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時梅殷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何按兵不動,誰也不幫?

別酒流年


不熟悉明朝歷史的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梅殷這個人,他是朱元璋的大女婿、太子朱標的親妹夫,其妻子是朱元璋和馬皇后所生的嫡長女寧國公主。並且,梅殷還是明朝為數不多手握重兵的外戚將領之一。

據史書上記載,這位梅殷精通經史,其才華為當世人所仰慕,在朱元璋的十六個駙馬中,他最受朱元璋的喜愛。加上和他的妻子和朱標是親兄妹,所以在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被立為太子後,朱元璋有感諸位王實力強盛,便派梅殷率軍十萬鎮守淮安,負責保衛南京的北大門。

後來,在靖難之役中,梅殷先是自己在蘇杭一帶招募了新兵十萬,接著他又接管了徐輝祖的十萬大軍,再後來朝廷又抽調了近十萬禁軍精銳到淮安協助梅殷,這樣加上梅殷原有的十萬大軍,合計他麾下就有近四十萬大軍,這樣龐大的軍事實力,按理說足以保障南京的安穩。


問題是,在靖難之役的最後一年,朱棣率十五萬大軍揮師南下,他卻選擇繞過淮安,直接進攻南京。從某種意義上說,朱棣的這種做法是非常危險的。

舉個簡單例子,淮安作為一個擁有四十萬大軍的軍事重鎮,朱棣直接繞過它去攻打南京,這很容易讓他自己進退失據。

因為,這四十萬大軍一方面可以趁朱棣渡江時進攻他的背後,另一方面,如果他們覺得自己打不過朱棣的野戰部隊,那也可以通過騷擾朱棣運輸後勤物資的部隊,讓朱棣的軍隊陷入糧草危機之中。

從這層意義上說,梅殷如果願意的話,完全可以讓朱棣無法全力進攻南京。然而,在朱棣進攻南京的過程中,梅殷卻是什麼也沒做,即沒有率軍從背後進攻朱棣的野戰部隊,也沒有趁機在後方騷擾朱棣的野戰部隊,最後眼睜睜看著南京被朱棣攻破。

對此,很多人自然很好奇,為什麼梅殷什麼一直按兵不動呢?



其實,不僅僅是梅殷,當時很多坐鎮在江淮地區的將領和藩王,都選擇了按兵不動,坐觀朱棣和朱允炆鷸蚌相爭。而他們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因為他們從內心裡並不支持朱允炆。

因為,朱允炆上臺後,位置還沒有坐穩,就開始磨刀霍霍的全面削藩。於是周王、齊王被抓,代王被幽禁,湘王直接嚇得全家自焚。

表明上看,這是朱允炆在削藩,但其實呢,這是朱允炆在全面否定朱元璋給它留下的權力佈局。因為,現在在位的這些藩王和統兵將領,甚至許多軍政大佬,都是朱元璋留下來的。換句話說,他們都是朱元璋精心提拔上來的,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有著相互制約的作用。

但是,朱允炆一上來,就磨刀霍霍的全面削藩,要知道,這些藩王可都是和朱允炆血緣關係最親的人,如果連他們都被朱允炆毫不猶豫地幹掉,那其他人還有安全感嗎?

更重要的是,等到這些藩王全部被幹掉後,其他朱元璋時代的軍政大佬,比如梅殷等人,自然就變成朱允炆的最大威脅,那到時朱允炆是不是也要對他們下手?

從某種意義上說,朱允炆的這種行為,讓帝國的普遍軍政大佬都缺乏安全感。因為按照朱允炆的這種玻璃心,恐怕只有把普遍的軍政大佬,都換成他自己的親信,恐怕才會收手。

既然如此,梅殷也好,帝國的普遍軍政大佬也好,自然都缺乏全力支持朱允炆的決心,所以在靖難之役開始後,雖然大家還不敢明著反對朱允炆,但都有意無意磨洋工。

也正因為類似的原因,朱棣率領一支孤軍,才能夠攻克南京,席捲天下。當然,這也是梅殷按兵不動的根本原因。


我是趙帥鍋


在朱元璋的眾多女婿之中,朱元璋最喜歡梅殷這個女婿。也許是因為梅殷的妻子是朱元璋的嫡長女寧國公主,也許是因為梅殷本人熟讀經書。朱元璋在去世之前準備立朱允炆為皇帝,朱元璋知道朱允炆尚且年幼有,立朱允炆勢必會引起不滿。於是朱元璋便秘密召見梅殷這位最得他信任的女婿,並令梅殷暗中保護輔佐建文帝。

雖說梅殷領了朱元璋的密令,在朱允炆即位之後帶著大軍鎮守淮安。可是靖難之役爆發後,梅殷並沒有發揮相應的作用,數十萬大軍在梅殷的指揮下按兵不動,仍由戰事發展而不援助建文帝朱允炆。

那麼問題來了,梅殷為何不援助朱允炆,也不直接派兵支持朱棣呢?

