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鬆齡率7萬精銳打到奉天城下,究竟為何以失敗告終?

張同天


我是河邊小牛。關於“郭松齡率7萬精銳打到奉天城下,究竟為何以失敗告終?”這一問題,要從以下三方面看。

一、反叛原因

郭松齡反奉很大程度上是奉系內部派系鬥爭的結果。奉系內部獨有新派和老派之分。老派的主要人物是張作相、張景惠、吳俊升等。新派中又分為:士官派(又稱洋派)和大學派(又稱土派),士官派的以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的楊宇霆、韓林春、姜登選為主;而大學派主要代表人物為畢業於北京陸軍大學的郭松齡和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的李景林,各派之間利益衝突和地盤之爭又來已久。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郭松齡指揮山海關戰役立下大功,但由於楊宇霆等人從中作梗,張作霖只李景林、楊宇霆、姜登選、張宗昌予以獎勵,個人皆得一省之地盤,唯郭松齡寸土未得。這使得他對張作霖和楊宇霆心懷怨恨。另外,郭松齡早年曾參加過同盟會,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使得他對張作霖舊式軍閥統治極為反感,他反奉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推翻張作霖家族式的統治,移權與接受過新式教育和軍事管理的張學良。

二、失敗原由

1、個人能力影響。郭松齡剛愎悛直,崇原則不講權術,能將兵而不能將將,換言之,郭“有將才而無帥才”。郭松齡為將時便已多次結怨同僚,又缺乏容人之量,所以難以形成牢固的班底,得勢時自然尊大,失勢則難免眾叛親離。郭松齡以為只要打進奉天就可以取張而代之,從此實現種種宿願。然而軍閥混戰的年代,是難以個人意志轉移的,郭一無主宰乾坤之實力,二無超越眾人之眼力,沒有明確的治政方針,盲目撕打只能使亂局更亂。反而使戰火燃入東北。

2、內外形勢影響。郭松齡對待外國干涉,缺乏認識,更無有效應對。當日本干涉郭軍反奉之際,尚未定下最後決心,實欲在郭張兩家待價而估。因被郭嚴詞拒絕後,於是徹底舍郭投張。郭松齡此舉,似乎顯出民族氣節,但從外交戰略來看則明顯不智。《孫子兵法》曰:“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對待強大敵人,不可以單純的硬碰硬,否則就會失敗。可惜郭松齡對待日人干涉,不懂得妥善應對,亦沒做好足夠防範。郭松齡對於日本的軍力,是認識的,但對日人的野心,卻又小視了。此種心理,幾與“九一八”時期的張學良如出一轍,終究落淒涼下場。

3、盟友方面影響。反奉之初,郭松齡與馮玉祥、李景林秘密結盟,相約共同討奉。結果在郭李進兵時,馮玉祥部拒不支援,反而趁機襲取李景林軍控制的直隸,激起李景林軍憤慨,於是斷了郭松齡軍前線補給,調轉槍口與馮玉祥軍開戰。結果,在馮玉祥軍成功攻佔天津之時,郭松齡反被俘槍決。

4、軍心不齊影響。郭松齡雖然掌握奉軍精銳,卻難以盡收將領之心。這與郭為人刻薄有關,只是為勢所迫,不得附眾。結果張氏傳單一撒,軍心惶惶,士氣全無。時有郭軍將士互問,“進奉天干嘛?打老帥嗎?做人得講良心。”其中炮兵指揮鄒作華,就暗把炮彈引信取下,使郭軍炮擊雖中而不能炸。

5、後勤方面影響。後勤考慮不足,到了錦州之後因為天氣原因,被服不足,休整了三天,後來也行動遲緩。在這三天裡張作霖緩過勁頭,從吉林、黑龍江調來部隊,雙方優勢逆轉。

三、深遠影響

1、東北軍元氣大傷,士氣不振。

2、張作霖對新派年輕軍官的信任大打折扣,老將重新得勢。

3、將才凋零嗎,郭松齡、楊宇霆、姜登選、韓麟春是東北軍的最有才的少壯派將領,郭松齡殺掉了姜登選,隨後郭兵敗被殺,張學良又因郭松齡的死,遷怒於韓麟春和楊宇霆,1927年韓被張學良氣死,1929年張學良殺掉楊宇霆。至此,四虎將全部隕落,而張學良不善於治軍,東北軍沒有了主心骨。


河邊小牛


奉軍內部有三大派系。


第一大派系,是以張作相為首的元老派。這一派,是張作霖起家的老班底、老弟兄,與張作霖的感情最深厚,也最得張作霖的信任。但這些老傢伙打仗不行。碰上硬仗,不堪一擊。

第二大派系,是以楊宇霆為首的留日派。這些人,全都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科班出身,打仗有一套。而且年輕力壯,是奉軍中的少壯派,與元老派分庭抗禮。

