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真降與詐降

一部充滿了戰爭與謀略的三國演義中,【投降】似乎是很常見的事情,其實仔細看來,投降與投降之間,還是不太一樣的,投降有真有詐,具體情況也各自不同,本小文意在以個人的觀點,簡單分析一下三國演義中的投降事例,因成文倉促,且一部演義中,投降例子過多,難以窮盡,錯漏難免,歡迎條友留言討論指正。


二:關於演義中的詐降
本文認為,三國演義中的詐降雖然次數較多,但是也分為如下檔次
第1檔次,低級詐降,漏洞明顯
例如:鄭文詐降諸葛亮,輕鬆斬殺秦朗,秦朗為魏軍上將,居然武藝如此低微,明顯有詐,難以欺騙孔明
例如:王瓘詐降姜維,謊稱王經之侄,蜀中多魏之降者,夏侯霸即知,王經之詐,不難破解
例如:帶來洞主擒下孟獲,仿效董荼那及楊鋒,意欲行刺,然而董楊皆受孔明活命之恩,且並非孟獲嫡系,甚至本無反心,內心厭戰,然而帶來洞主為孟獲妻弟,無冤無仇無故,勢必有詐
例如:蔡中蔡和投降周瑜,蔡氏為荊州大族,二人投降,居然毫無家眷,難免令周瑜起疑,當然對於曹操來說,蔡中蔡和也是炮灰,即使識破也不可惜。
第2檔次,中級詐降,瞞過一部分人
例如:姜維詐降,誆騙曹真,雖然曹真和費耀上當,但是因為費耀的替死,使得曹真躲過一劫,未能成就大功,假使對手司馬懿,則未必成功。
例如:陳泰哄騙迷當,迷當羌人,有勇無謀,易於哄騙,此計獲得全功


例如:荀攸致使呂曠呂翔誘騙高幹,使得高幹偷襲曹營,中曹操埋伏,最終獲得成功,高幹亦無謀之人
例如:周魴哄騙曹休,又哭又鬧,拔劍自刎,甚至以發代首。但終不能騙過賈逵!


第3檔次,高級詐降,利用心理戰術
例如:姜維詐降鍾會,首先是姜維已亡國,劉禪投降,走投無路,有了真降的前提。其次,姜維抓住了鄧艾與鍾會的矛盾,鄧艾自大且實力較弱,鍾會妒忌,且實力較強,挑唆二人爭鬥。第三:姜維察覺了鍾會的不臣之心,從中牟利。雖然未成大功,但殺鄧艾,鍾會,為詐降之上者
例如:黃蓋闞澤之詐降,闞澤之詐降計,輕易被曹操識破,即將被殺,但闞澤心理素質超強,不驚不慌,不卑不亢,抓住曹操多疑的特點,反而反唇相譏,終使曹操由對至錯,赤壁大捷,闞澤功不可沒。
例如:陳宮致使濮陽田氏富戶詐降,誆騙曹操,曹操不防田氏,致使曹操差點喪命,因曹操多謀,此處屬於高級詐降

三:三國演義中的特殊投降


1:關羽之於曹操,關羽雖歸曹營,然終不貪富貴,恪守降漢不降曹,最終離曹歸劉
2:徐庶之於曹操,雖然因其母之事,不得已棄劉歸曹,然終生不為曹操真心獻一筞
此2降,屬於真降與假降之間,如何判斷,見仁見智


四::怎樣判定投降的真與詐,站在事後孔明的角度分析這個問題,真的要比古人在戰場的分析困難的多,就三國演義而言,判斷詐降並沒有單一而明確的方法,只得試圖歸納:
例如:對於歸降之詞以及表現有明顯問題者,如鄭文,王瓘,當機立斷為詐降
例如:面對張郃高覽,真降假降不定,在不主動出擊,無損失的基礎上,接受投降,並且進行感化,即使為假後必成真
例如:周瑜認定蔡中蔡和投降未帶家眷,然而如果二人離開曹營倉促,則亦有不帶家眷之可能,此理由不完全充分,因此需要進一步觀察,最終二人露出破綻
例如:在需要率兵出擊才能謀取利益的情況下,如費耀判斷姜維詐降,賈逵判定周魴詐降,當本方有人懷疑,然無必然把握,在此情況下,應小心出擊,不可盲目貪功,最起碼主將不能輕易出動。


例如:鍾會未必不知姜維投降有詐,二者或許互相利用,各取所需。曹操未必不知黃蓋有詐,概因曹操已經判定,江南此時無東南風,東吳不可用火攻,此種情況,非人力所能解決。

五:降將的使用和任用
在三國演義中,不乏對降將重用的例子,在各個勢力中
在曹操陣營中:張遼,許褚,張郃,高覽,徐晃等重要戰將均屬於降將出身
在劉備陣營中:馬超,黃忠,魏延,姜維等都屬於降將出身
在孫權陣營中:甘寧,太史慈等屬於降將出身
由上可知,投降是三國演義中非常普遍的一個現象,投降雖非絕對值得肯定的事情,但是因為其普遍性,個人覺得亦無必要對其進行過多指責,在三足鼎立的形成中,降將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