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荊州頌

沁園春-荊州頌
沁園春-荊州頌

勝地江陵,古城荊州,歷史悠然。

有東連吳會,雄觀重鎮;西通巴蜀,傲視中原。

扼險長江,牆垣堅固,狀若游龍森垛環。

六門闊,碼頭停船岸,要地當關。

沁園春-荊州頌

渚宮都郢名傳,引多少、人文底蘊涵。

憶諸王稱帝,登堂將相;群雄爭霸,試馬臣賢。

李杜行吟,東坡遊贊,武聖關公忠義添。

新時代,看和諧發展,再譜新篇!

沁園春-荊州頌

注:荊州古城,即湖北省江陵縣城,城牆高,牆垣起伏曲折,城垛狀若游龍,氣勢雄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保存較完好的荊州古城牆,城內東西直徑3.75公里,南北直徑1.2公里,面積4.5平方公里,城牆周長10.5公里,高8.83米,共六座城門,每座城門上均建有城樓。荊州古城牆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曾是楚國的官船碼頭和渚宮,後成為江陵縣治所,出現了最初城廓。經過三百五十多年的風雨,現存的古城牆大部分為明末清初建築。現聳立在人們眼前的雄偉磚城,為明清兩代所修造。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我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魏、蜀、吳荊州之爭,構成了三國曆史發展的主軸,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經驗。終三國之世,無論是三國鼎足局面的形成,還是魏、蜀、吳霸業的興衰,無不跟荊州的得失相關;而其中興衰成敗的歷程,也無不給後人以有益的啟迪。荊州城,位於荊州市城區西部,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組成部分之一。其城名因地處荊山之南而得。荊州為天下九州之一。西漢時,改九州為十三刺史部(州),荊州居其中。魏晉以降,荊州均為州、府之名。其治所多不固定,直到明初,荊州才作為城名固定下來。荊州城又稱江陵城,是因此地在秦破郢後置江陵縣,作為縣城而得名。其後兩千多年裡,江陵作為地名,歷代沿用,故有一城二名。荊州城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遷都郢(今荊州城北5公里的紀南城)後,這裡就是楚國的官船碼頭。楚成王(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還在此修築了別宮,取名渚宮。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佔郢都,這裡成為江陵縣的治所。西漢初年,封臨江王於此地。其後有東晉安帝、南齊和帝、梁元帝、後梁、隋末梁王、唐代南都、荊南國等在此建都。楚、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宋、明等朝,封王侯於此地。荊州城的城郭,在戰國末年形成。漢代已有城牆。蜀將關羽、吳太守朱然,東晉桓溫、梁元帝、南平王高季興等,都對荊州進行修葺,北宋末年,城毀。南宋淳熙年間,重修城牆,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挖城壕。元初,忽必烈下令拆除荊州城。元末,朱無璋稱吳王時,派員依舊基重建荊州城。明末,張南忠率義軍攻佔荊州城,將城牆拆毀多半。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又依明代城基重新修築荊州城,並重新命名城門。相傳古城原為三國蜀將關羽所築之土城,南宋時建磚牆,現有城牆為明清遺址。但荊州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遷都至城北5公里處的郢都,楚成王為畢攬長江勝景,在今荊州城之地營建了華麗的渚宮和官船碼頭。秦滅楚後,在此設江陵縣,漢武帝時在此建荊州刺史部,後來名相李固、名將關羽、周瑜、陸遜、晉代的陶侃、謝靈運、鮑照、唐代的張九齡、韓愈、元稹和宋代的王安石等都曾在荊州擔任過大小不同的官職。史書記載:荊州是“國之南門,上游重鎮”,“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是我國南方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水陸交通要地。唐代李白的著名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中的江陵就是今日的荊州古城,歷代許多文壇巨匠如李白、杜甫、劉禹錫、蘇軾、陸游等都曾在這裡留下了詩篇。

沁園春-荊州頌
沁園春-荊州頌
沁園春-荊州頌
沁園春-荊州頌
沁園春-荊州頌
沁園春-荊州頌
沁園春-荊州頌
沁園春-荊州頌
沁園春-荊州頌
沁園春-荊州頌
沁園春-荊州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