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篡位為何不以燕為國號?

眞愛壹丗


元朝末年,布衣皇帝朱元璋摧枯拉朽將四分五裂的中國再度統一,建立明王朝,明朝得國最正被歷代津津樂道,明太祖朱元璋因此也成為了中華王朝奉天承運的合法天子。



朱棣是明太祖的四兒子,個人才能也非常出色,又恰逢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按理說是有爭奪大位的資格,但是晚年朱元璋為了維護宗法制的秩序,還是把天下交給了年輕懦弱且威望不高的朱允炆,所以朱棣心裡很不服氣。

又加之朱允炆政治經驗不足,登基後輕信黃子澄等人的建言,操之過急的搞削藩,削藩工作搞的很不圓滿,逼得藩王們死的死,反的反,不甘束手就縛的朱棣據此發動了靖難之役。


至於朱棣為何不把國號改為“燕”,我覺得這很好理解。

因為歷朝歷代最講究政權的合法繼承性,什麼是合法性?就是讓國家的上下階層都認可你這個政權,無論是從道義上,還是從控制上來講,都要具有一定的威信,往往政權易靠武力奪取創建,但難具有法理性,像朱元璋推翻暴元建立明朝,所以被得到了時人和後人的認可,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就是明顯的出師無名,必然揹負萬世不忠不孝的篡位罵名,若是再置換國號,更難以服眾,也很難被後代史書所承認。

還有,繼續用明的國號,有利於團結大多數,孤立小部分,減輕他政治上的繼位阻力。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明朝已經建國三十多年了,不僅明朝的大一統國家概念深入人心,而且經過洪武皇帝的勵精圖治,國家已經從戰亂廢墟走向了恢復繁榮,無論是官僚還是百姓對明朝的認同感都很強烈,再加上朝野的既得利益集團多是洪武朝老臣,或為勳臣子嗣,所以他們對維護明朝社稷的決心還是很堅定的,所以朱棣繼續秉持大明國號可以大大減輕篡位阻力。

另外,朱棣也姓朱,而且還是洪武帝的親兒子,算準了朱棣不會自立門戶,既然南軍打不贏北軍現實如此,那麼文武百官換個主子也就無所謂了,既不會留下一個賣國求榮的壞名聲,還能保留相應的權位,你說他們幹不幹?所以,到了南京城破後,除了建文帝的心腹死黨外,百官們幾乎都能夠接受這樣一個換新主子的現實了,對他們的影響並不是很大。


納蘭談史


假如題主如果當面問一下朱棣這個問題,毫無疑問,朱棣會一個大耳刮子送給你。

下面來還原一下你們對話的情景。

有一天,題主見到了已經卸任皇帝的明成祖朱棣,就興沖沖的跑了上去。然後,就發生了下面一段對話。

題主問道:“朱老爺子,您當初篡位為什麼不以燕為國號,畢竟您曾經是燕王啊?”

朱棣龍顏大怒,“啪”的一聲,一個巴掌給題主留下五個紅色指頭印。

朱棣罵道:“老子啥時候篡位了?江山依然是我朱家的大明江山。用燕作國號?你小子這不是汙衊老子謀反嗎。”

感覺莫名其妙捱了一巴掌,題主心裡特別氣憤不過。就反駁道:“沒有謀反,你唬鬼呢,那你起兵幹啥?”

“嘿”,朱棣輕蔑的一笑,說道:“謀反,老子沒有謀反。起兵,老子那是靖難。靖難懂不懂,就是為了幫助允炆這小子剷除身邊的奸賊。老子一切都是為了大明江山啊。”

題主怒極反笑,大聲質問道:“好一個厚顏無恥的老匹夫,一個偽君子。口口聲聲說為了自己侄子,那你為什麼要當皇帝。”

朱棣滿臉委屈的說道:“沒辦法啊。允炆這小子當初聽信身邊小人的話,不給他幾個叔叔活路,我當初起兵南下就是為了幫助他爺爺教育一下這小子。誰知道進了南京城後,這小子又不知道跑哪野去了,我讓人搜遍全城,都沒有找到。你想啊,我總不能讓我爹打下的江山長期沒有人管理吧,只好勉為其難暫時當了這個皇帝。不信啊,我當了皇帝之後,依然沒有忘記允炆這小子,一直在尋找,甚至我都讓鄭和六次到海外去尋找,都沒有找到。”

