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就要買中華煙?你在乎的“面子”,其實是帶著自卑的認知失調

過年就要買中華煙?你在乎的“面子”,其實是帶著自卑的認知失調

阿森是個跛子,在公司做清潔工,月薪2500元。

有時上班經過他身邊,會聽到他在哼著歌幹活,大家都為這個樂觀的30歲小夥點贊。

春節近了,很多人在為回老家做準備。有人告訴我:阿森去藥店用社保卡買了不少東西,僅中華煙就花一千多塊。

阿森並不抽菸,他來自中部一個著名的貧困縣,且父親早逝,家道極難,為什麼要買這麼貴的香菸?

有人問起他買好煙幹什麼時,他說:我也不想花這麼多錢啊,可我們老家那裡過年,大部分人都是抽中華,我也得買回家招呼別人用。

聽了讓人嘆息。

一個身懷殘疾、生活節儉的人,為什麼會去購買遠遠超出自身消費能力的東西?表面上看,是因為過春節要提高消費,但往深處說,阿森這種心態消費的不是香菸,而是虛榮。


過年就要買中華煙?你在乎的“面子”,其實是帶著自卑的認知失調

稍有理智的人都會認為阿森的做法很荒唐,因為他用裝逼打造的虛榮並不會贏得同鄉們的尊重,反而可能讓人恥笑。都是鄉里鄉親,你這情況裝什麼大尾巴狼?

遺憾的是,我們所有人都會很容易陷入“當局者迷”的情形中,虛榮的並非阿森一個人。我們總是會在不由自主中,做出一些為了“面子”而原本不情願做的事。

鄰居家的國產小車八萬塊,我要考慮買個合資十萬以上的;同事的LV包並不好看,但咱也得攢錢買一個;領導誇獎了自己幾句,於是接下了別人不願做的棘手工作.....

我相信阿森的內心是矛盾的,他一方面知道家庭困難不應當如此奢費,另一方面又擔心遭到同鄉的“看不起”。在虛榮和現實之間,他的做法是一種認知失調。

如果一個人持有兩種相反的態度或者行為與態度不一致, 他就會感到焦慮, 這種現象被稱為認知失調。

所有追求虛榮的背後,都有一顆認知失調的自卑之心。


過年就要買中華煙?你在乎的“面子”,其實是帶著自卑的認知失調

我們為什麼會違背本心而去追求虛榮?主要有三層原因:

1、稀缺心態。

稀缺是一種心態。當它俘獲我們的注意力時,就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影響我們的決策和行為方式。——《稀缺》

“稀缺”是“擁有”少於“需要”的感覺,飢餓者渴求的是食物,貧困的人需要金錢,大忙人們感覺缺少時間,人往往是缺乏什麼就在意什麼。

面對自己特別在乎的事物,我們很容易過度關注而忽略其他,這種心態就會促成種種不理智的行為和選擇。

“別人看的起”就是阿森的稀缺資源,為生活掙扎的他,渴望得到更多人的認可。於是,平時樂觀的阿森遇到同鄉們春節都很”壕“的情形,他的注意力就固執地沉浸在”面子“上,已經忽略了自己家庭的窘況。

我無意過度批評阿森的個人行為,他是在用同等的消費來力求別人的尊重。一包包中華煙或許就是阿森贏得自信的道具,他是想跟其他人一樣在回家過年時來一個“衣錦還鄉“。

但是,把來之不易的金錢耗費在維持“面子“上,是一個悲哀的選擇。貧困並不會讓人輕視,而虛榮更只會收穫反感。阿森未必不懂得這個道理,但他無力抗拒稀缺心態。

貧困不是恥辱,羞於貧困才是恥辱。 --託·富勒。

過年就要買中華煙?你在乎的“面子”,其實是帶著自卑的認知失調

2、 從眾心理。

從眾指的是改變個體的觀念或行為,使之與群體的標準相一致的一種傾向性。——《社會心理學》

阿森的老家春節時消費層次較高,於是他也追隨這種風氣,力圖讓自己的春節跟別人一樣,他是在從眾。不要嘲笑他的荒唐,職場上的我們何嘗不是如此?

“同事們都在加班加點,我也得呆在辦公室熬著。“

“大家都報了管理課程,我計劃報兩門。“

“辦公室的人都說那個老李不好,我得與他保持距離。“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烏合之眾》


過年就要買中華煙?你在乎的“面子”,其實是帶著自卑的認知失調

部門本里好幾個同事都買了手錶,而且他們的款式還比較接近。在這種影響下,我終於忍不住花費一筆金錢也讓自己戴上了相似的手錶。

但是,沒過幾天,我就為這塊表後懊悔不已。既不喜歡這表的款式也不適應手腕上多了塊東西。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說我們天性喜歡從眾的現象。為了實現與群體一致而獲取安慰自己的歸屬感,就會放棄獨立思考而盲目從眾。

