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而斬定律”的成因

孟子有言:“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亦五世而斬。”意思就是無論怎樣的榮光富強,都難以維繫五代。當然,積弱衰敗也不會連續五代。

這與“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道理大體一致,但孟子經過研究,給出了較為明確的時間規律,他發現五是個坎,很難越過,幾乎所有朝代不超過五代就會走下坡路,甚至衰亡。因此,孟子的這個研究便被稱為“五世而斬定律”。經歷史學家們研究,至今沒有一個朝代打破過這一定律。由此,被列為中國人類社會十大定律之一。

由古至今,華夏一族創造了諸多驚人的燦爛輝煌,但也有太多困頓悲慘,在分分合合、起起伏伏的數千年曆史中,“五世而斬定律”被無數次證實,而每一次證實,都代表著中華大地的狼煙四起、山河破碎、流離失所、殘垣白骨。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對華夏黎民來說,這就是個充滿悲傷和無奈的定律。

歷史是面鏡子,雖然這只是封建社會的定律,但分析其的形成原因,對我們仍有很大的借鑑意義,不要再讓歷史的車輪無情碾過人民的血肉之軀。

關於“五世而斬定律”是如何形成的,對此,孟子沒有給出答案,而後期很多儒家學者倒是給出了一些解釋,但,不外乎後世帝王不如前一、二代更勤政英明、體恤民生,地方豪強威脅中央集權,外族強大等等理由。若是隻看到這些表面因素,那麼這個定律是永遠無法打破的。

古時的帝王,特別是三代之後的帝王看似風光,其實是非常辛苦的。他們從小就要接受嚴格的教育,認真研習歷史,以三皇五帝為楷模,學習如何治國理政,如何駕馭群臣,如何體察民情。他們被灌輸很多儒家思想,如“仁、義、禮”、“君輕民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他們知道,若是治國不力,輕則愧對祖先,重則成為末代皇帝,被歷史唾罵,遺臭萬年。他們不會不想治理好江山,開創盛世局面,他們做夢都希望歷史能在他們的名子前加上英明二字,最好能與三皇五帝並列。可是,成功的少,失敗的多。悲壯如崇禎,吊死煤山;無奈如光緒,鬱鬱而終。甚至包括王莽,若他的變法成功了,他的結局絕不會那麼悲慘,名聲也不會那麼臭。他們都是非常勤政的,甫登帝位時,也是一腔熱血,躊躇滿志。他們昏庸嗎?他們大多對經史子集倒背如流,並在複雜的宮廷鬥爭中取勝,怎麼會昏庸?面對出現的社會問題,他們非常努力,勵精圖治,甚至不怕犧牲生命和權力。如光緒帝想要推行的君主立憲制是要放棄很大一部分皇權的。可是他們最終還是失敗了,然後被史學家無情地扣上昏庸的帽子,背上導致社會形勢惡化的黑鍋,成為後世君王的反面教材。

清朝乾隆之後的嘉慶帝,初時面對各種問題,查處和紳,強力反腐,銳意改革,但此後卻處處受阻,新問題層出不窮,最後不得不放棄一切改革舉措,退回當初。為什麼呢?

帝王也不是萬能的,有些問題真心不能怪到他們頭上。那怪誰?怪周邊列強嗎?

曾有學者把宋朝的滅亡原因說成是天命使然,也就是命苦,竟然遇到天之驕子成吉思汗。你看,那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橫掃歐亞大陸,無堅不摧,無往不勝,被譽為“上帝之鞭”。宋亡於它,自然是可以理解的,是不是?奇怪了,先是被遼欺負,後是被金欺負,最後被蒙古滅掉,還找什麼藉口?自己太弱,竟然推責於他人太強。這是不可取的,別忘了,人家可都是人口少、經濟很不發達的落後民族。

祖先說過:“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敗,只能說明你弱;亡,只能說明你太弱。國與國之間,就是赤裸裸的實力對比,沒有什麼藉口可講。當初,無論是突厥、契丹、鮮卑、女真、蒙古,開始時都只是想多佔點草地,好放牧牛羊,多搶點絲綢,好有衣服穿,抱著撈一把就跑的心態,對龐大的華夏之國根本不敢想能全部侵佔。可是一交手,他們才發現,原來華夏一族,特別是宋朝時期,大而不強,肥而無力,竟然那麼容易宰割。於是才野心大起,圖謀入主中原。即使是近代的日本,初時也對龐大的清朝心懷畏懼,根本不敢想象竟然能滅掉世界排名第二的北洋水師,竟然還能佔領整個東北,這才野心大起,想著是不是也能象蒙古、女真那樣佔領整個中原。

有人說,清軍入關,是農民起義導致明朝滅亡,才給了其可乘之機。這其實也是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本身就說明社會問題異常嚴重。清軍入關後,也是長驅直入,肆意屠殺,竟然遇不到多少反抗。這說明,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大明朝都已弱到了一個不可想象的地步。很多時候,本來就是內因決定外因的。

無論是宋、明還是清的後期,不但人口眾多,而且經濟看上去也並不弱,宋朝滅國前的國民生產總值據說佔當時世界總值的大半,可為什麼就是形不成強大的戰鬥力呢?為什麼社會形勢就那麼惡劣呢?為什麼民心會渙散呢?

