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將至,農村“斷親”現象令人無法理解,農民:你不來我不去。這是什麼原因?

農夫老嶽


距離春節還有40天的時間,很多在外打工的農民工都已經踏上了回家的路,安靜的農村又重新變得熱鬧起來。雖然每年到了元旦和春節,在外打工的農民工、在外求學的大學生都從城市回到了農村,但是人們並不像以前似的一回到老家就會走親訪友,很多人都是抱著你不來我不去的想法,農村“斷親”現象越來越嚴重。

記得小時候最期待放寒假了,因為冬天地裡已經沒有農活,春節過後大人便會帶著小孩子們走親戚,和親戚家的孩子玩嗨了後,即便是大人到下午時已經回了自己家,小孩子也要在親戚家住上幾日,等到過幾天父母來接時,依然依依不捨。記得有一年我在大姨家一直住到了要開學才回家。最近幾年再有沒有像小時候那樣在親戚家過夜的事情,逢年過節大家也不像以前那樣來回走動,除非是有事情後才回來家中。以前玩的很好的表姐妹、表兄弟,現在看到後只有陌生,在也沒有以前在一起瘋玩的感覺。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農村“斷親”現象如此嚴重呢?

原因一,現在農民的生活壓力大導致。以前的農民外出打工的很少很少,多是在家裡務農,或者是在自己村子周圍的廠子上班,那個時候雖然糧食的產量並不是很高,但是消費水平卻很低,一進了臘月,農活沒有了,農民呆在家裡也沒事,便會走親訪友溝通感情。現在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好,生活成本也越來越大,在家務農的農民越來越少,很多農民都進城打工,一年到頭只有臨近春節才會回來,春節過後又匆匆出門打工,回到家後根本沒有精力再走親訪友,只想好好在家裡陪陪老人和孩子。

原因二,攀比心越來越重。近幾年由於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好,樓房和私家車已經成為農村最常見的東西。家中買了大件,人們在聊天時都會忍不住說一說,若是對方家裡也蓋了樓房買了車,自然不會引起對方不適,若對方家中沒有這些,便會覺得是有意嘲諷,時間久了,親情便蕩然無存,攀比心越來越重。

原因三,親情觀念越來越差。自從計劃生育實施後,農村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因為家中只有一個小孩子,從小到大會被大人嬌慣,若是和親戚家的孩子們一起玩,家長生怕自己家的孩子受委屈。以前家裡的孩子多,大人們早已經習慣孩子們打打鬧鬧,孩子們也不會覺得自己受委屈,感情多是打出來的,玩的多,打的多,感情也深。獨生子女害怕受委屈,不敢和別人一起玩,大家都保持著安全的距離,感情自然不會深到哪裡去。

綜上所述,之所以在農村會出現“斷親”現象,除了人為因素以外,更多的是和社會發展、經濟等因素造成。


小馬話三農


五十年代,一家有難,八方援。六十年代,老少爺們是親人。七十年代,親幫親,鄰幫鄰。八十年代,各自顧個家迋人。九十年代各顧個個,親戚不走,親情離。零零後,為自己,自已掙錢自己存,打著自已小算盤,親爹親孃也不問,那有閒心走親戚。一代一代人情淡,只認金錢不認人。中華美德全忘完,忠孝禮義沒人提,親人只有爹和媽,妻子兒女一家人。中華文明禮義國,忠孝德禮要得提,提倡遵老和愛幼,發場文明孝禮心。



看人間百態品人生哲學


我爺爺4子1女,孫子,孫女,外甥,外甥女有25個。我姑姑三女一子,我們都很尊重姑姑,我父母以及我們每年都去探望姑姑。由於我們姐弟妹都是國家工作人員,因而我們去都各自拿當時月工資的三分之一給姑姑。我表哥也每年帶著他的兒女來看望我父母,可我表哥每年送給我父母的禮品全都是偽劣產品,我們姐弟妹可生氣了。表哥帶來的一兒一女,我父母都得包紅包給他們。雖然對錶哥的做法我們很生氣,但我們仍然每年去看姑姑,因為姑姑真的很賢惠,我們很尊重他。姑姑去世了,我們也不與表哥來往了。三個表姐我們根本不認識,她們的子女我們即使面對面看見了也不認識。我爸的大哥,二哥,三哥我們都不往來。我大舅舅家,我結婚後第一個春節我們夫婦作為新客人去探望認親。可我舅舅整餐飯只很熱情招呼他的醫生新女婿,把我們新婚夫婦涼一邊。從此以後,我在路上碰見都不去問侯舅舅了,從此再也沒看望過他,就是他死了,我們都不去參加他們葬禮了。我們一家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與舅舅來往了。

現在我只與自已的弟弟妹妹一家來往,我們姐弟妹仨密切來往。其他堂的,表的都不來往,多數碰見都不打招呼,好像不認識的人一樣。

親戚不如同學,不如朋友關係好。


用戶9548534871487


爺爺奶奶 外公外婆那一代人或他們還在的話,很能走動的親人更多些,現在年輕一代的走動的少了,特別是那些混得好的長輩在往年聚餐的時候批評晚輩混得不好,各種炫耀。晚輩心裡肯定是有落差啊!然後就少聯繫了,情感就變淺了。

還有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外公外婆 爺爺奶奶不在以後 親兄弟姐妹 各有家庭的人(他們的老婆 老公等等覺得分錢 分地照顧老人等處理事不平等),有時候會因為一些小事情吵架鬧矛盾也是很多的,關係變得複雜了,自然走動就少了!

