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芦花簖蟹肥——姜堰杂记之二十三

阵阵秋风刮起,片片芦花盛开。

秋到溱湖,簖蟹又该上市了。

溱湖簖蟹,是姜堰的特产,是蟹中的名品。它堪与阳澄湖大闸蟹媲美,自古有“南闸北簖”之说。只要品尝过溱湖簖蟹的人,一辈子难忘那畅快淋漓、齿颊留香的鲜美滋味。

中国人食蟹,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代。《周礼·天官·庖人》记载:“荐羞之物谓四时所膳食,若荆州之鮓鱼,青州之蟹胥。”由此可知,周代不仅已食蟹,而且有将蟹制成蟹酱的吃法。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饮馔部》中赞曰:“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极致,更无一物可以上之。”

然而,蟹虽是舌尖上的至味,但其形状却令人生畏。鲁迅先生曾有一句名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吃它呢?”民间传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真是一个勇士。相传几千年前,江湖河泊里有一种爱朝亮光爬行的双螯八足、形状凶恶的甲壳虫,不仅偷吃稻谷,还会用螯伤人,故被称之为“夹人虫”。后来,大禹到江南治水,派巴城镇壮士巴解督工。巴解带领民工开挖入海河道,入夜,工棚口刚点起火堆,谁知火光引来了黑压压的一片夹人虫,一只只口吐泡沫像湖水涌来。大家赶紧出来抵挡,不少人被夹得鲜血淋漓,惨不忍睹。由于夹人虫侵扰,工程受到妨碍。巴解想出一法,叫民工筑了一座土城,在城边掘条很深的围沟,待到天晚城上升起火堆,围沟里灌进沸腾的开水。夹人虫席卷过来后,纷纷跌入沸水沟里烫死。烫死后的夹人虫浑身通红,发出一股奇香。巴解非常奇怪,捡起一只,掰开甲壳一闻,香味更浓,便大着胆子咬了一口,谁知肉嫩味鲜,好吃极了!于是大家都来吃夹人虫,原本让人畏惧的害虫一下子成了家喻户晓的美食。为了感激巴解,人们用“解”字下面加个“虫”,称夹人虫为“蟹”,尊奉壮士巴解为“天下第一食蟹人”。

传说当然姑妄听之,蟹也不独中国才有。全世界蟹的种类达四千七百种之多,单我国就有六百种左右。因分布的地理位置不同,又有湖蟹、江蟹、河蟹、溪蟹、沟蟹、海蟹之别。江苏地处长江三角洲,土肥水美,为产蟹大省。其中,阳澄湖大闸蟹、固城湖大闸蟹等都是闻名中外的名产。

相比于阳澄湖、固城湖大闸蟹,溱湖簖蟹有其独特之处。它产于姜堰溱湖,因设簖捕蟹而得名,历来被视为河蟹中之上品。簖蟹,是溱湖渔人一种特殊的捕蟹方式。簖是一种用竹子编成的结构简单的拦阻式栅箔类捕蟹工具。它利用细竹竿或粗芦苇编成竹箔,在流动的河港、湖汊之中,按一定的阵式打桩设簖。簖的下端插入水底,上端露出水面,整条簖呈有规则的弯曲,簖上悬挂一排篾篓,篓的上部有盖,底部有一个带漏斗形倒须的进口,供蟹钻入。