沒錯,這就是關鍵所在,你若搞懂了這點,你就搞懂了五世而斬的定律,也就搞懂了中國興衰史。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每個朝代到了晚期或末期的特點。可以說,內部根源問題數不清,但體現到表面上就是三個問題:

一是百姓無錢用。這個不需要我詳細敘述,誰都懂的。若有錢用,日子過得安寧,誰去冒著掉腦袋的風險給別人添亂?而一旦百姓無錢用,那麼治國的經濟基礎就會發生動搖。這一特點即使是在富庶的北宋,也一樣如此,宋朝雖然經濟發達,但那只是對少部分人而言,絕大部分百姓手中依然無錢。

二是朝廷無錢用。這一點我想很多人是不明白的。國民生產總值既然那麼高,朝廷為什麼會無錢用?可事實上,各個朝代到了晚期,資金上還真的捉襟見肘了。就象賈府的鳳姐一邊數收到的大量人參、燕窩,一邊感嘆賈府要過不了年一樣。同理,大宋的朝廷也一樣發愁錢不夠花。而朝廷要維護機構的運作,發放薪俸,供養軍隊,開展外交,發展科技文化,必須要用錢,特別是戰爭時期。一旦資金上出現短缺,就會把這個壓力直接往百姓身上轉移,甚至是翻倍的往百姓身上轉移。百姓若有錢還好說,但若無錢,則不堪重負,無法安心生產,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最後失去民心。

三是人多卻無力。很多人都知道,宋與遼、金、蒙開戰,明與女真開戰,我們人數都要多得多,裝備也不會差。即使是近代,國民黨軍與日本軍隊作戰,人數也多出幾倍。但戰場上我們卻總是被動,甚至慘敗。這是怎麼回事?難道人家就比我們多長了幾隻手?

因此,我們必須要弄明白兩個問題:錢去了哪兒?力量去了哪兒?

首先,我們需要深入分析朝廷和百姓無錢用的原因,是因為朝廷太奢侈嗎?這其實只是次要原因之一,而且很多帝王都是崇尚節儉的。再說了,對於那麼大一箇中國,即使朝廷奢侈一點又怎樣呢?後世人痛罵慈禧不去建造艦艇,卻修建圓明園,浪費錢財。但一個圓明園就成了壓垮駱駝的那根稻草?

那麼,是因為官僚機構龐大,需要朝廷支付太多薪俸造成的嗎?這其實也只是次要原因之一。明朝官員薪俸並不高,于謙、海瑞等人的薪水也只是夠勉強度日。但明朝也同樣不經過五代就開始衰敗了。

如此一來,很多人開始想到腐朽(bai)這個詞。事實上,幾乎所有史學家和各種文章一直都認為腐朽是國家衰敗的根源。官員貪婪無度,大肆盤剝,導致百姓不堪忍受。腐朽的確是一國積弱的一個重要原因。可是,仔細觀察漢與清的歷史,其實兩個朝代初期的官員並不清廉,劉邦分封劉氏兄弟為王,可沒有要求他們清廉。滿清人入關後,第一件事就是圈地,你以為他們會有多清廉?可是,兩個朝代的初期仍然呈現了穩定、興盛的局面。明朝後期,受無數人唾罵的東廠、錦衣衛在監督貪腐方面卻仍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飽受非議的言官制度卻也能使腐敗現象不那麼猖狂。可是,明朝也跨不過“五世而斬定律”。所以,腐朽的確會導致一國走向衰敗,但它卻仍不是主要原因,或者說,腐朽也只是個從屬性因素。

好吧,為節省篇幅,我直接說我的觀點,看各位是否認同。

分析“五世而斬定律”的關鍵就在於這個“五”字,為什麼是五?為什麼不是七或是十?這是因為,到了五就已經差不多是極限了。是什麼極限?是社會走向分化的極限,是階級對立的極限,是呈現顛倒金字塔的極限。那麼,為什麼五就是極限?且讓我逐一分析。