第三大派系,就是以郭松齡為首的陸大派。陸大的前身,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是中國最老牌的軍校,很多軍閥都出自此校。

和留日派相比,陸大派一直勢弱,不太受到張作霖待見。

但隨著張學良進入東三省講武堂學習、郭松齡進入講武堂做教師,這種情況發生了轉變。郭松齡傍上了少帥張學良。

張學良畢業後,郭松齡便與他捆綁在了一起。兩人亦師亦友,隨著張學良不斷升遷,郭松齡也是水漲船高,在奉軍內部的地位越來越高。

陸大派和新興的講武堂派合二為一,團結在張學良身旁,成為新的派系——少帥派。

因為有了張學良做靠山,少帥派後來居上,成為力壓元老派和留日派的奉系第一派系。

大家知道,少帥的私生活比較豐富。所以,帶兵打仗的事情,全都仰仗郭松齡。少帥派如日中天,也就是郭松齡如日中天。

元老派倒是沒什麼意見,因為他們傍的是老帥張作霖。但留日派不滿意了。因為他們是是靠能耐吃飯,眼看著以前的對頭郭松齡傍上了少帥,如日中天,便開始眼紅,便在老帥面前給郭松齡上眼藥。

老帥呢,對此其實也不太滿意。他覺得應該是少帥駕馭郭松齡,而不是相反。張作霖曾經提醒張學良:你倆都快穿一條褲子了。

但張學良並不以為意。

郭松齡與老帥以及留日派的矛盾,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後激化。原因是,立功最大得郭松齡,受賞太小;反而是立功不大得留日派,大受封賞。

郭松齡一怒之下,帶著張學良的部隊造了反。

一開始,張作霖以為是張學良反了。後來才發現,反得只是郭松齡,兒子還是忠誠的。

即便如此,郭松齡叛軍勢如破竹,眼看著就要打到奉系的老巢奉天。張作霖甚至不得不做好搬離大帥府的準備。

當然,後來的形勢發生了逆轉。

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人的介入。

日本人幫助張作霖平叛。但張作霖不得不答應給與日本人諸多好處,並簽字畫押。

後來,張作霖贏了,便步認賬了。因為當初簽字的是楊宇霆。張作霖便說,這是楊宇霆自己的主意,與他老張無關,所以他不認賬。

日本人哪兒能吃這啞巴虧了,便在皇姑屯炸死了張作霖。

說到底,郭松齡死於張作霖之手,而張作霖又間接死於郭松齡之手。


趣談國史


郭松齡原本是張學良的老師,他也是張學良以一人之力捧紅的奉軍將領,他畢業於河北保定軍校,畢業後轉戰於各個軍閥之間,最終確立了幫助張學良,經介紹郭松齡成為張作霖創辦講武堂中的一名教師,他非常擅長於山地作戰,在二次直奉大戰中表現出驚人的戰鬥力,因此成為了張學良的左膀右臂,張作霖對此不聞不問,他相信張學良還是能夠降的住郭松齡的。

郭松齡為何反奉

郭松齡是非常聰明的將領,但奉軍中除去張學良沒有一位手握重權的人看的起他,因此他心中不服,例如:第二次直奉大戰,軍功卓著的郭松齡曾經與張作霖的心腹楊宇霆不和,最終京榆駐軍副司令的職位,對於這件事情郭松齡咬牙切齒,張學良為認為這件事情不公,可在奉軍中張作霖說什麼就是什麼。


楊宇霆的本事不大脾氣不小,孫傳芳將其打敗後,張作霖並沒有做任何處罰,此時的郭松齡認為張作霖用人特別不公,加上自己張學良非常信任郭松齡的原因,京榆駐軍他名義上是副司令可由於張學良不管事的原因,他有著領導全軍的能力,張學良的大本營並不在京榆這也更加讓郭松齡獨掌大權。


大權在握的郭松齡不滿足此前的現狀,楊宇霆丟一個省張作霖不處罰,自己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還是一個副司令,不久後馮玉祥與張作霖不合,大戰在即,郭松齡做出了清楚的判斷,他認為自己繼續給張作霖賣命,最後的功勞還是會算在楊宇霆等張作霖親信身上,還不如乘自己手握軍權,反奉。


郭松齡成功了就是東北王,並且當時京榆駐軍裝備精良,自認為是奉軍中最精銳的部隊,加上馮玉祥的挑撥離間,郭松齡心中的小宇宙終於爆發,與馮玉祥站在統一戰線,一起對戰張作霖,張作霖根本沒有想到郭松齡會反,張學良也一定沒有想到,馮玉祥也沒能相信郭松齡能反。

