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苑」秦金平:从石槽到华阴拉沙

从石槽到华阴拉沙

说起那次拉沙,我记忆犹新。永远也忘不了那是一次有意义的劳动。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所在的石槽学校,为了响应上级号召,搞好勤工俭学工作。在石槽大队的帮助下,学校在大队林场旁边,平整了三十多亩沙地,准备播种花生。

打井必备的白沙要到三十多公里外的华阴县去拉。

​「大荔文苑」秦金平:从石槽到华阴拉沙

我清楚记得,那是个星期五下午,学校通知我们三个班(初一两个班,初二一个班。)。每四个学生一个架子车,晚上拉到学校住半宿。到了晚上十二点,老师把同学们叫起来,吃了饭。在学校带队老师的领导下,大家一个跟着一个,拉着架子车有序地走出了校门,行走在大华公路上。

​「大荔文苑」秦金平:从石槽到华阴拉沙

虽然是后半夜,月亮在云块的遮荫下,忽明忽暗,也不算太黑。当经过沙苑洋槐树林时,枝繁叶茂的槐树叶,在微风吹拂下,沙沙作响,带着甜味的槐花香扑鼻而来。不知疲倦的蜜蜂,抓紧时机,不停的飞来飞去,采花酿蜜。发出了嗡嗡的响声。师生们一路有说有笑,好不热闹。

​「大荔文苑」秦金平:从石槽到华阴拉沙

天快亮的时候,大家赶到了雨(渭)河岸边的陈村渡口,在船夫和老师的安排下,几十个架子车和师生装了满满一船,船夫把大家送到了河对岸。在船上听船夫讲,河南岸有几百米路不好走,是“水泥”路。果然,这段路确实难走,一会儿水,一会儿泥,一会儿胶泥疙瘩,坑坑洼洼,崎岖不平。听老师们说这是前几天下雨造成的。

​「大荔文苑」秦金平:从石槽到华阴拉沙

上了公路的时候,路况好多了,大家越发走得越快了。

河南边和北边大不一样。南边路两边全是部队农场种的地。全是麦子,麦子开始由绿变黄,一望无边。在阳光照耀和微风吹拂下,起伏不定,摇摇晃晃。不一会,我们就到了夫北村的沙河边,大家各自装满了车子,开始了原路返回。

​「大荔文苑」秦金平:从石槽到华阴拉沙

返回到88号信箱和北阳时,大家做了短暂休息,喝了些开水,吃了点冷馍,就算把饭吃了。路上虽然有几道河坡,坝坡,但是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大家最终安全顺利地返回到家。

虽然辛苦,但苦中有乐。通过这次”长途跋涉”的劳动,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论干什么事,只要大家团结一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不成的任务。

​「大荔文苑」秦金平:从石槽到华阴拉沙

作 者 简 介

​「大荔文苑」秦金平:从石槽到华阴拉沙

秦金平,大荔石槽村人,七六级初中毕业,农民,81年10至86年10月,五年军旅生涯。喜好诗词,快板,三句半。愿以文交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