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法顯,"西天"取經的中國第一僧人

法顯本人出生在山西的武陽,早年便見證了後趙、冉魏、前燕和前秦勢力的相互取代。尤其是在前秦創造的短暫的霸業後,飽受飢寒之苦的法顯,得到一段相對安穩的求學時光。但在學習佛學經典的過程中,他發現經文翻譯有很多嚴重錯誤。而且殘漏部分明顯,使用起來非常麻煩,最重要是當時東方僧律混亂,人們無所依從,高級僧侶對低級僧人欺壓嚴重。在經歷大半生的光陰蹉跎後,年過六旬的他才最終下決心到西天取得真經。然後回來傳道弘法,讓其他僧侶免遭困惑的煩惱。

東晉法顯,

法顯本姓龔,三個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出生之後,父母也擔心他會夭折,三歲剃度寶峰寺,成為小沙彌(小和尚),專心研讀佛經。此時的中華大地,已經分為南北兩區。西晉亡於建興四年(公元316年),次年晉元帝即位,是為東晉。草原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北方政權輪番更迭,歷經後趙、前秦、後秦、北涼,皆尊崇佛法。

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11年)八月,法顯攜帶經卷,乘商舶循海東歸。舶行不久,即遇暴風,同行商人以為是這位崇信佛法的高僧惹怒了海神,法顯險些被他人當作異教徒扔進大海,幸得一中土商人仗義執言,才保住身家性命,在汪洋大海經過105天的艱苦航行,於公元412年12月底抵達了耶婆提(今蘇門答臘島或爪哇島),法顯在這裡住了5個月之久。後繼續北航,於義熙八年(412年)達青州長廣郡(今山東半島的青島嶗山),太守李嶷聽聞法顯從海外取經歸來,親自趕到海邊迎接,高僧明侶奔走相告,驚歎不已。

東晉法顯,

途經江蘇彭城(今徐州)還參與設計建造了龍華寺。經過京口(江蘇鎮江),於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到達建康(今南京)。東晉最為著名的佛教活動家、淨土宗始祖慧遠大師為法顯大師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

東晉法顯,

從古至今捨身求法者,只有法顯一個人是從陸路出發而從海路返回,自此,沒有第二個人。西漢張騫有"鑿空"西域之功,而無航海記錄。唐玄奘西行求法,亦無航海記錄,時間也比法顯晚了230年。明代航海家鄭和雖七下西洋,卻沒有走陸地絲綢之路。相比之下,法顯不僅有穿行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翻越蔥嶺、遊歷中亞、西亞、天竺諸國的記錄,同時又是開闢"海上絲綢之路"航道的探險者。他所著的《佛國記》,更是代代相傳,被翻譯為英、法、日,印度文等多國版本,為中外文化交流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