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詩,你喜歡誰的?為什麼?

相馬的詩文攝


關於梅花的詩作自古至今流傳很多,比較而言我還是喜歡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特別是當前新冠疫情突起,舉國上下奮戰之際,更覺現實意義躍然心中。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這一首詞是毛澤東主席寫於19661年12月。當時,國家正遭受三年自然災害,經濟滑坡,國民經濟處在空前困難的時期,而國際上帝國主義及反華勢力趁機對我們大肆進行攻擊,前蘇聯領導人因同中國共產黨在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些原則問題上產生嚴重分歧也對中國施加壓力,猶如雪上加霜。但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無所畏懼,不懼強權,猶如凌耍你傲雪的梅花,有著堅強的意志和磊落的胸懷。有感於斯,毛主席揮筆寫下這首贊詠梅花的詩。

每次讀起來,都感覺非常震撼,有氣魄。我們通過描寫的梅花的獨特風貌神采,深深領略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遇到困難挫折時的革命情操和寬廣胸懷,讚歎以梅花為自諭所崇尚的不畏艱險、奮不顧身、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堅持真理、英勇奮鬥的革命者高貴品質。這是相較於古代文人墨客大多以梅花自諭孤芳自賞幽怨感傷冷落的風格不能比擬的。

詩詞的上闕描繪梅花傲然挺立、鬥雪盛開的動人情景,藉以表現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不畏艱險的堅強意志。“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都是自然屆節序更替現象,為梅花安排了一個既困難又充滿希望的綻放環境。開篇透出春訊,為下文詠贊梅花催春和報春埋下伏筆,定下樂觀、自信的情感基調。“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詠贊梅花催春的英姿,描繪出一幅玉骨冰心的梅花挺立於嚴寒中,堅忍不拔迎風斗雪的奇麗畫面。

下闕讚美梅花大公無私、謙遜自處的崇高精神境界。換首字“俏”緊承上闕末字“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反用陸游的“無意苦爭春”之意,既是寫梅花,又是寫革命者。梅花衝寒綻放,俏麗無比,但它不是為了與百花爭豔,爭占人間春色,而是一個報春的使者。“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足見出梅花的意願是滿足於擔任一個報春的先驅者。當春天的鮮花盛開之時,梅花卻隱身於百花叢中,展露出自己安詳與欣慰的微笑😊,神態十分可愛,展現出梅花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內心世界。毛主席在這裡一筆兩到,不僅勾畫出一個極為廣闊、明麗而繁榮的新春世界,而且塑造了光彩照人的梅花形象。

縱觀全詞,寓情於景,借物詠志。於莊嚴中帶輕鬆,於嚴謹中有跳蕩,於明快中富內涵,於流暢中見豐厚。是一首非常完美、典範的梅花詩。

沒有一個冬天不能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到。在戰“疫”形勢持續向好,全國基本控制疫情蔓延之時,春天的腳步已經大踏步向我們走來,我們當中每一個人有誰不為那些衝鋒在前,不畏困難的白衣天使而感動呢。正是她們默默付出無私奉獻帶給我們一片春意盎然。





hblc暖陽


我最喜歡毛澤東主席的詩詞

卜算子

《詠梅》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叢中笑。











甲午金秋


最近常常陪孩子看《中國詩詞大會》,受康震老師點評影響,對毛主席詩詞有了新的瞭解。

卜算子·詠梅

[宋]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詠梅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看上面兩首詠梅詩,你更喜歡哪首?毛主席的詠梅是看了陸游的詠梅詩後,反其道而行之,基調是積極樂觀的,而陸游的不免有些落寞與無奈。

雪梅

[宋]盧鉞

梅雪爭春未肯降,

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最喜歡後兩句,“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看到這兩句,腦海裡雪掛紅梅的景象,躍然紙上,顏色鮮麗,清新脫俗,突出著梅和雪桀驁不馴的性格,不相上下,不分伯仲。





知否知否666


古來,世人獨愛牡丹,凡寫詩句,不乏常有富貴、豔麗之氣。翻閱詩詞中,古人借喻“花”來表達內心情感,其中包括蓮花、杏花、菊花等等。不過在文人墨客筆下,寫的的最多還是那“花魁”。

妻為梅花,生為梅花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林逋以種梅養鶴為癖,甚至終身不娶,與梅相伴一生,足見其對梅花的珍愛。在林逋世界裡,他就是梅花,一位真正的隱逸君子。

