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臨死前向大臣說了些什麼?為什麼有的人覺得很無恥?

譚敏


慈禧臨死前向大臣交代了幾件事,有人聽完是潸然淚下,有人聽完是大罵無恥,慈禧是晚清最為著名的人物,她作為一個女人統治了中國大半個世紀,的確是她的本事。光緒三十四年,慈禧病危,在她感覺到自己不行的時候,她叫來大臣開始交代自己的後事,其中有三句遺言,引起了人們的討論。

首先第一個就是禁止女人干政,這句話說出來的時候,很多老臣直接落淚,這個規矩大清朝其實一直有,只不過慈禧可是打破了這個規矩,這個時候她又要後人繼續遵守這個規矩,或多或少也是挺諷刺的,當然慈禧能說出這句話,也可以看出,慈禧對於干政說不定也有些後悔的意思。慈禧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干政的女性。

第二個,禁止宦官參與朝政,這個是慈禧給後人的警告,實際上當時慈禧寵信的太監有很多,每一個都在歷史上留下了大名,這些太監都有過參與朝政的事情,太監安德海甚至一度打壓朝中的大臣,慈禧看樣子深知太監參與朝政的害處,才會這樣教育後人,可是她自己卻沒有做到,因此很多人覺得慈禧很無恥。

最後一個就是立溥儀為帝,很多人說慈禧無恥,他選了一個三歲的孩子,還是想萬一自己挺過這一次可以繼續垂簾聽政,其實這個可是誤會慈禧了,當時溥儀真的是最合適的人選,假如說這次慈禧沒死,溥儀做了皇帝她也不能垂簾聽政,光緒做皇帝她能夠聽政,這是在清朝規矩允許之下的,溥儀登基,慈禧繼續聽政則不符合規矩。

關於這幾條遺言,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的,是慈禧發自內心的想法,真的是後悔自己的做法,還是臨死前裝個樣子,給自己留下個好名聲呢?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慈禧在臨死前,包括他的各個心腹以及顧命大臣等能人都來到了她的床前聆聽她的遺言,但是有人聽了以後覺得慈禧這個老妖婆實在太過於無恥,而有的人覺得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竟然覺得稍有感動,那麼她究竟說了什麼呢而她之前又是怎麼做的呢?

不許女子當政

慈禧說,我是迫不得已才垂簾聽政的,當時國家內憂外患,皇帝又太小,怕臣子篡位奪權,才拖著年邁的身體出來主政。我死後,任何女子不能專政。而事實是什麼樣子的呢?慈禧當時為了自己能獨攬朝中大權,召集軍隊發動政變,掀翻咸豐皇帝的八位顧命大臣,同時又斬了親王肅順,最後順利實現奪權。

不得令太監擅權

明朝滅亡的確是跟太監有很大關係,所以慈禧在太監干政方面防著也是對的。但是對於他自己的親信太監卻及其寵溺,太監安德海是慈禧早期手下第一號內監,在慈禧的支持下,安德海結交權貴,培植黨羽,打壓對慈禧不利的各方勢力;李蓮英,後期由於服侍慈禧過於體貼順心,最後竟然官職兩品,這是在是太打臉了。

毒死光緒

慈禧之前對光緒實在是過於嚴苛,身為一國之君,前期無法親政,必須聽命於慈禧,後期慈禧迫於壓力,“還權”給光緒,但是任命二品以上官員要去慈禧同意,每天上朝下朝以後,竟然還要去給慈禧彙報,還是沒有一點皇帝的權利,而且極度干涉光緒的婚姻生活。

慈禧深知自己命不久矣,而光緒正值壯年,自己死後,光緒定會翻案,於是下令毒死光緒,與自己一起進入棺材才是最保險的!

而證據就是在今年來,考古的專家學者探查光緒遺體時,在其辮子上提取大大量的砷,很明顯,光緒死於砒霜中毒,而光緒生前雖然體弱,但是遠沒有到死的地步,有記載,在慈禧臨死前的一天,命人給光緒送去了酸奶,而第二天,光緒就雖慈禧一起西去了。

這就是慈禧臨死錢說的遺言,個人覺得豈止是無恥,簡直就是狠毒至極!


