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清明习俗——姜堰杂记之十八


姜堰清明习俗——姜堰杂记之十八


姜堰清明习俗——姜堰杂记之十八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这首诗,在中国,恐怕三岁小儿都能够出口成诵。诗中所传达出的那种悲情愁绪,更是让人难以释怀。而自古以来,清明就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它既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晴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一词称谓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作为节日的清明,它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古代真正传统的祭祀扫墓禁火的日子是寒食,由于寒食和清明日期接近,二者逐渐就合二为一称为清明节)。

清明节是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全国有二十五个民族都过清明节。清明节习俗虽然各地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其基本主题。此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枝、禁烟火、吃冷食等。丰富有趣的习俗,使得清明节成为一个民俗性极强,很富有特色的节日。特别是清明祭祖,可以说牵动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每当清明来临,不管身在何方,只要有可能,都会不远千里、万里,回到家乡,给自己的祖先和去世的亲人磕上一个头,表达一下后辈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源远流长的清明习俗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在姜堰,有着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姜堰位于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之间的苏中平原,地跨里下河水网地区和沿江高沙地区,水土肥美,气候温润,物产丰饶,又处于南北文化交汇带,具有良好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在这里,清明习俗除具有与全国各地相同的共性内容外,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形成了以清明“溱潼会船”为载体、以祭祀英烈、恤孤招魂为核心、以水上赛船狂欢为形式,以各种民俗文艺、民间艺术表演展示为内容的,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在全国绝无仅有的“水上清明节”习俗。2008年6月,“清明节·溱潼会船”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2011年12月,江苏省文化厅在姜堰设立“省级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我作为责任人,牵头承担了实验区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

我在文化部门供职,长时间分管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姜堰天目山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溱潼会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溱潼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都是由我牵头完成的。对于“省级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我自然不敢怠慢,按照国家和省文化部门关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要求,我邀请姜堰俞华生、夏荫祖、窦亚平等几位专家一起,组成课题组,研究撰写规划纲要,并由我最终执笔统稿,又请东南大学、省非遗保护中心和省文化厅几位专家帮助指导、修改,最终形成了《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并通过了省专家组评审。

那么,姜堰清明习俗有着哪些具体的形式和内容呢?根据《规划纲要》内容,这里摘录如下:

其一:清明会船

“清明会船”又称“清明盛会”、“利孤盛会”,据传起源于岳飞抗金(也有传说起源于明代侯必大抗倭等多种说法),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分布在姜堰里下河地区以及邻近的兴化、东台、江都少数乡镇,约有五百多平方公里范围的上百个村庄内,因为以溱潼为中心,故又称“溱潼会船”。会船流程有选船、抱篙、试水、铺船、祭祀、赴会、竞赛、表演、送头篙、酒会、唱夜戏等,会船的种类有篙子船、划子船、供船、花船、龙船、拐妇船等。每年清明节前十天左右,各村竖起会旗,开始举办会船活动,全民参与。家家做饼蒸糕,户户邀亲带友。男女老少,无不玩船弄舟,河湖港口,尽是桨声篙影。与此同时,舞龙、舞狮、跳马灯,花篮、花担、荡湖船及各类民间文艺演出也纷纷出台,处处笙歌不绝,充满欢乐的节日气氛。清明节次日,会船活动进入高潮,四乡八镇上千船只会聚到溱湖,参加赛船竞技和文艺表演活动,千篙万桨云集湖面,篙手、演员达一万余人,观众游客纷至沓来,环湖四周多达十余万人,声势十分浩大,场面十分壮观,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清明会船”由于所有的活动都在水上进行,因此又被称为“水上清明节”。还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庙会”。

