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吹哨人”李文亮醫生去世:世間本涼薄,因你而溫暖


01

今天凌晨,一個揪心的新聞讓我再也睡不著:


疫情“吹哨人”李文亮醫生去世了,未滿35歲。


李文亮是武漢市中心醫院的醫生,去年12月30日,全國人民還在歡慶新年的時候,他在同學群裡通知大家“確診了7例SARS”。


那個時候新型冠狀病毒還沒有分型,誰也不知道這個病是什麼,病型庫裡只有SARS與之最接近。


結果被轄區警方以“發佈不實言論”訓誡。


作為眼科醫生,李文亮明知道這個病就在身邊還會傳染,依然默默堅守在工作崗位,並申請了上一線。


1與8日,李文亮接診時由於防護不足,不幸被患者感染,12日便發燒住院。


他接受採訪時樂觀點表示:“身體康復後想盡快回到一線。”


他知道自己不能倒下,還有很多患者需要他。

可是2月1日,李文亮醫生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7日凌晨2點58分便去世。


太突然了,真的太突然了。我知道這場疫情帶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但我萬萬沒想到會是他。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稱讚李文亮等“吹哨人”:“是可敬的,他們是憂國憂民。事實證明他們也是對的。”


他們是對的,那麼是誰錯了呢?


是把聊天截圖到處轉發讓更多人知道這件事的群友?


是不以為意,沒有把這件事當回事的相關機構?


是缺少物資,沒有及時採取防護措施的醫院?


還是朋友圈散佈謠言者,讓人們再也不相信狼來了?


令人失望和難過的是,世界上沒有女巫的解藥,預言家卻永遠看不見平安夜了。


災難面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參與者。


如果能有更多的人發現疫情“謠言”並非空穴來風,如果能有更多的人提早做好防護工作……


疫情的發展是否會是另一個樣子?


疫情“吹哨人”李文亮醫生去世:世間本涼薄,因你而溫暖

02


“黑天鵝之父”塔勒布認為,這世上有著無數的重大且稀有的“黑天鵝”,它們總是以隨機事件的形式出現在人們面前,一出現就改變全局。比如這場疫情。


完全沒有預料到“黑天鵝”會發生的人,被稱為“火雞”。他們是非常脆弱的,因為他們對“黑天鵝”完全沒有準備,或多或少會受到傷害。


而可以預測到隨機事件,或者從中獲得有利結果大於不利結果的人,是反脆弱的,他們不受“黑天鵝”的負面影響。


“反脆弱”不同於堅強,它是真正意義上的強大。


塔勒布說:我寧願做愚鈍但具有反脆弱性的人,也不做極其聰明但脆弱的人。


我想,這或許也是李文亮醫生的信念。


身為第一時間發現肺炎疫情的人,他沒有閉口不言,而是講出真話,這並不是一個“聰明”的舉動。


但多少人因為他的預警提前買好口罩、遠離武漢、做好防護,躲過了一場浩劫。


遺憾的是,更多的人卻把這當成一場謠言,不以為意、一笑而過。


謠言是什麼?百科解釋有三種:沒有事實存在而捏造的話;沒有公認的傳說;民間流傳的歌謠諺語。


稍作調查不難發現:李文亮確實是武漢中心醫院的醫生,他在同學群裡說出這件事,目的在於提醒。


也就是說,一個醫生嘴裡的話是有事實依據、有病情來源的,何況他只在一個群裡說了這件事,談不上“散播謠言”。


我1月初就看到了李文亮醫生的話,如果我具有反脆弱性,知道這件事之後,會很快把這定性為“預警”而非“謠言”,採取措施。


但我不具備,所以看過就丟在腦後,當疫情擴散、滿大街都買不到口罩的時候,我才意識到自己有多遲鈍。


可也正因為意識到自己的遲鈍,現在我每天早晚都會刷新聞,瀏覽疫情的一手消息,一旦有什麼波動立刻就做出反應。


戴口罩、勤洗手、早晚洗澡、不出門……這些要求我嚴格執行,因為對一個無法從“黑天鵝”中獲利的普通人來說,嚴格遵守反脆弱者的話,就是我能做到的對自己最大程度的保護。


我無法預測災難何時發生,但提高對波動的敏感性,也能增強自己的反脆弱性,從而化險為夷。


疫情“吹哨人”李文亮醫生去世:世間本涼薄,因你而溫暖


03


2020年開局便是肺炎疫情,這很糟糕,可是從長遠來看,這並不全是壞事。


跟朋友聊天,她抱怨說:天天看肺炎疫情、學醫療知識,我都成半個專家了,這些東西對我工作沒有幫助,也不能讓我多掙錢,真不知道學來幹嘛。


我說:你要想到,如果不是這場天災,你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哪方面不足。雖然學到了不會給你帶來好處,但是當下一次隨機事件發生時,你具備專業知識,敏感性會更強,能更快作出反應


為什麼我們歌頌李文亮這樣的醫生?