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梅殷就是一個“騎牆派”,一個見風使舵的牆頭草。



當初建文帝剛即位的時候,梅殷作為朱元璋安排的輔佐大臣得到了重用,鎮守淮安。這個時候建文帝勢大,梅殷緊緊依靠在朱允炆這一邊。

後來朱棣發動政變,軍隊越打越強,朱允炆眼看落入了下風。梅殷動搖了。一方面繼續待在朱允炆的勢力中已經沒有了發展,令一方面如果直接投降於朱棣勢必會遭到世人的唾罵。

梅殷不想失去政治地位,也不想名節不保落得一個與反賊為伍的的稱呼。

於是,當朱棣意圖借淮安之路進攻時,梅殷“義正言辭”的拒絕了朱棣的要求,並割下使者的耳朵鼻子“警示”朱棣,表明自己忠於建文皇帝的立場。可是當朱棣進攻南京時,梅殷同樣按兵不動,既不救援建文帝,也不攻擊朱棣叛軍。

梅殷只是眼睜睜的看著京城被圍,看著建文帝的倉皇逃竄。

當建文帝失蹤的消息傳來,梅殷又假惺惺的哭泣感嘆,在接下來的歲月中梅殷依舊錶現自己忠於建文帝的模樣。這種兩面派的樣子最終讓朱棣非常的憤怒,無奈之下流放了梅殷,梅殷最後也溺死在了水中。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梅殷是否知兵?



梅殷確實擁兵40萬,但是梅殷是否知兵呢。是否又有能力打過成祖朱棣?明初學者焦竑曾說:“國初李曹公掌國子,梅都尉攝山東學政,皆一時文武才。”曹國公李文忠確實文武兼備,可梅殷確不盡然。

縱觀梅殷其官場生涯,幾乎沒有與軍事有關。

【一】洪武十一年,“殷視山東學政,賜敕褒美”。

【二】洪武十七年,“河南北平水命駙馬都尉梅殷等...往賑之”

【三】洪武二十八年,“命駙馬都尉梅殷等閱中都留守司屬衛軍士並籍其戶丁名數來獻。”

【四】到了惠文帝建文三年,才初掌兵事“遣駙馬都尉梅殷鎮守淮安。”



從其履歷來看,梅殷從未掌兵,都是一些臨時性的虛職,不是賑災就是巡視。這也是明代駙馬都尉的共同命運,有點“列爵而不臨民”的味道。

南北軍戰鬥力

還有就是大家忽略了40萬軍士的戰鬥力。成祖朱棣的士兵都是靖難以來的精銳,再加上寧王的朵顏三衛,雖然只有十五萬人左右,但是戰鬥力不容小覷。反觀梅殷鎮守淮安的40萬軍士,(乃召募淮南兵民,令軍士號四十萬,命殷統之),都是臨時招募的民兵。

洪武年間約有兵力120萬左右,李景隆伐燕被揮霍了50萬。明代兵制,京衛四十八衛,每個衛所約5600人,南京兵力約有27萬上下。其餘大部分都鎮守全國各地了。所以,梅殷手上幾乎毫無精銳可言,大部分都是民兵。

成祖朱棣企圖借道淮安,但是被梅殷“出誓書及遺詔”勸退燕王。所以梅殷所鎮守的淮安根本無甚戰鬥力,守城已是不易,別說主動進攻了,要不然也不用這種類似鐵炫的方式勸退朱棣了。

最後的結局

梅殷作為一個統帥,沒有判斷出北軍的軍事動向。僅僅兩個月,北軍繞道揚州攻下了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以寧國公主血書召回了梅殷,不是公主的血書梅殷還不知道南京以被佔領。

或許梅殷可以擁兵一方,但是大勢已去。偏安一隅又有何用,自建文帝即位以來,重文抑武,靖難起,各地武將、藩王都持觀望態度,何況此時朱棣已經攻下南京。

梅殷是一個矛盾的人,他忠義,但是南京攻破後又不自殺殉國。又不真心投降輔佐朱棣,卻為舊主建文帝秘密發喪、上諡號。《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君亡與亡,君存與存,吾姑忍俟之。”梅殷在圖謀什麼,在忍耐什麼,或許梅殷只是個普通人,或許只是放心不下寧國公主也未嘗不是。