題主無語了,無奈的點了一支菸,蹲在路邊抽了起來。朱棣一點都不慚愧的順手搶過題主嘴裡的煙,深深的吸了一口,也順勢坐在題主的身邊,然後意味深長的說道:“你們後人就知道說我篡位、造反,我容易嗎,這不是都是為了允炆這小子嘛,你們翻翻史書記載,看老子說過一句造反的話麼。還有你小子,讓我改國號為燕,那江山是我老爹打下的,我接的是我老爹的班,名正言順的。改國號?划不來嘛。”

題主氣的站了起來,說了一句“厚顏無恥”,就順手攔了一輛出租車走了。

朱棣站起來,看著遠去的出租車,也哈哈大笑而去。


安定郡小書生


朱棣只是篡位,他不是改朝換代建立新國啊!大明江山是他爹朱元璋打下的,他只是對家族產業的繼承有異議,又不是對江山份屬大明有異議,當然不會改國號為燕,而是堅定不移地維護正統,也就是他爹朱元璋的皇權。

一、朱棣再三強調正統,絕不會否定朱元璋

首先,朱棣對自己的父親朱元璋是非常尊敬,甚至是畏懼的,即使朱元璋沒有將皇位傳給他,但也給了他相對寬鬆的環境以及統領軍隊的權力。

大明建國之後,朱元璋對自己的兒子都不錯,他是一個典型的苛刻外人、但護短自家的慈父,秦王等人幾次犯錯(罪),朱元璋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板子高高舉起、輕輕落下,基本沒怎麼問罪自己的兒子。

而燕王作為他最有出息的兒子,統兵能力是槓槓的,在兄弟當中也頗有號召力,這就導致了許多人認為燕王比皇太孫更有繼承資格。

需要指出的是,皇太孫朱允炆雖然得到朱元璋支持,但事實上他並非太子朱標的嫡長子,而是庶二子,只是因為朱標嫡長子早逝,而嫡次子朱允熥又比朱允炆年紀小,而且不及朱允炆討爺爺喜愛,因此這位真正的太子嫡子便被忽略了。

而且,朱棣奪位之後,朱允炆下落不明,朱允熥卻受到牽連,被貶為庶人,關在鳳陽。

所以,嚴格說起來,建文帝的皇帝資格也不是那麼硬,朱棣心裡當然就容易產生別的想法。

朱棣為了強調自己才是正統,索性偽造出生來歷,將自己和前面三個兄弟、周王說成是馬皇后的兒子,也就是的謂嫡子,而他雖排行第四,但前面三個兄弟都死絕了,當然就成了名正言順的嫡長子,繼承皇位也就是理所當然的。

二、國號與年號不同,不能瞎搞

國號,也就是國家的名號,是建國之時確立的,以此區別於其他國家、以往的朝代。因此,除非重新建立新國家,否則肯定跟自己的老祖宗用的是同一個國號。朱元璋確定了明為國號,他的兒子、孫子、曾孫子,只有腦子沒毛病的,都不會去動他定下的國號。如果連國號都換了,就好比朱家子孫不姓朱了,去改姓其他,那絕對是忤逆不道的做法,要被天下人罵死。

年號則是每位君主可以私人定製的東西,一個不夠,還可以兩個、三個、N個,還可以個性化打造,取名取到自己滿意為止。

比如說朱棣,就給自己取了個永樂的年號,歷史上也稱他永樂大帝,搶了個皇帝寶座,後代子孫都受益,可不就是永樂?