兩首《卜算子》,皆為梅花開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作於南宋陸游之手,其以梅花自況,詠梅的悽苦以洩胸中抑鬱,感嘆人生的失意坎坷;贊梅的精神又表達了青春無悔的信念以及對自己愛國情操及高潔人格的自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偉人毛主席說“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這首詞不同於陸游的“梅花”,多了許多胸襟與氣魄,將梅花無私無慾的品性表達出來。兩首皆為上品,是梅花詩中的代表作。

不記真姓名,只留梅花香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盧梅坡,只知他是南宋詩人,生卒年不詳,原名字都已散佚了。這首留傳至今的名詩借梅花的爭春,告誡人們需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正理,是一首有情趣、理趣的佳作。

一掬梅花色,一生梅花骨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元朝詩人王冕也是一名畫家。這首詩是他的題畫詩,讚美墨梅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梅花孤傲,而王冕自己亦是如梅孤傲骨。

手摺清香,寄於友途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南北朝詩人陸凱,與友遠離千里,難以聚首,只能以書信相互問候。這次遇到送信的驛使,以折梅花相寄,體現了對朋友的殷殷掛念,使全詩充滿著天機自然之趣。

梅花最受得古代文人墨客喜愛,其代表著高潔、傲骨、不畏風寒、堅強等品行,又生趣味又生清冷。







常來常往羅老玖


我喜歡

毛澤東一一一一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巖岸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風風雨雨剛把春天送走,

漫天風雪又迎春天來到。

看懸崖已結下百丈堅冰,

凌寒霜卻盛開花枝豔麗。

雖豔俏卻不同桃李爭春,

只把那春消息向人間預報。

等鮮花光燦燦開遍山野,

那梅子在花叢搖曳含笑。,

夜深一一韓偓。

惻惻輕寒翦翦風,小梅飄雪杏花紅。夜深斜搭鞦韆索,樓閣朦朧煙雨中。

現在的天氣,風中帶著微微的寒意。白梅花像雪花般飄落,杏花逐漸紅豔起來。夜深人靜,鞦韆索斜搭在木架上。煙雨迷濛之中,那座樓閣隱約可見。

初春一個深夜,懷念舊情之作。末句的"樓閣"不是實寫,而是寫視野朦朧時的一種幻覺,似乎又看到了思念之人的居所。


陳年往事1222


說到梅花詩,腦海中浮現出了一個愛而不得的人——納蘭容若。他的《夢江南·昏鴉盡》裡有一句“急雪乍翻香閣絮,輕風吹到膽瓶梅,心字已成灰。”,將納蘭性德的傷心描寫得淋漓盡致。

春寒料峭,一股冷風將春雪吹得像柳絮一樣吹進了一位女子的香閣裡,晚風輕輕撫摸瓶子中的梅花,心字香已然燒成了灰燼。

納蘭容若這首詞,雖然不是主要寫的梅花,但是在我眼裡,梅花在這裡卻寓意非凡。納蘭容若把他深愛的小表妹比作了這支梅花,關住她的深宮高牆就像這個“膽瓶”,永遠地、牢牢地把她困在裡面,哪怕外面有納蘭容若這個愛護她的人,想把春雪吹進她的閨房,但為時已晚也無事於補,小表妹已心灰意冷,心如死灰。

納蘭容若的梅花,是初春的最後的傲骨梅,卻也是最後一點掙扎著希望的梅花。


風影寒沙


《憶梅》

唐·李商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滯留在遠離家鄉的地方,依依不捨地嚮往著物華。寒梅最能惹起人們怨恨,老是被當作去年開的花。

這首《憶梅》,意極曲折,卻並不給人以散漫破碎、雕琢傷真之感,關鍵在於層層轉折都離不開詩人沉淪羈泊的身世。這樣一來,便顯得此詩潛氣內轉,在曲折中見渾成,在繁多中見統一,達到有神無跡的境界。



鄭好奮發


梅花詩我喜歡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

原因在於:此詞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堅韌不拔的形象,鼓勵人們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樂觀主義精神。上闋主要寫梅花傲寒開放的美好身姿,描繪梅花的美麗、積極與堅貞;下闋主要寫梅花的精神風貌,表現了梅花堅強不屈、不畏寒冷,對春天充滿信心和謙虛的風格。