仲木筆談


梅不是傻子,看了大家回答複製的不錯,梅不幫就對了,即使梅幫忙也不一定就是老四的對手,怎麼說他也是個外人,梅也知道朱允炆能力不如他叔,就靠他一個人根本沒法跟老四抗衡,他要是坐山觀虎鬥心裡,老丈人死了,留下一個紙條有什麼用了。能用的人讓老丈人自己處理差不多了。其實是朱元璋自己斷送了大明的,他這以後就沒什麼安穩日子,謝謝


千難萬險不能擋2


朱元璋在位時,寧國公主下嫁梅殷,並且梅殷在諸多駙馬之中最受朱元璋喜愛,此後,朱元璋即將駕崩時也曾密令梅殷輔佐建文帝:

朱元璋即將駕崩時,梅英在一旁服侍,因此朱元璋囑咐他道“你老成忠信,可以將朱允炆託付給你。”又下聖旨給梅英寫道:“如果有違大者,你可以討殺他。”《續英烈傳》

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中,鎮守淮安功不可沒

建文帝登基之後,覺得各藩王實力強橫,甚至於威脅到朝廷,便頒佈削藩政令,故而引發朱棣發動靖難之變。靖難之變時,建文帝任命梅殷到淮安鎮守。當時,他不僅用朱元璋令牌逼退了朱棣大軍,還割掉朱元璋使者的耳鼻來諷刺朱棣。正是因為梅殷的鎮守,朱棣才沒有拿下淮安,也正是因為其鎮守太嚴實,朱棣才選擇繞過淮安,直取京都。而朱棣這一決策殺的一朝人措手不及。

在靖難之變中,梅殷手握40萬大軍,對於朱棣起兵造反卻保持中立立場,沒有及時出兵相救。這一點讓眾人很是不解。但是在靖難之變後,他雖然沒有以死明志,卻是表現出了自己對建文帝死忠的決心:在明成祖朱棣安葬建文帝之後卻沒有給予建文帝任何諡號和廟號,他便公然在軍中為建文帝發喪,追諡孝愍,上廟號神宗。

“縞素髮喪,私諡孝愍皇帝。”《國榷》

此後,在一段時間內表現出與明成祖不合作的態度,甚至擁兵淮上,以求復興,對明成祖構成一定的威脅。

“擁兵淮上,圖興復。”《國榷》

那麼,靖難之役中,梅殷究竟為何保持中立態度,沒有出兵勤王?

在後期的研究中,很多學者認為,梅殷並非忠君愛主的高尚人士。但在我看來,梅殷忠肯定是忠於建文帝的,他當時並非保持中立,而是被朱棣繞道這一招殺的措手不及,當然,被殺的措手不及的不止是他,建文帝以及朝野中的大臣也是一樣的。所以,我將其沒有及時出兵歸結於一下三點:

  • 首先,梅殷手上到底有沒有40萬大兵我們另當別論,但是其軍事力量肯定是不如朱棣大軍的。我們看一下當時的軍事力量對比,單看實力最強大的燕王朱棣,兵力不足十萬,以及另外一個實力強勁的寧王,有甲兵八萬,當時朱棣進攻淮安時,若其真有40萬大軍,就不用依靠用朱元璋令牌退其大軍的辦法了。40萬打10萬不到,妥妥的,但是他沒有,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他的軍事力量根本不及朱棣。
  • 其次,朱棣繞道淮安,殺的眾人措手不及,勤王真的來不及。自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發動靖難之役到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其攻打淮安,並且在淮安梅殷用朱元璋靈牌退朱棣大軍用了三年多時間,而朱棣繞道淮安,直取京都,僅僅兩月時間,這是大家都始料不及的。
  • 再者,梅殷奉命鎮守淮安,而淮安是戰略要地,沒有帝王指令,他是不能私自調兵的。

我認為梅殷軍事力量難以與朱棣對抗、朱棣繞道直取京都以及對於皇命的謹慎以及猶豫,這些都是其沒有及時出兵勤王的原因。


總結

我們無法揣測梅殷是持有中立態度還是心有餘力而不足,我們更多的只能從現有的史料中去分析梅殷對於建文帝的態度,總結出最貼合史實的結論。更多觀點,歡迎大家共同討論。


青花瓷一般製作精美卻又色澤淡雅,青銅器一樣體量厚重而又造型獨特,這是蘇木看到的歷史,願與你一起共賞。
認準飛揚的專屬logo,點關注,不迷路!