丫丫說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慈禧太后死前說了這些話:垂簾聽政,實屬無奈之舉。我死後,要遵守老祖宗的規矩,不許後宮干政;慎防明末之事,不許宦官當權;立溥儀為皇帝。

現在看來,慈禧說的話相當搞笑。

首先,垂簾聽政,完全是慈禧搞政變掀翻八大顧命大臣,又斬了肅順,根本就是他自己奪權。

本來顧命大臣把國家管理的好好的,結果才幾個月就被慈禧幹掉。

從開始到最後,沒看到顧命大臣試圖對慈禧不利,他們也不敢。

而慈禧手段兇殘,對於政敵毫不留情。

說白了,垂簾聽政根本是慈禧主動奪權的手段,什麼狗屁逼出來的。

本來滿清的慣例是要求後宮不得干政,慈禧干政如果是迫不得已,那麼他為什麼不把權力交給同治和光緒?

說不通嗎。

自己當了這麼多年老大,把滿清都搞成什麼德性了。八國聯軍殺到北京城,就差一把火把紫禁城燒了。

自己死了,又說不讓後宮干政,那你自己為什麼早不放權?

再次,太監不幹政。

之前太監確實沒幹政,聰明的不如李蓮英之流也沒幹政。

但安德海是怎麼回事?

還不是慈禧縱容扶持的干政太監。

自己開了先例,死的時候又這麼說。

還有,傳位給溥儀是在光緒死後半天說的。

而現在大家都知道,光緒是被慈禧毒死的。

看看,就算我死了,也不讓政敵得意,一定要先暗算你。

大家都知道,慈禧死後,溥儀年齡太小,由攝政王載灃執政。

載灃不但毫無執政能力,性格也軟弱無能,也毫無軍政經驗。這種人管理滿清,想不亡國都困難。

那問題來了,光緒就算再不堪,總比載灃要強,也更受到列強重視。

但慈禧寧可讓狗屁不通的載灃執政,也要幹掉光緒。

可見,慈禧的3句遺言都說明一個道理。此人口是心非,一切從自己的權力和地位出發,明明知道一些事情有損國家,依然照做不誤。

後來滿清滅亡以後,愛新覺羅家族總結:一個那麼大歲數的老太太,對很多事情搞不清楚,弄不明白,卻非要死死抓住權力不放。害人害己,把旗人都坑死了。


薩沙


這又是個關於清史的離奇段子。

按照段子的說法,慈禧的遺詔裡有不準女人干政、不準太監干政等訓令,而這些似乎是自欺欺人的說法,因為慈禧本人就是女人干政,因而覺得其很無恥云云。

實際上,這套說辭全是瞎編的段子。

慈禧臨終的遺詔記錄非常清晰,具體內容如下:

予以薄德,祇承文宗顯皇帝冊命,備位宮闈。迨穆宗毅皇帝沖年嗣統,適當寇亂未平,討伐方殷之際,時則發捻交訌、回苗俶擾、海疆多故、民生凋敝、滿目瘡痍。予與孝貞顯皇后同心撫訓,夙夜憂勞,秉承文宗顯皇帝遺謨,策勵內外臣工暨各路統兵大臣,指授機宜,勤求治理,任賢納諫,救災恤民,遂得仰承天庥,削平大難,轉危為安。

及穆宗毅皇帝即世,今大行皇帝入嗣大統,時事愈艱,民生愈困,內憂外患紛至沓來,不得不再行訓政。前年宣佈豫備立憲詔書,本年頒示豫備立憲年限,萬幾待理,心力俱殫,幸予體氣素強,尚可支拄。不期本年夏秋以來,時有不適,政務殷繁,無從靜攝,服食失宜,遷延日久,精力漸憊,猶未敢一日暇逸。本月二十一日復遭大行皇帝之喪,悲從中來,不能自克,以致病勢增劇,遂至彌留。

