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生活中只存錢不花錢的人?

o丶柒言


只存錢不花的人,就像是娶了一個貌美如花的媳婦去,天天放在家裡看著,什麼也不做,要的是一種心裡的滿足感,光是看著就已經很滿足了。

當然這只是個比方,只存錢不花錢的人,說白了就是缺乏安全感,不斷的需要金錢的積累給自己安全感,只有看到自己銀行卡的數字不斷往上漲的時候,心裡才會覺得踏實,才能安心的睡個覺。

這樣的人太看重錢,都忘記了看重錢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如此看著錢就是因為他可以給我們帶來美好的生活,如今的為了錢而放棄了生活,這不是典型的買櫝還珠麼,這樣的人搞反了生活與金錢的關係,其實特別可憐。


昭烈名臣


很多朋友總是嫌棄那些只存錢不花錢的人,認為這是小氣的表現。

還有人專門跑來問我,老師,你怎麼看待生活中只存錢不花錢的人?你覺得他們小氣嗎?

不!我不覺得這是小氣。只存錢不花錢,這麼做是有原因的。

第一個原因,就是為了避免以後有事問人借錢。

有些朋友平時吃喝玩樂,右手掙錢、左手花錢,月月花得精光,看著是非常瀟灑。但是,這樣的生活壓根就經不起風雨。萬一哪天遇到了緊急的事,需要用錢,這些月光族就要傻眼了。

有句話叫做“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借錢,是特別難的事兒。

你需要放下自尊、面子,張嘴去求別讓人借錢。而且,就算你放下了自尊去問人借錢,別人也不一定會借給你。

所以,為了避免有事來了問人借錢的尷尬,不如平時節省一點,多存點錢,少花點錢。

萬一將來有事要花錢,咱自己能扛得住,不用張嘴問別人借。

第二個原因,就是窮怕了!

我有個姨外婆就是這種窮怕了的人。

以前她家裡窮,又要養5個孩子,她除了努力幹活掙錢,就是拼命省錢。有將近十年沒吃過肉,頓頓都是吃鹹菜或者青菜。這些青菜很多都是從市場上撿來的。

後來,孩子們長大了,都能掙錢了,日子也過好了,姨外婆也照樣捨不得花錢。

除了必要的開銷,其他一切開銷她是能省就省,每塊錢都存起來,就怕自己沒錢用。

這都是因為以前她窮怕了,留下了心理陰影,就算現在日子好了,她也沒有安全感。

第三個原因,金錢觀不一樣,有些人認為錢要花在刀刃上。

有些朋友只存錢不花錢,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每分錢都應該花在實處。現在房價那麼高、教育開銷那麼高、看病吃藥開銷大,哪樣不需要錢啊。所以,錢一定要花這些實打實的事情上,花在刀刃上,不能到處亂花。

我認為存錢、理財、少花錢挺好的,把錢用在實處比拿著錢亂消費要好。

錢是人的膽。手上有錢,心裡不慌!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邊的教育專家、心理諮詢師。

請關注我。更多教育、心理、人際關係前沿知識推送給您。

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發私信給我,願意為您答疑解惑。

歡迎您點贊轉發。每次點贊和轉發,您都是在幫助他人。


柳柳很忙


1.窮過,所以只想拼命存錢

現在的90後,特別是城市的90後,大部分都很難體會到窮的滋味,而在80後或者70後,乃至他們的父輩,對窮真的有很深刻的體會,甚至有刻骨銘心的記憶。而且老一代50後、60後,甚至部分70後,因為以前的工資收入都很低,所以他們即使有一些積蓄,但是在當下,甚至在一二十年前都感覺很緊張,畢竟物價上漲了,通貨膨脹,他們手裡的錢根本不值錢。在90年代,很多崗位的工資不過幾十元、一百來塊。對於這一代,他們骨子裡都是一個字“省”,能省多少就儘量省,希望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經濟條件。儘管孩子們總是勸他,錢是掙來的,不是省來的,但是他們依然會按照幾十年來慣有的模式去存錢,捨不得花錢,因為他們窮過。

