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和彭德華:所謂愛情境界,就是隻要有我在你什麼也不用擔心

季羨林是山東省清平縣人,父親季嗣廉,母親趙氏,都是普通勞動者,家庭比較困難。父親兄弟11人,由於經濟拮据,只得送5個給別人,最終下落不明,剩餘的6個孩子,5個是姑娘,季羨林是唯一的男孩。1917年,季羨林作為繼子,離家去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

季羨林和彭德華:所謂愛情境界,就是隻要有我在你什麼也不用擔心

季羨林

1929年,季羨林18歲了,已經成年。這時候,叔父和嬸母認為他該娶妻生子、為季家接續香火了,就為他娶了媳婦。正在求學的季羨林本不願意有家室拖累,況且長輩給他娶的並不是他心儀的女孩兒,可那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當事人是無權提出意見的,於是他除了服從,沒有別的選擇。

新婚之夜,季羨林看著妻子彭德華問:“你喜歡看小說嗎?”彭德華的回答,讓季羨林感到失望:“我從來沒有看過小說,不知道喜不喜歡。”“你怎麼不看小說”聽到季羨林的追問,彭德華不好意思地解釋:“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我要幹活,沒有時間看書,其次是我學會的字,已經還給老師了。”聽了彭德華的講述,季羨林幽默地感慨:“把字還給老師好,已經沒有負擔了,你可以在家中專心致志地做事。”

季羨林和彭德華:所謂愛情境界,就是隻要有我在你什麼也不用擔心

新娘

按照舊時的風俗習慣,像季羨林這樣“兼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一個男子同時繼承兩家宗祧的習俗。兼祧人不脫離原來家庭的裔系,兼做所繼承家庭的嗣子)”的人,為了延續家族的香火,叔父嬸母和父親母親可以在濟南和清平老家各自為他娶一房媳婦。由於父親母親去世早,季羨林的媳婦只有濟南這一房。彭德華比季羨林大4歲。彭家在濟南南關佛山街柴火市住,和季家是街坊。彭家是一個大家族,彭德華家有爺爺、父親、繼母和弟弟,還有二大爺、二大娘,以及他們生的兄弟姐妹。彭德華的父親彭如山行四,號希川,和季羨林的叔父季嗣誠是好朋友,也是黃河河務局的同事。

季羨林和彭德華:所謂愛情境界,就是隻要有我在你什麼也不用擔心

民國女子

早年兩家住前後院,共走一個大門,前院住的是季家,後院是彭家。因此,彭家的人出出進進,都要經過季家的院子。彭家的小孩兒和季家兄妹,從小就在一塊兒玩,堪稱青梅竹馬。那時候,彭家的弟弟妹妹稱季羨林為喜子哥,稱彭德華為胖姐。後來季嗣誠在佛山街南段買了個四合院,從柴火市搬走了,但兩家離得不遠,仍然常有來往。

彭家的女孩兒有堂姊妹四人,季羨林以為二姑娘彭冠華最漂亮,花容月貌,心地善良,稱得上是他心目中最美的美人。她年齡比季羨林大些,季羨林管她叫“小姐姐”。可是漂亮歸漂亮,季羨林知道自己的分量,一個鄉下來的小土孩兒,貌不出眾,語不驚人,配不上這神仙似的美女,不敢有非分之想。四姑娘小荷,大名彭蓉華,聰明伶俐,活潑可愛,雖然沒有她姐姐那般花容月貌,但也挺耐看,年齡比季羨林稍大,季羨林管她叫“荷姐”。而他倆最要好,自認為十分般配,朦朦朧朧中憧憬著將來能夠結為夫妻。

季羨林和彭德華:所謂愛情境界,就是隻要有我在你什麼也不用擔心

民國女生

可是,荷姐的娘——彭家二大娘看不上季羨林這個鄉下來的土小子,把閨女許配給了有錢的劉家;季家二老顯然也不喜歡活潑好動的四姑娘,在他們看來,勤快、孝順、文靜、寡言的三姑娘——彭德華,是最理想的媳婦。就這樣,從定親到過門,兩家老人一手包辦,季羨林和他媳婦成了任人擺弄的活道具。

彭德華沒有讀書的天分,只讀了幾年小學,認識千把兒字。她不像季羨林和他的堂妹愛看閒書,什麼書都不看。季羨林念小學的時候,就曾偷偷地看過許多舊小說,什麼《西遊記》《封神演義》《彭公案》《施公案》等都看過。當時這些書對季羨林來說是“禁書”,叔叔稱之為“閒書”。看閒書是大罪狀,是絕對不允許的。但是,不但季羨林,連他叔父的女兒秋妹都偷偷地看過不少。她把小說中常見的詞兒“飛簷走壁”念成“飛騰走壁”,一時傳為笑柄。

季羨林和彭德華:所謂愛情境界,就是隻要有我在你什麼也不用擔心

孫悟空

由於文化水平和性格、愛好方面的差異,季羨林的婚姻生活談不上美滿。他感到妻子和叔父、嬸母同自己格格不入,家庭不能成為他的一個避風港。於是,季羨林對家庭採取消極的態度:逃避和妥協。一方面,他和家庭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能躲則躲;另一方面,他不迴避對家庭的責任。儘管受到明顯的歧視,可是他終生感謝叔父嬸母的養育之恩和給予自己受教育的機會,認為應當報答他們。對他們盡孝,是自己的責任。季羨林的婚姻實際上是為孝順而存在,以傳宗接代為目的。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代他為叔父嬸母行孝的正是妻子彭德華,且為他如願生下了後代。