元二使安西


你好,問題是朱棣篡位為何不以燕為國號,那就讓我們看看如果朱棣以燕為國號,會發生什麼。

1、首先,歷史上的靖難之役朱棣是艱難獲勝的,如果不是朱允炆實在拎不清,又太急於削蕃的話,鹿死誰手還未可知。就算這樣,朱棣也是幾次死裡逃生。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當時忠於朱允炆的力量還是很強大的。那麼好,一旦朱棣改國號為燕,原本的一場政變,就變成了徹底的造反,那些原本忠於朱允炆的力量,很快就會在南京城外重新聚集起來反對他,名義都是現成的,撥亂反正。

在這種情況下,朱棣就算想,他也不敢。

2、從大明朝當時的情況來看,朱元璋死了還沒幾年,那些當年跟著他打江山的老兄弟們,不少還活著,重要的是,朱元璋還有幾個兒子,幾個義子,那都是活著的,而且不少是百戰將軍,你們叔叔侄子打,他們可能中立,但如果你想推翻老子們一起建立的大明朝,恐怕是有點想去見朱元璋了。

從這個角度上講,為了爭取那些中立勢力,朱棣也不能改國號。

3、朱棣畢竟是一代大帝,成熟的政治家。做一件事必須要看對自己有沒有利。比如殺方孝孺並誅他十族,你以為純粹為了洩憤嗎,那就把朱老四看的太簡單了,方孝孺是朱允炆的死忠,朱棣殺他,就是為了警告那些還忠於朱允炆的人,皇帝老子是坐定了,你們誰要是還有別的心思,這就是例子。

反過來再看改國號這件事,除了給他多塑造幾個敵人之外,還有啥好處呢,答案是沒有好處。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普通人都不願意做,朱棣當然更不會做了。


秦人文史


某個時候的政治家更像是一個商人,他們在做某件事之前要核算成本,陳述厲害。簡單說,就是怎樣做事效果更好,如何用花一塊錢辦一百塊錢的事兒。所以,政治家的思維可以用在生意場,同樣生意人出身的政治家更懂得政治投機,這就是“政商”的由來。

如果朱棣改國號顯然對自己不利,因為雖然另起一行誰都可以成為第一,但是必須有支持的基礎才行。好比接手一個生意興隆的飯店,是用原來的招牌不動聲色地繼續經營呢?還是大張旗鼓地改換門庭重新開始呢?但凡聰明人都明白,第一種方法更容易獲利,要不然諸如“轉讓費”、“好處費”之類的條件就無從談起了。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大明王朝已經建立了三十餘年,特別是在朱元璋的治理下,老百姓已經對明朝有了認同感,或是說有了感情。畢竟朱元璋對老百姓還是不錯的,如果朱棣改國號為“燕”,很明顯是改朝換代,首先炸了鍋的是老百姓,其次是一些野心家會趁火打劫,到時局面就會失控。搞不好,朱棣成了製造禍亂魁首。最終還不知道誰坐皇帝呢。

另外,朱棣篡的是皇位,並不是國家,江山還是老朱家的。在外人眼中,不過是老朱家的家務事兒。再說,當時朱棣就藩的地方已經不稱為“國”了,而是以“燕地”相稱,統領總兵力超不過萬人。它與西漢初年及西晉時的藩王有很大的區別,這也是朱允炆削藩之初幾個藩王馬上束手就擒和朱棣猶豫不決才起兵的原因。因為朱元璋早有準備,根本沒有給藩王造反的資本、實力,只要藩王不聽話,削起來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結果,政治經驗匱乏的建文帝還是很大膽地去做了,因為他相信“削你沒商量,一削一個準兒”。但是,薑還是老的辣,最終朱允炆沒有斗的過自己身經百戰的四叔。

朱棣奪得皇位之後,必須得順著朱元璋的腳印就下去。這樣最穩妥,還不迷路,“大明”就是他前方的一盞明燈,朱棣還指望著它延續國祚呢!如果將“明”改為“燕”,只能證明朱棣能折騰,但不能證明他聰明。所以,聰明人不做糊塗事兒,千萬不要小瞧了朱棣。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這要是在明朝,讓朱棣聽到你這話,估計題主九族該沒了。明成祖朱棣以“靖難”之名行“篡位”之實,但說白了這也是老朱家自己內部的的鬥爭,這不可能涉及到國號的變更,朱棣也不敢以燕為國號,畢竟更改國號這便不是“靖難”了,國號一改便是妥妥的篡權奪位了。

