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阄扶贫”,如何精准?

你玩过“抓阄”的游戏吗?

抓阄是民间一种传统的选择方式,就是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要做一项分配选择,不好作出决定,怎么办呢?于是就拿几个纸条,分别写上供选择的事项,团成纸蛋蛋,每个人随机抓一个,幸运者即被选中。

小学四年级语文有一篇课文《抓阄》,就详细叙述了这样一个抓阄故事:一位贫困的父亲迫于生活的压力,艰难地以抓阄的形式确定让姐弟俩中的一个人去上学,可抓阄的过程中姐弟俩的谦让让父亲感动不已,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苦点累点也要让两个孩子都去上学。

一般来说,抓阄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择机制和分配方式,谁选上谁选不上就看运气了,谁都不能有意见。但抓阄并非放之四海皆为准的,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比如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水坡镇横堤村村干部在确定贫困户时竟采取抓阄,这种看似公平实则伤害群众利益的做法要坚决纠正……”近日,尉氏县纪委监委负责人在通报近期查处的扶贫领域不担当、乱作为的典型案例时这样说。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是重要举措之一。精准扶贫重在“精准”,就是要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精准扶贫要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而抓阄作为一种全靠运气的选择,用在确定贫困户上,完全违背了“精准”的要求,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乱作为”。试想,这种办法模糊了两个问题:首先请问,参与抓阄的人是不是都是贫困户?不是贫困户的压根就没有资格抓阄。其次,如果参与抓阄的都是贫困户,理应都被纳入扶贫对象之列,何须抓阄选择?如果不都是,谁贫困就帮扶谁,更谈不上抓阄了!总之,“抓阄扶贫”说轻了是一种图省事的懒汉思想在作怪,说重了就是一种害怕触及矛盾的消极懒政怠政行为,这种错误如果得逞,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使那些真正的贫困户无法获得应有的帮扶,而另一些不需要帮扶的非贫困户却被“过度帮扶”。

精准扶贫是一场攻坚战,要扶真贫、真扶贫。要常常进行“回头看”和动态调整“挤水分”,纠正贫困户识别不精准的现象,提高扶贫对象识别的精准程度,既要做到扶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又要坚决杜绝个别基层干部“优亲厚友”过度扶贫等不公道现象的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