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的钟南山,再度出征“拯救人类”。他带给我们的成长启示录

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和国士的担当。

我们以为他出生名门世家,沉浸双语环境,从小立志从医,一生技艺高超,受人爱戴。后来才知道他生逢战乱,“黑五类”子弟,36岁从医,43岁学习外语,非典后身体一度抱恙。

他是怎么做到一路逆袭?为什么两次救国家于危机?为什么他能成为了我们心中的标杆?

我们可以从他身上中获得哪些成长的启示?

3月13日,钟南山院士领衔专家团队对2例重症患者进行远程会诊。会诊结束后,他遇到在楼下等候的“粉丝团”。“粉丝团”自发送上鲜花,并齐声唱起《感恩的心》。

平素一直严肃认真的钟南山,笑了!


84岁的钟南山,再度出征“拯救人类”。他带给我们的成长启示录

84岁的钟南山,再度出征“拯救人类”。他带给我们的成长启示录

如今,中国的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然而,海外疫情愈演愈烈。意大利、泰国先后向我国提出援助请求。巴西总统、伊朗高层等一些国外政要都被坊间传闻检测成阳性。

张文宏教授说—

"中国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已经过掉了……看看下一阶段,中国能不能也为世界做些什么。”

84岁的钟南山,再度出征“拯救人类”。他带给我们的成长启示录

为了帮助世界,中国捐物资,派专家团队, “国宝”钟南山再度“出征”。

从1月20日,钟南山院士首度发声新型冠肺炎肯定存在人传人至今,很多人都盼着听到他的声音。不管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大家觉得听到钟南山的声音就踏实。

如今钟南山说,新增病例方面,中国已少于国外。韩国、伊朗、意大利,他们增加非常快,可能中国做法对他们会有些启发。我应邀介绍中国经验。这是人类的病,不是中国的病。

古语说:下医治病,中医治人,上医治国。这句话的意思是:普通医生治疗疾病,好医生医治人的本身,而大德之医治理的是国家之疾。

大家心中的钟南山院士,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德之医。

钟南山院士一生获得的荣誉等身。

2003年,荣获200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04年4月8日,又被授予国内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称号——白求恩奖章。

2010年12月6日,钟南山等十人获评"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6年6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荣膺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获得这项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的,截至2016年仅有6人,包括钱正英、潘家铮、朱光亚、师昌绪、张光斗等科技界泰斗。


但是,钟南山院士最常说:“我是一个胸肺科大夫”。

关于钟南山在“非典”、“新冠”等抗击疫情方面的故事,我们已经听说了很多很多。

我们以为他出生名门世家,双语环境教学,早年立志从医,一生技艺高超,受人尊敬。了解他的成长故事,才知道他生逢战乱,“黑五类”子弟,36岁从医,43岁学习外语,非典后身体一度抱恙。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一路逆袭?为什么向世界分享中国经验时,能全程飙流利英文?为什么两次国家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的是他?为什么他能成为了我们心中的标杆?我们可以从他身上中获得哪些成长的启示呢?

职业选择的难题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说:生为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天命。“天命”是什么?“天命”就是你一直期望做的事情。“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做什么,当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时,最终一定能够得到,因为这愿望来自宇宙的灵魂,那就是你在时间的使命”。


84岁的钟南山,再度出征“拯救人类”。他带给我们的成长启示录


然而,我在咨询过程中,发现很多人选择究竟要在什么职业上深耕下去,并不清晰。甚至,是为了父母的意愿而选择工作,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

钟南山在年轻时,其实也遇到这个难题。

年轻时的钟南山是一名田径运动员。在他年轻时期,让他出人头地的一直是体育特长,而不是医学才能。1959年9月的首届全运会上,22岁的他因为成绩显赫,他完全可以在北京当一名职业运动员。

要知道,在那个困难时期,运动队可是相当好的职业。

到底是否选择当职业运动员呢?

他没有草率做出决定,而是非常认真的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了分析。

他觉得,以他的身体素质想达到世界水平很难,于是他果断选择了放弃。

得到很容易,放弃很难。这是人类认知上的一种“损失厌恶”,这样心理让大家在职业选择时难以放弃沉没成本,即如果在一个职业上付出很多,甚至小有成就,那么在面临新的选择时,除非获利非常大,否则很难选择新的道路。

比如

小A大学四年,学的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会计,是求职时仍选择当会计,即便不喜欢。为什么?