第一、這屬於老朱家的內部鬥爭,朱棣只是幫自己的大侄子剷除奸惡

朱棣篡位大家這雖然是事實,但,他起兵大的是“靖難”的名頭。奉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定下的規矩,若朝中有奸臣,藩王可起兵除奸鏟惡。


所以朱棣“屬於造反又不屬於造反”,說到底就是自己老爹把皇位傳給了自己大侄子,自己心裡十分不滿意,加上朝中有“奸臣”當道,提拔自己的“叔侄關係”讓建文帝削藩,於是乎自己只是按照《皇明祖訓》中的規矩起兵,是去為皇上、為自己的大侄子除去身邊的奸惡之臣。

也就是說,朱棣“又不是篡權奪位”,所以不涉及國號的更改。


第二、朱棣不敢,若以燕為國號,則敲實篡位之實

前面已經說了朱棣打的是“靖難”的名頭,只是後面自己的大侄子自己想不開在南京紫禁城玩起了失蹤,不知道跑哪裡去了。自己沒辦法只能先替自己的大侄子治理天下,而且自己還派出了鄭和下西洋去找自己的大侄子回來管理天下。

你看朱棣這多聰明,他所有的表現自己是無奈被迫才當了這皇上的,自己接的是自己老爹的班,是朱允炆跑了,自己勉為其難自己代為管理天下,名正言順的。

如果自己改了國號,那就是實貼的謀逆、篡位,所以他不敢!別忘了彼時的大明不止他一個藩王,如果他一改,就會有數不盡的人起來反他,而且還名正言順的那種。


像素說


歷史的發生,為歷史發聲!

引言

朱元璋曾一心培養太子朱標,不料朱標早逝,沒能等到登上皇位之時,他便將全部希望寄託在朱允炆身上。為了避免部下功高蓋主,尾大不掉,朱元璋為朱允炆折斷了良弓、斬殺了走狗。自己吃過貧窮的苦,不想讓兒子們吃第二遍。朱元璋將兒子們分藩各地,期許著他們能力佐孫子朱允炆,至此以後,朱家的大明基業能延續世世代代。

事與願違,和自己一樣能征善戰的四子朱棣竊取了孫子朱允炆的江山。或許,也只有朱棣敢做,也只有他能做到。

▲明成祖朱棣畫像

朱棣擊敗朱允炆登上了夢寐以求的皇位,為何不用自己的藩地“燕”來命名國號?

事實上,這樣做名不正言不順,反而會讓自己為天下人所恥笑,也背離了自己曾經起兵的“初衷”。

01 改國號違背“靖難”之意

朱允炆在繼位前深感藩王勢力遲早是自己執政道路上的攔路虎,登基之初便著手策劃削藩事宜。在陸續削掉幾個藩王勢力後,朱棣坐不住了,與其等著讓你來消滅,不如自己拼死一搏,萬一成功了呢。舉兵之前,必須要有一個合理的理由來搪塞眾人,朱棣和姚廣孝絞盡腦汁,翻書引據,終於找到了“合理”的理由。

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皇明祖訓》

於是朱棣打出了“靖難”的旗幟,南下勤王,清君側,對外聲稱建文帝身邊有了奸佞小人,不得已而為之。“靖難”成功後,如果貿然改國號為“燕”,實則違背了當初起兵的“初衷”,將自己置於“靖難”的對立面,讓自己聲望掃地,以何臉面來一統天下。

▲靖難之役作戰圖

02 改國號違背祖制陷自己於忤逆

朱棣雖然名義上打著“靖難”的旗幟,但他索要圖謀的在別人看來一清二楚。如果說“靖難”是一塊遮羞布,還有另一塊遮羞布就是沿襲祖制。朱棣和建文帝再怎麼針鋒相對也是老朱家的事,根上是扯不斷的。“靖難”成功,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稱帝“實屬無奈”。朱棣生母歷來爭議不斷,據史料記載,朱棣尊稱馬皇后為生母,就是為了宣示自己的正統地位。建文帝沒了蹤影,二皇子秦王朱樉、三皇子晉王朱棡已逝,自己又是嫡母所生,稱帝名正言順。

