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不断的亲情——广水市应山向氏移民宁国记

原创 ltsr2718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1周前

隔不断的亲情——广水市应山向氏移民宁国记


应山向氏移民宁国记

向诗海

很小的时候,在长辈的谈话中,我就知道自己的祖籍在湖北应山县(今广水市)。父亲告诉我,在填各种证明身份的表格中,“籍贯”那一栏应该填“湖北应山”。然而,那时的我根本就不知道湖北应山在什么地方,离我们宁国有多远?我们的祖籍为什么会在那么遥远的地方?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地知道了那一段历史——“湖北下江南”。然而,长辈们却渐渐地离我们而去,记忆中长辈们讲述的“一担箩筐下江南”的情形已变得很模糊。我也没想到,我这一生还会和湖北广水、和湖北广水的向氏家族发生任何的联系。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有一种亲情,虽然远隔千里,虽然历经几个世纪,虽然素昧平生,但只要知道他和你是一个祖先,就会有一段隔不断的缘分、隔不断的亲情。

隔不断的亲情——广水市应山向氏移民宁国记


01

感谢互联网,让许多没有交集的人产生了交集。

出于好奇,我曾经在百度搜索中,找到了一个和自己同名、也叫“向诗海”的人,并且加了他的QQ,和他在QQ 上简单的聊了几句。没想到的是,他的家乡就在湖北广水市。现在在北京发展,是一家公司的老总。我说我的祖籍也是湖北广水的,这一下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他嘱咐我到北京办事的话,一定要告诉他,他要请我吃饭。

2008年的一天,我到北京去考察一个项目。突然想到在北京还有一个和我同名的人,便试着拨通了他的手机。电话接通,熟悉的乡音一下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们就像两个好久未见的老朋友,都急着想见对方一面。他要过来请我吃饭,我也没有推辞,就答应了。

我在宾馆里一直等到晚上10点多钟了,肚子饿得咕咕叫,还是没见他过来。我想,他是不是失约了?

就在我等得急不可耐的时候,他终于出现在我面前。由于我住的宾馆比较偏僻,他对这里的路线不太熟悉,开一会儿车,拿着地图对照一下,又找人问路,在路上折腾了近4个小时,才找到这里(那时还没有导航,不然就不会这么折腾了)。没想到他为了见我一面,竟费了这么大的周折!晚上,我们两个来自不同城市、从未见过面的同名兄弟,用一种乡音互相交流着,有一种温暖始终流淌在心底。虽然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却一见如故、就像遇到多年不见的朋友。

02

家住河沥溪蔬菜队的向宁宁比我长一辈,我应该叫他叔叔。他是我们宁国向氏家族中最热心的一个人。宁国与广水向氏家族的来往,都应该感谢他。

2012年4月,向宁宁出差到湖北广水采购矿泉水水桶,想到广水是自己的祖籍所在地,他便在街上打听附近有没有姓向的。店老板说,我们政府就有一个叫向济明的。

在店老板的引荐下,向宁宁见到了向济明。一听说是宁国那边来人了,向济明一会儿便召集了十几个向家的人,他们热情接待了向宁宁。也因为这次的相聚,让宁国、广水两地的向氏宗亲得以联系和交流。

2012年11月16日,在宁国向氏家族的邀请下,湖北广水向氏宗亲一行10余人来到宁国寻亲。“老家”来人的消息在宁国的向氏家族中很快传开,这也是广水、宁国两地向氏宗亲100多年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相聚。宁国的向氏宗亲以最热情的方式,迎接故乡的亲人。在几天的走访中,他们不仅到宁国几户向氏宗亲家里做客,还去河沥溪向家的祖坟山去祭拜最初从湖北到宁国的向氏先人。另外,还到宁国档案局“千年宁国”展厅参观。当他们看到展厅还有关于“湖北下江南”的三维动态场景时,感到十分意外,他们没想到的是,宁国不仅没有忘记这段历史,而且把这段历史记录传承下来,作为宁国历史教材生动地展现给世人。