回念五十年來。憂患疊經,兢業之心無時或釋,今舉行新政漸有端倪,嗣皇帝方在沖齡,正資啟迪,攝政王及內外諸臣尚其協心翊贊,固我邦基。嗣皇帝以國事為重,尤宜勉節哀思,孜孜典學,他日光大前謨。有厚望焉。

由這份遺詔可知,慈禧遺命的主要內容是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對自己歷史的回顧,第二部分則是對未來的期望。根本不存在什麼不準女人干政之類的段子。

願謠言止於智者。


海研會


慈禧太后臨死前,說了三句話,帝王心術可見一斑,但她的侷限也是昭然若揭。

那麼她說了哪三句話呢?一是以後不許女子當政,二是不許太監干政,三是立溥儀為帝,以隆裕為太后。

由此可見,在慈禧心目中,最重要的是什麼。不許女子和太監干政,是明太祖以後的朝廷法度,在慈禧這裡雖然破例了,但是也是限定在一定的範圍內。比如慈禧一直不敢任用外戚;比如李蓮英雖然權勢熏天,但當慈禧寵幸的太監被山東巡撫殺掉之後,慈禧也只能聽之任之。可見慈禧雖然僭越,但還是有自己的底限,不然也不會得到滿清皇室的容忍。

第三句話是慈禧對身後事的安排,對維護滿清的統治而言,這樣的安排是合理的。但對於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來說,慈禧比李鴻章不是差了一點半點,完全沒有現代化的格局。誠然,作為一個統治者,從權術上看,在封建社會的範疇內,慈禧做到了頂峰。但中國在近代以來的屈辱,慈禧難辭其咎。


青年史學家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清朝那些事兒。(約400字,閱讀需2分)


俗話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亡,其言也善。慈禧臨終時,說了什麼呢?為什麼有人會覺得她的遺言很無恥呢?

1908年11月15日,這是老佛爺生命歷程的最後一天。

就在前一天,光緒皇帝駕崩,這件事對慈禧打擊不小,慈禧知道命不久矣,就對身邊的人說:“我畢生垂簾聽政數次,不瞭解的人認為我是貪婪權力,實際上是迫於時勢不得不做出此決定。說這話的時候,慈禧頭腦還是清醒的,而後不就便陷入昏迷,之後又迴光返照,清醒過來,留下對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我們都知道,慈禧是通過血雨腥風的政變上臺的,說自己迫於形勢,不得不發動政變,還說自己不貪婪權力,誰信呢?

顧命八大臣誰敢動身為太后的慈禧絲毫,而慈禧卻先下手為強,幹掉八大臣,垂簾聽政。也許之後幾次主動下野和復位是無奈,但是這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絕對不是迫於無奈。

慈禧這個在大清後期掌權半個世紀的女人,竟然說出清朝不允許女子當政的家法,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兩分鐘走近歷史現場,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想想她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我真想掘墓鞭屍!

慈禧臨死前向大臣說:我是迫於無奈才垂簾聽政,我死後,遵守清朝規矩,後宮不許干政;不允許宦官當權;立溥儀為皇帝。

其實,是跳樑小醜臨死前妄圖給世人蒙上三塊遮羞布,為自己大逆不道、顛倒黑白、禍國殃民的行為辯白!真是恬不知恥、死有餘辜!


1.垂簾聽政是迫不得已嗎?她不遵守清宮政治紀律,處心積慮地聯繫小叔子發動“辛酉政變”,覆滅了顧命八大臣的勢力、刀斬了權臣肅順,才實現臨朝訓政的,這樣說話,要臉啵?

自己早知道清朝有“後宮不得干政”的制度,但自己干政長達半個世紀,死到臨頭才拿出來訓示別人,這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強盜邏輯,彰顯了自己流氓無賴的醜惡嘴臉!



2.不允許太監不政。他基本把沒“命根子”的梳頭師父李蓮英先生當中央辦公室主任了,幾乎任何軍機大事都有這位辯風識向,察言觀色的貼身衛士參與!李師傅不僅議政干政、甚至當了全國人民的領導,地位基本上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被沈保禎殺掉的大太監安德海出京比軍機大臣還聲勢浩大,是誰慫恿的?哪個給的權力?