改國號為“燕”,無異於赤裸裸昭告天下皇位是篡位而來,於祖上而言忤逆,於臣民而言竊國。

建文帝朱允炆畫像

總結

改國號為燕,百害而無一利,法制與道德上都無法立足,是統治者朱棣所不願看到的。


歷史的發生


以燕為國號,這是改朝換代的節奏,朱棣不至於愚蠢到這般地步,如果真這麼做,他就坐實了謀朝篡位的罪名了。


從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持續四年的靖難之役,其實不過是一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通俗的講,這是一場內部戰爭。



靖難之役的起因是建文帝懾於藩王叔叔們在藩國權力過大,採納親信近臣齊泰、黃子澄和師傅方孝孺削藩的建議。朱元璋建立明朝,以諸王分封邊塞,九位塞王(分別為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九王)負有守禦邊疆,抵禦北元殘餘勢力的重任,在大行分封的同時,這些塞王逐漸掌握了一定的實力,比如鎮守大寧的皇十七子寧王朱權擁有“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鎮守北平的皇四子燕王朱棣更是擁兵十萬,握有“節制沿邊士馬”的重權。藩王勢力的膨脹,對於剛剛成立的建文朝廷確實是個潛在的威脅。



建文要削藩,是不想明朝重蹈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王”那樣的覆轍。不過,削藩牽扯的藩王很多,齊泰主張擒賊先擒王,先削藩王中實力最強的燕王,黃子澄則建議先從力量較弱的其他藩王削起,以逐漸架空孤立燕王。建文帝接受黃子澄的建議,從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到建文元年(1399年),先後削去周王朱橚、湘王朱柏、齊王朱縛、岷王朱楩、代王朱桂的封國,一時之間朝廷和藩王之間關係急劇緊張,迫使燕王朱棣不得不有所準備。



燕王朱棣要以一己之力反抗朝廷,必須要出師有名,要打著什麼口號出兵?朱棣想到了“靖難”,因為這是被太祖朱元璋寫入《皇明祖訓》的,朱元璋為了防止大臣篡權,允許藩王可以移文中央索取權臣和起兵傾君徹,《皇明祖訓》載文曰 “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起兵正是以此為理由,直指齊泰、黃子澄是奸臣,必須要起兵討之,並提出了“傾君側,靖國難”的口號。

不過,《皇明祖訓》還另外規定,藩王要起兵靖難,須得當朝皇帝應允,且要在皇帝召喚藩王核實情況後才能起兵,在剷除奸臣後須在五日內離開京師回到藩國,如此說來燕王朱棣以傾君側的名義發起靖難之役,不過是為自己篡奪皇位找的一個藉口罷了,但是在當時,這卻是一個最合理不過的理由,非常時期要用非常手段。



靖難之役以朱棣打入南京城,建文帝不知所蹤,齊泰黃子澄被殺,方孝孺誅十族結束,朱棣終於實現了入主南京,奪取皇位的目的。一般來講,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屬於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往小處說,這是朱氏皇族的一場內部戰爭,往大處說,這是大明王朝的一場關於權力更迭的內戰。這和改朝換代是兩碼事,朱棣作為太祖朱元璋皇四子,在建文帝不知所蹤後,他實際上是有資格做皇帝的,以太祖在世最年長兒子(嫡子)的身份,這樣的尊貴身份,足以掩蓋他發動靖難之役的篡逆事實。畢竟天下還是老朱家的,只要是老朱家的子孫,誰當皇帝還不都一樣。



朱棣如果以自己的封國燕國為國號,那性質就不一樣了,那叫改朝換代,是直接把自己和太祖建立的大明王朝撇清關係,屬於另立新朝,這是實打實的謀朝篡位,情節是最為惡劣的。朱棣不敢這麼做,也絕對不能這麼做 ,且不說朝中不知道還有多少像方孝孺這樣激烈反對他的大臣,就說自己這皇位,本來就名不正言不順,再通過更改國號,豈不是要徹底激怒反對派,置自己於絕地,靖難之役無數將士付出的努力也要付諸東流,而朱棣自己,也將在其他皇族的如法炮製下黯然下臺。


大國布衣


朱棣當皇帝后,為什麼不以燕為國號?反過來說,朱棣為什麼要繼續用大明為國號呢?