郭松齡為何能打到奉天城下

裝備精良,郭松齡是非常聰明的,反奉開始就給自己立了一杆大旗,為張學良獲得東北王的位子,當時京榆駐軍的人都是張學良一手帶出來的,自然希望張學良做東北王的位子,戰鬥開始,武器裝備精良的京榆軍,拼了命的與奉軍作戰,加上郭松齡軍事能力一直是屢戰屢勝。


可張學良開始並不知道,張作霖以為張學良要反,準備與張學良的京榆駐軍展開殊死搏鬥,後才知道郭松齡自己反叛,與張學良無關,並且有日本人的支持,張作霖大怒直接找日軍領事館,許諾去在東北的各種特權,希望日軍能夠幫助奉軍擊潰京榆叛軍,日軍答應了下來。


這也是郭松齡能夠屢戰屢勝的原因,那就是其之前聯繫日本人,許諾其在東北的鐵路權,卻沒有想到張作霖居然把大批的特權全部送給日本人,這樣的做法無異於將東北送給了日本人,對於這種做法又加大了郭松齡的聲勢,但日軍的軍隊是在是訓練有素,郭松齡根本抵擋不住。


此時的張作霖自然也看到了敵我雙方的差距,並且利用完日本人後,一腳踹開,早已忘記了當初的承諾,才會有了皇姑屯事件。

郭松齡敗北的原因

日本人直接介入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日本幫張作霖則張作霖勝,日本幫郭松齡則郭松齡勝,由此可見日本當時對中國軍隊的影響,這就在於郭松齡給的好處多還是張作霖給的好處多。


張作霖的頭腦比較靈光,雖然答應了日本人,但不一定兌現,而郭松齡古板,答應下的事情一定會辦,因此日本人當初要是幫助郭松齡,說不準東三省當時就丟了,而自命軍事家的張作霖,不僅利用了日本人平叛,還獲得了很多好處。


郭松齡政治頭腦不靈光也是他敗北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上馮玉祥並沒有按照約定好的計劃一同發動進攻,郭松齡腹背受敵,雖然七萬軍,但這都是張學良的,張學良利用飛機發文書,告知京榆軍張家人不打張家人。軍心一散郭松齡只能失敗。

郭松齡的能力很強,可政治頭腦太過於簡單,兵敗後郭松齡被槍決。


摯潷畫畫紅塵


1925年11月22日,張作霖帳下五大將之一郭松齡突然武裝反奉,起兵灤州,七萬大軍迅速佔領了錦州,營口,直逼奉天。張作霖知道這件事後,幾乎都要收拾家當北逃旅順。但是郭松齡最後卻失敗了,這各種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郭松齡這次反奉其實是一時衝動,熱血上頭,一場私人情緒的徹底爆發。郭松齡先祖是唐朝大將郭子儀,所以郭松齡身上一直有著父輩留下來的復興祖業,愛國奉獻的熱情。他早年參加過同盟會,跟隨孫中山參加過護髮運動,所以骨子裡有著“三民主義”的執著。他和夫人在考察日本的時候,聽說張作霖購買日本武器,和日本有來往密切。沒有一系列的細緻調查,郭松齡義憤填膺的回家起兵反奉了。後來,一些細節上我們也可以看得出張作霖其實並沒有要為了自身利益賣國,要不然也不會在皇姑屯被炸死。



還有郭松齡在講武堂作為張學良的老師被張學良介紹給自己的父親張作霖。張作霖對郭松齡十分賞識,郭松齡的才華也在張作霖處得到了展現。第一次直奉戰爭和第二次直奉戰爭,郭松齡作為司令,有著出色的表現,深得張作霖,張學良信任。所以郭松齡反奉時,他的兵和將都是張作霖的,所以當時有“吃張家,穿張家,跟著郭鬼子造反真冤家”。(郭松齡身材高大,濃眉白淨,長的像俄國人所以叫“郭鬼子”)所以張學良喊出“張家人不打張家人”時,郭松齡軍心就已經散了。在情義上,郭松齡過不去。



還有郭松齡反奉的時候聯繫了馮玉祥 ,但是馮玉祥臨陣倒戈,沒有作為,反而自己佔了不少地。郭松齡致電日本等外國使館,不要插手。本來已經選擇中立的日本在張作霖答應了延長鐵路和在東北地界給予諸多好處後,出兵攻打郭松齡。郭松齡在盟友不作為,日本人夾擊的窘境下兵敗。但是時候,張作霖對日本開始賴賬,這也為後來他在皇姑屯被炸死埋下伏筆。