  上闋主要寫梅花傲寒開放的俏麗身姿。起始二句敘季節的變換,既平直自然,又蘊含哲理。第一句才說“春歸”,第二句就說“春到”。春歸是梅花在風雨中所送,春到是梅花在飛雪中所迎。很顯然,這裡的“迎春”、“送春”者,不是“風雨”、“飛雪”,而是梅和梅花。在風雨中送走春天時,梅花雖已凋謝但在飛雪中迎來春天時,梅花卻正吐豔。這兩句對仗工整,擬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革命英雄主義、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大無畏的戰鬥精神。“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承“飛雪”寫出,極力渲染梅花開放時的冰雪環境,這是一種襯托的手法,在“百丈冰”的時節梅花開放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這樣一來,“猶有花枝俏”一句就格外醒目。梅花不僅在如此嚴寒的環境中開放,而且開放得還特別俏麗。作者以冰雪襯托風骨錚錚的梅花,以梅花的品質、梅花的形象象徵中國共產黨人。作者筆下的梅花形象是全新的,不僅是詩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詩人自己以及中國共產黨人的形象。

  下闋是對無私無慾的梅花的禮讚。首句承“俏”字寫出。俏麗的梅花開放於寒冬之時,它是春天的信使,預報春天就要到來,當春天真正到來時她已經飄零了。這就是梅花樂於奉獻的性格,所以作者說梅花是“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俏”字濃縮了千種生機,萬般氣,是這首詞的詩眼,是新時代梅花精神風貌的外現。“俏”字也是上下闋之間過渡的橋樑,使整首詞的境界渾然天成。“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從中”兩句,描寫春天降臨繁花似錦的時候,梅花那種舒心高興的樣子。寫出了花不僅有俏麗的身姿,而且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笑”字寫出了新時代梅花謙遜脫俗的品質,豁達大度的精神風采極大地昇華了詞的藝術境界。新時代的梅花形象象徵了共產黨人鬥爭在前,享受在後的崇高美德和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

  這首詠物詞是運用逆向思維寫作的典範。詞前序中說的“反其意”是讀者進入這首詠梅詞藝術境界的極佳通道。陸游當時主張北伐,皇帝不信任他,朝廷中主和的投降派又排擠、攻擊他,他難酬壯志,傷感悲涼,便作了《卜算子·詠梅》。陸游以梅自況,表示要堅持愛國情操,至死不向惡勢力屈服。但是,陸游詞中的“梅”太孤寂了,要聽任群芳的嫉妒,沒有陽光普照,卻有風摧雨澆,儘管最後“零落成泥碾作塵”,但始終保持了固有的芳香,而毛澤東詞中的“梅”則完全相反。陸游筆下的“梅花”是一個孤獨的愛國者形象,而毛澤東筆下的“梅花”是偉大的共產主義者,她是一個人,更代表了先進的無產階級群體。陸游筆下的“梅花”生長在“驛外斷橋邊”,在悽風苦雨中支撐,而毛澤東筆下的“梅花”與飛雪為伍,在“懸崖百丈冰”時,傲霜鬥雪成長。陸游筆下的“梅花”寂寞無主地開放,在黃昏中獨自發愁,頹唐哀傷,而毛澤東筆下的“梅花”在春天即將到來時綻放,自豪,樂觀。陸游筆下的“梅花”“無意苦爭春”,與世無爭,明哲保身,而毛澤東筆下的“梅花”“只把春來報”,要把春光迎到人間,無私奉獻。陸游筆下的“梅花”“一任群芳妒”孤芳自賞,無可奈何,而毛澤東筆下的“梅花”在山花爛漫的花叢中歡笑,永遠與百花在一起。陸游筆下的“梅花”最終結局是“零落成泥碾作塵”,被人遺忘,而毛澤東筆下的“梅花”迎來了百花盛開的春天,在春天裡得到永生。

  《卜算子·詠梅》是毛澤東詩詞中比、興手法用得最好的一首。作者將梅花的自然美與人的德善美有機地融為一,達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詞中象徵、擬人、襯托、比喻、誇張、對仗、頂針等多種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寫出了梅花富於挑戰性的個性和謙遜無私的高風亮節,較完美地實現了託物言志的目的。





梨城小子


凡愛梅之人都知道杭州有很多賞梅勝地,其中,西湖小孤山是必遊之處。因為,那裡除了梅,還有觀鶴亭、林和靖先生墓,以及一段有關“梅妻鶴子”的動人傳說。

一、林逋: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終老一生。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北宋著名的隱逸詩人,浙江大里黃賢村人,(一說杭州錢塘)人稱林復君,又稱林和靖(諡號)。