第一代,當一個新的朝代剛建立時,看起來到處是殘垣斷壁,各行業百廢待興,人口往往也很少,似乎是一個令人頭疼的爛攤子。但其實此時有兩個個極關鍵且無法替代的優勢,一是沒有多少社會矛盾,階級對立不明顯。說白了,就是雖然經過戰亂,百姓人口銳減(自漢以後最低時只有數百萬人),但舊有的貴族階層也被推翻或消滅,百姓不需要供養龐大的貴族階層。二是社會資源可以重新分配,特別是土地。絕大部分土地可以被分配到絕大部分百姓手中,這是個極為關鍵的因素。三是這一代官員相對還是最知百姓疾苦最體恤百姓的。百姓雖然也要交稅或服勞役,但負擔是最輕的,一年下來是可以有餘糧的,生活呈現出美好的前景,因此可以安心生產。只要地方官員不亂折騰,也就是奉行道家的休養生息政策,自然一派祥和。這一代百姓需要供養的只是戰爭倖存下來的一些功臣名將、剛剛任命的官員,再提供一些軍糧。這些將士官員大多來自底層,最懂百姓艱苦,且沒有形成龐大的家族,有的還只是孤家寡人。有的朝代初建時的士兵都不需要百姓供養,可以兵農結合,戰時為兵,平時為農,自給自足。此時也沒有形成貴族階層,沒有人去搶奪百姓的資源。四是此時軍隊戰力最強,可保國家安全。這個應該不用多說,剛剛建國之時的軍隊都是血與火之中磨練出來的,其他的也許什麼都不會,但論到打仗,捨我其誰?

第二代,情況就會有所不同。第一代的將士官員已結婚生子,而且子女也已經長大,面臨獨立生活和組建家庭的問題。若平均算每個將官生下五個子女,每個子女長大後都需要組建家庭,需要吃飯過日子,他們怎麼辦?若說他們會去種地,你信嗎?我是不信的。他們要麼沿襲父業入朝為官,要麼利用長輩關係經商辦業。但無論如何,他們是不會親自勞動的,最終都是需要百姓供養的。那麼到了第二代,不考慮腐朽、掠奪、剝削等因素,百姓的負擔至少也是第一代的五倍。不過,因為在第一代中,百姓的人口也會有一定幅度增長,可以開墾荒地,那麼,這樣的負擔仍然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到了第三代,額,五的五倍就是二十五。這一代百姓的負擔是第一代的二十五倍。可以說,這一代開始出現真正的貴族階層(都說貴族氣質是需要三代培養的嘛),而這一代也開始進入百姓的艱苦時期。但這一代從表面上看,往往又是最繁榮的時期。百姓在咬牙堅持,勉強還能過日子,但子女繁衍已難以支撐。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開始出現。可是百姓仍然沒有產生強烈的普遍的抵抗心理(我們的老百姓真的很能吃苦,玩老版帝國時代的人也都知道,我們一個人成長需要的口糧比西方人少了不少),所以這一點還不被人關注。但貴族階層卻在詩詞歌賦、彈琴吟唱、遊山玩水、鬥蟲遛鳥中創造出了一些表面的繁華,也會冒出一些才子。這種繁華掩蓋了深層的危機。也就是在這一代,開始出現掠奪百姓資源的現象,主要是土地,還有礦產、水產、鹽業甚至手工業等。其後會逐漸加速蔓延,為什麼?因為官場也飽和了,沒有更多的官位給貴族階層提供了,而貴族多了,才華一般的人也很難混下去了,怎麼生活呢?那就置辦土地,當地主,或者經商辦企業。當然,開始的時候是花錢買地買資源,但到後來,明買暗搶的現象會越來越突出。作為最底層的百姓是沒有任何辦法和具有權錢優勢的貴族對抗的。最後,越來越多的百姓失去土地失去資源,淪為長工或僕人,他們無法再有餘糧、餘錢,他們最大的希望就是不要讓自己的子女餓肚子,能平平安安長大。

於是第一個現象“百姓無錢用”開始出現了。而事實上,很多朝代正是從第三代就開始衰弱了。

到了第四代,二十五的五倍是一百二十五,此時百姓的負擔是第一代的一百二十五倍。可是這一代,百姓的人口已難有多大的增長,關鍵是有許多百姓已沒有了土地,沒有了資源,土地等資源向少數人集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形勢便也越來越惡化。平時百姓的生存已非常艱難,一旦遇到災荒,將直接被逼上絕路。很多人被迫成為土匪、強盜,社會矛盾開始激化。朝廷也沒有多大力量救濟,因為朝廷的錢糧稅收來源也被大幅度壓縮,雖然貴族階層中只有一部分是需要朝廷養的,但這個數量也是第一代的很多倍。關鍵是,很多佔有了大量土地和生產資源的貴族階層總有很多辦法逃避稅收,朝廷的收稅範圍反而不如前幾代。如此一來,朝廷也開始入不敷出。

