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救助管理站調度員吳騫(英雄)故事


1

最後一趟任務

1月16日中午,武漢救助管理站調度員吳騫接到一項任務:護送一名獨自坐火車來武漢的失聰男孩回家。

護送別人回家是他的日常工作。吳騫是武漢人,出生於1982年11月,2005年畢業於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專業,2010年考入武漢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站隸屬民政系統,原名收容遣送所,於2003年更名。每年春節都是全國各地的救助站最忙的時候,無家可歸者們在此時總是更需要幫助。

據吳騫的同事楊曉回憶,因為小男孩的父親已經在廣州等待,單位要求他們當天接到任務10分鐘之後就收拾好,趕到漢口火車站。

那時武漢還沒有進入緊張狀態,車站裡幾乎沒人戴口罩。到了廣州,將孩子交還給他父親,已經入夜。正值春運,回武漢的車票已經售罄,吳騫聯繫當地的工作站,想辦法安排了晚上十點半的站票。一行人擠在餐車裡,吳騫把座位讓給了同事,自己則坐在車廂過道的地板上吃泡麵。

做了十年救助工作的吳騫此時不會想到,他剛剛完成的是自己生命中最後一次任務。

據吳騫的愛人張小璐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憶,出差是吳騫工作的常態。他倆2010年5月登記結婚,6月吳騫就去了救助站工作,他工作認真負責,什麼事都搶著幹,工作內容最開始是上街巡邏,後來逐漸就變成了出差護送。她知道丈夫對自己很節儉,工作又很拼,總擔心他一個人在外,吃不好,住不好。

在單位,吳騫的工作原本是調度,但只要人手不夠,其他事情也要頂上去。過去多年,為出差,他倆沒少吵過架。

在返程路上,吳騫告訴張小璐,他要17號凌晨3點才能到武漢,決定不回家直接去單位,睡一會就接著上班。

1月17日下午,吳騫像往常一樣下班回家,因為前一天沒休息好,他和家人聊了會就去睡了。第二天早晨起床,他覺得渾身乏力,一測體溫,38.2度。

武漢當時還未籠罩在疫情的陰影之下。吳騫發現自己發燒這天,正是農曆小年。在武漢市江岸區百步亭花園社區,4萬多個家庭正聚在一起,參加後來聞名全國的“萬家宴”。

因為家裡有兩個女兒,小的才兩歲。張小璐擔心是流感,怕傳染給孩子,就催促吳騫趕快去醫院掛針。一個家庭原本的正常生活也在那一刻戛然而止。

2

“希望站裡能救救我”

吳騫從1月18日起就住進了賓館。他當時在朋友圈裡寫:“做了好事要有運啊”——這條朋友圈的上一條,是他16號出差廣州後,與失聰男孩家人的合影。

然而好運並沒有降臨在吳騫身上。他持續發燒不退,1月20號,吳騫的CT顯示肺部有毛玻璃狀白影,醫生當時告訴他,是病毒性肺炎,但究竟是什麼病毒,沒有明確答案。

那也是武漢疫情第一次受到全民關注的一天。當天,鍾南山院士首次對外肯定新冠肺炎病毒存在人傳人,從這一天起,國家衛健委開始每天彙總發佈新增病例,北京、上海等城市都相繼出現病例。

而在武漢,危機還潛伏在水面之下。人傳人公開後,患者在短短几天內就擠滿了整個武漢的發熱門診。

1月20號當天,吳騫通過微信向他的直屬領導劉勇請假並說明病情,劉勇詢問:是否新冠肺炎病毒?吳騫回覆,自己辦不了住院,呼吸內科都沒有床位,而且沒有核酸試劑盒,也查不出來,只能先打針看看。

為了儘早做檢測,吳騫先後去了社區醫院、新華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和武漢紅十字會醫院,但始終沒能入院治療。張小璐在家也瘋狂給社區打電話,想通過上報病例得到住院機會,但得到的回覆總是令人失望——無法收治意味著做不了核酸檢查,而沒有檢測結果的確認單,社區就沒法再向上彙報。

他就這樣陷入了死循環。在接下來的一週,吳騫成了徘徊在統計數字外的“疑似患者”。

作為相處十年的同事,在劉勇和吳騫的微信聊天記錄裡,吳騫起初還比較樂觀,他似乎並不相信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他曾回覆劉勇說,醫生建議他在門診打針,去了醫院只會越來越嚴重。“那個病早就隔離了。”