自幼家貧,但刻苦努力,熟讀百家,通曉經史。但生性孤傲閒淡,不慕名利。大中祥符五年(1012),宋真宗聽聞林逋之名,賜粟帛,並詔告府縣多存體恤。林逋雖很是感激,但並不以此為傲。當時很多人勸他出仕做官,都被他婉言謝絕了,林逋自謂:“然吾志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只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情愛家室如浮雲、富貴榮華如草芥,並非我志向在,幽隱於青山綠水間才是我平生所願。無妻無子,40歲便隱逸於小孤山,20年足不及市。林逋雖不仕不娶,但他卻鍾情梅鶴,自稱“以梅為妻,以鶴為子”。蘇軾則稱之為“神清骨冷無由俗”。

關於“梅妻鶴子”的傳說,沈括曾有所記述:

《夢溪筆談卷十·人事二》:“林逋隱居杭州孤山,常畜兩鶴,縱之則飛入雲霄,盤旋久之,復入籠中。逋常泛小艇,遊西湖諸寺。有客至逋所居,則一童子出應門,延客坐,為開籠縱鶴。良久,逋必棹小船而歸。蓋嘗以鶴飛為驗也。”

林逋居於孤山,有兩鶴常年陪伴,時而直衝雲霄,時而高空盤桓。每當林逋泛舟出遊 ,如有客至,童子便打開鶴籠,派他們去尋主人,林逋必乘舟而回。後來人們便把這兩隻鶴,稱為鶴仙,也是伴他一生的“人”。

棄疾《浣溪沙·種梅菊》有句,“自有淵明方有菊,若無和靖即無梅”,對於梅的喜愛,我們可以從他的《山園小梅》略窺一二: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眾芳飄搖零落之際,唯有梅花迎寒綻放,明豔動人,獨具風情。橫斜稀落的枝影,映入碧波中,香氣似有若無,在黃昏的月下輕輕浮動。 白鶴欲從高空飛落,卻被梅的姿態所吸引,忍不住先偷偷的看了一眼。若蝴蝶知道了梅之美,也應該為她而銷魂吧。幸好我可以淺誦低吟,與梅為伴,不用像旁人那樣一邊打著檀板一邊飲酒作樂了。

在林逋的世界裡可以沒有江山美人,也可以沒有歌舞美酒,但唯獨不能沒有仙鶴與梅花。首聯“獨暄妍”,“佔盡風情”,“獨”與“盡”,寫出梅花開放在特殊時節裡,這份孤獨清高,冷豔明麗是群芳永遠都無法匹及的。就像陸游也在他的《卜算子•詠梅》裡寫到過“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如果說首聯是詩人賞梅時所發出的感慨,那麼頷聯可以稱之為對梅形態描摹之最。南宋女詞人朱淑真寫有《吊林和靖》:“當時寂寞冰霜下,兩句詩成萬古名”,說的就是這兩句。“疏影”,梅朵稀落之淡雅脫俗,“橫斜”,梅骨挺拔之遒勁硬朗;“暗香”,去桂子之濃郁,去牡丹之嬌媚,“浮動”,似有若無,若隱若現, 需用心感受。這兩句寫盡了梅的風姿雅態,引人無限遐想,不得不令人叫絕。

頸聯,既有對現實的入微觀察,也有詩人的豐富聯想,用“以物觀物”的寫法著筆,側面烘托梅之美,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到的“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先偷眼”極為傳神,把高空的白鶴那種按耐不住的急切刻畫的入木三分,忍不住先睹為快;“和斷魂”,蝴蝶並不知梅花的美,詩人通過設想,蝴蝶若知,必會銷魂傾倒,這三個字把梅花的美推向了極致,但似乎有飽含一絲悽苦的凝重。

前三聯詩人以梅為主體,通過細緻入微的描摹, 從不同的角度為我們呈現出一幅山園小梅圖。而尾聯詩人反客為主,直抒胸臆,感情由隱至顯,由弱而強,“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微吟”二字值得品味:“微”,輕聲的,細細的,“吟”,吟誦,而吟誦的對象又是梅花,那種細品梅花的樂趣躍然紙上。前再加一個“幸”字來修飾,更能傳達出詩人發自內心的竊喜,就像“霜禽”、“粉蝶”一樣,痴迷、沉醉於梅花,還哪用的著歌舞美酒呢!把這種遺世獨立、不拘流俗的志趣與情操和盤托出。

全詩寫梅的精妙之處在於脫行跡重傳神,以側面烘托的手法表現梅花的清雅高潔。詩人寫梅,而這梅也正如其人“弗趨榮利”、“趣向博遠”。

二、不仕不娶,無妻無子,他可是無情之人?

