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都在聊得大獎,你知道那段真實的歷史嗎?

關於薩姆·門德斯導演新作《1917》,其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以及超高難度的長鏡頭已有三項奧斯卡技術獎背書,不再贅述,這裡聊聊影片的歷史背景。

片首大字APRIL 4 1917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也就是1917年4月6日,世界歷史的焦點是一戰的戰場,當然有朋友可能一戰二戰的具體時間都搞不清,這裡一起溫習溫習戰史。

《1917》都在聊得大獎,你知道那段真實的歷史嗎?

19世紀中後期,歐洲工業大發展,列強們兜裡有錢手裡有槍,開始四處殖民,利益交叉越來越多,弱國被迫奉行間於齊楚的策略,導致列強們槍火味越來越濃。對先秦歷史有了解的朋友們都知道,列強林立的時候,就有人開始合縱連橫,建盟立約,歐洲也是如此,1882年,德意志、奧匈帝國和意大利三國簽署盟約,建立三國同盟,20多年後的1907年,英帝國、法蘭西和沙俄建立三國協約,兩陣對圓,雙方只等一根炮捻子。

導火索說來就來,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腦殘民族主義分子刺殺,奧匈帝國醞釀一個月後對塞爾維亞宣戰,看到小弟被打,協約國大哥俄法英相繼出手,德意志看到奧匈帝國被群揍,也投入戰鬥,兩大同盟的一眾小弟也都紛紛參戰,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比利時、葡萄牙、羅馬尼亞、希臘,包括英聯邦國家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印度以及亞洲的中國、日本也都參加了一戰,歐洲群架演變成世界群架。值得一提的兩件事,意大利老小子臨陣反水,加入了協約國陣營;1917年11月7日沙俄爆發著名的"十月革命",沙俄政權瓦解,退出了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打四年多,從陸地打到海上,再打到空中,30多個國家捲入戰爭,3000多萬人傷亡,給各國人民都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宏觀背景講完,我們回到電影的具體時間點4月6日,美國威爾遜總統在國會通過的參戰決議上簽字,美國對德宣戰。歐洲這邊,戰事正酣,英法聯軍與德軍正在進行一場局部戰鬥,英國下士Blake和Schofield受命穿過德戰區給前方的軍隊下達停止進攻的命令。

《1917》都在聊得大獎,你知道那段真實的歷史嗎?

電影中還有一個細節引發了我的興趣,那就是戰機。

二戰時,戰機是保證制空權甚至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因素,陸基、艦載、單發、雙發、殲擊、截擊、轟炸,各種戰機層出不窮,但在一戰時,戰機並不普及,其強大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展示。

我們知道,1903年,萊特兄弟駕駛自己發明的飛機試飛成功,開啟了人類征服藍天的歷史,一戰爆發後,作為黑科技,飛機也被立即投入戰爭。但是,戰爭前期,飛機只能起一些輔助作用,例如偵查、通信等等,雙方飛行員常常在空中相遇,只通過辱罵和揮舞拳頭並不能解決問題,於是將各式攻擊性武器搬上了飛機,這一時期飛機上的武器五花八門,這完全取決於飛行員的想象和喜好,於是,鉤子、標槍、手槍、步槍、機槍等應有盡有,人類空戰時代的序幕徐徐拉開。影片中墜毀的戰機經網上檢索比對,應該是德國信天翁D Ⅲ型雙翼戰機,近距離可以看到機上架裝了加特林機槍,正是德國1917年投入戰場的主力戰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