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時,經常被叮囑“忌口”!到底為什麼要忌口?忌口要忌什麼?

中醫忌口的說法,其實和藥食同源有關係。中醫認為所有的食物和藥物一樣,都是分寒、涼、溫、熱、平五個性味。在《黃帝內經》裡面,很早之前就有記載:“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其實以前古人講的這段話,就是現代中醫所謂的“忌口”。

忌口主要有以下意義:除了對於正常人群來說,在不同地區、不同季節,要選擇與體質相適應的食物,如果吃了與自身體質相反的食物的話,就會傷正氣,引起一些疾病。很多人認為忌口只是針對患病人群。患病人群在患病期間吃的藥和吃的食物之間的性味可能會有矛盾衝突,不利於藥物發揮作用;或者吃的食物會加重疾病、產生不良反應。在疾病康復之後,吃的食物也有可能誘發舊疾復發。我們說的忌口,其實不僅僅是生病的時候要忌口,對於一些正常人群,也是有忌口這樣的說法。

中醫養生講究隨地域、季節和體質的變化而變化。忌口是一種養生習慣,不要侷限於在生病時才想到忌口。

對於中醫來說,忌口食物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辛辣溫熱類,比如辣椒、胡椒、羊肉、狗肉等可能會助熱上火的食物;二是生冷類,比如西瓜、雪梨、雪糕等可能會寒涼傷陽氣的食物;三是平時所說的“發物”,比如狗肉、鵝肉、竹筍、蝦、蟹等可能會發陽氣的食物;四是海腥類,比如蝦、蟹、魷魚等有腥味的食物;五是油膩類,比如豬油、豬肉、動物內臟等;六是其他類,比如鹹菜等。

怎麼區分什麼時候適合吃,什麼時候不合適吃,要“三因制宜”,即因時因地因人來動態分析。陽虛體質人群,不能吃寒涼食物,西瓜、雪糕之類的要少吃;陰虛火旺體質人群,不能吃溫燥傷陰食物,比如姜、蔥;小孩和老人的脾胃比較虛弱,不太建議吃生冷或是偏硬食物;孕婦不可以吃那麼多辛辣刺激食物,因為會刺激到胎兒。所以,我們要根據不同的體質來判斷食物。另外,我們要看是否有其他疾病或者病症。有傷風感冒或者起麻疹傾向的人群,忌吃生冷油膩食物,避免內邪不能排出而困在體內;因滯氣而出現胸悶情況的人群,忌吃豆類或者薯類,這些可能會令脹氣更加嚴重;有痔瘡或者皮膚紅腫的人群,忌吃溫熱食物,比如羊肉和辣椒,以免助熱生火。所以我們在疾病的治療期間和康復期間要選擇不同食物。有些人治療疾病會喝中藥,若中藥是清熱解毒的,就不可以吃辣椒或者羊肉等溫熱食物,因為這些跟藥物有相反作用。有些人為治療失眠,可能在吃寧心安神藥物,這時就不能吃溫熱刺激食物,以免令自己更加睡不著。

其實忌口不僅中醫才有,西醫也有忌口。比如,糖尿病患者若在吃降糖藥,建議不要喝酒;失眠患者若在吃安眠藥,建議不要喝咖啡和茶;缺鐵性貧血患者若在吃鐵製品補血,建議不要喝茶,因為喝茶可能會影響鐵質吸收;對於心臟病或者嚴重全身水腫的患者,建議少吃水果,因為這樣可以減輕心臟負擔;對於便秘患者,建議少吃山楂、烏梅等味酸收斂的食物,以免加重排便困難;對於糖尿病患者,建議不要吃那麼多含糖量高的水果,比如甜橙、芒果。忌口的病人或者正常人都是通過不同狀態來判斷什麼是不可以吃的。

其實普通市民一直誤以為“發物”就是鵝、鴨之類,其實不是的,食物本身也像中藥一樣有它的性味。所以對於特殊體質和特殊患病人群來說,這些食物的性味會誘發原有疾病,或加重現在病症,或削弱現在所吃藥物藥效,我們就把它們稱作為食物的一種發性。所謂的“發”,簡單理解就是誘發、引發、助發的意思。如果在中醫角度來說,我們會將發物定義為:如果在食用後導致患病,或使舊疾復發,或加重當下疾病屬性的食物,統稱為發物。

中醫所說的發物沒有固定範圍和種類,水果、魚類等都可能是發物。如果從中醫角度細分發物的話,可能會按性味分為動火類、動風類、助溼類、積冷類、動血類、滯氣類和動病類。有一些文獻說發物以甘味、辛味和鹹味居多。在古代書籍中提及最多的發物是魚、雞、羊肉、燒酒、鵝、辣椒、面、牛肉、姜等。有舊疾或者體質較弱的人群,碰到這些食物可能會誘發疾病。氣血較平和的人群,根據自身體質吃這些所謂的發物,其實是沒有任何傷害的。

所有發物致病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在這些發物裡有一些動物性食物,裡面可能含有激素,可能會促進人體某些機能亢進或者代謝紊亂,引起舊疾復發,比如某些動物內臟或者雞裡面可能含有雌激素。二是有一些食物可能含有豐富的異性蛋白,或會成為一種過敏原,引起過敏反應,導致疾病復發,比如蝦、蟹、雞蛋、菌類、芒果之類。三是一些刺激性較強的食物,可能會引起炎症擴散或者加重炎症,比如說辣椒、胡椒、花椒之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