當然有錢多點的人會經常走動到是真的,都會互相扶持。



左江九妹


在以經濟為基礎的大潮中,把親戚當親戚對待的溫馨場面以一去不復返,也將成為歷史!現在維繫這種關係的唯一紐帶也離不開銅臭,婚喪嫁娶聚一聚的意圖也不單純!

記得去年的一天突然接到一位大概十來年沒有來往的親戚(長輩之間有些矛盾)加了我的微信並

視頻半個多小時。因為沒什麼感情也就沒什麼感慨。一個月以後的事情我才清楚原來如此!他孩子要結婚希望我帶我全家出席,並借五萬塊錢給他!不客氣的說我自己過的也不怎麼樣!也想裝逼來著,可囊中羞澀!如果只說參加婚禮,我百分百去,就這五萬塊錢把我給出賣了!沒去!

時間雖然過去很久了,如果再有一次這種機會我還是沒有正確選擇。給自己的評價應該是什麼呢?要是換位的話,應該是沒品或者是沒格局亦或是沒有親情觀念……。源是什麼?維繫親情的基礎又是什麼?如果把患難見真情作為道德基礎,那人人都在有難的時候來找你,你這個基礎又能維繫多久?

問題看似不大,細分析也就成了說不清理不明的辯論題。我給他歸於一個字:窮!要是不差錢的人估計親情維繫的應該都不錯。窮老百姓見招拆招一天一天稀裡糊塗過去吧……


愛大連


以前農村家家戶戶在一起生活,不說三代,就是五代的表親表戚還是相連行往,特別是一些比較有德行的大戶,更是親朋多多,戚友不少,每辦一場親事(不論紅白事),總要請盡九親六戚,房上叔伯兄弟,這樣會顯得在當地威望有加。改革開放,農村的意識已發生了很大變化,進城務工便在城裡買房,更多的農村弟子考上大學,出外工作,這樣農村已是人員稀少,而且有大部份的農村父母跟著兒子進城落戶,開始在城裡生活,只有少部份農民還守著那一畝三分地。農村的蕭條,也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由於相隔遙遠,很多的親戚也只能電話聯糸,微信聊天,慢慢的越走越遠,也只有三月清明時節大家叔伯兄弟相聚,親戚更是拉長了距離,漸漸地變成了: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不行往成了路人。


心斷新豐酒1


我這個題,就會想起小的時候,我一到暑假的時候,就會到農村去,那時候是很小,也不知道什麼叫走親戚,也許走親戚是大人們的事,那個時候我經常去我大姨家。因為大姨是媽媽的姐姐,大姨對媽媽很好,所以對她的孩子們也是非常的好的,我現在想起我的大姨。都會令人懷念的感覺,那時候的親戚,真的有一種親情存在。等到我長大以後,每年都去看望我的大姨和我大姨夫,自從我大姨和我大姨,離開這個世界以後,再也無處可去了。


我大姨家有四個哥哥,現在有三位哥哥都在外地,還有一個弟弟還守著大姨的家,因為大姨去世以後,我們就沒有地方去了,也不能拎著東西去看望弟弟,這也不合乎常理,有時候大姨家的哥哥們,到我家裡看望我的媽媽。我們還是互相走動的,平常誰家有個大事小情,誰想孩子結婚了,誰家孩子辦滿月了,都互相知會一聲,那個時候才有時間聚一聚,因為都離得很遠,平時誰都沒有時間,只有那個時候親戚能見上一面,互相細說工作的艱難,生活的不容易,還有顯示自己的成績,這些表兄表妹們,在一起回憶起小時候的事情。




走親戚也是挺方便的,現在都有車有輛的,我們走親戚就這麼走,我要是上我老舅家去,就是我妹夫開著自己的車,拉著我們姊妹五人,去看望我的老舅,因為老人已經歲數大了。現在都不拿東西去看望了,兜兒裡揣上錢就可以了,姊妹五人一人200塊錢,這就是1000塊錢,到我老舅家還不能吃飯,因為怕給人家添麻煩,這是現在走親戚人的想法,這樣過節就能走一家,如果在遠一點的親戚,也得自己開車去,當天去可以當天回來了,如果在跟前兒就不必了,可以打車就可以去了,或者騎摩托車去,但是現在誰家也不用拿東西,有的想拿東西,只能拿點兒大米白麵什麼的,因為買東西怕別人不得意,拿錢是最實惠的,但是有的經濟不允許的情況下,拿的東西還是很體面的。