2.壓力大,對未來缺乏安全感

另一部分人,可能是如今的70後、80後,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成家立業,已經有了穩定的收入。但是80後普遍面臨買房的壓力,也許房子首付搞定了,也許按揭款能持續按月交,但是,接下來一大堆壓力接踵而至。結婚生子了,孩子的費用,接下來的教育、學區房等等,甚至家庭的改善住房,這都讓70後、80後感覺壓力山大。坤鵬論一位朋友,在二線城市,每個月工資1.5萬以上,但是還是捨不得花錢,問其原因才知道,這位朋友如今生了兩個小孩,老大小學5年級,老二才3歲。為了這個老二,朋友的老婆辭去了工作,專門管兩個孩子。朋友說,儘管自己收入還不錯,在所在城市相當於工薪階層兩個人的收入,但是他自己根本樂不起來。買了一套學區房,但是名額只能用一次,也就是說只能老大讀,老二再過三年就要讀小學了,學區房的問題再一次擺在他的面前。前一陣網上熱傳的“中年男人不如狗”,朋友自嘲說,這就是他的真實寫照,連生病都生不起。朋友的情況很典型,因為當前的壓力很大,而且對未來的擔憂也很多 ,所以根本捨不得花錢。

3.摳門

當然,最後有一類人,他們不捨得花錢,是因為他們確實比較摳門,就是平時大家說的那種鐵公雞。不管是外出、就餐或者其他地方,他們總是不願意搶著付款。而且,他對自己花費也是非常省的。即使他比較有錢了,也是如此,這種可能是來源於骨子裡的節省和摳門,分佈在不同的年齡段。

只存錢不花錢,可能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原因,比如有的人為了還房貸,所以拼命省錢。但是凡事都應該有一個度,過猶不及,或許在這裡也適用吧!


坤鵬論


很羨慕這種人,我也想成為這樣的人。現在我就是反的。

從去年七月份到上個月三十號為止,整整一年,我稅後收入有七萬左右,但我一分錢也沒攢下。大致而言房租花了兩萬,旅遊花了一萬,日常生活花了三萬二,更換手機電器等花了六千。以致於我到了這個城市的時候手裡只有四千塊錢。

(一年攢了四千塊錢)

我現在就在租房,一個月得1400,網費、水電煤氣、電話費得200,這都是我沒有空調;吃飯買衣服朋友聚餐得1500,我沒時間洗衣服,計劃買個洗衣機,得六百。冰箱就先不買了。

這麼算下來房租一年是21000.(有2800押金,1400中介費),生活費得20400.加上冰箱我這一年開支得42000元。

我現在的工資是三千三,算了一下,勉強夠但也撐不住。愁死我了,剛和我媽要了五千,先活過這個月。

(多想成為房奴)

我有個同學人家畢業後,考進一個單位,他們有宿舍,而且單位有食堂,平時沒啥開支。四年時間,攢了十二萬元,公積金有七萬。輕輕鬆鬆把首付就付了。

現在在找女朋友準備結婚,多麼讓人羨慕的生活。

而我沒現在就不敢想有房子,繼續打工,羨慕好單位的同學。

(愁,多想成為房奴)

我也想攢錢,攢不下來怎麼辦?人生不容易哈。

總結:

打工幾年來形成大手大腳的習慣,也習慣了漂泊。沒攢下錢,羨慕成為房奴的朋友們。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只存錢不花錢的人,其實不少見,大部分都是從底層奮鬥起來的人。他們一方面收入不是很高,賺點錢不容易,在生活中儘量節約,將所有的錢都節約起來,能存多少就存多少,為了以後娶媳婦、買房子、養育下一代等大事做準備。他們對自己的未來信心不是很足,安全感也是很差,但有沒有好的理財手法,就是不斷存錢,帶給自己對於未來的某一種安全感。

還有一種人是單純的摳門。由性格決定的行為,這是一種守財奴的性格特徵。一分一釐都要摳出來,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就是享受那種不花錢的快感,以及存摺上持續增加的數字帶來的快感。

對於這兩種人,動機不同,看法也是迥異的。

對於節約的人來說,那種勤儉到極致的生活方式,真的不值得提倡。人生在世就是為享受美好而來,在需要花錢的時候還是要花錢,但這種其實還在於觀念的改變。這種觀念的改變還是取決於他們對於提高自己在社會中生存能力提高有直接關係,以及對趨勢發展的一種洞察。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這種人就會一直在存錢、貶值中,持續維持在困窘的生活局面。因為貨幣貶值是一個大趨勢,存錢就是讓自己的錢越來越不值錢。對未來的安全感,其實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上,而不是依靠銀行裡冰冷的一點兒數字增加。這樣的生活有啥意思?