隔不断的亲情——广水市应山向氏移民宁国记


最难得的是,他们还带来了一本厚厚的《向氏宗谱》。这本《向氏宗谱》,记录了广水向氏始祖从麻城迁到湖北应山向家冲以来的人口繁衍情况。从中我们能够找到清末同治年间下江南的向氏族人的名字。根据《向氏宗谱》记载和宁国向氏长辈的回忆,我们能基本勾勒出15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从湖北应山向家冲来到宁国安身立命的大致过程。

清同治八年(1869),应山向家冲长房十七世向全、向金及三房十八世自纯、自选等向氏族人,为了逃荒,跟应山其他姓氏的村民一样,开始了“一担箩筐下江南”的艰难历程。他们历经几个月的路途奔波,终于来到宁国。向全、向金两兄弟在包梅村安家落户,其他向氏兄弟也在附近的高桥、梅村、平兴、河沥溪等地方安顿下来,开始了一种新生活。他们在这里开荒种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其他姓氏的移民一起,共同建设一个新家园。从此,便有了我们这些宁国向氏的后代。

如今,宁国向氏主要集中在包梅、平兴、梅山、蔬菜队、朱村、八里、万福、千亩、鲍村、鸡山、株木店、桥头等村庄。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祖籍是应山的向氏族人有七八百人。

在这套《向氏宗谱》中,我们还看到了向氏派联:经济以诗书为本,文章乃道德之华。这正印证了小时候长辈们给我们讲述的关于我们名字派号的由来。此外,这本《向氏宗谱》还对今后的续派做了规定:忠厚传家恒古,和平继世永昌。从这两句派联中,我们也领略了向氏文化的精髓。

03

每个人对于故土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怀念。对于我们的长辈来说,如果能够在有生之年,回去看看故土,可能只是一种奢望。因为,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的年代,从安徽到湖北,从宁国到应山,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一辈子的距离,他们无法丈量。

而长辈们的这种奢望,在我们这辈得以实现。

2014年10月1日,在广水向氏家族的盛情邀请下,我们宁国向氏宗亲一行20余人,驱车千里,来到了久违的故乡——湖北省广水市。这是我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也算是给我的长辈们完成了一个心愿。

广水的的向氏宗亲给了我们最热情的招待。每到一家,都像过节一样,忙得主人不亦乐乎。

隔不断的亲情——广水市应山向氏移民宁国记


向家冲——这是我们向氏的发源地。因为修水库,这里的人们早已搬迁到别处,原先的向氏祠堂也已没了踪影,但我们还在祠堂的老地基进行了祭拜。向家冲的祖坟山还在,这里埋葬着我们的祖先。芳草萋萋的小山头,还能在模糊的墓碑上找到他们的名字。虽然我们不能在一个时空对话,但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在另一个世界,为我们回到故乡而深感欣慰。

为了让向氏族人有一个可以祭拜先辈、认祖归宗的地方,广水向氏宗亲决定,集所有向氏之人力物力,重修向氏宗祠。2016年4月5日,我们宁国向氏,在向宁宁的带领下,再次驱车从宁国到广水,参加重修广水向氏宗祠动员大会。在动员大会上,广水的向氏宗亲纷纷认捐,从几千到几万、几十万,虽然每个人的能力大小不同,但他们那颗为家族兴旺的拳拳之心让人动容。

2017年5月3日,广水向氏宗祠正式动工修建。为了向氏宗祠早日建成,我们宁国向氏也成立了理事会,建立了微信群,在宁国发起了捐款活动。我们在向氏聚居地走访宣传,希望每个向氏儿女都为重修广水向氏宗祠出一份力量。

两个城市,一样亲情。100多年前的那一次人口大迁徙,注定会在宁国的历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今天,宁国与广水已经缔结为友好城市,而民间的互动联系更为频繁,每年的清明节期间,许多宁国人都赶往广水扫墓祭祖。两地寻亲、修谱等带有家族文化性质的活动,更是络绎不绝。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故乡,因为它是我们的根。我们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姓氏,因为那是祖先遗传给我们的基因和血脉。它存在于我们的每一个细胞中,流淌在我们的血管里,滋养着我们的生命。

(本文选自宣城市政协编《宣城移民》一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