季羨林和彭德華:所謂愛情境界,就是隻要有我在你什麼也不用擔心

季羨林

因此,如同他對家庭既厭煩又非背叛一樣,他對自己的婚姻也始終懷有一種矛盾的心態。愛情是沒有的,他也沒有試圖培養愛情,像有的夫妻那樣先結婚後戀愛。要說民國人物的愛情,我們不妨來看看沈從文是如何對待張兆和的。1934年,沈從文從北京回湘西去辦事,張兆和有事沒有隨行,沈從文堅持每天給張兆和寫信,一口一個“三三”叫的特別親密。我們試摘錄一段:“三三,乖一點,放心,我一切好!我一個人在船上,看什麼總想到你。我到這裡還碰到一個老同學,這老同學還是我廿年前在一處讀書的。”

季羨林和彭德華:所謂愛情境界,就是隻要有我在你什麼也不用擔心

沈從文夫妻

相較而言,季羨林對待彭德華可謂冷漠,也許終生沒有對彭德華說一聲“我愛你”,但是我們能說季羨林和彭德華之間的夫妻關係不好麼?恐怕還不能這樣說。其實囿於傳統觀念的束縛,季羨林的同齡人絕大多數都是這樣的婚姻狀態。兩口子搭夥過日子,雖然沒有將你情我愛掛在嘴上,但是愛情早已化為了親情。更何況,季羨林心知肚明,彭德華並非有任何對不起他的地方,代他孝敬長輩、撫育子女、含辛茹苦、絕對忠誠、絕對服從……因此,季羨林才沒有像徐志摩等名人一樣,在海外留學之後就拋妻棄子,另尋新歡。

季羨林和彭德華:所謂愛情境界,就是隻要有我在你什麼也不用擔心

民國女子

季羨林留學德國的時候,由於戰爭,有數年同祖國和家庭完全斷了聯繫,季羨林說是“烽火連八歲,家書抵億金”。同時,家鄉流傳著各種謠言,彭家的一個遠房親戚還打過彭德華的歪主意,彭德華竟毫不動搖。戰爭結束,季羨林拒絕劍橋大學的邀請,從德國匆匆忙忙回國。以前離開的時候,彭德華的額頭光潔飽滿,回到家裡見到已經分別11年的妻子額頭佈滿皺紋,他萬分愧疚地嘆息:“家庭貧寒、孩子年幼,這些年讓你受苦了。”

季羨林和彭德華:所謂愛情境界,就是隻要有我在你什麼也不用擔心

德國鄉村

“在德國期間,我望眼欲穿地期待著你的來信。”季羨林看著妻子感慨萬分。彭德華解釋:“我沒有給你來信,是希望你不要擔心家裡。”“我怎麼能夠不擔心”季羨林憂心如焚地追問。彭德華勇氣十足地說:“只要有我在家中,你就什麼都不用擔心。”彭德華樸素的回答,讓季羨林的內心被深深地觸動了,原來沉默寡言的妻子,才是家裡真正的頂樑柱。那一刻,季羨林對彭德華的看法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認為她是值得自己尊重的女人。

季羨林和彭德華:所謂愛情境界,就是隻要有我在你什麼也不用擔心

北京

1962年,彭德華從濟南搬到北京來。季羨林過單身漢生活數十年,現在總算是有了一個家。這也是彭德華一生的黃金時期,也是季羨林一生最幸福的時候。他們家裡和睦相處,你尊我讓,從來沒有吵過嘴。有時候家人朋友團聚,食前杯盤滿桌,烹飪往往由彭德華主廚。飯菜上桌,眾人狼吞虎嚥,她卻往往是坐在一旁,笑眯眯地看著季羨林和親友們吃,臉上流露出極為愉悅的表情。對這樣的家庭,一切讚譽之詞都是無用的,都會黯然失色的。

季羨林和彭德華:所謂愛情境界,就是隻要有我在你什麼也不用擔心

批鬥會

文化大革命開始,季羨林成為被批鬥的對象,面對無休止的批鬥,彭德華沒有絲毫顧忌,她告訴季羨林:“在黑暗的社會里,活著比死去還要痛苦。作為你的妻子,我願意替你受苦,耐心照顧老人和孩子,讓你解脫困苦。”彭德華沒有讀過浪漫的愛情小說,也從來不跟季羨林談情說愛,對愛情的理解竟然無比深刻。聽見彭德華的回答,季羨林頓時潸然淚下。

季羨林和彭德華:所謂愛情境界,就是隻要有我在你什麼也不用擔心

夫妻恩愛

季羨林曾在《我的妻子》中談到:“對我們家來說,她真正做到了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一輩子勤勤懇懇,有時候還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幼女,丈夫十幾年不在家。公公又極難侍候,家裡又窮,經濟朝不保夕。在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爾對我流露一點,我實在說不清楚。”(彭忠富/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