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遼陽的地位如何?

汪貴顯


遼陽是東北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古城,有兩千多年的建置。自戰國時期至後金政權遷都以來,一直是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軍事重鎮。歷史上的遼陽不僅深刻影響著東北地區的發展進程,也對其周邊的朝鮮半島甚至整個遠東地區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襄平是遼陽最初的地名。燕國統治下的遼寧地區, 由於和中原地區關係密切, 使之成為東北最早出現封建生產關係的地區, 也是遼寧社會經濟向前發展的重要開端。隨著行政機構和駐軍逐漸增多,襄平成為遼東地區邊陲重鎮。後襄平城又有、昌平、遼東、遼州、遼城州、遼陽、東平、鐵鳳、天福、南京等名稱,一般學者認為;公元938 年,遼朝在東京道設置東京遼陽府,是“遼陽”正式被列為行政區名稱的開始。但關於遼陽地名的出現時間有兩個說法:其一,源於“渤海國”;其二,始於遼代。《金史. 地理志》東京路遼陽府條記載:“遼陽府本渤海遼陽故城 ”,是所謂“遼陽”之名始於渤海時期。《遼史. 太祖本紀》載:神冊三年(918 年),“冬十月,幸遼陽故城。翌年(919 年),修遼陽故城”。《大金國志. 地理》條載:“以渤海遼陽府為東京”。

東漢末,公孫氏割據遼東近50 年。前燕至東晉的三百多年間,遼東地區先後由前燕、前秦、後燕、高句麗統治,各族統治者割據征戰,城市幾度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公元404年(東晉元興三年)高句麗據有遼東之地,改襄平城為遼東城。襄平一名由燕國始稱,至此廢除。公元10世紀,契丹族興起,建國稱遼。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攻佔遼東城,置遼陽府。又在襄平老城的基礎上,修葺遼陽故城,改為東平郡,置防禦使,並“鑄鐵鳳以鎮之”,因稱鐵鳳城。遼太宗耶律德光即帝即位後,改遼陽府為南京,作為遼代的陪都,遷東丹國首都於遼陽,建東丹王宮(今遼陽市老城東北隅)金時遼陽仍為東京,金世宗完顏雍在此登位,遼陽的城市地位升至最高點。

明代,遼陽為遼東首府[1],設遼東都司,並築城,此時的遼陽雖然已經不是都城,但仍是東北地區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明末後金政權攻佔遼陽,將國都由赫圖阿拉遷往遼陽,遼陽城市地位進一步提升,但隨著後金國都再次由遼陽遷往瀋陽,遼陽統治中心的地位開始衰弱,從此一直在州縣之間徘徊。

[1] 《遼陽金石錄》,遼陽市檔案館編,第6頁

薩爾滸之戰勝利後,1621年,努爾哈赤決定將京城從興京搬至東京(今遼陽)。他在召集貝勒諸臣議政時說:“天既眷我,授以遼陽,今將移居此城?還是仍還歸我國?”貝勒諸臣諫曰“還國!”。努爾哈赤說:“國之所重,在土地、人民,今還師,則遼陽一城,敵且復至,據而固守。周遭百姓,必將逃匿山谷,不復為我有矣。捨己得之疆土而還,後必復煩征討,非計之得也。且此地,乃明及朝鮮,蒙古接壤要害之區,天既與我,即宜居之。”貝勒諸臣皆曰:“善。”遂定議遷都(《清太祖高皇帝實錄》)。

遼陽作為清代都城的歷史只有短短四年,但對於清朝的發展十分重要。這次遷都的直接原因是攻克了遼陽,遼陽是命在遼東的首府,以此為都,即可將割據勢力變為地方政權。此外,遼陽的軍事戰略地位優於赫圖阿拉,《盛京通志》中記載“太祖創業之初,築城於此,一以經畫寧、錦,一以控制遼、沈[1]”。第三,遼陽的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亟便、近攜遠控、位處要衝,《明一統志》記載“負山阻河控制東土,秦築障塞以限要荒,臨閭之西海陽之北。地實要衝,東北一都會也。”。且赫圖阿拉距海較遠,缺少食鹽,但遷都遼陽即可解決這一問題。第四,還有民族方面的考量,努爾哈赤變漢人聚居區的遼陽為滿漢族混居的格局,積極學習漢人的文化和先進技術,進而發展自身的割據勢力。以上幾點原因,大體可概括努爾哈赤的遷都遼陽是有著政治、軍事、地理、民族等多方面的考量的。

