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人,24小时与病毒“交战”

株洲日报记者 刘琼 通讯员/张峻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不在临床一线,却和病毒面对面拼力“交战”;他们所在的是一条隐形的“战线”,面对的是看不见的“敌人”;他们让病毒无处遁形,守护一座城的健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疾控人。

他成了“夜归人”

“不好意思,我可能反应有些慢,现在站着都能睡着。”1月29日下午3点,在市疾控中心会议室,一见到记者,熊新平有些歉疚地说。

今年53岁的熊新平是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主管急性传染病的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从1993年至今,他已在疾控战线工作了27年。

作为疾控战线的一名“老兵”,这些年,熊新平历经了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甲流”等不少疫情。

1月17日,他就紧急联系各县市区疾制中心及市直公立医院传染病管理科的相关负责人,举办了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冬春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培训班。

随后的几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并迅速在全国多地蔓延。作为疫情防控的一线人员,从1月18日起,熊新平就成了一个“夜归人”。

对疑似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列入医学观察对象进行监测、对基层疾控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对大众发布疫情防控知识……这10多天来,他带领40余名疾控人员一直奋战在防疫一线。

“最早晚上11点能回家,有时凌晨两三点才能下班。”由于连轴转,熊新平的嗓子有些沙哑。他的妻子唐雨新也是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

“我是一名党员,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况且还有那么多同志和我并肩战斗。”熊新平说。

24小时与病毒“交战”

身着连身防护服、头戴护目镜和口罩……1月29日中午12点,已到饭点,市疾控中心检验科科长曹正安仍和同事专心致志地在进行样本检测。

“我们接到病人的样本后,通常在3至4小时内出检测结果,随时来样随时工作,24小时轮班,尽可能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断和治疗争取时间。”曹正安介绍,由于身着厚厚的防护服,加上精神高度紧张,一场实验过后,检验人员早已汗流浃背。

样本从采集到被检测需要经历哪些过程?曹正安介绍,在采集了患者的呼吸道样本后,会将其保存在特制的病毒采样管中,随后使用特殊容器进行二层和三层包装,所有样本将放置在专门的铝制样本运送箱中,以保障样本的运输安全。

“对病毒的每一次研究就像是一场交战。”曹正安说,检测过程中最细致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样本处理,处理过程都是由穿戴全套个人防护设备的检测人员借助生物安全柜完成的。生物安全柜是一个空气净化负压柜,这样就能保证病毒不会扩散到生物柜外。在多次过滤和各种化学试剂的帮助下,病毒的外衣被逐渐剥开,露出核酸。核酸提取后便送往基因扩增仪,通过观察扩增过程,从而确认样本中是否存在病毒。

直接与病毒“交战”或许会让不少人望而生畏,曹正安和他的同事却从未想过退缩。据悉,该科室共有20名成员,最大的55岁,最小的才20岁出头。春节期间,全员在岗。

“这是我们的战场,这场防疫战不打赢,我们绝不会撤兵。”曹正安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