而對於摳門的人來說,這種人性格決定行為,實在沒有辦法。雖然醫學上沒有定論,但過度的摳門,有可能也是一種心理疾病。這個還是要看醫生才能解決。


波士財經


人家都說艱苦樸素是一種美德。可是,我現在多想擁有這樣的美德。我大概說說從2015一2018年的花銷和收入情況吧。

2015年9月,我入學開始碩士生涯。學校每個月有600元補助,老師一年有1200元研究生津貼,再加上三年的獎助學金和在學校做助管等額外收入,亂七八糟加起來,學校總共有4.5萬元。

三年來兼職也有一些收入。2015年11月一2016年5月,從事了一份家教工作,大概賺了1.5萬。平時寫一些通俗稿和論文的稿費,至今為止大概有1萬收入。家裡一些收入是我在拿著,三年來大概有3萬。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在頭條悟空的其他收入,一年多的積累,加了一下,大概是4萬左右。這些總共大約有9.5萬。也就是說,碩士三年時間,自己手上的現金流大概有15萬。那麼,我花了多少錢呢?手機等電子產品花了約1萬。買書複印資料等消費花了約1萬。學校三年住宿費等花了大概5000。平時吃飯買衣服等日常消費,三年大約7萬。

2016年期間,談過一次戀愛,喜歡詩和遠方,去了很多地方,交通旅遊了大概7個省,總共約花了3萬。還有就是,隨禮請客買禮物等人情往來,花了1.5萬。

三年的花費加起來,約有13萬支出。我現在手裡亂七八糟的加起來,還不到3萬。而且過幾天打算去山東玩一週,估計得5000的預算。

以後的收入,目前還處於沒有穩定的狀態。其實,在學生群體中,我已經算是賺的比較多了。但是仍然沒有攢下什麼錢一一本來可以不至於這麼少的,為什麼呢?

我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前景規劃和金錢管理習慣,花錢大手大腳,也淡然了。現在儘管窮,但依舊不知剋制,花錢沒有一個數,屬於比較隨性的狀態。未來的博士生涯,希望能夠自我剋制,形成一個穩定的目標和金錢管理思維,為結婚買房等目標而作出努力。隨著年齡漸長,愈發覺得有穩定的收入,良好的習慣,理性的財富積累和明確的消費目標多麼重要。長路漫漫,大家加油💪。不做一個享樂主義者,但也不要摳門,這樣最好。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與交流!

歷史傳訊社


我剛剛本科畢業,大學期間利用課餘時間做家教,1小時50塊,每天2小時,每週上5次課,算下來每週500塊的收入,一個月2200塊。後來又接了一個,輔導成人軍考,一天600塊,每週上一天課,一個月4周就是2400,照這麼個算法我一個月能掙4600。

家長人很好,每週我都按時拿到了工資,冬天約朋友去商場買了一件冬天穿的大衣,一向節儉的我決定對自己大方一次,買了一件傑克瓊斯的,1100塊。後來我發現那件大衣簡直奇醜無比,我基本上不怎麼穿,見人的時候絕對不穿,泥馬那是我身上最貴的一件衣服。

我還有個朋友也做家教,他問我手裡有多少money,我說2000左右吧,他嚇一跳:你怎麼這麼厲害?我掙的錢差不多都花了,你怎麼能攢住?