[1] 轉引自《盛京通志》卷一八,《京城志》


青年史學家


我們的遼陽市在歷史上是東北地區最為歷史悠久的都市了,歷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到十七世紀期間都是中國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軍事重鎮。春秋戰國時代遼陽稱“襄平”,燕國在此設立遼東郡府;秦、漢時代仍設遼東郡;遼太宗天顯十三年(938年)定為東京遼陽府,遼陽一名相沿至今。元代為遼陽行中書省的駐地,統轄東北全境。明代在此設遼東都批示使司,批示東北地區的軍事,兼理民政。明末清初,努爾哈赤在遼陽太子河東岸建都。在歷史的長河中,遼陽這塊土地曾產生過良多龐大事務:戰國時代燕太子丹被其父燕王喜斬殺於衍水(太子河)河畔;公元240年,北魏上將軍司馬懿曾率雄師在遼陽城下平定公孫淵父子的兵變;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統率雄師攆走高句麗人入侵,進駐遼陽,留下了《遼城望月》、《遼東山夜臨秋》兩首聞名詩句。公元1162年,女真人完顏雍在遼陽稱帝。翻開遼陽的歷史長卷,可以看到古代東北歷史生長的萍蹤,1990年被遼寧省當局確定為省級歷史文假名城。


營口同城會


在努爾哈赤從遼陽遷都瀋陽之前,遼陽一直是遼東最有名的城市。就地位而言,遼陽也算是幾朝古都的,當然了這些個國國祚都不長。

中原王朝最早在遼陽定都,是戰國末期的時候,那時候遼陽叫襄平,燕國被秦國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燕王喜最後只得帶著殘兵敗將逃亡遼東,將國都遷到了襄平(公元前226年)。不過僅僅苟延殘喘了四年,燕國就被秦國滅了。

將近五百年後(237年),又出現一個燕國,三國時期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眼見著魏國要收拾自己了,就很乾脆地自立為燕王,定都襄平。不過這一次,這個王都就存在了不到2年,然後司馬懿來了,圍城數月,人吃人的襄平城破,司馬懿舉起了屠刀,“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

七百年後(928年),襄平成為遼朝的五京之一,而且還出現了一個東丹國,大遼滅了的渤海國後就把那些遺民遷到了這,因為渤海國很多人馬都在為大遼征戰,所以給他們留下了塊地盤。1116年,渤海人造反,又在已經改為東京的遼陽舉起反旗,號稱大渤海皇帝,結果幾個月就被滅了。東丹國存在了大約50年。

阿骨打稱帝后,攻佔了遼陽,同樣把遼陽定為東京,為陪都之一。1161年,完顏雍在東京遼陽府正式稱帝,隨後攻入了北京,奪了大金國的政權。

1621年,努爾哈赤興兵攻陷遼陽,定都於此。4年後才遷都瀋陽。


遼瀋晚報


當了兩千年的老大,如今是四流城市。

前面回答的都很清楚了遼陽城的歷史。多少年遼陽的城市名稱,被稱作東京、南京,這時候遼陽是陪都。被稱為郡、州、道之類的,基本是省城首府所在地,很久的時間都是東北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這時候類似鞍山瀋陽一般稱作衛所哨、驛站之類的。

若論文化,都知道壓倒三江王爾烈吧,都知道才子曹雪芹吧。

皇帝到過的地方叫臨幸,大家知道有多少個皇帝臨幸過遼陽嗎?司馬懿楊廣李世民,後來的清朝皇帝不用說了吧。

遼陽對中原政府來說,是邊境,修長城的地方。對長城內外的番漢民族來說,這是個戰略要地。為了爭奪這個地方,死了多少人?司馬懿屠城,隋煬帝為了打遼東丟了江山。李世民親征遼陽,雖然滅了高句麗,但是五十歲就丟了性命。

近代史,日俄戰爭爭奪遼陽死了七十萬人,所以這個地方的戰略位置應該清楚了。

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大概是四百年前,從此政治文化中心轉移,不過請大家記住,曾經兩千多年,遼陽市三海關外最大的城市。


河畔一壺酒


歷史一去不復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