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景点尽毁于土鳖之手—悲哉!万固寺!

大美景点尽毁于土鳖之手—悲哉!万固寺!

我们这里有个旅游景点叫万固寺,先复制一些关于万固寺的资料吓唬吓唬你们

“万固寺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西南向15华里处的条山北麓,始建于北魏时期,据明嘉靖十年(公元1513年)重修白云禅寺碑记载:北魏明帝正光二年,敕赐额即有“太和六院,万固则首”。明洪武年间,又把石佛寺、竹溪寺、平陆县沉底村度门寺并入万固寺,合成丛林,时称“中条第一禅林”。那时该寺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号称佛教圣地。 寺区松林茂密,山花烂漫,清泉细流从寺侧潺潺而下,景色甚为秀丽。 始建年代,寺内碑文称“创自元魏”, 《永济县志》则谓“创建于 唐大中十八年”,两说不一,碑记较为可靠。宋代重修, 明嘉靖三 十四年(1555年)地震毁坏后重建。寺沿山势建造,层层错落, 逐级登高。山麓道路曲折,可盘桓而上, 山门上有“第一禅林”砖 雕横匾一方,大雄宝殿坐落在山门内中心,墙垣肃立, 佛像不存。 沿寺侧石阶上行,中为药师洞,左右为禅院僧舍。 寺院建于中条山腰,从山脚盘旋而上,即入山门,山门立有第一禅林的石门房,隋代建有“大雄宝殿”,殿高五丈,殿后有“药师洞”一座,洞前翠柏绿林,蔚然成林。塔院建有青砖结构的宝塔,从塔门内螺旋砖梯而上,可达八层,俯瞻远眺,朝霞暮金,华岳三峰,隔河可辨。塔后建有无梁殿,上下两重,建造精湛,颇为壮观。”

怎么样?牛叉吧。就是这样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寺院被一些土鳖开发的面目全非,他妈的,想起去年万固寺庙会看到的情景我就胃疼。因为多年在外,记忆中的万固寺还是以前那样原生态的样子:从远处看,青松绿树之间,依稀可见的古塔鹤立鸡群一样耸于树丛中,在苍山绿树白云的映衬下,宛如老僧入定一样安详淡定从容(不要说我矫情,那时候的没有开发的万固寺给我就是这样的感觉)。沿着布满细沙和小石子的小路穿过民风淳朴的山村,一路小溪潺潺流水相伴,山风吹过,再看看路边随意走过的鸡鸭牛羊和土崖上摇曳于风中的红枣,不用“惬意”来形容我都觉得对不住这种感觉。进入虽已破败甚至连围墙也没有的寺院,沿土路绕行,仰视古塔风姿,那些饱经岁月磨砺的青砖绿瓦,看透千年世间悲欢轮回的残垣断壁,被风雨侵蚀而肢体不全的佛像菩萨都可以告诉我们寺院过去香火是何等的旺盛和辉煌,可以感受到他寄托了先人多少虔诚的情感。眼前仿佛看到无数善男信女跪拜于缭绕烟雾中求姻缘、卜吉凶、算前程,他们是幸福的,至少他们有信仰,情有所寄,心有所托。但是佛祖啊,你可以参透人世间的各种玄机,你绝对不会想到后世子孙把你们的家开发成这个让人吐血的样子。

这次我去看到的真是大不相同啊,可以说是:天翻地覆气断肠。什么玩意! 原来的小路已经变成了宽阔的大马路,两边停满了各式车辆。高大的山门,熙熙攘攘的人群,各种小吃摊点从距离山门一两百米的地方一直摆到古塔下面,再沿着古塔周围的宝殿绕一圈,蜿蜒到寺院后门,蔚为壮观。一路上,满眼的纸屑、塑料袋、吃剩下的饼子油条苹果核、不小心会踩到哪位大爷随地倒掉的小米饭,尘土飞扬,看的我直摇头,你大爷的,集市都摆到寺院里面,甚至佛祖的鼻子下面,不会是用一种另类的方式来祭拜佛祖吧?果然是创意无极限啊。一路上孩子哭声、大人们的吵闹声、小贩们热情招揽顾客声、做饭时炉火发出的滋滋声,穿行于游人摊贩之间,游走于古塔宝殿之旁,偶尔窜出的一条小狗会吓你一跳。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挤过来,拐过去,绕过几个垃圾袋,转过一堆苹果皮,小心不要碰到旁边大嫂拿着的葱油饼,注意不能踩着前面小孩扔掉的饮料瓶。仿佛在走梅花桩,又似全力打太极。再看看松树上的刻字、古塔上的涂鸦、宝殿窗台上吃了一半的泡面,神龛基座下清晰可见的痰迹,不由得让人感慨:青山有幸存古寺,神灵无辜遭亵渎。

真是罪过啊,人没有了敬畏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

在绍兴的时候去过香炉峰,里面管理的真是不错啊。干干净净的,车如流水,游人如织,沿右边走,向左边行,人虽多却无烦心之为;肃立于楹联面前品评切磋的,静立在栏杆旁边赏花观鱼的,景虽简却有修心之念。山门里面是佛祖的,山门之外是俗世的,小商小贩一律禁于山门几十米之外。这是一个没有过去和传说的景点,如果他们有一个万固寺一样的故事和文化传说,我估计寺院方丈的嘴都乐歪了。

罢了罢了,不如归去。此去万固寺,再不入山门。若问为何故?已成陌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