於是,第二個現象“朝廷無錢用”就出現了。

在這一代,朝廷會想辦法去收貴族階層的稅,但效果是不會好的。有幾個原因:

其一,貴族階層與朝廷有著千絲萬縷的裙帶關係,有的就是君王的兄弟姐妹、小姨子、小舅子、老丈人。你要收他們的稅,要先克服身邊人、枕邊風的影響。

其二,貴族階層中有許多是第一代功臣名將的後人,得到了先王的承諾,他們沿襲了祖上的恩寵,可以世襲罔替。這成為很大一部分貴族逃避稅收的屏障。而且這個屏障可以被擴大化使用。

其三,經過幾代的演變後,貴族階層中很多人進入各級官府和軍隊,有的身居要職,有的掌握軍權。同時,他們又通過聯姻或其他方式,形成龐大的勢力集團。對這樣的勢力集團,即使是君王,也對他們存有顧忌,不敢輕易下手。

其四,有些或者大部分州縣地方官衙,已被貴族階層徹底掌控,對於朝廷的徵稅政策,他們可以各種方式,轉移至百姓身上,百姓卻無力抵抗。最終,反而更加激化社會矛盾。

也就是在這一代,社會結構的金字塔形開始變為圓柱形,甚至變為倒金字塔形。你感覺到那種搖搖欲墜的危機了嗎?

到了第五代,一百二十五的五倍是六百二十五倍。百姓的負擔是第一代的六百二十五倍。這完全就是個讓人絕望的,迴天無力的死局。百姓榨無可榨,貴族階層已強大到可以控制朝廷的地步。百姓與貴族階層已完全是天上地下的對立局面,相互敵視,不可調和。朝廷被夾在二者之間,難以動彈。

在這一代,底層百姓對朝廷的怨怒自然不必說了,但最終,貴族階層的日子也會越來越難過,也會將槍口指向朝廷,朝廷卻很可能無力反擊。最後背下一切黑鍋的就是朝廷。

在這一代,國力會弱到極點,體現在對外戰爭中,就是人再多,裝備再好,也打不贏,為什麼?原因如下:

第一,百姓難以生存,因此痛恨官府和貴族階層,還會犧牲性命去保衛掌握了權力和一切優勢資源的官府和貴族們嗎?

第二,百姓連生存都成了問題,還有能力、精力、時間去養馬、練刀嗎?即使被招募去服兵役,短期的訓練也很難形成戰鬥力,直接拉上戰場,能打贏從小就騎馬拉弓舞刀的遊牧民族?

第三,發展到這一代,朝廷或者是地方正府對百姓存有很大的警惕,非常擔心百姓造反,自然也擔心百姓有力量。因此,會千方百計防範、限制百姓的創造力、戰鬥力。比如,禁止百姓養馬、煉刀等。

第四,也許第二代、第三代的貴族階層中還能有軍事人才出現,但到了第五代,基本上全是廢物了。但軍隊卻往往還是由他們來掌控指揮,從小養尊處優,脂粉堆裡出來的紈絝子弟們能帶出有血性敢拼命的軍隊嗎?打輸了正常,打贏了才是怪事。

第五,貴族勢力的大增,也使整體的力量出現了分散。隨著貴族對權錢的掌控,他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勢力,這個勢力可以滲透至各個行業、領域,影響越來越多的人,甚至擁有自己的軍隊。當發生對外戰爭時,貴族勢力固然希望本國取勝,但當本族利益與本國利益發生衝突時(這個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他們首先考慮的仍然是本族的利益,如此一來,他們就會利用自己的勢力首先去維護本族利益,而不是本國利益。如此,難免拖整體後腿。打個簡單的比方,春秋戰國時的信陵君、春申君等四公子被公認為各國的人傑,對本國有大功,而他們當然也是愛國的,也是願意為本國效命出力。可是,假如他們與君王的決策意見不一致時,他們養的那些幕僚是聽君王的話呢還是聽這些公子的話呢?所以,這些貴族的力量只屬於貴族自己所有,很難直接為本國效力。他們忠於的只是一些貴族,而不是祖國。貴族力量越大,整體國力越弱。

於是,第三個現象“人多而無力”也出現了。

到這一代,內憂外患會全部冒出來,不改革會很危險,若改革有一定可能成功,但更可能招來很大的抗拒,引起很大的危險。朝廷要如何選擇?即使第五代的君王換成三皇五帝或者公認明君李世民,也已無法扭轉局面,迴天無術。這就是崇禎、光緒、宋神宗等仁君的悲哀,也是王莽等一世梟雄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