早在朱棣十歲的時候,朱棣就被朱元璋封為燕王。到了洪武十三年,朱棣前往北平,開始了他在北平的藩王生活。

朱棣被封為燕王,奪得皇位後以燕為國號,似乎是合情合理的,因為很多諸侯王稱帝后會用原來的封號作為國號,比如李淵在稱帝之前被封為唐王,稱帝之後就以唐作為國號。

改國號看似合情合理,實際卻並不是這樣的。事實上,朱棣沒有必要改國號,也不能改國號。

從朱棣起兵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朱棣不能改國號。

朱允炆想要削藩,朱棣不想坐以待斃,朱棣想要搏一搏,想要起兵試一試,雖說失敗後是必死無疑,但如果不起兵同樣沒有好下場。

那麼問題來了,朱棣要以什麼理由起兵呢?清君側!

朱棣想到了老爹朱元璋的《皇明祖訓》,在《皇明祖訓》中有寫到:

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既平之後,收兵於營,王朝天子而還。

如果朝廷裡面出了奸臣,各地的藩王是可以帶兵剷除奸臣的。朱棣憑著這一條,打著“奉天靖難”的口號開始起兵,最終靖難大軍攻進南京城。

為何說從朱棣起兵開始就註定朱棣不能改國號呢?朱棣是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的:我要為皇帝剷除身邊的奸臣,我是來幫助皇帝的,只不過,皇帝朱允炆失蹤了,為了大明王朝能夠繁榮下去,皇帝這個重擔我來扛,我願意做新的皇帝。

也就是說,朱棣無論是起兵,還是當皇帝,都是打著天子旗號的。如果朱棣稱帝后改國號,那和之前靖難的口號就完全不一樣了,將會人心盡失。原先保持中立的大臣們也會起來反對他。

一旦失去人心,那就完了。朱棣清楚自己是來位不正的,它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鞏固自己的勢力,如果這時候因為改國號而失去人心,那朱棣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沒必要改國號,也不能改國號。

靖難之役,說白了是朱允炆和朱棣之間的一場戰爭,無論是朱允炆,還是朱棣,他們都姓朱,都是朱元璋的後代,這實際上是皇家之間的一場內鬥。無論是誰做了皇帝,這天下都是朱家的天下,既然如此,這朱家天下的創始人朱元璋所定的國號“大明”,就沒必要更改。

當然,要不要改國號,一個是沒必要,但更多的是因為朱棣不能改。

不能改!為何呢?

第一是前面提到的,如果朱棣改了國號,將會失去人心,人心不可失。
第二是朱棣要體現正統性、合法性。怎麼體現?靠朱元璋。朱棣是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的,誰允許藩王能夠帶兵進京剷除奸臣?是朱元璋的《皇明祖訓》。為什麼朱允炆下落不明後,朱棣能夠成為新的皇帝?因為朱元璋。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後代,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後代,還是朱元璋的嫡子,自然,朱棣是可以當新皇帝的。
我們可以發現,朱棣在稱帝后,並沒有去攻打其他地方,但各地的官員都默認朱棣是新的合法的皇帝,這就是朱棣不改國號的好處。這還是大明的天下,你們還是大明的臣子,忠於大明和忠於朱允炆是不一樣的。

吉利不吉利的問題。

既然是國號,那就不得不講究吉利不吉利的問題。

“燕”這個國號好不好呢?不好。

在我國的歷史上,用燕作為國號的國家,都是一些小政權小國家,對於大一統的國家來說是很不吉利的。

用燕作為國號不吉利,那大明呢?好!很好!非常好!

明,代表著光明,把明字分開來看是日和月,象徵著大明朝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壽。哪個皇帝不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夠永垂不朽呢?

綜上,如果朱棣改國號,那將是一件十分錯誤的事情。朱棣人不傻,他不可能給自己惹出沒必要的大麻煩出來。並且大明這個國號非常吉利,為什麼要換呢?

《皇明祖訓》

《明史》


簡單平凡123123


打個比方,你的父親姓李,你總不能姓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