歷史飛揚


梅殷是朱元璋的女婿,朱元璋次女寧國公主於1378年嫁給梅殷,而且在幾個女婿當中,朱元璋是最喜歡梅殷這個女婿的,任其為山東學政,朱元璋對其讚美有加,贊其精通經史,朝廷官員對他都非常尊敬。

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對其這個女婿的重視除了給予重要官職和讚美之外,最關鍵的一條是朱元璋還密令梅殷輔助建文帝,這類似於託孤大臣,所以可見梅殷對於大明朝的重要性。


朱棣畫像

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在朱棣大敗建文帝軍隊後,打算從淮安過境直接攻打南京,所以朱棣派信使給梅殷,打算以進香為名企圖借到淮安而攻南京。梅殷看得一清二楚,將信使耳、鼻割掉後放回,對信使說:留下你的嘴巴,好讓你對朱棣說什麼叫做君臣大義。朱棣氣急敗壞。

梅殷畫像



之所以梅殷沒有去勤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淮安對守衛南京也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文帝之所以派梅殷鎮守淮安,就是因為淮安是朱棣南京進攻南京的一條重要通道。所以,梅殷義正言辭拒絕了朱棣進香的要求就在於次,所以在拒絕朱棣的要求後,他一心做好淮安防務。

【二】對朱棣南下戰略理解的失誤。淮安是進京的重要途徑,而梅殷在拒絕朱棣之後並沒有及時對朱棣下一步的戰略進行正確的分析,所以,他仍然認為朱棣會對淮安發動進攻,進而獲得進京的通道,但是朱棣面對此路不同他就改另一路,所以改由揚州進攻南京獲得全勝,進而奪得天下。

【三】古時戰爭信息傳遞手段的落後。待梅殷全心全意鎮守淮安的時候,朱棣改到已進攻揚州,而此時梅殷即便獲得信息戰報的時候,朱棣南下的速度之快已超出梅殷的思想準備。待其想南下勤王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文帝手下的軍隊已抵擋不住朱棣的大軍,朱棣已攻入南京攫取地位。

建文帝



所以說,梅殷是一心一意幫助建文帝守天下,這從他後來為建文帝后世所做的一切,以及去南京後對朱棣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但是當時建文帝手下的部隊已潰不成軍,抵擋不住朱棣的大軍,梅殷也無能為力。



朱元璋去世前,為了鞏固孫子朱允炆的皇位,曾下令讓自己的女婿梅殷暗中幫助朱允炆。朱允炆上臺,“靖難之役”打響後,朱允炆命令梅殷率大軍鎮守淮安。

不過,梅殷鎮守淮安的時候,卻並沒有積極地幫朱允炆打仗。雖然朱棣南下進攻南京前,梅殷守住淮安,不讓朱棣通過,還把朱棣信使的耳朵和鼻子割去。但是朱棣繞過淮安,南下攻打南京的時候,當時梅殷手握40萬大軍,卻一直按兵不動,不去幫助朱允炆。可以說,這也就是在暗中幫助朱棣打進南京,取得“靖難之役”的成功。

(梅殷劇照)

對於這一點,朱棣是心知肚明的,可是為什麼,在他當了皇帝以後,卻派人暗中害死了梅殷呢?

說梅殷是朱棣暗中害死的,這話並不是空穴來風。永樂三年,當時梅殷與前軍都督僉事譚深、錦衣衛指揮趙曦等人過橋入朝的時候,他們把梅殷擠進水中,溺水而死。梅殷溺死以後,朱棣迫於輿論壓力,把譚深和趙曦等人抓了起來,斬首示眾,並抄沒了其家產。

對於這件事,《明史》上做了這樣的記載:“文皇罪深、曦。二人對曰:‘此上命也,奈何殺臣!’文皇大怒,立命力士持金瑵,落二人齒,斬之。”也就是說,朱棣在殺譚深和趙曦的時候,兩人說這是皇帝讓他們乾的,朱棣聽了後非常生氣,讓人打掉他們的牙齒,斬了他們。

兩人都指名道姓,說是朱棣讓他們乾的了,自然不會有錯。再說了,這兩人是朱棣的心腹,朱棣吩咐他們去幹,也是情理之中的。同時,梅殷是駙馬,這兩個人與梅殷又沒有仇恨,平白無故的,他們怎麼可能把梅殷擠下水呢?

由此可見,朱棣殺死梅殷這件事,肯定是真的。

那麼,本來梅殷在暗中幫助朱棣,朱棣應該感恩才是。可是他為什麼卻還要想出這樣卑鄙的手段,殺掉梅殷呢?

我認為,朱棣之所以要殺掉梅殷,是因為他認為,梅殷的存在,對於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朱棣劇照)

那麼,梅殷的存在,對於朱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威脅呢?

