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合群,但不要隨波逐流”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其實回答這個觀點很有挑戰性,“人可以合群,但是不要隨波逐流”,你合群了就要被動的去接收一些群體的理念,你又怎會做到不隨波逐流呢?如果你不被動的認同群體的理念,你又怎會做到合群呢?

有的人也許可以做到,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八面玲瓏的人,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高情商的人。到是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為人相處,我個人認為一個群體是由不同的個體組成,每個個體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特色,每個人身上的特色有可能成為他人身上短板的補充,所以群體生活無需隨波逐流,該表達自己的觀點還是要表達,不要去磨滅自己的品質個性。


漠然看天笑


我比較認同這句話,人與人相處要有原則有底線。記得之前公司有個主管,工作能力比較強,但領導就是不太喜歡她,一次經理級別的例會,領導準備降這個主管的級,因為大家都知道領導不太認同這個主管,有點像牆倒眾人推之感,說了不少排斥這個主管的話,我提出了反對意見,指出了這個主管的優勢,並說明現在替代她的人,綜合能力還不如她。雖然我一個人的發言並不能改變結果。事後這個主管辭職了,辦手續時她來感謝我“仗義執言”。上次例會她並沒參加,平常除了工作交集,我與她私下並無交往,我其實內心有點奇怪,她是如何知道會議細節的。而我也沒有上次的發言而受到領導和同事的排斥。在職場多年,除了工作能力,大家對我的評價之一就是有人品很客觀,這點尤為重要。在職場,如果你是個人云亦云的人,那你註定是平庸的,而有一天你也會被人云亦云的對待,會淹沒在茫茫職海。朋友之間相處也是如此,要彼此之間舒服,也要讓自己舒服。


十二樓樓


合群是弱者的生存方式。高貴的人,不會費勁折騰自己,逼自己去合群。

在中國,集體主義文化盛行,不合群往往等同於不正常,不合群的人也被視為天然的異類。

小時候,如果性格內向或是性情孤僻,喜歡獨來獨往,和班裡同學玩不到一起。

老師和家長恐怕會擔心得不得了,覺得這孩子不善交際,肯定在情商上如同白痴,長大後會沒出息。

出來工作了,上班悶頭做事,下了班立刻就閃人,工作了兩三年,和公司裡幾乎所有同事都還只是點頭之交,久而久之,成了一顆扎眼釘子,不融於團隊。

要是恰巧自己業績還勉強過得去,難免被人貼上“目中無人”“牛逼哄哄”的標籤,背後遭吐槽議論鐵定不少。

於是,合群自然就成了一種隨波逐流的政治正確,不管你願意還是不願意。

有這麼一個真實的事情。

有一位來自偏遠地區的孩子小偉,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

小偉性格內向,不善交際,對自己出身貧寒感到很自卑,面對來自大城市的同宿舍室友,總是感到難以融入他們的圈子。

室友們都買了電腦,平時吆三喝四,常湊在一起打DotA。這些室友,日常聊天的話題,三句不離遊戲。

小偉甚至連買電腦的錢都沒有,對遊戲一竅不通,難以插上話。

室友們都有幾年的煙齡,在宿舍裡不自覺就點上幾根,吞雲吐霧,搞得不抽菸的小偉常感到呼吸困難,又不好意思請室友去陽臺抽,也十分憋屈。

不打遊戲、不抽菸,在這個寢室裡,小偉就成了扎眼的異類,內心覺得特別孤獨和焦慮。

於是,他費勁心機想讓自己變得合群。

他咬咬牙拿出不少生活費,買了電腦,跟室友們學會打遊戲,雖然因此吃了一個多月泡麵;

他跟著室友學會抽菸,自己也開始吞雲吐霧,煙癮比室友還大了。

由此他變得合群了,但沉迷於遊戲和菸草,原本聰明優秀的他,考試連連掛科,成績一落千丈。

“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獨,合群了才是內心的孤獨。”

其實,被群體排斥、孤立,只是一種弱者才有的生存憂慮,弱者無法面對被群體排斥帶來的風險。

在遠古的狩獵採集時代,我們的祖先面臨著嚴酷的生存考驗。

大自然中毒蛇猛獸橫行,沒有群體合作,個人單打獨鬥,容易死在劍齒虎的獠牙下,或者死於猛獁象的腳下。

於是,越是弱者,越要拼命抱團合群。

這是祖先們傳下來的生存方式。

心理學家沙赫特認為,合群能降低恐懼感。

對於強者來說,因為優秀,所以自信,不必通過合群來消除自身的恐懼。

正如胡適所說:“獅子老虎永遠是獨來獨往的,只有狐狸和狗才成群結隊。”

事實上,古往今來許多有大成就的牛人,如牛頓、愛因斯坦、叔本華、尼采等巨人,在他們所處的世界,都有點格格不入,有點不合群。

叔本華甚至宣稱:“人的合群性大概和他知識的貧乏,以及俗氣成正比。”

一個朋友能不能聊得來,看見識是否相差無幾、氣質是否相合、興趣能否相投。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不必刻意合群,當然也不必專門為了顯得自己不凡,而特意不合群。

正確的做法是,能合群則合,不能合群則拉倒,既不能隨波逐流,也不要自命不凡。

重要的是,自己要活得舒坦而不糾結。

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強扭的的瓜不甜,強合的群你也特別沒品。









瓜皮炒西瓜


一個人又合群,又不隨波逐流,也就是心口不一,要想做到這樣的境界,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可以說是表面一套,背後一套,也可以形容是兩面三刀,還可以叫,口蜜腹劍,總之就看你把36計運用到什麼程度了。當然,我說的這些都是大家不愛聽的。大家愛聽的就是一個人表面上是一個隨和的人,其實他內心有高尚的追求和理想,不被任何人的思想所左右,在關鍵的時刻能做出準確的選擇[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







美麗的萬年青


很有趣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應該也是有很多的答案。

從這句話去分析,人,可以合群

針對發展到現在,基本都是集體勞動,集體創作,特別是這個互聯網時代,個人能成大事,但很難成更大的事,本身,發展到現在,人越來越孤僻,大多數都是持有自己的個人觀點,所以,不隨波逐流,那你就要去,驗證,你不去隨波逐流的這個東西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或者說是真的還是假的?

