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蝦共生一田 農戶三處增收

<table> 稻蝦共生一田 農戶三處增收

韶關南雄市水口鎮下湖村2萬斤蝦苗入水。通訊員供圖

/<table>

南方日報訊 (記者/範永敬 通訊員/董子龍)一場細雨過後,韶關南雄市水口鎮下湖村呈現出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3月中旬,400畝稻蝦共作基地開始投放蝦苗。在基地的一池池春水裡,工人推著小艇,小心翼翼地將一籃籃的蝦苗放入水中,該基地累計已投放2萬斤蝦苗。

站在岸邊觀看的貧困戶黃得鳳欣喜地跟筆者算了一筆賬:她將3畝田流轉給基地,每年有1800元的收入;夫婦倆在基地務工,每人每天有100元的收入;自家還可以種些水稻花生等作物,自給自足。“這日子更加有盼頭了!”黃得鳳夫婦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400畝稻蝦共作基地是下湖村扶貧產業項目,該村計劃打造集龍蝦養殖、銷售、深加工以及綠色生態有機稻種植、大米深加工的農業區。項目採用“企業+村集體+農戶”的發展模式,讓農戶土地流轉有租金,就地務工有薪金,入股分紅有股金。該村第一書記劉曉民告訴筆者,稻蝦共作項目可為村裡帶來近百萬元的收益,其中農戶(含貧困戶)租金24萬元,村集體增收16萬元,“還有就業這一塊帶動比較大,可以解決9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長期就業,30-50名村民臨時就業,預計他們的務工總收入超過50萬元。”

為了將貧困戶深度鏈接到產業上,該村目前正在積極探索反承包利益分配模式,真正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和參與產業的積極性,“比如某個貧困戶承包了30畝‘責任田’,那麼他每個月可以領取3000多元的薪水。龍蝦產出後,以每畝400斤為例,貧困戶按定額(如200斤)上交後,剩餘200斤可按照約定的分紅比例,再次進行利益分配。”劉曉民說,這一模式還在探索中,目前已有3名農戶主動尋求加入。

春回大地,“春之序曲”在南雄市各省定相對貧困村的田間地頭奏響:珠璣鎮角灣村正在平整土地,種植百畝油茶;主田鎮大壩村、主田村正在為200畝百香果引苗……扶貧產業的一池春水,正在激活甦醒。

近期以來,韶關南雄市努力克服疫情影響,堅持一手抓戰“疫”,一手抓戰“貧”,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全力組織和推動扶貧農業產業復工開工。據統計,截至3月13日,該市71個扶貧農業產業項目,已有70個復工復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