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字的由來:史料記載漢字轉化及發展的始末

日本古代有語言而無文字。日本國內有部分學者研究得出結果,日本語言從音韻、語法及語彙三方面來看,系屬烏拉爾、阿爾泰(Ural-Altai)語系統,和蒙古語、通古斯語、土耳其語及朝鮮語視為一個系統的。但事實上,日本的語言系屬問題,現在仍沒有獲得完全解決。

日本文字的由來:史料記載漢字轉化及發展的始末

日本教育家新渡戶盜造曾說:“在語言學上看來,日本語是伶仃的孤兒,和它的左右前後各國家的言語沒有什麼關係的。”事實上,日本人自有歷史記載以來,為了要增加語言的豐富,曾取用了許多外來的字音,此外如朝鮮及西歐的荷蘭、葡萄牙、英國等語言也對於日本的語言多少做過些貢獻。

日語的文字由漢字和假名兩套符號組成,混合使用。假名有兩種字體:平假名和片假名,各有73個。前者假借漢字的草書造成,用於日常書寫和印刷;後者假借漢字楷書的偏旁冠蓋造成,用於標記外來詞、象聲詞以及特殊的詞語。明治期間曾出現過羅馬字拼寫法,但不是主要文字。

日本文字的由來:史料記載漢字轉化及發展的始末

漢字傳入日本

日本在漢字未傳入之前是沒有文字的,這一觀點早在公元九世紀時為一部分日本學者所主張。雖然也有人主張“固有文字存在說”,即所謂的“神代文字說”,如德川時代後期的日本學者平田篤胤(1776-1843)從國粹主義立場著有《神字日文傳》一書,力陳日本早在神代便有文字。但事實上,這是留傳於對馬阿比留家者,為朝鮮諺文的竄改,所以說所謂固有文字說不可信,而日本古代有文字這一觀點,現在已為一般學者所承認。不只是這樣,多數日本學者都主張日本有文字是在漢人渡日之後。

從公元前後開始,漢字作為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冶金、紡織、農耕等文明,以強大的輻射力量傳播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由此形成了一個連續的漢字文化區。據史志文獻以及日本的考古發現,公元前1世紀,漢字就經由遼東、朝鮮傳入日本的九州、福岡等地。漢字的小篆體和隸書體多以銘刻在銅鏡上的形式傳入日本,這些文字符號和銅鏡上的其他圖案一樣,被日本人視為莊嚴、神聖、吉祥的象徵符號。此後日本在仿製銅鏡時,也開始仿製漢字銘文。在

日本福岡志賀島出土的漢代蛇紐印章,上有隸書“漢委奴國王”字樣,當為漢光武帝所賜印章。據日本史書《古事記》、《日本書紀》等載,應神天皇十六年公元年,《論語》、《千字文》等漢文書籍傳入日本。尤其是在公元世紀,有大批懂漢文的朝鮮人渡海到達日本,大大推動了漢字在日本的傳播。日本保存至今的一些金石文獻,如公元世紀中期的紀伊隅田八蟠神社銅鏡銘文、船山古墳大刀銘文,以及武藏稻荷山古墳鐵劍銘文等,都是日本使用漢文的早期材料。漢字的輸人和傳播,是日本化史上劃時代的重要事件。

日本文字的由來:史料記載漢字轉化及發展的始末

日本文字的演變

關於漢字何時傳入日本,應當在正史記載漢字傳入日本之前。史籍記載漢字漢學正式傳入日本時,應當為應神天皇之世(約當公元三世紀末葉,即二四八年王仁從百濟渡日,獻論語十卷及千字文一卷,是為漢字漢學傳入日本的開始),自漢字輸入日本後,歷經歲月,直至八世紀中葉,日人才開始用漢字楷書的偏字,造成片假名,又用漢字草書的偏旁造為平假名,以為注漢字音,及標註日本語音之用。當時稱漢字為男文字,而稱假名為女文字。日本學者有個叫吉備真備創造片假名,弘法大師空海創造平假名,都沒有可靠的依據,充其量或許是由他們兩人集其大成而已。

日本文字的由來:史料記載漢字轉化及發展的始末

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成為公家用以記錄史實,還為一般學者用以著作寫書,因而成為當時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不過漢字在日本的讀法有訓讀及音讀兩種。前者即日本原來的語言,而後者則系外來傳入之音。然音讀又因傳入的時地之異而復分為漢音、唐音、吳音。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促進了日本古代文化的進步,同時也促成了所謂片、平假名的日本文字的出現。雖然自公元九世紀初葉以來,因日本所謂的“國風文化”的確立,絕大多數書籍都採用日本文字(假名)記述,但是漢字直至明治初年,一直為公家官方用來記事的正式文字。

日本自海禁開放與歐美交通往來後,日本語言中復混有許多外來語(日人稱為“舶來語”),早在公元1866年則有前島密(日本郵政制度創始人),這個人發表了所說的“廢止漢字意見書”,倡導全部用假名而不用漢字,其後彼自由民權論大師福澤諭吉也在1873年發表"文字之教"一文,主張不用生僻的漢字,把常用漢字限制為兩三千字,為政府當局所採用。到了昭和五年(1930年)前後時,富有激進色彩的教育家高唱“禁用漢文,廢止漢字”,甚至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更有主張“廢止漢字,改用羅馬字”,如盟軍總司令部所聘請的教育使節團也曾建議日本政府限制漢字的使用,使能使用更多時間用以學習其它方面的事物,以提升教育效果。日本政府接受了此建議,規定在國民義務教育期間的教育漢字為八百五十字。甚至於如安本美典在1967年年初提出漢字在“二百三十年後消滅論”,凡此種種皆為崇洋心理作祟的結果。

日本文字的由來:史料記載漢字轉化及發展的始末


現有狀況

自前島密逾1866年提倡廢止漢字到今年將近155年,百餘年來漢字仍未在日文中廢掉,後來鑑於 850字的教育漢字無法用以表達日常的文章,日本政府遂發表了《常用漢字表》,規定常用漢字1850字,但日本的國語審議會後來又建議改為常用漢字1945字,由此可見漢字目前在日本還有其根深蒂固的力量。

日本文字的由來:史料記載漢字轉化及發展的始末


2010年4月,日本文化審議會漢字小委員會彙總了新常用漢字表的最終方案,共收錄了2136個字。除在現行1945個漢字的基礎上新收錄“俺”、“岡”、“賂”等196個字外,還將刪除“匁”等5個字。該委員會於2010年6月向日本文科相彙報新常用漢字表,並於2010年內公佈。此次修改工作結合了電腦、手機等信息工具的普及使複雜漢字也變得易用的社會現狀。這也是1981年現行常用漢字表制定以來首次被修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