鬼都不知道我那一年是怎麼過來的。我是大二開始做家教,大一升大二的時候我轉系了,因此大二上補兩門課,大二下補四門課,再加上家教,週一到週五吃完晚飯出發,學校在郊區,回到宿舍就11點了,每天累得跟狗一樣。好在那個考軍校的後來調走了,我只帶了他三個星期,即使如此,我還是忙得焦頭爛額。

我對生活品質沒有特別的追求,一日三餐在食堂吃,很少有社交活動,也就無所謂聚餐什麼的,穿衣服什麼的也很普通,直男怎麼穿我就怎麼穿。做不做兼職對我的生活品質並無太大的影響,也就晚上回去的時候餓了加個餐。

那些只存錢不花錢的人,無非就是三種:第一,窮,太窮了根本沒錢可花,有一點存一點以備不時之需;第二,扣,手裡有錢不知道花,淪為錢的奴隸;第三,深知掙錢不易,不願意將自己的勞動成果浪費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

我想我就是第三種。我掙起錢來還算能吃苦,平時也不怎麼亂買東西。就在做家教的那個學期我用工資買了單反,第二個學期結束,我用攢的錢,帶上單反和朋友一起出去旅行,一路經過湖北、湖南、四川、青海、西藏等地,不得不說那一趟玩得真是痛快。

我也見過只花錢不存錢的人,從來不知道存錢為何物,有一分就要花一分,買的都是沒用的東西,螞蟻花唄和白條借了再還還了又借,從來沒用還清過。自從我有了女朋友之後,我就跟隨女票成為了這樣的人,其實我們收入不低,做兼職每月能掙4000塊,再加上生活費也不少了,但是從來都是不夠花。我們還認識一對,男生一直在攢錢,女生想買什麼男生都勸她不要亂買,畢業了男生送女生一條價值不菲的項鍊,兩人結伴去西北旅行,我們只能眼巴巴地看著。

所以,過分摳門肯定是不行的,閉著眼睛亂花錢也是不行的,都得有個度。


考古班二愣子


我有個朋友就是個只存錢不花錢的人。夫妻二人早年做生意就賺了上千萬元,現在身家有多少,外人已不知道了。二個人守口如瓶,絕不提及家中財產,因為擔心被別人謀財害命。

於是我提議他們僱個保鏢,沒想到我朋友的回答是:“被保鏢害了怎麼辦?”

一下就把我搞的無語了。。。。

他們夫妻二人穿著非常普素,吃的也一般。二個人年輕時就辭職做生意,沒有辦養老保險,最終他們只辦了個最低檔的個人醫保。

據我所知二十年前他們的資產就有別墅、海景房、門市房、住房若干套、股票。。。

可是他們一談到未來就憂心忡忡,不敢買貴重的東西和衣物,他媳婦還總想著出去為家打工賺錢。。。。大有擔心以後會被餓死的感覺。他們總和我談做生意是多麼的辛苦,沒有正式的工作,以後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並說他們自己是窮人。。。。

都把我聊無語了。。。。。在我看來他們根本就不用出去做什麼生意,只要把門市房租出去幾個或吃銀行利息就足以月入數萬,衣食無憂。因為他們已經達到了財務自由的境界。

這真是我這樣的平常人不能理解的心理世界。在我看來,他們兩口子可能有輕度的抑鬱症。也許他們有攀比心理——他的哥哥20年前就已家產數億。也許他們是不滿足現狀,並不認為他們現在已經很成功。

在我們東北寒冷地區,許多普通工薪階層家中都有一二件貂皮大衣,可是他家居然家中一件貂皮大衣都沒有。他們的家中伙食簡單,要不是男主人愛吃肉,估計家中就會天天吃素食。男主人雖然常年做生意,身上沒有任何一件超過一百元的衣物。若不是為了做生意才迫不得以買了輛雪弗蘭撐點門面。。。。

總之,他們如此節儉來自於內心深處的對未來的安全感的缺失,當然也有從小家庭環境的薰陶,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頭腦中的金錢觀與眾不同吧。


孟可的思想空間


那些只存錢不花錢的人可能會讓許多人感到疑惑——錢不用來花,存著有什麼用呢?