因為比起只顧眼前、罔顧風險、馬後炮的脆弱者,像李文亮醫生這樣善於行動、挑戰未知的人更加強大。


即使說錯了,也不過是說錯一句話而已;可一旦說對了,就能讓自己、他人乃至整個社會,都從中受益。


不假思索就行動的人是最強大的,因為他們會不斷犯錯,而錯誤恰恰是“反脆弱性”最喜歡的東西。


老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先眾人一步行動起來、跌跌撞撞闖出一條路的人,相比躲在人後靜觀其變,確定沒有危險了再出發的人,收益更大。


如同塔勒布所說:風會熄滅蠟燭,卻會讓火越燒越旺。


年初經歷一場疫情,多少人醍醐灌頂,發現自己過慣了安逸舒適的生活,對隨機風險的感知力鈍到不能再鈍了。


我們就像被父母過度保護的小孩,仗著有人可以依靠,便放任自己活得舒適,不去接觸那些壞的、有風險的、未知的東西。


結果一旦隨機事件發生,連逃跑都反應不過來。


疫情“吹哨人”李文亮醫生去世:世間本涼薄,因你而溫暖


04


斯人已逝,活著的人能做什麼,才能讓自己在下一次危機來臨前保持敏感性?


塔勒布在《反脆弱》裡,把人的反脆弱性分為三種


一種是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掛在人的頭頂上,用一根繩子拴著,令人時刻處於一種危機狀態,保持對隨機事件的敏感性


另一種更加強大,鳳凰遭遇火焰焚燒之後,能蛻變出一個全新的自己,就像非典期間,人人忙著搶鹽,而馬雲創建了阿里。


第三種九頭蛇最為強大,它在風險中不斷被砍頭,可是砍掉一個頭,就能長出兩個頭。


如同經歷戰火焚燒、外寇侵略、病痛災害……卻越來越強大的中國。


我理想的境界是“鳳凰”,現實中能做到達摩克利斯之劍我就很滿意了,因為互聯網信息渠道非常多。


每天把一點時間拿出來看一些“無用”的信息,發現危機,我能比別人跑快一步,足矣。


更多偉大且專業的人正在做“鳳凰”,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從2003年非典爆發之後,就一直在和病毒死磕。


她深入原始森林,調查蝙蝠身上的病毒樣本,那時候非典已經過去,她本可以享受太平時候的舒適。


肺炎疫情爆發後,她帶領團隊深入一線,分析樣本,得出蝙蝠很可能是冠狀病毒來源的結論。


對深陷疫情災害的中國人而言,石正麗的研究,無疑給了群眾一個浴火重生的機會,也增強了感染患者痊癒的可能性。


2月6日,湖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關於給予張定宇和張繼先同志記大功獎勵的決定》。


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科女主任張繼先,是首個為疫情防控工作拉響警報人,也是帶頭深入一線救治病人的醫生。她從7個病人身上發現不對勁之後,立刻將肺炎疫情第一時間上報給醫院。


她之所以能那麼快做出反應,是因為病人的病症相同、病因卻成謎,多年的經驗告訴她,這背後肯定有問題。


經驗是怎麼來的?行動。


躲在書本里研究理論固然重要,但只有奔走在一線的人才有機會犯錯,並且從錯誤中培養出一種直覺。


這種直覺,平時沒什麼用,一旦危機發生,就能救命。如果位置更高一點,還能救很多人的命。


這就是九頭蛇,平時習慣了應對各式各樣的危機,隨時活在不確定性裡,更大的危機來臨,強大的反脆弱性讓她的反應力超人一等。


武俠小說有一個共同的套路,就是主人公總能化險為夷,這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因為化險為夷靠的是自己,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武功秘籍。


我們會永遠銘記那些偉人英雄們,為中國人、全人類做出的貢獻,那些沒有受到推崇、奔走在一線的普通人,也同樣值得被銘記。


這世界充滿了聰明的理論派,但更可貴的是樸實的實幹家。


危機過後,你我終將重回生活,我打賭有很多人會立刻忘掉傷疤,馬上陷進舒適安逸的生活裡,不再保持危機感。


只有極少部分人,會如遭棒喝,每天多學一點東西、多看一些新聞、多讀一些書,爭取讓自己在下次危機來臨前,反應快一點,再快一點。


我希望我是後者,也希望你是後者。


因為歷史的車輪想要前進,並不單靠某個人的豐功偉績,更離不開數以萬計普通人的行動。


而你我的努力,如同一個微小的齒輪的力量,在不經意間,就給予這世界強大的光芒。


疫情“吹哨人”李文亮醫生去世:世間本涼薄,因你而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