河蟹是淡水中生长、海水中繁殖的蟹类。溱湖簖蟹的“娘家”在长江的入海口。每年二三月份春暖花开,蟹苗从越冬卵块中陆续孵化出来,然后开始生命中的第一次远征,并在途中经过几次蜕变逐渐长大。幼蟹溯江而上,纷纷进入内河,寻找栖息之所。溱湖位于苏中里下河地区,三水汇流,达海通江,水域广阔,水质清纯,气候温和,草食丰茂,水流平缓,沿岸泥滩之处尤其适合它们穴居生长。因而幼蟹们都喜欢选择在溱湖定居。在这水碧草青的世界里,螃蟹不但生长迅速,而且形态和肉质与众不同。到了“秋风响,蟹脚痒”的八九月份,成熟的螃蟹又纷纷离开第二故乡,沿着当初的洄游路线,返回“娘家”交配产卵。它们通过内河水道下迁入海时,被横在水中的簖箔所拦截,受阻后便沿簖上爬或钻入篾篓,渔人便可用捞海从簖上或篓內捕捞。如果不是体肥肉壮的大蟹,便无力攀爬。所以簖蟹不像网捕的蟹,不管大小、壮瘦,统统网罗进去,而是只只个肥体大,壳青肚白,螯坚爪利,真的是“横行将军”也。

渔人夜里守簖是溱湖地区一景。每至捕蟹季节,河湖港汊之中,就会拦起一道道簖箔,旁边停泊着盖着乌篷的小舟。夜幕降临时,小舟上的渔灯亮起,这儿一盏,那儿一盏,如同星星撒落湖面。见到亮光的螃蟹,都会向簖箔聚集过来,它们在簖上爬得更欢、更快。守候在舟中的渔人,在簖上传来的嘶嘶声中进入梦乡,做着自己的美梦。第二天清晨,在满湖的雾气笼罩之中,他们从簖上捞起螃蟹装入船舱里的竹篓,然后划动小舟,碾过粼粼波光,驶向溱潼古镇的码头。一会儿,鱼市上就会响起“簖蟹,刚刚出簖又大又肥的簖蟹——”的叫卖声。而不少人家中午的餐桌上就会散发出浓浓的蟹香。

溱湖簖蟹有着肉嫩、膏腴、黄厚、味鲜的特点。团脐的雌蟹,腹甲下除了被称为“海和尚”的一个小小胃囊外,几乎全被橙色的蟹黄填满。在秋风刮得芦花白的时候,蟹的性腺完全成熟,蟹黄的体积更加膨大,滋味更加鲜美。尖脐的雄蟹,不仅体壮多肉,腹中那块半透明的白色脂肪,尤其嫩滑爽口。一位客居他乡的溱潼人,曾经戏改了两句古诗:“曾经溱湖难为水,除却簖蟹不是鲜。”著名词作家阎肃应邀来溱潼参加“七夕”情侣节,在品尝了溱湖簖蟹后,连声夸好,并作诗一首:“香菱摇绿浪,簖蟹蕴肥膏。喜逢七夕会,醉题溱潼好。”

与其他蟹类一样,溱湖簖蟹吃法也有多种多样。其一是“清蒸活蟹”,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吃法,也是最原汁原味的一种吃法。李渔《闲情偶寄》中说:“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食之……入于口中实属鲜嫩细腻。”螃蟹蒸熟之后,卸去螯足,掀开甲盖,用手剥食,蘸以姜醋,吃到口中,最是鲜美,通常吃过之后,其他的菜肴就食之无味了。因此一般宴席上,螃蟹都是在后半段上桌,让客人吃过之后,口齿留香,余味无穷。其二是“油炸螃蟹”,这是一种独特的吃法。将螃蟹剁为两半,蘸上面粉,放进油锅炸至金黄,然后捞起沥干,加入酱醋葱姜入锅烹炒,那扑鼻的香气令人垂涎。吃时甚至可以连螯带壳一起嚼下,其浓香酥脆,满嘴流汁,别有一番风味。其三是“醉蟹”,将洗净的螃蟹放入陶罐内,用白酒、精盐、花椒、八角等佐料糟腌,密封一个月以上,然后取食,下酒佐餐皆宜,那近乎液化的蟹肉,鲜醇爽口,能提人食欲,百吃不厌。此外还有做蟹黄包子、蟹黄夹点刀、蟹油烧鱼饼、蟹油煎豆腐等等吃法,均滋味绝佳。