社會認同原理告訴我們,在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時候,別人的看法往往會成為影響我們的標準。因為懼怕被群體不認可這種所謂的“懲罰”,我們潛意識中會做出與從眾的選擇。

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實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日常行為,都是一些我們自己根本無法瞭解的隱蔽動機的結果。——《烏合之眾》

過年就要買中華煙?你在乎的“面子”,其實是帶著自卑的認知失調

3. 、自卑防禦。

當和我們處在同層次的人擁有比我們更好的東西,我們就開始懷疑自己的地位比他低,由此感到擔憂。——阿蘭·德波頓《身份的焦慮》

喜歡炫耀這種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為了緩解這種焦慮,用某些可以表徵身份的東西支撐起自己的面子。

之所以我們對外界的看法很敏感,其根本源自不自信。正如很多那些經常吹噓自己過去成功經歷的人,其實是在掩飾當前能力不足的尷尬。

缺乏自信是一種痛苦,而每個人都討厭這種感覺。對比起壓抑型的自卑,那些愛虛榮的人採用的心理防禦機制是否認,他們用主動展示強大來否認自卑。

一切防禦機制都是我們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我們為什麼總是在逃避》。

用偽裝光鮮來營造自信,歸根結底還是內心自卑的投射。如果不能接受自己的不足,永遠無法讓自己真正強大


過年就要買中華煙?你在乎的“面子”,其實是帶著自卑的認知失調

“死要面子活受罪”,這是對我們虛榮心態的總結,我們在認知失調下做出的行為往往是糾結或後悔的 。

明明知道從眾不利於成長,但總是不敢堅持自己;明明內心很自卑,卻強迫自己裝的很強勢;明明自己抗拒的活動,卻違心地選擇參與.....這種種焦慮證明了內心的脆弱。

真正強大的人不需要用虛榮來偽裝自己。那如何消除這種好面子而產生的認識失調呢?

一、告別稀缺心態。

稀缺會使人變笨,變得更加衝動。一方面,稀缺會導致人們的認知能力下降,削弱人們的分析、判斷和邏輯推理能力;另一方面,稀缺也會導致人們的執行控制力下降,削弱他們抑制行為和控制衝動的能力。——《稀缺》

時間、金錢、自尊、情感等都可能成為我們內心的稀缺,如果過於自己在意其中的某一項,就會讓自己“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當我們眼中只關注於自己稀缺的東西時,下意識地就忽視了其他有價值的事物。這個時候的我們,已經失去理智。

1.區分擁有和需要兩個概念,找出真正自己需要的東西,對那些無益於自己成長進步的稀缺需求理智地進行控制。

2.有計劃地擴張自己的視野,避免長期沉浸在同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當我們具備了更高的視角時,自然就會淡化了曾經的稀缺心態。

生活中我們應當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權衡式思維,把注意力放在真正值得關注的事情上。“攀比”和“面子”顯然不是最重要的東西,幸福和成長才是。

過年就要買中華煙?你在乎的“面子”,其實是帶著自卑的認知失調

二.調整自我

那種必須為之競爭的尊嚴比爭吵更無價值,因為真正的尊嚴,其本質就是容忍。沒有一個人的尊嚴在竭力維護時會毫無損傷。——泰勒

1. 轉變認知。

你在乎的東西,其實在別人眼裡沒那麼重要。我們費心想營造的認可,未必是真正的認可。

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的社會認同是一種個人感覺,因為合群也可能只是一種安慰劑。那些敢於堅持自我的人反而更容易贏得尊重。

不論阿森買多少中華煙,他得到的還只能是憐憫和輕視。如果不能努力去實現更好的人生,旁人決不會付出真正的尊重。

尊重可能源於對方的人品、能力、修養、名望等,卻從不會因為虛榮。

2. 延遲滿足。

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並不一定是錯,如果我們是理智地決定,那這是一種進取。但是,在非理智心態下追求的虛榮,則是缺乏自律的體現。

真正成熟的人都會用自律來管理自己的慾望,而延遲滿足就是實現自律的最好方式。如果能關注長遠價值,犧牲當前的短期愉悅,延遲一下再滿足,人生中的很多困擾便會迎刃而解。

延遲滿足可以讓我們暫時規避了諸多誘惑的打擾,從而更容易做出理性的選擇。

努力用更大的價值去贏取未來更大的成就感,這比用虛榮掩飾自卑獲取一時的快感要有意義的多。

過年就要買中華煙?你在乎的“面子”,其實是帶著自卑的認知失調

所有的競爭,最後都可以歸結為與自己的競爭。——張方宇

人生大部分焦慮都來自於認知失調,而成長就是不斷調整自己認知與行為實現一致的過程。

真正厲害的人,從不用炫耀來證明什麼;真正自信的人,也不會在意旁人的目光。他們知道自己的目標,更明白自己應該關注什麼。

讓自己內心強大,則寵辱不驚。正如李超人所說: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