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物語 家庭教育

青春寄語(三三)

――家庭教育之二

父母文化與主體文化建設

從具體層面上探討,父親或母親的文化,各有哪些具體點,對孩子們產生怎樣的影響,是正性,還是負性?還原到成長經歷中來,分析、對應到位,父與母誰主誰次,包括到一言一行,這樣論述是不是對當下剛上“崗位”的父母,會有些啟示?或者對研究成長心理學和普及家庭教育學的工作者也會有點滴幫助?前文“我的主體文化形成”是從總體方面概括,本文從微觀上作些例證分析。

父母雙親:您二老都已進了天堂安享歡樂,您們若在天有靈,也會允許我們再回到父母子女相依為命的近50年中,翻開家庭寶笈,走進那相親相愛的生命長河,讓兒揀出您們奉獻於兒女的至寶,給社會大眾共享。

母親與我的情感格外深厚,就像小時候您買什麼東西都心疼花錢,卻給我買最喜歡吃的“拽糖”一樣,粘粘乎乎,粘牙粘(nian)手,扯得長拽不斷。父親,您一輩子一臉嚴肅,笑臉很少,一句笑話沒給家人講過。只是用自己終身的勤勞、省吃儉用,積累了“豐厚”(相對於街坊鄰居而言)的房產奉獻於我們(這次村內拆“空心村”房,政府付了我13000元)。勞碌終身無怨無悔。當然,我們憶父恩也情義纏綿,哀思無限。――這是父與母對我的情感影響,以及我的面部神情是不是傳承了我的父親?

母親生了我們姊妹八個,成了人如今有我和四個妹妹。 母親給了我無限的正能量。大愛的表現在於“三心”、“一鼓勵”。這麼巨大豐厚的精神力量,潛移默化,汲取了如海水一般多的能量;吸入我的靈魂之中,讓渾身充盈了人生鑄就大業輝煌的動力。 “三心”:對我身體的關心;對我人生大事的操心;對我事業發展的費心。刻骨銘心,關懷備至,體貼入微。

從小身體羸弱,體質不堅硬,經常生病,雖無大礙,卻小病不斷。衣服薄不了,經不起風雨;幹活出虛汗,“熱”了脫外套,脫了就感冒。腸胃不太好,經常性嘔吐與腹瀉。少則兩三天,多則十天半月。母親每天生產隊出工上班,回家給全家人做飯,並請醫買藥照顧躺在床上的我。倒水送藥,晝夜不得安穩。――這是關心。

母親就是操心的命。在我十五歲之前,父親幾年在外地帶工興修水利。裡裡外外、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母親操勞。特別是國家貧弱,百姓饑民。全家吃飽穿暖這就是翻不過的大山,何況我們姊妹這麼多,幹活又都不頂事。我到了上初中的年月,可“文革”前三年,“停課鬧革命”。我在家無聊,特別喜歡讀書,可我家幾輩都是文盲,一本書都沒有。我只能央求母親去借,只要我村有文化人的家中,母親都求遍了,三年內相繼給我借了沒有燒掉私藏的十四本文學名著:《林海雪原》、

《青春之歌》、《野火春風斗古城》……這三年的文學積澱,為我的中學語文教學作了很必要的鋪墊。我想當隊辦教師,以後可以轉民辦考公辦……母親屈尊去求人,讓我參加考試。只要見了在教育上能說上話的領導,都替我求情。我每邁上一個臺階,都有母親的心血。不管忙幫上了沒有,反正心血都操盡了。――這是操心。

我成功的背後,有母親時時刻刻在費盡心機支撐我的事業。一個民辦教師到安陽縣二中(原安陽地區重點高中)任教,待遇較低,生活窘迫,在工作上又有“拼命三郎”的綽號,營養不良性貧血,在講臺上站不起來了。回家養病,卻疼壞了母親。本來我們已分灶吃飯,又不在一個院住,她也同樣身體不好,捨不得自己吃,每天一斤牛奶臥一隻雞蛋,給我送到家。為讓我早日回校上課,一直堅持了兩個月。返校時,家離公交車停車點九公里,我體弱走不了,母親讓父親趕驢車把我送到停車點。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二妹結婚典禮擇日期,為了不影響我的工作,專門往後推,到寒假才辦。

