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團長我的團——TA媽媽講師團總論

記不清多久之前,看到一本書《發現母親》,作者從母親的角度對人類社會的一些核質問題進行了嚴肅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關乎整個人類命運的重大命題。從那時起,知道還有個母親研究所,母親還需要專門來研究。看了那本書後,有個樸素的理想化的目標:如果每個母親是“好”的,這個社會的犯罪率會降低吧?

但什麼是“好”呢,心理諮詢中我發現,很多外人面前的“好人”,工作上的“模範”帶給孩子的卻是巨大的心理創傷,這也讓我開始思考,如果把母親當成一種職業,一個母親該有什麼樣的職業素養呢?

曾經以為,我今生不會有做母親的機會,所以一直沒有機會對這個主題深入工作,幸運的是,我在44歲做了母親。更幸運的是,我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並願意不斷成長的媽媽們,我們一起建立了“TA媽媽講師團”,開始了對這個主題的探索。


首先,我們利用TA理論裡的自我狀態對自己的養育風格進行了探索。


我的團長我的團——TA媽媽講師團總論

養育型父母自我,控制型父母自我,成人自我,自由型兒童自我,適應型兒童自我。這五個自我狀態一起構成了我們的養育風格。看看我們是哪種風格的媽媽?

我的團長我的團——TA媽媽講師團總論

通過對養育風格的梳理,我們看到b每個媽媽的優勢自我是什麼,又有哪個自我受到限制無法表達。比如,現在控制型的媽媽越來越多,這個優勢駕輕就熟,但諮詢中的經驗是,很多來訪者背後會有一個強勢控制媽媽的影子。比如說,自由型兒童自我其實是陪伴孩子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很多媽媽卻因為自身成長經歷壓抑了這個部分,導致養育過程充滿了焦慮,少有快樂。

其次,我們觀察了自己的安撫模式。

每個人生來都需要安撫才能生存。但當我們對自己都不寬容的時候,我們怎麼可能包容伴侶和孩子。“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在家庭裡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

我們發現,對於孩子,大部分媽媽小時候可以做到有條件或者無條件的正面安撫,對於伴侶就沒那麼寬容了,對於自己也是有很多要求和評判的。所以,孩子慢慢長大後,我們容易用對待自己和伴侶的方式來挑剔和指責孩子。完全忘了他剛出生的時候在我們眼裡有多麼完美!

接下來,我們對媽媽們的情緒進行了覺察,發現焦慮是最常見的,我們就引發媽媽們焦慮的常見問題進行了討論。

話題很有趣:

《從鹹菜媽媽到棒棒糖媽媽》

《小小媽的身高焦慮》

《我們一起走過的“生長焦慮”》

每個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都是在保護與放飛之間尋找平衡,很多媽媽焦慮的是不知道度在哪裡,付出少了,擔心愛不夠,付出多了,擔心是束縛。


我的團長我的團——TA媽媽講師團總論


為此,我們安排了“代際傳承”的主題,通過對自己成長過程的回溯,我們對這個尺度越來越清晰。

《愛與束縛》

《代際傳承》

《發現你的家傳神功》

《願你此生自主》

《恩寵與勇氣》

《願我以愛成就你》

《在平凡的日子中前行》

《當你生氣的時候, 你可以讓別人知道》

更重要的是,每個媽媽在這個過程中梳理了自己的心理成長過程,那些未獲得滿足的期待,那些壓抑的情緒,那些未曾釋放的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媽媽的焦慮在下降,對自我的認知越來越清晰,接納度也越來越高,和孩子們也越來越親密。

我看到,一個媽媽是應該終身學習的。不是學習某種技能,而是學習和“自己”相關的一些主題。不斷增加自我認知度。學習會拓寬我們的視野,改變我們固有的“正確”觀念,中國文化中強調的服從權威,二元論思維讓人們對“對錯”有了幾乎偏執的堅持,甚至為了所謂的對錯不顧孩子的感受。

願越來越多的媽媽在學習中成長!


中國TA協會副理事長,國際溝通分析師(CTA),TA諮詢中心創辦人,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