1.四年的学习,已经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相对有一定专业优势;

2.前期的付出是一种沉没成本,此时选择其他路重新开始,担心自己承受不了风险。

这个时候,到底该怎么办呢?

从钟南山的职业选择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

对于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定位,要从能力、兴趣和价值多方面探寻。只有当关的了解的重要性。当个人特质和职业要素之间获得了较好的匹配,才能在工作收获巨大的提升和成功。这也是职业规划的核心问题:先选择再努力。

世界并非只有你以为的那一条跑道。有时候停下来看看其他的风景,也许你能发现更好的自己。当我们清楚知道我是谁,我想去哪里的时候,按步就班和积极变革也许都只是漫长人生旅途中的一场修行而已。

职业适应和发展的难题

钟南山24岁从北大医学院毕业。之后的整整11年,他都没有当过医生。在那个特殊时期,因为母亲的华侨背景和父母的留洋经历,他并不好过。母亲自杀了,他也在分配留校做助教期间被下派到山东乡下整整 3 年。

这一耽误,钟南山35 岁才当上医生。

1971年,他从北京调回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时为广州第四人民医院),本来想当一名胸外科医生。但是一个老医生说,钟南山都35岁,还做什么外科?因为资历不足,他被安排到了急诊科,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期间,还发生过误把被鱼刺卡到胃小动脉的病人当成结核咳血处理,差点闹出医疗事故。这对他刺激很大。

那段时间,他看到父亲的眼中充满了焦虑。

一直不爱说话的父亲一日问了他一句:“南山,你今年几岁了?”

他答道:“36岁了”

瞬间他明白了,作为一名医生36岁还一事无成,真的很可怕。

84岁的钟南山,再度出征“拯救人类”。他带给我们的成长启示录


从此,他再也不敢怠慢。

之后的8个月,钟南山每天工作到深夜,写下4大本医疗日志,体重掉了12KG。他进步很快,终于胜任了医疗工作。

这又努力了工作6年后,43 岁的他好不容易有了英国求学的机会。但是,求学初始,却因为语言不通学习极为困难。于是,那段时间他每晚都要用一个小时练习英语听力,反复听反复写,慢慢英语听力就好起来了。这才有了一次次他在国际舞台精彩的英语彪悍呈现,让我们年轻人都赞叹不已。

从钟南山的职业适应和发展难题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

你必须加倍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在钟老的职业适应和发展期,他和我们大多普通人一样也遇到了各种难题。但是当他坚定了目标后,遇到困难从不轻言放弃,而是充分做好知识、技能和才干的磨练。无论是专业知识和实践、无论是英语学习还是抗疫难题。

在职业道路上,我们经常会遇到瓶颈期。当遇到职业发展难题时,职业焦虑倦怠时,

我们可能会迷茫、焦虑,可能会不知所措。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

我为我的职业发展做了多少努力?

与其抱怨,不如奋起反击。当我们真的成长了再回头看,相信你一定会有新发现。

当然,他的奋斗为的不仅仅是职业,而是医生的事业。

84岁的钟南山,再度出征“拯救人类”。他带给我们的成长启示录

什么是事业?就是渴望自己的物质收入外,更加打动自己的东西。比如实现梦想,成就他人。正如他在给孩子们的回信中所写到得:“恰同学少年,愿风华正茂,期投身杏林,更以行证道。”

那么,我们也可以问一问自己:我目前所从事的职业仅仅是一份职业,还是在职业里孕育着更大的事业呢?在这份职业中,能不能即实现自我,又能成就他人呢?

钟南山说:我任何时候都不会消极,我会试图找到方向,找到希望所在。

84岁的钟南山,再度出征“拯救人类”。他带给我们的成长启示录

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从来没有捷径。纵观钟南山的一生,他从不走捷径,而是选择“医国医心”的大医之路。

如今,耄耋之年仍愿意肩负举国上下的期望。

关于他的故事,其实还有很多。如果我们在职业发展之路上遇到一些难题时,不妨想想他的故事,也许会能够得到不一样的启示。

我是个人成长教练颜如玉,持续与你分享职场干货,我会陪你遇见更好的自己。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