其二:祭祀信仰

清明节民间俗称“鬼节”,祭祀是其主要内容。姜堰清明祭祀有一种特有的形式,这就是撑会船祭祀孤坟野鬼、忠魂英烈。人们在清明前为自家的祖坟培土上供、烧钱化纸,清明当天在家中以豆腐、卜页、团粉等做成素菜,供奉先祖,清明节第二天一大早,各家撑会船外出祭祀。在船出发前,先用“六只眼”(猪头、公鸡、鲤鱼)到庙里敬菩萨,点上大香后,所有的篙子手、划子手必须磕三个响头,然后把“六只眼”请上船,放于船头,将船在河面上撑一遭划几圈,然后再把“六只眼”请上岸。菩萨敬好后,然后大家撑起会船去河边的荒冢野坟处烧毛昌纸(冥币)、撒米饭,在坟地上舞龙、敲锣打鼓。这些坟都是无主坟,据传说是当年岳飞的部队在溱潼地区与金兵作战牺牲的将士的坟茔。当年的百姓就是撑船收葬阵亡将士的,会船也是由此演化而来,所以,会船既称“清明盛会”,又称“利孤盛会”。这种祭奠、招魂活动,由民间自发而延续至今,体现出姜堰地区的人民自古以来对于团结御侮、崇扬忠烈、敬念祖先、恤孤怜贫等美德良俗的文化认同。

在清明会船期间,民间还有一种信仰,就是“送头篙”。“头篙”是篙子船上站在最前头的篙手所撑的篙子,“送头篙”也叫“送红”。会船举办前,先到庙上用四寸长、一寸宽的红布条挂红,然后将红布条扎到头篙上。会船活动结束后,篙手们将头篙送给久婚不孕、或想养男孩的人家,如果第二年这户人家果真生养了小孩或男孩,就要还愿,还愿一般是为会船抱一船篙子(大约三十根),母亲把孩子抱上船,带了香、烛、纸去庙内敬菩萨了愿。“送头篙”实际上是姜堰民间的一种生殖崇拜,在清明节祭祀逝者的同时,寄托了人们对新生命的期盼。

其三:庙会集期

姜堰庙会集期较多,全年有近七十次之多,而大多集中在清明节前后,特别是里下河水乡的几个镇几乎村村都有庙会,且规模较大,参与人数多,特色明显。如溱潼湖西庄农历二月二十的老君会、桥头的二月十五庙会、淤溪马庄的三月三庙会、淤溪武庄的三月十八庙会、俞垛宫伦的三月初三庙会、兴泰二月十五的沙垛庙会、华港的三月十八庙会、姜堰的三月二十八庙会等。庙会的重头戏是迎会。迎会由双面大锣鸣锣开道,“肃静”、“回避”虎头牌、五色彩幡及刀枪剑戟十八般兵器紧随其后,宛如圣驾出巡的仪仗队,再后是坐着菩萨的八抬大轿。各地所迎菩萨不同,有关帝菩萨、侯王菩萨、老君菩萨等。菩萨身后是舞龙队、舞狮队、踩高跷、莲湘、腰鼓、花船、花担等民间歌舞表演。在迎会队伍中还有一支庞大的烧香队伍,引人注目。迎会途中,各商家住户纷纷燃香候“驾”,大街小巷围观人群挤得水泄不通,真是盛况空前。

庙会除迎会外,便是集市贸易。庙会同时也是盛大的商品交易会。从五金百货、农用物资、日用家电、棉布服装到干鲜果品、各式小吃,应有尽有。特别是铁、木、竹小农具样样俱全,并有菱种、芋头种及各种瓜种出售。此外,还有执五洋花蛋、掷骰子、抽牌九、看洋画、摆糖摊、卖烂藕、吹糖人、捏面人、玩杂耍、专治跌打损伤和算命打卦的,真是三教九流,无奇不有。

其四:农事渔事

姜堰流传许多关于清明的农谚:“清明浸种,谷雨下秧”、“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到,麦叫叫”、“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栽树莫要过清明,栽上棒槌也发青”、“正月里过年,二月里拜年,三月里种田”、“二月里清明不着慌,三月里清明早下秧”等等。这些谚语告诉人们,清明一过,各种农活都忙起来了。外出逃荒做小本生意的农民也纷纷回乡收拾农具,准备种田。清明这天,稻谷必须浸种,老菱必须下种,豇豆、扁豆、丝瓜、番瓜、菜瓜、香瓜、水瓜也要下种。清明前后,一些村庄还要组织“春工会”、“青苗会”,请香火设坛做会,敬土地公公,希望土地公公保佑禾苗茂盛、五谷丰登、六畜平安。

