著身份地位的人。孔子能作出這樣的決定,在當時實屬難能可貴。明朝的馮夢龍曾警告世人:“不可以一時之譽,斷其為君子;不可以一時之謗,斷其為小人。”其主旨在於看人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以一時的榮辱取人。其實這是很難做到的,所以《大學》中有云:“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而孔子卻做到了這一點。

社會已經發展了兩千多年,很多事情都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就“不以一時榮辱取人”這一點而言,人們仍然未能做到孔子一般,甚至還有越發後退之嫌。在利益至上的當今社會,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勢利眼,這些人看重的便是當下這一刻。無論對別人而言,是怎麼樣的效果,單從對自己的結果來看,勢利眼無疑是一個致命傷。

不以一時榮辱取人,要看世界本來的樣子,否則將一直被矇在鼓裡

從前有一位居士,常發願要見文殊師利菩薩,因此不時地廣行佈施,恤孤濟寡。每逢齋日,齋戒沐浴,嚴淨壇場,敷設高座,種種供養,至心懇禮文殊菩薩駕臨壇場,以滿所願。

有一次,見壇內高坐椅上,坐一老翁,不但邊幅不修,而容貌極其醜惡。豆大的眼眵,深黃的鼻涕,如弓的佝僂,似土的膚色,簡直形如夜叉,人鬼不辨。居士嚇得倒退一旁,一顆虔誠心,頓成怔忪心,並自思念,我每敷高座,莊嚴壇場,皆願求文殊師利菩薩光臨道場,慈悲一現。而今座上,究是何人?竟然膽大包天,敢於上座。遂走至座前,在氣憤之下便牽著老翁下座,並囑之曰:“請老翁自愛,下不為例。”老翁毫無表情,立即悄然而去。

第二天,居士便淨備香花水果,前往寺中,恭獻佛前,虔禮默禱曰:“弟子某持此功德,願現世得見文殊師利菩薩。”事畢返家,晚間就寢,於夢中有人言:“你一向恭敬誠求,願見文殊師利菩薩。可是,你見之而不識,當面錯過,還求於何處得見文殊?”

居士曰:“我素來細心觀察,未見形影,究於何處得見,請君示知?”夢中人言:“日前你嚴淨壇場,敷設高座,於高座上,坐一老翁,彼即文殊師利菩薩。”居士聞言及此,不覺周身急出大汗,自夢中醒來,遂向空中求乞懺悔。

不以一時榮辱取人,要看世界本來的樣子,否則將一直被矇在鼓裡

生活中有一些人,便如同故事中的居士一樣,習慣於戴著有色眼鏡看人。他們把正直的人看成惡徒,把有才華的人看成窩囊廢。他們為此犯下了許多錯誤,同時也影響了正常的人際關係。摘下佩戴許久的有色眼鏡,丟棄以一時榮辱取人的舊習慣,看看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否則將一直被矇在鼓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