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银行——在册卡数量负增长,不良率飙升近1个百分点

今天翻牌交通银行半年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1、交行信用卡在册卡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

如果数据统计无误,这得有多少用户销卡、到期不续卡?

2018年年报显示(截止2018年12月31日),交行境内行信用卡在册卡量(含准贷记卡)达7155万张,较上年末净增912万张。

2019年半年报显示(截止2019年6月30日),境内行信用卡在册卡量(含准贷记卡)达7147万张,较上年末净减8万张

交行今年上半年在青年卡系列不断推新,但这个数据充分说明新产品“热闹了羊毛党,没有带来过路党”。(事与愿违了吧)

熟悉发卡业务的,其实对交行这个数据也不惊——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出于种种原因,交行线上对外合作发卡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在渠道为王的时代,交出这样的成绩单,只能用一个词描绘——太作。

在发卡业务上,多家银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进入到两个“误区”:

第一,想要甘蔗两头甜。

既想要渠道新增的客户“刷卡量大、逾期率低”,又想要渠道带来的客户“分期率高”。

熟悉信用卡业务的,用脚趾头想一下这个需求背后的用户画像——高刷卡量活卡(玩卡党为主的老司机)+逾期率低(客户资质优质)+分期率高(信用卡小白菜、不那么优质)

活卡+信用好+分期贡献高,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这种冤大头哪有那么多?!

刷卡量——产品设计和市场部的事。像没有挂的平安旅游白,不用做任何活动,持卡客户都会使劲刷,且客户逾期风险极低。

花钱买交易量,买来的客户都是薅羊毛的,羊毛党很珍惜自己的信用羽毛滴~

逾期率——这是风控能力问题。

分期率——这是电销能力问题。

这些,本不应该和渠道混为一谈。

第二,场景化误区。

这个之前做年报分析说过,各行都在提场景化,目标是促成真实刷卡量。

但如果把发一张联名卡就想当然的认为是“场景化”,预期与结果之间一定是差距很大的。

可以毫不客气的断言,各行发的饿了么、美团、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等联名卡,卡均交易额一定低的可怜人。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中行、建行喜欢和海底捞搞满减活动,每期活动力度其实蛮大的,但一天3000的名额,总会消耗不完,而且也很少有人会为了下次能使用满减而去办一张对应的卡。单个IP很难撑起银行理想中的场景化。

另一种场景化尝试是以招行一招过买单和交行红五为代表的线下支付入口突围,已经尝试了很多年,虽然没有确切的数据佐证,但其效果不喜人是肯定的,尤其是微信支付宝普及之后,效果肯定是更差的。

因为这是要改变广大消费者(羊毛党除外)支付习惯的事情,难度大不大,看看银联云闪付的突围之路就知道。

与其再造一个车轮,不如深度绑定支付宝、微信、银联云闪付,并围绕其持续性做活动,作出有品牌效应的活动,才是真正的场景化实现之路,其他都是白扯,行业一哥的一招过买单不可能完成突围。

在这个问题上其实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各家银行近几年喜欢深度绑定京东,而不那么喜欢微信和支付宝。(浦发除外)

体现出弱者绑定弱者来对抗强者的思路,而不是强强联合。

2、交行上半年不良率飙升近1个百分点

这个增长有点吓人了!

2018年年报显示,交行信用卡透支不良率 1.52% ,较上年末下降0.32个百分点。(截止2018年12月31日)

2019年半年报显示,交行信用卡透支不良率 2.49%,较上年末上升0.97个百分点。(截止2019年6月30日)

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不良余额确实增长比较多。18年底信用卡透支不良大约是77亿元,19年中信用卡透支不良大约是113亿元,不良增加了大约36亿元。(

分子变大

第二,透支余额下降比较猛。18年底信用卡透支余额为5051.9亿元,19年中信用卡透支余额为4546.77亿元。(分母变小

分子变大,分母变小,不良率飙升也就不奇怪了。

这也是交行最近马不停蹄搞刷卡活动的重要原因,想用活动把用户“喊”回来。

不良压力这么大,交行今年12月份的跨年周周刷会不会降低门槛、提高奖品数量、提升奖品档次,以通过增加年底透支余额来掩盖真实不良,很值得关注一下下。

还有哪家银行不良飙升比较猛,且待下期翻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