溱潼是水乡,解放初期,溱潼地区有渔船上千条,渔民三四千人。每年清明前后,渔民们都要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集会,叫“渔兰会”。集会这天,各村各帮渔民汇聚到一起,用猪头、公鸡、鲤鱼“六只眼”供奉渔神“耿公菩萨”,然后呼“马弁”。“马弁”穿钢锥、执钢鞭、烧香敬神后,就到各渔船上“打扫”(避邪消灾保平安),渔船皆焚香迎接。渔兰会结束后,渔民们在庙会上购买好苎麻、麻线及虾笼、长鱼桠子等渔具,各自回到所在的河港捕鱼。

其五:服饰饮食

清明看会的大人小孩都穿戴一新,几乎都把过年的衣裳穿上身。其中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姑娘、大嫂头插柳花(柳花系将柳枝皮、芽抹至枝末成柳花);二是男孩颈项内戴柳枝编成的花环或头上戴柳枝编成的柳帽。清明插柳除装饰因素外,还有一说:因清明是鬼节,柳在人们心目中有辟邪的功能,故而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划船、撑船的人服饰统一,男的青布裤,白对襟褂,腰系或红或绿或黄汗巾,白布绑腿,脚穿草鞋,显得威武干练。解放初,亦有男士一式礼帽,显得华丽尊贵。女划手则红衣绿裤银项圈。解放初盛行头戴红花眼架墨镜,十分雅丽丰韵。现在更是一船一式,一船一色,满湖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清明饮食以素为主,敬亡人也是素菜荤办。凉粉切成方块为红烧素肉;糯米饭和葱花炒后用浆皮包成油条粗细,切成一寸长的段儿用油炒一下,成为素大肠;红烧豆腐、油炸豆腐、卤素鸡、炒卜页等,若有香菇、木耳、白果、金针菜同烧,味道更美。清明节这天早上,用柳芽摊饼吃也是姜堰地区的习俗。柳树暴芽,预示着春天来临,将柳树上嫩嫩的柳芽抹下来,和到面粉中,摊成薄薄的面饼,吃到嘴里,特别清香可口。另外,清明吃螺蛳,也是姜堰人的饮食习惯,清明前的螺蛳没有籽,肉肥味美。据说清明之前吃三次螺蛳,能使人清神明目。

清明会船结束后,篙手和参加会船活动的人还要集中在一起吃“六只眼”和“百家饭”。这也是清明期间才有的特殊饮食。“六只眼”是祭祀用的三牲,指猪头、公鸡、鲤鱼,必须整烧,不能剁开;“百家饭”是指用每家每户投来的米煮成的饭。晚上篙手们在院子里围桌而坐,上菜时,先捧上整烧猪头,接着上鸡,最后上鱼。动筷子前,先由撑头篙的篙手夹一块肉、一块鸡、一块鱼,再斟满一杯酒,洒于屋外,然后大家再开吃。除篙手们吃喝外,凡有孩子的人家必盛一碗饭菜,带回家给孩子吃,既保一年平安,又寓意孩子日后能吃“百家饭”。

其六:演艺娱乐

清明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应该显得凝重,甚至充满一种忧伤的气氛,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过在姜堰,清明节第二天所举行的会船活动,却是一个水上狂欢的盛会。除了会船表演、比赛外,水上、岸上、船上还有龙舞、狮舞、踩高跷、腰鼓、莲湘、花担、花船、河蚌等表演,村文艺宣传队还编排了很多小型多样的文艺节目登台演出,每个村的供船、花船、龙船以及篙子船、划子船还开到各个庄子以及工厂企业的河边码头进行表演,“会头”(负责组织会船活动的头儿)还会请戏班子来村里搭台唱戏,既有扬剧、淮剧,也有锡剧、黄梅戏,每村都会唱五至八天戏,家家户户带亲邀友前来看戏。人们觉得不演几场大戏,就不如邻庄兴旺,这一年就不会发达。