所以說,很多東西其實是影響者,人的意志,讓自己不得不去隨波逐流。

我自己個人的觀點是,如果你不去隨波逐流,或者說想要和這群人合群,那你就要去了解這群人,

什麼原因讓你隨波逐流?

什麼事情讓你隨波逐流?

什麼地方讓你隨波逐流?

什麼時間會讓你隨波逐流?

什麼人讓你隨波逐流?

只要你客觀的去判斷隨波逐流的本質,是否會影響你?不要讓它影響到你。這樣有何不可呢?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一句話,其實是可以繁衍出很多的解釋方法。但是適不適合應用到自己的身上?需要自己去實踐。

所以你問出這個問題,說明你自己本身也有這個困擾理性的去分析,找出符合自己的,那個獨立思考方法



小小曾老師


個人是比較認同這個觀點的,第一:我覺得合群的人不會被小人陷害,俗話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個人的名譽很重要,名聲高的人可以很容易辦成一件事,而身邊總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他們會想盡辦法在背後詆譭你,抹黑你,所以要向別人展示自己真實的一面,小人的計謀就不會得逞

第二呢,合群的人心態肯定也很好,平時沒事兒多參加娛樂活動,跟身邊的好友去吃吃飯聊聊天,跳跳舞等等,不僅會使我們身心活躍,而且讓我們永葆青春。 但是合群不代表就要隨波逐流,好的可以認同,不好的我們也要拒絕


樂草元小強


我是比較認同的。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這一生中,有許許多多種社會關係,師生關係、朋友關係、同事關係等等。的確,人不是獨立的個體,總會有許多關係的交叉縱橫。

那麼問題來了,要不要合群?我的回答是,要。當然,這裡的合群指的是正面的合群,那種偷雞摸狗、非法犯罪的合群行為不在我們闡述的範圍內。為什麼要合群?如前所述,我們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合群意味著我們在處理各種各樣的關係中尋求平衡、需求舒適,合群時候可能會違背內心,可能會掙扎焦慮,也可能會被人批評,但是不合群一定會孤獨。

進一步說,合群是不是意味著拋棄原則,一味地合群呢?不,不是的。在遵守法律、遵守原則的前提下,適當合群,舉一個很小的例子,剛進入工作單位,組裡聚餐,要不要去,要!但換一個問題,組裡很多人都參加了馬拉松,我要不要為了合群也參加?這個就可以依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判斷了。

然而,可以合群,但請不要隨波逐流。我就我,不一樣的煙火,合適範圍內的自我追求和個性展現,也無可厚非。畢竟這個世界那麼大,在自己的人生觀裡肆意遨遊又有何不可呢?



是君君呀05


認同。

因為合群是高情商的表現,也是目前社會的一種存在形態,不合群顯得就很尷尬,要麼人家覺得你高冷,要麼人家覺得你內向,就很少有人願意跟你打交道。不要隨波逐流是說:人應該要有自己的三觀與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隨大流,應該堅持點自己的想法並去勇於實踐。古往今來,任何新舊事物的更替都是從“不隨波逐流”開始的。


無法重頭再來的一生


認同這句話,那麼我會從幾個方面來說一下為什麼認同!

首先,人類是屬於群居類生靈,也都喜歡湊熱鬧,人也有快樂需要於人分享,當遇到困難時也會尋求幫助,所以說人不可能一個人流浪,除非沒辦法!


其次,在生活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在模仿別人,看到別人幹什麼,從而跟著幹什麼!這樣不是不好,就好比網上發出一個片段有人評論說有多壞,其他人也跟著跟風,導致很多不良事情發生!

最後,我想說是,合群可以,但是必須自己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別人雲亦云,被別人當了槍使就不好了!


擁抱生活


人如果太合群,就會人云我雲,隨波逐流,遇事難有自己的主見,整天穿梭於親戚、同事、朋友之間,各種瑣事來之不拒,對自己前程也難有獨立的規劃,最終只能做一個俗人;人如果一點不合群,容易造成親戚、同事、朋友誤會,認為你架子大,自命不凡,像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傢伙,遇事無人與你商討,需要幫忙時,也無人願意幫忙,最後落到孤家寡人一個,當然這種人做科學研究比較合適,做科學研究的人可以與一般人不合群,但必須適當地與同道人合群。

個人的體會是:要適當地合群。要與所謂的"群"保持適當的距離,這樣才能做到,既不隨波逐流陷於無邊的瑣事中,完全被環境所左右,又能準確地規劃自己的前途,不斷學習進步。

所謂"群"是一個小環境,是大環境的一部分,也是通往大環境的橋樑。

一句話,完全融於世俗環境,你就是個俗人;部分或有選擇地獨立於世俗環境,你才可能是一個有特色的人,才可能是一個成功的人;完全脫離世俗環境,你可能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混蛋(由所處社會的價值觀認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