但是有心理學研究發現,金錢有著非常直觀地降低人們痛苦的作用。

當人們感受到被人排斥時,會產生痛苦、不快等負面情緒。而實驗發現,“金錢”的出現(僅僅是數錢的動作)就能夠減輕這種不愉快的感覺。不僅如此,錢的出現、數錢的動作也會影響人們對生理疼痛感的評估,錢會緩解人們生理上的痛苦感。

因此,不難想象,那些只存錢不花錢的人僅僅是看到銀行卡上的餘額,或是錢包裡的紙幣,或許就能感到滿足和幸福。

除了過度節約,還有另外一種極端——過度消費。這樣的人可能會囤貨、過度購買。 他們往往從很小的時候就學到,錢可以解決暫時的焦慮。當他們想要掌控自己的快樂感時,他們就會去消費。

其實,花錢和節約原本只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範圍內都可以被接受。但是,如果過度節儉嚴重影響到了你的生活質量,或者,過度消費已經讓你出現了財務危機,你或許可以嘗試以下建議:

給過度節約者的建議:

1. 提前為那些值得享受的東西做好預算,提前把那部分現金準備出來,比如假期。
2. 當你想買一個東西的時候,也要告訴一個朋友,告訴他們你會在什麼日期前把它買下。儘管這聽起來有點無聊,但他們會督促你做必要的消費。
3. 想想你過去是否有因為節約,錯過了一些重要的體驗?再想想未來你還要經常重複這樣的遺憾嗎?

給過度消費者的建議:

1. 暫停使用信用卡,儘量使用現金消費。
2. 當你需要用現金時,去銀行卡里取錢,並及時看到自己賬戶數字的減少。
3. 停止提前消費,只購買目前需要的東西。
4. 當你達到了存款目標時,給自己獎勵,但獎勵額度要適量。

5. 買任何東西之前,停一停認真問問自己你是否真的需要。
6. 思考未來可能的開銷。算一算你孩子上學要花多少錢,你到退休會需要多少錢。你要對自己一生的儲蓄有所規劃,建立長遠的理財目標。

最後想說一句,當你不開心的時候,不妨數數錢開心一下?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References:

Vohs, K. D., Mead, N. L., & Goode, M. R. (2006).The psychologicalconsequences of money. science, 314(5802), 1154-1156.


知我心理學


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人,這個人就是我的弟弟。家裡條件勉強能算小康,在花錢方面父母也還算開明,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弟弟從小特別節省,入了他手裡的錢我從沒見出來過。據他所說,他是因為從小看到父母批評我花錢大手大腳,有了心裡陰影,認為我們家所有的錢已經被我花完了。。。

上小學的時候,弟弟每週有一些零花錢,具體多少沒有定額,花完了問父母要,然而弟弟基本上沒有開口要過錢,一直到小學五年級,身上帶了五毛錢去學校,這五毛錢在他口袋裡裝了一週。他從小的壓歲錢都是他自己存著,奶奶幫他開了戶,存摺裡的額度我們從來都不知道,我估計這麼十幾年下來,幾萬塊錢應該是有的。

除了存摺,他還有自己的小金庫,平時大家給他的錢他都攢起來,放在他小學低年級廢棄的筆袋裡,然後裝在鞋盒裡藏到他的床底下。然而這個秘密被我表妹發現了。那時候我剛上大學,弟弟上小學。金庫裡總共有多少錢我現在已經不記得了應該在1500左右,我和表妹懷著惡作劇的心情在他的小金庫裡一人拿了十塊錢。三天後,他並沒有發現,於是我和表妹在一天吃飯的時候告訴了他,想看看他的反應,他果然當場就抓狂了,爬到他的床底下數完錢後嚎啕大哭。後來他長大後,這件事情成為我和表妹黑了他十多年的黑點。

弟弟上了高中時,偷偷透露給我他有喜歡的女生,作為姐姐,被他這麼信任,這種秘密都告訴我,我當然特別開心。偶爾給他點錢。想讓他給女生買小禮物,逛個街買零食什麼的。事實上,我發現那些錢依然被他存了起來,並且他把我上學時男生送給我的很多沒拆封禮物拿去廢物再利用送給女孩子。。。

有這麼一個只進不出的弟弟,持續為我的生活提供十多年的槽點,在姐姐眼裡還是很可愛的。他剛高考完,我只殷切的期盼他到了大學後,一定要學著花點錢,不然會沒有女朋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