梅殷雖然在朱棣攻打南京的時候,沒有進京幫助朱允炆。但是,梅殷顯然又害怕別人說三道四,說他受了朱元璋的委託,不進京勤王。因此,在朱棣打下南京後,他做出了很多不情不願的舉動。

當時,朱棣打下南京,當了皇帝以後,逼迫姐姐、梅殷的妻子寧國公主咬破手指,寫血書給梅殷,把梅殷召回來。朱棣這樣做,顯然是害怕梅殷的數十萬大軍。意思是說,現在你老婆兒子在我的手裡,你看著辦吧。

梅殷當時看到血書以後,大哭了一場,問使者朱允炆的去向。使者說已經自焚而死。於是梅殷說:“君亡與亡,君存與存,吾姑忍俟之。”梅殷的意思是說,君王死了,我本來應該和他一起死的。不過,我不想死,我姑且先忍耐一會兒。

這句話顯然是讓朱棣很害怕的。梅殷想忍耐什麼呢?他將來會對朱棣做什麼呢?所以,朱棣顯然覺得留下梅殷,是一件後患無窮的事情。一天不殺掉梅殷,他的心中一天不踏實。

(朱允炆劇照)

後來梅殷入朝時,朱棣親自跑出來迎接他,說,駙馬你辛苦了。可是梅殷卻說,不辛苦,勞而無功。這話顯然是在諷刺朱棣。當時朱棣就怔在那裡,說不出話來。

此後,梅殷不斷地在言語上說些對朱棣不滿的話。前面我們說了,梅殷之所以說這些,其實還是在為他當時不去救朱允炆開脫,想讓天下人明白,他梅殷其實是忠於朱允炆的。

這樣一來,朱棣更加害怕,因此派了不少人去監視梅殷。而監視的舉動,又被梅殷發現了。因此梅殷更加憤怒,又說了很多讓朱棣不願意聽的話。

對於想加強中央集權的朱棣來說,顯然是不允許梅殷這樣說話做事的。但是他又不好公開處罰,所以才假借兩個心腹的手,暗中害死了梅殷。

總之,梅殷的死,其實也是自找的。他始終沒有站穩自己的立場。要麼你堅決追隨朱允炆,對朱允炆忠心耿耿。要麼你完全倒入朱棣的懷抱。想左右逢源,兩邊都撈好處,又害怕被人說,怎麼可能實現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


梅殷並不是不去勤王,而是當時沒人能想到朱棣能攻下南京,顛覆侄子朱允炆的統治!

梅殷的身世較為顯赫,從父(梅殷父親的弟弟)是元朝大將軍,因此梅殷自幼的生活環境較為安定,能夠有機會學習四書五經,為其今後成為明初儒學大家,被朱元璋賞識奠定了基礎。

從父梅思祖於1366年投靠朱元璋,先後隨軍北伐元朝、明夏、甘肅,立下了赫赫戰功,從此一人榮耀全家生輝,梅殷也就有機會在朝堂上大展身手。加上他長相清秀,精通經史深受朱元璋這個“大老粗”的賞識,並將他心愛的女兒寧國公主下嫁於他。不僅如此,在朱元璋臨死前還曾下密旨令其輔佐新帝朱允炆。

靖難之役

朱元璋希望大明王朝能夠長治久安下去,因此採取了分封藩王的制度,但他沒想到自己的離世,讓這個日益膨脹的藩王制留下隱患!

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先後連削五藩,致使人心浮動,朱棣見機籠絡被削的各藩王打著“清君側”的口號,率大軍直逼南京!

歷史上朱棣成功攻下南京,但這個過程卻是艱辛的。從起兵的一帆風順到後來東昌之戰中處處碰壁,使得他數次瀕臨險境,要不是朱允炆的仁慈之心——“毋使朕有殺叔父名”旨意,南軍將士懼怕戰後反攻倒算,既不敢傷害朱棣,又難以活捉,只得放任自由;朱棣也恃此特權,單騎殿後,南軍無可奈何。


雖然燕軍(朱棣派)屢戰屢勝,但因兵力不足,僅僅憑藉北平、保定、永平三個郡是無法奪得天下,同時南軍(朱允炆派)數次戰爭使得兵力損失慘重,戰鬥力急速下降,因此雙方簽訂了停戰協議。