如果沒有條件的,就不張羅走親戚,也不去看望別人家的老人,但是他們的心情還是在的,現在科學都是很發達的,手機能視頻,能看到真人真事的,打開視頻互相見個面兒,互相嘮嘮嗑,也是一種親情的寄託,親戚不需要親人到看望自已老人,拿多少東西,或者拿多少錢,但是他們晚輩人多心,不拿東西和錢面子上過不去,這就導致有一種斷親的感覺,其實這都是理解的,互相理解別人的難處,在心裡有個互相祝福吧!這就是親戚。



三農剛子


斷親是正常的事,古人曰親連親,連到北京,親戚不要連的太多,常人說一代親二代表,三四代就要了。這就是親不過三代。所以過去很多老者去世之前都會招呼子女,舅姨家就儘量少往來了。說明〈親戚要少為好。否則都沉浸在往來之中了。

過去的人,包括現在的人。親戚主要就是陏禮,每年都要互相走動,大包小包拎著,紅包裝著,酒喝著煙抽著。牌打著,看似風光,實際是比風頭,比勢孑,也是一種浪費,主人家也是從頭天開始忙。買菜,購酒加煙。忙的一塌糊塗∴第二天還可能培夜。小心何候,耽心那點做錯了,顯得對人不尊重。

春節過完了,這些事也就平定了∴也有心事安下心來算賬了。發現這個節過得太費錢了,一年的收入開支了不少。另外一再說陏禮,紅包大了,人家會說示範,紅包小了,說你小氣,更甚者說你混的不好。很多人都為陏禮弄的心裡不痛快。所以說斷親是好事,如果親戚遇到特殊情況,出手相幫,或者隋禮,就另當別論了。總歸一句,出手是不要回禮的。我老了,親都斷了,但是病老死亡還是陏禮,但與小子輩無關。


安徽巢湖記憶


大家好,我是田園小當家,我來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農村“斷親”現象越來越普遍,尤其是老一輩漸漸逝去,年輕一輩血緣聯繫更淡了,堂兄弟、表兄弟有的互相都不認識,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1.距離遠了

我父親這輩7個男孩,2個女孩,2個姑姑都嫁到了外地,平時聯繫很少,幾乎不來往;大伯一家在雲南,十幾年都沒見過了;四伯在縣城,每年清明上墳能聚一下;我父母跟著弟弟去了省會城市,幾乎也不回老家。像我父母這樣的50、60後都奔著子女去了,平時和自己的兄弟姊妹都是微信聯繫,如果不是有事根本聚不起來。

2.經濟條件差距

農村混的好的有人巴結你,混的不好的別人怕你來借錢、佔便宜,根本沒人理你。久而久之關係就斷了。我一個堂叔因為家裡窮、小心眼,總覺得別人看不起他,跟自己的兄弟都處不來,平時別人家裡有事都不出頭,等他兒子結婚就坐了3桌,從哪以後就徹底斷絕關係,誰家有事他都不去了。

3.現代思想文化的衝擊

以前的人比較講傳統和規矩,每年都要走親戚,一家都不能少。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拋棄這個傳統了,幾乎很少有人主動去走親戚了,能不去的就不去。而且現在走親戚都會被問到收入、婚姻、學業等各種問題,很多年輕人不願意暴露自己的隱私,非常反感走親戚。

4.大家都忙著掙錢

現在年輕人出去讀書、打工,老年人也跟著子女出去帶孫子,大家都很忙,沒時間走動。我父母跟小姑在一個城市,每年也只有過年見一面,平時根本沒時間走動,各忙各的事。年輕人更不會走親戚,有時間不如約同學、朋友一起玩。

總結

其實親情很重要,遇到大事關鍵時刻還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才會出手相救。所以我們要珍惜親情,忙不是藉口,只要你願意總能抽出時間。感情都是越走越深,最終發現還是親情最重要。


田園小當家


斷親?我是個要面子的人,不願落個不孝,不通情達理,不會來事兒的人。有些親戚雖然眼裡沒有我,小時候不疼愛我,我過年的時候還是會帶禮品去看望他們,最起碼大面得擋過去。至於某些人斷親,說明心態沒放正。比如日子過的差的向有錢的親戚借錢吃閉門羹,一下子就得罪了——什麼破親戚?!還不如我那些朋友呢!如果日子過的差的借了親戚的錢老是不還,說話還不好聽,覺得該幫他一把,不領情,那麼也沒得來往了,有錢的親戚會說——我的錢也不是颳風刮來的,我再有錢是我的,你借了就得還!還有的手裡有倆錢看不起窮親戚,進了他家門愛理不理的在酒桌上吃飯時說話語氣高傲自大,羞辱窮親戚,人家窮就不要自尊了嗎?!親兄弟之間不和睦不來往則多半問題出在父母身上,一碗水端不平,偏向某一個,守著受寵的說其他孩子的壞話,搬弄是非,受寵的和失寵的自然走不一塊去,別說來往了,成仇人打破頭的都有!其實人和人處事之間很簡單——我又用不著你,用著你你也幫不了我,不對事兒,有那來往的必要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