林逋曾說求取功名並非他的志向所在。難道他書生意氣之時,真的沒有理想抱負,真的不求聞達於諸侯?未可見得。

逋嘗客臨江,時李諮方舉進士,未有知者,逋謂人曰:“此公輔器也。”

林逋曾經寓居臨江,那時李諮剛考中進士(真宗景德二年進士),沒有人認識他,也沒有人知道他,而林逋卻對人說“:此人是輔佐大臣的人才。”此其一。

逋不娶,無子,教兄子宥,登進士甲科。

林逋一生未娶,所以無子,但他卻傾注全部經歷,悉心教導兄長的兒子林宥,直至他登進士甲科。此其二。

是問一個絕心歸隱之人還怎會心念世事。

林逋曾說結婚生子並非他平生所願。我認為也並非如此。熱血方剛之時怎會如此寡淡。

靖康之難後,宋室南遷,定都杭州。小孤山邊成為皇家寺院,因林逋之名,他的墓才得以保留。而南宋滅亡後,有盜墓者以為是皇家陵墓而盜之,結果墓中只有一方端硯,還有就是一隻玉簪。端硯自是林逋自用,而玉簪的主人則不得而知。

《宋史列傳》中記載:

逋善行書,喜為詩,其詞澄浹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隨輒棄之。或謂:“何不錄以示後世?”逋曰:“吾方晦跡林壑,且不欲以詩名一時,況後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竊記之,今所傳尚三百餘篇。

林逋擅長行書,且愛作詩,語言澄澈奇麗。但是有一嗜好就是隨寫隨棄。所以,至今留傳只有三百多篇。也許有太多的故事都隨著丟棄的詩稿隱藏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至於那隻玉簪,大概我們只能從他僅存的作品中猜測,《相思令》: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

這首小詞借用民歌的形式,以女性視角來寫,言語悲切哀婉,兩個相愛之人無法共結同心,被迫別離的場景。這個淚眼迷離的“妾”是玉簪的主人嗎?謎底將永遠被塵封。但至少,我們可以知道的是:最初的林逋並非是無情無慾,甘於結廬孤山的人。

三、不知該從何來總結的總結

這首《山園小梅》可堪稱詠梅之絕唱。辛棄疾就已在《念奴嬌》中奉勸騷人墨客不要草草賦梅:“未須草草賦梅花,多少騷人詞客。總被西湖林處士,不肯分留風月。”可見對此詩評價之高。但我們再想,心中又難免有些許悲涼,若無故事,怎甘於青山綠水、“梅妻鶴子”、孤老終生……


人生在世詩酒花


《梅花》清.張問陶

  回首山林感舊蹤,雪花吹影一重重。

  記從驛使春前折,又向瑤臺月下逢。

  對客豈無能舞鶴,賞心還是後凋松。

  天人裝束天然好,便買胭脂畫不濃。

  縱觀全詩,我認為這是一首酬客應答之作。

  首句發出回首往事之感慨,舊蹤當是代表作者和客人從前的經歷。雪花吹影一重重句一語多關,在全詩中最為佳妙。雪影、梅影、舊日蹤影等各種影,重重疊疊,既感懷著時光的流逝,也蘊含了情誼的深重,還暗示出別後的磨難。

  第三句的“記”用得很怪異,我在想是不是以前的人抄書時“已”字的筆誤,但是又覺得可能性不大。如果是作者故意為之,應該是為了說明自己與客人一直書信往來,強調友情深厚長記心間的意思?商榷。姑且用此解,則三四兩句是說作者與客人曾經信函往來,今又月下相逢。

  五六句又是鶴又是松的,似乎偏離了梅花之題,實則不然,因為“能舞鶴”“後凋松”都是典籍典故里來的,自成含義,是可以代入的。頸聯作者首先解釋了舞鶴是待客之道,卻用豈無來作反問,應該是自謙待客不周的意思,無和舞發音相似,排列過擠是本詩瑕疵。幸好客人如松柏一般節操高尚,不拘小節。如此一番比較,抑揚相間,還算通順吧,雖然總覺得差點意思。

  尾聯應該是作者寫詩的主旨所在了,點明自己一如既往如同當年,還是像那梅花一樣性情自然潔淨,不能諛世流俗。

  總結:整體而言,不算上上佳品,卻也值得我學習,尤其第二句雪花吹影一重重,堪稱妙手。好吧,碼這些字累死了,希望大家能誠心聊聊,尤其幫為指正我的一些偏差。如果有朋友能有這首梅花詩的專業版詳解就更好了,我可以比較一下我的臆斷差著幾萬幾千裡。個人覺得這類網上不容易找到完整註釋的詩,挺適合像我這種業餘愛好者們拿出來討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