也是這一年梅殷奉命率領40萬大軍鎮守淮安,對防禦之事很上心,發佈號令都很嚴明。所以可以說梅殷正是在勤王的道路上,唯一沒有盡到本職的是,建文三年冬,朱棣耐不住性子,決定再次率兵南下,不過這次不再和盛庸、平安等糾纏,直取京師。既然要走捷徑那麼就不得不路過淮安,而此時淮安的郡守正是梅殷!朱棣派遣使者以進香為藉口欲圖借道,梅殷說:“進香之事,先帝(朱元璋)有禁令,不遵守的人可是不孝。”朱棣聽聞大怒,寫信給梅殷說:“如今我興兵清君側,是順應天命,不是常人所能阻擋的。”梅殷割去送信使者的耳、鼻後,將其放歸朱棣,並對他說:“留下你的嘴巴,好讓你對朱棣說什麼叫做君臣大義。”朱棣氣得不行,只得從揚州進軍南京。兩個月後朱棣攻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梅殷不顧新君主的針對毅然為建文帝發喪追諡孝愍,上廟號神宗。

幾年以後梅殷被人誣陷養死士,朱棣大怒讓錦衣衛將梅殷極其家人押往遼東,在過橋的時候“不幸”淹死,結束了一生!

為什麼梅殷不率軍勤王?

一、當時的短暫和平麻痺了建文帝,使其鎮守淮安。朱棣一改往日常態只取南京,這個南明政府始料未及的,南軍在苦苦抵抗,再加上沒人知道朱棣的意圖,只能靜觀其變。

二、梅殷雖然是大忠臣,但這畢竟是朱家的家務事,加上朱允炆的“毋使朕有殺叔父名”旨意,使得梅殷沒有在淮安阻殺朱棣。

三、朱棣的速度太快了,當燕軍兵臨城下的時候,朱允炆自恃城中還有20萬大軍,要與朱棣議和,但令朱允炆意想不到的是城中將領都被朱棣策反了,短短數日城門大開,朱允炆的南明覆滅了。要不是朱棣讓寧國公主寫下血書,梅殷還不知朱棣當皇帝了。

不得不說,朱允炆將一手好牌打爛!梅殷想去勤王就是沒有機會罷了!


淡墨青史


梅殷,字伯殷,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娶的是寧國公主。他曾奉命鎮守淮安,握有四十萬大軍,然而在靖難之役的時候,他雖然曾經在朱棣要攻打南京之時沒讓朱棣通行。但是之後朱棣繞過淮安攻打南京時,梅殷雖然手握四十萬大軍,卻沒有派出一兵一卒馳援南京建文帝,同時他也沒有派軍隊去阻截朱棣的後路。



那梅殷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什麼在靖難之役時,誰也不幫呢?

梅殷當然雖然手握四十萬大軍,但是面對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在朱棣和建文帝之間,梅殷還是頗難抉擇。他雖然輔佐建文帝的,但如果是朱棣勝了,他的結果可想而知。同樣,所以幫助朱棣,若朱棣敗了,結果也一樣很明顯。在他內心多重的矛盾下,從而讓他在靖難之役時,雖然有四十萬大軍,卻未曾派出一兵一卒。

梅殷本來在娶了寧國公主後,在當時的駙馬中,朱元璋對梅殷頗為喜愛,朱元璋就曾誇獎他精通經史,所以梅殷在朝堂上頗受他人的尊敬。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立了朱允炆為繼承人。同時還讓梅殷輔佐於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登基後,因為藩王勢力頗大,威脅到朝廷的,故而建文帝施行削藩,也因此引發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就是和朝廷對立了。因為梅殷是輔佐建文帝的,所以他被任命到淮安鎮守。

梅殷去鎮守淮安後,在防禦的事情頗為用心,同時他發號命令也很嚴名。後來朱棣大軍想借到淮安進攻南京,但卻被梅殷所拒,同事梅殷還把朱棣派去的使者割了耳朵和鼻子。朱棣雖然生氣,但梅殷畢竟手裡有四十萬大軍,所以朱棣只得繞過淮安攻打南京。

而梅殷雖然沒有讓他通行,但是在之後朱棣攻打南京時,梅殷不僅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增援南京,而且還沒有斷了朱棣的後路,這對於朱棣而言,也減少了不少麻煩。

後來朱棣攻進宮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基為帝。朱棣讓梅殷的妻子寫成血書送到梅殷那裡,梅殷看後問使者建文帝的下落。使者說已經死了。梅殷於是給建文帝發喪,之後去了南京。

梅殷去了南京後,朱棣還親自去迎接他。不過之後的日子。朱棣經常會派人去梅殷府中監視。梅殷知道後,心裡很氣憤。後來梅殷溺水而死,梅殷死後,梅殷的兩個兒子還是被朱棣封了官。


中孚鑑


打也不敢打,投降太丟人,所以只能按兵不動了。朱棣是一路打過來的,梅殷當然知道,自忖能力不及朱棣,逃跑不但有負建文帝重託,而且兩軍陣前主將脫逃,回去估計也是一死,所以就抱著觀望的態度,讓你倆先掐好了,而自身的短板就是所謂的統兵四十萬,其實都是臨時拼湊的烏合之眾罷了。