蟹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它原本并不高贵,也是草根一族,但因其形貌怪异、滋味奇美,被视为人间异物,自古常作为贡品进贡朝廷。东汉郭宪撰《汉武洞冥记》卷三载:“善苑国尝贡一蟹,长九尺,有百足四螯,因名百足蟹。煮其壳胜于黄胶,亦谓之螯胶,胜凤喙之胶也。”宋陶谷《清异录》载:“炀帝幸江都,吴中贡糟蟹、糖蟹。每进御,则上旋洁拭壳面,以金镂龙凤花云贴其上。”这些记载,不仅写出了蟹之奇,也道出了帝王及贵胄们对其喜之深。明·刘若愚《明宫史》中还记载了一段宫廷嫔妃宫女们一起吃蟹的场面:“(八月)始造新酒,蟹始肥。凡宫眷内臣吃蟹,活洗净,用蒲包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脐盖,细细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此段记述,有声有色。其参与吃蟹人的兴奋、激动之情,无不描写得惟妙惟肖。一场吃蟹活动,竟令宫中像过节一样热闹,由此说明古时蟹之珍贵、稀罕了。

宫廷如此,文人墨客士大夫更把食蟹、饮酒、赋诗、赏菊作为金秋时节的快意、风雅之事,出现许多佳话笑谈,产生大量咏赞的诗文。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中记载:晋代名士、曾任吏部郎的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可见在魏晋文人的心中,蟹与酒所带给人的享受是何等的快哉!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吟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蟹与酒让他得意之极,异想天开,飘飘欲仙。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写有一篇题为《蟹会》的散文:“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为蚶,为河蟹。河蟹至十月与稻粱俱肥,壳如盘大,坟起,而紫螯巨如拳,小脚肉出,油油如螾蜒。掀其壳,膏腻堆积,如玉脂珀屑,团结不散,甘腴虽八珍不及。一到十月,余与友人兄弟辈立蟹会,期于午后至,煮蟹食之。人六只,恐冷腥,迭番煮之。从以肥腊鸭、朱乳酪。醉蚶如琥珀,以鸭汁煮白菜如玉版。果蓏以谢橘,以风栗,以风菱。饮以玉壶冰,蔬以兵坑笋,饭以新余杭白,漱以兰雪茶。由今思之,真如天厨仙供,酒醉饭饱,惭愧惭愧。”张岱是个美食家,在他的笔下,河蟹的肥美,如陈盘中,如在眼前,其色、香、味、美令人为之倾倒。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也描写过一幕热闹有趣的“螃蟹宴”。小说先写李纨和凤姐伺候贾母、薛姨妈剥蟹肉,又吩咐丫头取菊花叶儿桂花蕊儿熏的绿豆面子来,准备洗手。这时,鸳鸯、琥珀、彩霞来替凤姐。正在谈笑戏谑之际,平儿要拿腥手去抹琥珀的脸,却被琥珀躲过,结果正好抹在凤姐脸上,引得众人哈哈大笑。接下来,宝玉提议作诗。于是大家一边吃喝,一边选题,先赋菊花诗,后讽螃蟹咏,宝玉、黛玉、宝钗各作《咏蟹》诗一首:

宝玉诗云: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

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黛玉诗云: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宝钗诗云: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三首《咏蟹》诗,各有千秋,堪为古今食蟹绝唱。作者表面吟咏景物,实则以蟹刺世,蟹在这里不仅是一种美食,而且成了嬉笑怒骂的对象。其讽喻社会、嗟叹人生的意味,启人深思。

清代泰州著名书画家、诗人,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写有一首《瑞鹤仙·渔家》词:“风波江上起,系扁舟绿杨,红杏村里。羡鱼娘风味,总不施脂粉,略加梳洗。野花插髻,便胜似宝钗香珥。乍呼郎撒网鸣榔,一棹水天无际。美利,蒲筐包蟹,竹笼装虾,柳条穿鲤。市城不远,朝日去,午归矣。并携来一瓮谁家美酝,人与沙鸥同醉。卧苇花一片茫茫,夕阳千里。”这首词没有写食蟹,写的是捉蟹人、打鱼人的生活。其自然、和谐、美好的图景,实在令人心向往之。