此外,清明节期间打麻将、扒纸牌,也是姜堰地区人们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民间有一句俗语:“清明不扒牌,死了没得人抬。”为什么清明期间流行打牌?一是人们为了祭祖纷纷回乡,大家聚在一起,没有什么事做,自然,打牌就成了最好的娱乐活动;二是清明虽是农事的开始,但毕竟还没有忙起来,人们有的是空余时间,而且天气不冷不热,也正是打牌的极好时机。据说,不管是在城里,还是乡下,喜欢打牌的都以女人居多。有一则民谣是这样唱的:“杨柳青,杨柳槐,街上马马儿好扒牌。脚一跷,怀一解,乖乖肉来喝奶。”大概是说街上(乡下可能也一样)的女人迷恋于打牌,连孩子要喝奶也不肯停下,而是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扒牌,两不误。由此可见清明打牌风俗之一斑。当然,还有放风筝、郊外踏青、荡秋千等等,也是姜堰地区清明期间人们喜欢的娱乐活动,在此不再一一细说了。

姜堰清明习俗文化,核心的内容仍然是清明会船,它为清明节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形式,那就是“水上清明节”,它为清明节拓展了仁爱的范畴,那就是对“孤坟野鬼”的招魂和怜恤,它为清明节竖起了一根生殖崇拜的“头篙”,在祭奠逝者的同时,更呼唤新生命的诞生!这样的清明习俗,在全国是独特的,它丰富了我国清明习俗文化的内涵。

“省级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为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一个极为难得的机遇。如何抓住这一机遇,以姜堰行政区域内、特别是以溱潼为中心的里下河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依托,对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的诸多表现形式,尤其是对以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溱潼会船”为重点,实施整体性保护,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在编制规划时,我们做了这样一些安排:

一是确定保护范围。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姜堰行政区域为保护范围,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分布状况和文化生态环境,划分为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重点区域为老通扬河以北里下河地区,以溱潼镇为中心,包括溱潼镇、兴泰镇、俞垛镇、淤溪镇、华港镇、沈高镇、娄庄镇、桥头镇以及姜堰镇和白米镇北部地区。该区域总面积五百二十六平方公里,人口四十点五万。一般区域为老通扬河以南上河地区,以姜堰镇为中心,包括顾高镇、蒋垛镇、大伦镇、张甸镇、梁徐镇以及姜堰镇、白米镇南部地区。该区域总面积四百零二平方公里,人口三十九点五万。

二是确定保护对象。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对象为其划定范围内的各类清明习俗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生态、历史遗迹,特别是构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内容——以活态存在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镇、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特色文化村落,各级自然保护区等。

三是确定保护步骤。文化生态区的保护,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此,我们将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规划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为五年,明确不同的目标任务,最终达到真正建成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文化生态平衡、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文化和经济社会都能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特色鲜明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按照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我们在保护原则、保护方式、保护措施、保障机制上都做了详细规划。特别是在突出重点、整体保护上,确定了一个核心区域和六个重点项目:

一个核心区域:以溱潼镇为中心,包括溱潼镇、娄庄镇、沈高镇、桥头镇、淤溪镇、俞垛镇、兴泰镇、华港镇及姜堰镇、白米镇北部地区的区域。这一地区属江淮湖洼平原,典型的里下河水乡。由于这种独特的水网地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与上河地区完全不同,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清明习俗独特,“清明会船”覆盖其中80%的区域。

六个重点项目:一是中国姜堰·溱潼会船节(每年一届,突出其原生态、活态传承);二是水上祭祀仪式(祭祖、扫墓、祭祀英烈忠魂、孤坟野鬼);三是清明服饰饮食(插柳花、戴柳帽、吃柳叶饼、吃六只眼、吃百家饭及其他水乡服饰、饮食等);四是水乡船文化(木船修造技艺、水乡船俗等);五是庙会(行会典仪、民俗表演、民间艺术、戏台、商贸);六是农事、渔事、窑事(稻作生产、渔民信俗、砖瓦生产工艺、砖雕技艺、窑工号子等)。

对于清明习俗文化实行生态性保护,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关心和支持。期待着通过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立,不断完善保护措施和开展保护工作,加强对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姜堰清明习俗文化能够世代相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最后谨录一首当代诗人石林的诗作《清明溱潼会船》作为本文的结尾:

水上氤氲日照初,

龙舟竞发汇溱湖。

彩旗飘拂千篙舞,

鼓乐喧鸣万众呼。

民俗风情传古趣,

家乡建设写新图。

宾朋惊艳花船美,

节日阳春气象殊

姜堰清明习俗——姜堰杂记之十八


姜堰清明习俗——姜堰杂记之十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