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插茱萸少一人 -紀念李文亮君

遍插茱萸少一人 -紀念李文亮君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王維詩作。

遍插茱萸少一人 -紀念李文亮君


唐朝重陽節有插吳茱萸的習俗?

先看王維資料:

遍插茱萸少一人 -紀念李文亮君


寫這首詩「時年十七」,說明這是王維十七歲時的作品,當時,詩人正在長安與洛陽間漂泊。山東,唐時山東指崤山、函谷關以東。對應是公元718年。

再來看吳茱萸的產地:

遍插茱萸少一人 -紀念李文亮君

並沒有山東山西方向,那就是王維本人在長安洛陽一帶登山插茱萸了。

公元718年,他不去整玫瑰花牡丹花桅子茉莉花,去插吳茱萸?往下看:

唐史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夏,自京師至山東、河北疫死者千數。

即王維剛出生就碰上了大瘟疫。

再來看一條唐玄宗的詔書。。。開元十一年七月,諸州置醫學博士敕。敕,神農辯草,以療人疾,岐伯品藥,以輔人命,朕全覽古方,永念黎庶,或營衛內癕,或寒暑外攻。因而不救,良可難息。自今遠路僻州,醫術全無,下人疾苦,將何侍賴?宜令天下諸州,各置職事醫學博士一員……

再把時間左右三年:瘟疫,自古以來就是國家極其重視的大事,稍有規模的疫情必然被史官記錄在冊。公元217年(漢末建安二十二年),江淮地區發生了一次重大疫情。曹植在《說疫氣》一文中描述了這場災難:“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當時站在中國文學高山頂峰的“建安七子”,有5人(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王粲)死於這場瘟疫。要知道,瘟疫之前,“七子”中的另外兩位已經先後故去。

可以說,這場大疫在奪走無數人生命的同時也重創了文壇,中國文學史上的這盞璀璨之燈為此轉暗。

當時朝廷藥方吳茱萸的抗瘟功效,先看漢末張仲景資料

遍插茱萸少一人 -紀念李文亮君


到了宋代,才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金匱要略》就是該書的雜病部分。

遍插茱萸少一人 -紀念李文亮君

將上面的計量按漢朝的計量標準換算結果:吳茱萸50克,人參45克,生薑90克,大棗12個,礦泉水1公斤,煮成0.6公斤,溫態分三次喝。考慮到漢朝人參都是野生的吧,改為:吳茱萸50克,肉蓯蓉50克,人參15克,生薑90克,大棗12個,礦泉水1公斤,煮成0.6公斤,分成每日三次,溫服。

配合氯喹/羥氯喹。

乙亥末,庚子春,荊楚大疫,染著數萬,眾惶恐。

舉國防,皆閉戶,道無車舟,萬巷空寂。

然外狼亦動,垂涎而候,華夏腹背芒刺。

幸龍魂不死,風雨而立。醫無私,警無畏,民齊心!

政者,醫者,兵者,扛鼎逆行勇戰矣!

商客,名家,百姓,仁義者,臨邦獻物捐資,嘆山川異域,風月通天,吾曰無衣,與子同裳!

能者竭力,萬民同心。

月餘,疫除,終勝。

此後百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此文紀念李文亮君。

特別鳴謝遊子丸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