3.現在真相大白於天下了,光緒是被陰險狡詐的慈禧毒死的。她再安排不到三歲的溥儀當皇帝,由載灃當攝政王,隆裕是名副其實的皇太后;地球人都知道居心叵測,如果一年富力強、有治國能力的哥們來執政,肯定對她倒行逆施的行為會反攻倒算,結果自己會身敗名裂;而只要權力掌握在軟弱無能的載灃與毫無執政經驗的隆裕之手,自己入土為安就有了保證,最低死可瞑目。

這個厚顏無恥、自私自利的女人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慈禧太后,這個備受世人爭議的人物,臨死前說了三句話,讓人覺得相當震驚,甚至覺得很無恥。那麼,她臨死前究竟說了什麼呢?

事情要從1908年,11月15日說起。這一天的凌晨時分,慈禧像往常一樣“請駕”,就是起床。就在昨日,也就是14日,大清光緒帝駕崩。今日的慈禧太后的氣色並沒有因為操勞和悲傷而變壞,反而特別的精神。洗漱完畢,然後讓專門的太監給梳頭。再然後,讓一太監喊道:“打簾子。”隨後,在場的所有太監倒伏跪拜,齊呼“老祖宗吉祥”。其後,用豐盛的早餐。早六時,召見軍機大臣,以新國君的名義下詔書,尊慈禧太后為太皇太后,又尊皇后為太后。正午吃午飯時,吃著吃著,慈禧便開始頭暈目眩。可能自覺去日無多,慈禧忍著病痛召開緊急會議,敲定太后管重要之事,監國攝政王裁定。 發完上諭後,慈禧病情越發加劇,便命令軍機大臣起草遺詔。

最後的時間裡,慈禧說了三句話:一是,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二是,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三是,立溥儀為新帝。

可笑的是,慈禧太后自己做的呢,完全不顧老祖宗定下的規矩,等到咸豐皇帝一駕崩就開始了奪權之路。所以你說她臨死前說這句話不是打自己臉嗎?關於太監參政,清朝對宦官制度管理的是相當嚴厲的,在慈禧太后之前也基本上沒有出現過什麼有名的太監,反而是慈禧太后掌權後才出現有名的太監李蓮英,還讓李蓮英官至兩品。所以說慈禧太后這句話也是搞笑的。還有,當時的溥儀才三歲,讓一個三歲小孩來當帝,不就是想繼續讓女人當政了嗎?

所以,慈溪太后的遺言,有點矛盾和可笑。

但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縱然慈禧太后有太多不是,她也不可能拿大清江山開玩笑。

所以,最可能的原因是,正是因為她的一生經歷過這些事情,才知道了女人干政、太監干政的危害性,現身說法,以免重蹈覆轍。

也許,作為一個女人,對鏡貼花、相夫教子,才是她一生回望最幸福的事情吧。


青梅煮英雄


但一早起來的慈禧已然精神不錯,精心梳妝之後,就是美味而豐盛的早餐了。

用完早膳,已到了早上6時,慈禧召集了一些核心大臣和光緒帝的皇后(後來的隆裕太后)商量光緒帝去世之後的安排,當然昨天已經宣佈溥儀為帝,攝政王載灃監國了,現在只是討論一些後續的安排。

大家商量下來,尊慈禧為太皇太后,尊隆裕為太后。

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慈禧本來人還好好的,可就這麼吃早飯的光景,慈禧開始感覺頭暈目眩,頓時身體疲憊,並且精神狀態開始不濟。

人在即將去世的時候,是比較明瞭的,慈禧明白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可能沒幾天光景了,當然她當天下午5點就去世了,此時距離她離開人間只有幾個小時了。