梅殷不過是在朱棣的清算大潮中被丟入水中的一朵自我糾結的小浪花而已。單論靖難之役那點摩擦,朱棣並沒有必要暗殺梅殷,一切都是梅殷咎由自取罷了,他的死並不算冤。而朱棣也算對得起他,本有“實據”在手,卻沒在他頭上扣下罪名。

駙馬都尉梅殷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長大後精通經史,頗有些才華,恭謹而有謀略,素養頗高,曾任山東學政,雖是武將後裔,卻頗具文士之風。

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在眾多女婿中,最喜歡的就是駙馬梅殷。在朱元璋上了年紀以後,也看出了幾個兒子兵馬強盛,恐怕朱允炆難以壓制,所以曾特地囑託過梅殷,全力輔佐朱允炆。

朱允炆執政時期,對梅殷委以重任,令其鎮守要道淮安並任總兵官,可見信重。此時朝廷軍兵資源接近枯竭,梅殷從民間動員百姓從軍,當時的淮南駐軍號稱40萬人。

朱棣一路南下,以進香為名,想取道淮安直抵南京,而梅殷識破了朱棣的詭計,讓信使傳話“進香之事,先帝朱元璋有禁令,不遵守的人,就是不孝。”,從而拒絕了朱棣的要求,不允許朱棣從自己的轄區通過。

朱棣聽聞非常生氣,令使者回複道:如今我興兵清君側,是順應天命,不是常人所能阻擋的。

梅殷則裝得大義凜然,命人割掉信使的耳鼻後將其放回,並讓他告訴朱棣:留下使者的嘴巴,好讓他對你朱棣說說什麼叫君臣大義。

朱棣靖難成功,梅殷還是率領大軍駐紮淮安,聽說後建文帝身死後,假惺惺的說:君主身死,我當相隨,但還是暫且忍耐一下吧。

朱棣忌憚於梅殷的實力,同時也想讓治下逐漸趨於穩定,不想再動刀兵,所以就逼著梅殷的老婆寧國公主寫了血書一封,梅殷假意受到脅迫,貌似迫於無奈才趕往南京,實則已有投誠之意。

但兩面三刀的他,既要保命投誠,還要扮相忠君愛國,一邊打點行裝,一邊又聽從黃彥清的建議,為建文帝發喪,追諡孝愍,上廟號神宗,接著前往南京。

到南京後,朱棣親自迎接,說道:“駙馬你辛苦了。”梅殷回答道:“勞而無功,只能慚愧罷了!”朱棣沉默不語,從這時開始,朱棣就已明白,梅殷無法養熟,本來朱棣想通過親屬關係內部協調解決,所以才沒有通過正式渠道招降,現在看來卻是自作多情。

需要特殊說明的是,從真正的軍事實力上來說,朱棣不怕梅殷臨時聚攏而來的四十萬大軍(本來四十萬大軍這個數字就是吹出來的),沒有受過正式訓練的大軍,沒有實際廝殺於戰陣的大軍不過是烏合之眾罷了。

本來沒有受到清算已經算是幸運了,而梅殷尚不知足,非要在朝臣面前裝出一副堅貞不屈的態度,經常在眾人面前對朱棣的靖難之舉大放厥詞,這事,朱棣想不知道都難,朱棣和老朱一樣多疑,也就多留個心眼,派人打探梅殷平日的所作所為,後來被梅殷所覺察,於是二人關係更加不可調和。

永樂二年,朝堂企穩,而朱棣也無法再剋制自己對梅殷怒火,於是授意御用彈劾骨幹陳瑛查證梅殷的犯罪事實,陳瑛不久便回報,梅殷培養死士八十餘人圖謀不軌,而且手下有韃靼人存在,疑似裡通外國,請求朱棣依律法辦。

有些猶豫的朱棣並沒有把握住這次絕佳的機會,給梅殷扣上帽子直接殺掉,他採取了暗殺的方式解決了這個麻煩,所以陳瑛死歸死,還算落個清白。

朱棣沒有象對付其他人一樣殺伐果斷,也沒有象對付其他人一樣羅織罪名,如果落罪的話,公主和孩子怎麼辦呢?也算是朱棣的一念之仁。

有一件事,既是朱棣網開一面的原因,也可以從中看出梅殷當斷不斷反受其害的虛偽人性。

如果梅殷真正以朱棣為敵,如果梅殷真正是忠君愛國之人,當初他有三個選擇可以直接應敵,而不是表面裝作忠貞,卻行背叛之舉:

第一、可以主動出擊,阻礙朱棣大軍行進,正式交戰。

第二、可以假意順從朱棣,讓他取道淮安,於半路設伏,事半功倍。

第三、可以在朱棣通過或繞過淮安後,從背後出擊或聯繫南京方面兩面夾擊。

但是三個選項梅殷都沒有選,而是放任朱棣繞開自己的領地,繞路揚州直取南京。

可見梅殷所謂的忠貞一文不值。朱元璋如此看重梅殷,朱允炆如此重用梅殷將淮安重鎮咽喉要道交給他鎮守,而他的防衛卻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梅殷的齷齪心思朱棣怎麼會看不清,同樣是駙馬身份的胡觀,那可是真正參與了對燕王朱棣的阻擊。

梅殷兩面三刀的行為和無比糾結的心態註定了他最終被定點清除的下場。

①忠君愛國你就和朱棣死磕,方孝孺一文士也有如此氣節,和你身份相同的駙馬胡觀也是如此,反觀你一個武勳家庭出身的“虎子”何懼一戰,卻最終縱敵長驅直入,所以說梅殷虛偽至極。

②如果想苟延殘喘你就主動投誠,積極承認錯誤,加上公主幫助求情,朱棣並不見得就會殺你,你給朱棣放水,他怎麼會不明白,而朱棣靖難剛剛成功,你倆剛剛見面,一句話懟得朱棣說不出話來,自己沒想過什麼結果麼。

不想死又作死的行為只能解釋為傻

梅殷的這種行為,無論靖難之役是否成功,都是要倒大黴的,兩頭糾結的結果只能是兩頭得罪,不懂得二者全其一,要麼要臉,要麼要命,別人又不傻,時人對梅殷的評論極其精準,誰都能看出梅殷的虛偽造作,所以說總拿別人當傻子的人自己必定不夠聰明,臉沒爭來,命也丟了。

梅殷真是朱棣授意暗殺的?

仔細看看陳瑛的資料,您會發現,自靖難成功,陳瑛始終在彈劾,一刻未停歇,三十七名重臣、勳戚包括駙馬被他彈劾得欲仙欲死~精準度絕高、分毫不差,完全符合領導個人意願,這不是陳瑛會揣測會拿捏,他純粹就是朱棣的御用喉舌,指哪兒打哪兒那種。

前文講過,陳瑛要求朱棣授權法辦梅殷,但朱棣說:梅殷的事兒我自己處理。

朱棣把髒活累活直接交給了譚深和趙曦,在他的授意下二人展開了行動。

梅殷這麼忠貞不二的人,還上什麼朝呢,既然上朝你就管住自己的嘴別再作死好不好呢,反正說啥都晚了,在他路過竹橋的時候一群人蜂擁而上直接把梅殷丟到水中淹死了(有可能是打暈後丟進河裡的)。

朱棣暴露了,惱羞成怒

除非真被打死,否則寧國公主死也不信梅殷死得那麼巧合那麼憋屈,薅住了朱棣的衣服不帶鬆手的,哭鬧個不停,朱棣也不能認罪把自己剁了吧,只能假意安慰,誰成想半路竄出個混不吝,兇手之一譚深的同事都督同知許成實名舉報,說兇手就是譚深和趙曦。

朱棣下不來臺呀,只能親自審問,以期自己的威嚴能壓制住二人的臭嘴,就咬死說是意外不就得了,哥倆忒實在,誤會了朱棣的意思,以為要當替死鬼,所以當場揭發朱棣:不是你讓我們乾的麼?

如果蠢能夠當作武器的話,當時朱棣瞬間便會化為齏粉,他風輕雲淡地命人打掉了二人滿口的牙齒,不怕你胡說八道,就怕你說實話實說~二人被斬,家產抄沒。

至於梅殷的待遇還是要給的,否則寧國公主見天的哭鬧不好收拾,總不能也推河裡去吧,於是“遣官為殷治喪,諡榮定,而封許成為永新伯。”

尋官殷二子,順昌為中府都督同知,景福為旗手衛指揮使,賜公主書曰:“駙馬殷雖有過失,兄以至親不問。比聞溺死,兄甚疑之。都督許成來首,已加爵賞,謀害之人悉置重法,特報妹知之。”

朱棣給梅殷的兩個兒子封官,又給寧國公主修書一封:“梅殷雖然曾有過失,但因為沾親帶故,我也沒有詰問,聽聞他意外淹死,你哥哥我也有些懷疑,現在兇犯授首,都督許成舉報有功,我已經封賞於他,特此來信,望妹妹知曉。”

妹妹:……%@%#&!

許成是此次事件的最大受益者,舉報封伯也是奇葩一朵,這差不多算是朱棣所給的封口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