在吳騫四處求醫的那些日子裡,張小璐能做的就是不停地打電話,並強烈要求吳騫換一個好一點的酒店。這期間,吳騫的父親曾陪他去醫院排隊做檢查,兩人從早上一直排到傍晚。後來吳騫自己去酒店住下,老人又給他送飯,每次去都想多看他兩眼,但為了隔離,吳騫總是躲在廁所裡,讓父親把飯放下就走。

但到了除夕那天,他母親實在想念兒子,就跑去酒店看他。回家後不久便出現發燒的症狀。張小璐回憶,婆婆應該就是那天被感染了,但他們當時希望吳騫安心治病,就沒有告訴他。

一家人就這樣被病情隔絕。隨後的日子裡,絕望和悲觀開始籠罩吳騫,在1月26日和劉勇微信聊天時他說,現在的解決辦法,就是在外面熬,熬到不行了醫院才收,劉勇將這些情況都彙報給了站裡,希望能幫他解決床位的問題,但彼時正趕上武漢疫情最猛烈的時候,在他們通話的當天,僅武漢就有698個新增病例。

直到此時,吳騫仍沒有確診感染新冠肺炎,他也因此而得不到更多治療。在與劉勇的聊天中,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說:“希望站裡能救救我。”

就這樣一直拖到1月28日,吳騫終於住進了漢口醫院。但此時他的病情已進入重症,由於武漢當時啟動最嚴格的隔離封閉措施,即便是家人也無法每天獲知吳騫的情況。同事楊曉後來回憶,吳騫住院後,有一次她發微信詢問病情,吳騫只回了三個字:

“我在熬”。

3

“我要接他回來”

去廣州出差的26天后,2月10日,武漢救助員吳騫離開了人世。

直到他去世,也沒人能確認吳騫到底是怎麼生病的。南方週末記者接觸的多位同事和家人,都猜測1月16號那次去廣州出差前後,他感染了病毒。但在張小璐看來,1月18號吳騫發燒後沒得到有效救治,以及多次去醫院可能存在的交叉感染,才是他生病的最主要原因。

和大多數起初都矇在鼓裡的普通武漢市民一樣,患者只能依據官方給出的說法,來確定自己的感染路徑。在張小璐的記憶裡,他們一家都不怎麼吃海鮮,也從來都沒去過華南海鮮市場。

而劉勇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吳騫肯定是在工作中感染的,除了去廣州出差那次,武漢救助管理站在華南海鮮市場旁邊就有一個辦公點,他們之前都經常要過去。

但整個救助站,卻只有吳騫一人生病。與他同去廣州出差的楊曉,後來也曾發燒,但吃完藥僅過了一天就沒事了。

在吳騫去世前一小時,醫院曾給張小璐打電話,通知她可能不行了。張小璐讓醫生幫忙接通視頻,要見他最後一面。

視頻接通的時候,吳騫7歲的大女兒正在旁邊。已經23天沒見過爸爸,她一見面就大哭起來,對著手機反覆問:“爸爸你怎麼了?怎麼躺下了?”

當時的吳騫,已經不能講話。那是一家人最後的告別。張小璐說,她從沒見過女兒這樣不停地哭。

在同事和家人的印象裡,吳騫一直是個樂觀而堅強的人。在死亡到來三天前,他還曾期待奇蹟,在2月7日QQ空間裡,他這樣寫道:“每天咬牙檢查,就是為了身後的她們。期待我的拐點早點到來。”

然而奇蹟終究沒有發生。現在,張小璐已很少在家提起吳騫。白天,她想盡辦法讓自己忙起來,照顧兩個孩子,料理家裡大小事。一直等到夜裡孩子們都睡了,她才會推門走進吳騫的書房,悄悄想念自己的丈夫。

提起吳騫,她幾乎全程都在哭泣。當南方週末記者問起,那24天裡,吳騫說過什麼讓你印象深刻的話時,她回答:

“他說很對不起我,這段時間(指春節)不能在家裡。我說沒事,你要加油。他說等過了這一段,我一定會對你更好的。”

這對結婚10年的夫婦原本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們家去年剛換了新房,張小璐工作不穩定,家庭收入不高,平時大的支出主要靠吳騫應付,他的離開讓這個家庭一下子失去了頂樑柱。

武漢救助員吳騫的遺體於2月10日火化。同樣患病的母親至今也未痊癒,她到現在也不知道兒子去世的消息。因為武漢的防疫措施至今仍未解除,家人也沒法為吳騫操辦後事。

“我現在想的,就是疫情趕快結束,我要接他回來。”張小璐這樣說道。

吳騫的同事,對他都很有感情,一位同事在聊起跟他的最後一通電話時,突然泣不成聲,掛斷了南方週末記者的電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