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之名,牢籠無聲——《無聲告白》

這世界上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就像你不知道我為什麼離開一樣


這或許是一個我們都會覺得熟悉的故事,如果你足夠幸運,大概會看到曾經的自己,在書中向你招手。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莉迪亞死了。

在主角突然死亡之後,悲痛的親人探尋死因,回憶逝者,當下與回憶雙線結構同時進行又明暗交錯,輔以眾人的自省自責,這是非常討巧的故事結構,《巴別塔之犬》便是運用此法的佼佼者,但請仔細想想,一個青春期的美麗女孩,成績優異,父母兄長疼愛,是什麼讓她選擇了在別人酣睡的深夜走向了湖面,最後落水而死。

為什麼,她真的是自殺麼,真相是什麼,暫且撇開因懸念而揪著的心,放下對真相的好奇,會不會有人覺得,這種海子式的做法放在一個青春期的少女身上,顯得格外偏激,為什麼一定要用這種方式同自己最親近的人如此對抗。

以愛之名,牢籠無聲——《無聲告白》

我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應該可以解答上面的疑惑:一個華裔學生,家庭赤貧,硬是靠著天賦和努力進入了哈佛。一個單親家庭長大的白人女孩,她的母親為他規劃好了這樣的人生:成為醫生,並且找一個哈佛的畢業的男人當丈夫,這兩個人因為類似的成長環境,跨過人種差異,成為夫妻。她愛他,愛他身上的那種堅韌以及平靜。而他娶她,更多是因為,他太想融入白種人的社會,在那個種族歧視嚴重的70年代。他享受被一個白種人女孩愛慕的感覺。因為懷孕,白人女孩,沒有拿到畢業證書,她早早地成了華裔教授詹姆斯李的太太。她的生活從此只有丈夫、廚房和孩子。而再也不允許為她的夢想留出哪怕一點點空間,在婚後,一個原本想依靠妻子來進入主流社會的丈夫,卻發現事與願違,他的妻子和他一樣不愛交際,沒有朋友,甚至更不合群。而白人女孩的母親以女兒嫁給一個華裔為恥,女孩遂與之決裂,母親在世時再也不曾有任何形式的來往


以愛之名,牢籠無聲——《無聲告白》


所以,他們便理所應當地選擇瞭望女成鳳:認為女兒極有生物天賦,成為最優秀的女醫生;期望子女成為學校裡的社交明星,成為他的驕傲。生和死的種子在同一時間埋下,對於他們的女兒來說,絕對不能讓父母失望,所以她總是習慣說:好的,媽媽。我一定會做到的,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亦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他們塑造的一個家庭,像牢籠,緊緊捆住孩子,用要求來表達愛,用失望來施加壓力,只在子女拿到優異成績單的時候才有一絲笑容。把悶不吭聲理解成溫順乖巧,把不合群沒有朋友理解成正好可以安心學習,把考試考砸了理解成不夠努力。但女孩默默地接受了這一切

以愛之名,牢籠無聲——《無聲告白》

當父母和成長氛圍,不能給予他們一個繼續活下去的理由的時候,他們便萌生出一個想法:活著毫無意義,我決定死去。更可悲的是,在一起生活了十幾年的父母,竟然沒有察覺,這細微而深刻的變化。

隨後,駱駝是這樣被壓死的:她想變壞,可是沒有成功。她想學開車,可是連第一場筆試都沒有過關。她渴望愛,可她喜歡的男孩愛的竟然是她的哥哥。最後,她想到了那片湖水,在她水中找到那種自由和安寧
我上面聽說的故事,就是主人公所承受的一切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

以愛之名,牢籠無聲——《無聲告白》


中國可以被看做這部小說的故鄉和土壤不是沒有理由,詹姆斯和瑪麗琳的做法像千千萬萬平凡的中國父母一樣,數年如一日地把人生的失意轉化為培育兒女的動力,幻想把孩子當做替身、實現自己的夢想。敢問哪一個不曾被家長這樣的通病而煩惱,過度注重學習成績,與孩子缺乏溝通,這是很多人的心魔

這是一種以愛為名義的極大自私。其恐怖在於,它的來源與執行者具有如此不容爭辯、不可抗拒的權威,接受者除了溺死其中或隱忍等待離散的一日,沒有別的解決方法。


以愛之名,牢籠無聲——《無聲告白》

無疑,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但你更會感到心底裡升起的寒意,天凝地閉,風刀霜劍

我是煙雨,有緣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