蟹是文化,蟹是诗,蟹是画。蟹是饕餮者的一道至味,蟹是美食家的一件雅事。这种雅,不仅在于持螯品酒、赏菊吟诗,还在于吃得精细、吃得高贵。为此,古人还发明了一套食蟹工具。据明代美食指南《考吃》记载,明代初创的食蟹工具有锤、镦、钳、铲、匙、叉、刮、针八种,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腰圆锤、小方桌、镊子、长柄斧、调羹、长柄叉、刮片、针,故称之为“蟹八件”。后来从明代到民国初年,又演变、发展到蟹三件、四件、六件、八件、十件、十二件,最鼎盛时达到六十四件之多。在苏沪杭地区,各大饭店、蟹庄都备有食蟹工具。据说民国年间,苏州许多大户人家嫁女,“蟹八件”还是嫁妆之一。由于有了这套工具,吃蟹成了一件文雅而潇洒的饮食享受。不过,这多半是上流社会的风习,更多是一种附庸风雅的象征,下层的人们是不会有这样的讲究的。因而,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些工具就从饭店、蟹庄的餐桌上,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前些年虽然曾经又出现过它们的身影,但由于已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格格不入,再使用这些东西非但并不风雅,反而徒增麻烦,因而也就昙花一现了。不过专为一种食物,创制一套如此繁复精致的工具,这在中国饮食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了。

螃蟹为席上之珍,它不但味美,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等营养,对身体有很好的滋补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螃蟹还有抗结核作用,吃蟹对结核病的康复大有补益。一般认为,药用以淡水蟹为好,海水蟹只可供食用。中医认为螃蟹有清热解毒、补骨添髓、养筋活血、通经络、利肢节、续绝伤、滋肝阴、充胃液之功效。对于淤血、损伤、黄疸、腰腿酸痛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均有一定的食疗效果。

在溱潼古镇、溱湖风景区以及姜堰城区,处处可见“溱湖簖蟹”、“溱湖八鲜”的店招字牌,在溱湖湿地内,还建有一座“溱湖八鲜园”,专为游客提供八鲜美食。所谓八鲜,即以溱湖出产的簖蟹、甲鱼、银鱼、青虾、四喜、螺贝、水禽、水蔬等河鲜水产为原料,加工烹制出来的各种菜肴。2008年,入选《中国名菜大典》。其中以白鱼、青鱼制作的鱼饼和以青虾制作的虾球,被誉为“溱湖双璧”。溱湖簖蟹则被列为八鲜之首,为八鲜之中最为尊贵之上品,不仅行销省内外,还“爬”上了中南海的餐桌,“插翅”飞向了欧美各国。


过去溱湖簖蟹纯粹靠野生设簖捕捞,既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也不能形成品牌影响。如今,溱湖簖蟹在姜堰已经发展成为一项特种养殖产业。全区养殖总面积达到五万五千亩,年产簖蟹四千五百吨,出现了溱湖簖蟹养殖有限公司、新富源养殖专业合作社、阿林水产生态园等十几家较大规模的养殖企业。2011年,泰州市举办首届湖蟹大会,在“百名美女品蟹大比拼”和蟹王、蟹后评比活动中,姜堰阿林水产生态园参赛的一只1.02斤重的簖蟹,斩获“蟹王”称号。每年簖蟹上市季节,溱湖岸边,都要举办“溱湖八鲜美食节·万人八鲜宴”,四面八方的嘉宾游客纷至沓来,都以一品簖蟹和八鲜美味为最大满足,其盛大的食蟹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秋风芦花簖蟹肥。浩淼的溱湖,波光水色令人流连忘归;丰饶的溱湖,簖蟹奇珍令人魂牵梦萦。让我们相约溱湖,相约簖蟹,一起醉在这馥郁的秋风里,醉在这曼妙的芦花间

秋风芦花簖蟹肥——姜堰杂记之二十三


秋风芦花簖蟹肥——姜堰杂记之二十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