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如何做行業SWOT分析?(在蒐集資料和整合資料方面)

小白如何做行業SWOT分析?(在蒐集資料和整合資料方面)


首先,職場小白、企業管理者、包括從業多年的諮詢顧問們,在應用例如SWOT、BSC(平衡計分卡)、SCQA(金字塔模型)等等很多的外來的工具時一定要注意甄別以及切合我們的環境實際,因為這些外來的工具與方法它產生的社會、國家、時代背景與我們所處的環境可以說是千差萬別的,另外,就是很多的原創作者本來就有自己的商業推廣公司,出於商業利益保護的原因,他們往往會對理論原著作一些較為明顯的“掩飾”或“省略”什麼的……例如,BSC的第三層面是“內部流程”,而往往很多的HR,包括一些專家與顧問,都很難對“內部流程”這個詞作一個能讓中國人好理解的解釋與說明!由於“內部流程”對應了業務流程、客戶管理流程、創新流程……等,稍微深入一分析,其實就會發現,這一層面上的指標載體涵蓋的其實就是不同類型的職能部門,這個時候把“內部流程”更改為體現不同職能部門能力指標的“內部能力”,是不是就更好理解呢!而從BSC四層指標類型的邏輯關係來看,“客戶層面”指標的達成,運用常識就容易想的到,是內部的能力!這就比原著的定義更好理解了……

其次,SWOT分析的主體是“企業”,而非“行業”;它從企業的兩個維度“內部”與“外部”,共四個(優勢與劣勢,機會與威脅“指標類型來展開分析;”優勢與劣勢“主要分析的企業或組織的內部環境;”機會與威脅“主要分析的企業的外部環境;很多的企業或策劃人員,在分析這些指標的時候,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沒有結構規範或感性定義!擔心老闆看了不開心,於是以老闆經常的良好感覺為依據……在蒐集資料的工作開始之前,是要先建立分析結構與框架,而這個結構與框架會因為分析企業主體的情況不同而千差萬別!例如,在”優勢與劣勢“方面,可以BSC四層次為指標類型(財務、客戶、內部能力、能力資本)進行資料與信息的採集;簡單一點,可以用企業的內部職能類型進行劃分與分析;例如:研發技術、製造能力、營銷能力、品牌影響力等等,還可以用財務能力、資本能力、人力資源等等,可以參考的分析結構類型有很多,得依據企業的實際情況而定。

第三,SWOT的分析指標可做到很細,但這得依賴於大量的數據與信息,對於小白來說,往往難度較大!可以從小到大,循序漸進一步步加入更多的分析指標類型。

第四、有太多的企業與策劃人員並不懂得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四項指標類型分析完成,其實分析工作才完成了一半,下一步是要將1、“優勢+機會”結合分析出“SO"策略(發揮優勢、利用機會);2、”優勢+威脅“結合分析出”ST“策略(發揮優勢、規避威脅”;3、“劣勢+機會”結合分析出“WO"策略(利用機會、克服弱點),4、”劣勢+威脅“結合分析出”WT"策略(規避威脅,克服弱點);這樣,我們得出了四個方向不同的策略,SWOT分析才算基本完成。

最後,SWOT分析得出來的是四種類型的策略,是全部都採用還是部分採用呢?這個時候,還要運用例如決策樹、SCQA、安索夫矩陣等等工具來進行策略的分析與設計,最後需要決策者通盤來進行分析與考慮,這樣才有可能形成最終的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