――這是母親的費心。

母親這大愛“三心” ,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澱,傳遞的都是正能量,植根我的心田。正向遷移到我的人生成長之中。當教師時期,我用“三心”對待工作,特別是當班主任對待學生,用親人般溫暖,創了工作的偉績。在一、二中當了十七年副校長、正校長,這“三心”也溫暖了這兩所五千人、萬人大校,並開創了兩校的輝煌。且形成了我人格品質的組成部分。

我幼兒少年時期並不優秀。小時候由於家庭奶、母之間和父母之間吵架厲害且頻繁,幼小心靈受傷而脆弱,再加自卑感重、老師的厲害,我就成了差生,一至三年級內,每次考試都是後三名,老師發試卷時,總讓我們仨站在講臺上“示眾”。回家時,同學跑在我前面,到我家告訴母親我的“敗績”並丟人現眼的情狀。腿軟不敢回家。可回到家中,母親並沒有批評我,而是說“沒事兒,下次分會高的”,鼓勵了我三年,進入四年級,也換了老師,我越來越優秀,直至研究生畢業。――這就是母親。

這十多年來,我從學心理學到國學,結合教育實踐,反思自己的成長,越來越覺得母親是“教育家”,我只是一個不合格教師。急功近利,簡單粗暴,激勵加批評,單說文化成績提升有一定的作用,而學生的心靈成長乃至綜合素質提升,卻無暇顧及。認識了、明白了就下決心,向母親學習,我也在成長之中。――這是母親對我教育事業的重大影響。

母親對我的影響是顯性的,而父親對我的影響是隱性多以顯性。

我們姊妹搭伴幹活,都想避開父親,因為父親幹活只有一個標準:我就是標尺,都得向我看齊。妹妹們年小體力弱,經常挨嚷;我呢?“一書蟲”,很踏實肯幹,也用心幹,可半路出家,力氣沒父母勁頭足,技術比《朝陽溝》裡的王銀環強不了多少,本應是“挨嚷架子”,可念及我是“高中生”,年齡又該娶媳婦了,給我留點面子。嚷我時分場合,言語不多,聲不高,但咬牙切齒的。有時我也暗急,可我也有自知之明,下定決心學到父親的真技。――我像父親一樣,非常投入,專注認真,嚴格要求,一絲不苟,農業上“百般武藝”都能拿得起,但有的“放不下”。有人說,縣二中的高中教師,種地怪先進,比他爹收成還高――因為我是科學種田。

―― 父親,是我的人生導師。我的一門心思幹工作,不論是教師還是校長,職位變,但品質沒有變:全身心投入,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從來沒有三心二意――因為我智商低,不敢心猿意馬――這是在老父導師身邊潛移默化中“感染”上的,且終身不移。

――精益求精,一絲不苟,高標準嚴要求,事事精彩,業業輝煌,這是老父的真傳。

――低調做人,不攀高位。人比人,氣死人,不比;不爭高下,寬厚仁義待人。當副職不爭權,位置擺正;當正職不貪權、不貪利,和諧相處。夥計是終生的朋友。――這,我也學到手了。

――困難面前不低頭,不悲觀。“自古華山”路多條,這扇門關了,上帝總會再給你開一扇窗,天無絕人之路。“山重水複”總會“柳暗花明”,辦法總比困難多。――老父的人生觀。

――懸崖深淵,腳步踩穩,掉不下去;久在江邊,沿岸邊走,不會溼腳;鋼絲可走,心穩不亂,腳拿穩,小心翼翼可過。――大意失荊州。父親當幹部二十多年,“運動”經了多次,無失足落水;我當校長十七年,也安全平穩著陸了。

父母有聲、有形、無形、無聲的教育與引領,我的品格豐富了許多,是基礎,也是底色,也可以認為是我做人的根本。雙親不僅僅給了我肉體生命,也給我立了人生方向標。父母是一座人生寶庫,後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頓首叩地,永生永世拜謝父母之恩。

有道是:

拜天拜地敬父母,

謝恩謝情盡孝心。

我欲西方求極樂,

轉身跪地拜雙親。

教主 樂思

2020年3月8日

酉時於故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