慈禧吃晚飯,趕緊召開緊急會議,並以新帝的名義發佈上諭:隆裕太后負責重要之事,攝政王載灃負責大政方針的裁定。

隨後,慈禧開始安排軍機大臣起草遺詔,軍機大臣寫完之後給慈禧閱覽,慈禧看後改了幾個地方,都是給自己庇護的言辭,比如“不得不再行訓政”,“回念五十年來”等。

隨後,慈禧對身邊人說:我這輩子,垂簾聽政幾次,很多人以為我貪戀權力,其實我也是迫不得已才這樣做的。

慈禧此時的神態更像是一個鄰家老奶奶的樣子,和藹可親,言詞之間,頭腦清晰,吐詞清楚。

但很快,她又昏沉了過去,一會兒,又清醒了過來,也許是迴光返照吧。

她接著說:我去之後,女子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一定要引以為鑑)!

隨後,慈禧溘然長逝。

當然,從慈禧之口說出這些被她一一破壞的老規矩,也算是令人不齒。

首先立3歲溥儀為帝,這明擺著就是想繼續操控國政的舉動,畢竟雖然有個隆裕太后在,但相對太皇太后的權威和權勢,幾乎是不值一提。

從同治到光緒,2個年輕的傀儡皇帝都被慈禧給坑了,尤其是光緒,雖然幹了34年皇帝,但沒有真正掌權的一天,搞了個變法還被慈禧給鎮壓了,最終落得個被終生囚禁、直至被毒死的悽慘結局。

2個皇帝的悲劇,眼瞅著在溥儀身上也要延續,當然,幸虧慈禧死了。

後宮不得干政,女人不得干政,這老祖宗的規矩,慈禧自己破壞了近50年,就差點要稱女皇了,她自己告誡後人不要干政,自己卻如此這般,豈不是貽笑大方,令人不齒。

至於太監干政,但大清這200多年,數得上名名字的基本上都出自慈禧時代,不管是李蓮英、還是安德海、小德張,都是慈禧時期的,其他皇帝時期反而沒出過什麼有權力的太監,更不可能出現飛揚跋扈的太監。

慈禧的太監很囂張啊,比如安德海,就是囂張過了頭,結果路過山東地方,被被巡撫丁寶楨“太監不得擅出宮禁”擒獲處決,一時轟動全國。

清朝太監從來沒成過氣候,反倒是慈禧掌權後,太監才開始囂張,慈禧卻要求後世要注意太監不得干政,實在是好笑的事情。

慈禧一生把權力玩弄於鼓掌之間,臨死前還要弄死可憐的光緒皇帝,實在令人不齒。


雲中史記


慈禧臨終前說來什麼?除了指定溥儀即位,還有兩點,這兩點影響了中國上千年的王朝興亡,所以慈禧才強調這兩點。

太后和宦官

每觀國之將亡,不僅是皇帝昏庸,很多皇帝的權力還轉移到了太后、外戚、宦官、大臣等等手中。光緒死後,慈禧指派的溥儀才幾歲就當了皇帝。幼年當皇帝,照前面這麼多歷史所鑑,很多都被太后把持著朝政。

被太后把持朝政,一來就可能使得外戚掌權,從而奪其位,隋文帝楊堅就是這麼做的。二來皇帝想掌權可能就會聯合宦官,結果權力就到了宦官手裡面。


所以慈禧也是預料了這種情況,一來不想再有女子(外戚)來干政從而可能易主或者更亂,一來也不想像明末那樣,宦官掌權,畢竟清承明制。

為什麼有人罵無恥?

有多少人罵慈禧這遺言無恥在下不知,不過罵慈禧無恥還和她說不允許女子干政有關。畢竟慈禧身為女子就干政了這麼久,沒有臉說這樣的話。叫別人不允許這麼做,慈禧自己卻沉迷其中到死,顯然是沒有道理的。



不過慈禧對其清朝抱有的態度還是太過於樂觀了,認為只防著下任太后和宦官干政就可以挽回清朝將亡的局面,這歷史顯然也是告訴慈禧:“你的理想還是太美好了,我來給你加上骨感。” 所以慈禧亡後,不過幾載,清朝也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