最後郭松齡反奉的旗號打的是自己的學生“張學良”,意思就是要張學良逼老父親下位,為此張學良差點被張作霖槍決。所以師生陳兵巨流河最後一站的時候,張學良對當初和老師一起模擬的巨流河地形瞭如指掌,郭松齡的兵其實也是張學良的兵,因為兩人多次以正副司令的身份出現在戰場,張學良自然在氣勢上佔優。郭松齡反奉之前,槍決了同為張作霖五虎將的姜登選。姜登選為人仗義與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愛戴,姜登選不願反奉,甚至罵郭松齡忘恩負義。郭松齡便將其槍決,這無疑傷了一部分士兵的心。


反奉失敗,郭松齡夫婦被槍決。


紅雨說歷史


說起郭松齡這個奉系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可以說是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的左膀右臂。


但在1925年,手握重兵的郭松齡突然起兵叛亂張作霖父子,率領7萬精銳部隊,打的張作霖節節敗退,甚至打到了奉天城下。但是雖然郭松齡的反奉運動聲勢浩大,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那麼郭松齡為何最終會失敗呢?像素以為有以下三點,而且郭松齡的失敗是必然的!


第一點、郭松齡雖有7萬精銳部隊,但反觀張作霖盤踞東北已有十數年,早已根深蒂固,真正實力要比郭松齡大的多得多。郭松齡在前期之所以可以壓著張作霖父子打,主要在於郭松齡突然反叛讓張作霖猝不及防。

此外張作霖的人馬上並不比郭松齡少,還有就是張作霖物資充足,擁有補給上的優勢;而郭松齡可以說所以物資供給都跟不上。例如在大雪天裡穿著單衣和張作霖的部隊作戰,能不吃大虧麼?還有就是吳俊升偷襲了郭松齡的倉庫後,那時郭松齡的部隊士氣已然遭到了沉重打擊,在等到張作霖的援軍趕來之時,敗局已定。



第二點、張作霖忽悠日本人給予了更優厚的條件。一開始日本人對郭松齡開出了條件,郭松齡也答應了日本人在東北的利益,這也是郭松齡敢反叛的先決條件。不過郭松齡沒想到的是,張作霖向日本人開出了更高的條件,最終日本毀約,轉而出兵幫助張作霖平叛,最終在日本人的干預之下郭松齡兵敗。

但是在平定郭松齡叛亂之後,張作霖就反悔,無論日本人說什麼,張作霖打死也不承認當初為了平定郭松齡叛亂許下的承諾,寫才有了後來的皇姑屯事件。



第三點、郭松齡其主要依仗的還是第三軍團,雖說這7萬的精銳部隊,是郭松齡帶出來的,但說到底還是張學良的直系部隊,所以這其中有很多人本就不願意跟著郭松齡一起反奉。

所以在郭松齡反奉的過程中,這七萬人就已經在主和、主戰之間鬧分歧,所以在張學良用飛機在巨流河撒傳單的時候,就有很多人脫離了郭松齡,回到張學良的身邊,特別是這一點瓦解了郭松齡的勢力。

綜上所述,這三點說明了郭松齡為何會輸,失敗其實是必然的,當然不乏有日本人的助力、內部的瓦解,供給的跟不上等等。


像素說歷史


1925年11月22日,郭松齡於灤州統帥7萬精銳奉軍倒戈,反奉。

郭松齡軍一路克山海關,佔錦州,下新民,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張作霖巢穴奉天城(今瀋陽市)近在咫尺。攻下奉天城,推翻張作霖舊軍閥窮兵黷武的暴政,實現早年參加同盟會跟隨孫中山先生就有的民主思想。

嚴寒的東北,缺衣少食的郭松齡叛軍,在張學良的宣傳招降下,倒戈大半。郭松齡苦苦期盼的馮玉祥國民革命軍的聯合出兵遙遙無期。在被郭松齡拒絕合作的日本關東軍換上東北軍的軍裝炮火攻擊下,郭松齡軍兵敗巨流河。

郭松齡夫婦被俘,於奉天小河沿遇害。




繽揚



說打到奉天,那是言過其實了,是打到新民的巨流河,就受到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的阻擊。

郭松齡的這支部隊,是奉軍最精銳的勁旅,總司令是張學良,副司令是郭松齡,由於郭松齡是張學良的教官,而且張學良和郭松齡是最好的朋友,也是張學良最信任的朋友,郭松齡的權利,是由於張學良的舉薦,得到了張作霖的批准才得到了副總司令的爵位,張學良放權,把一切指揮大權交給了郭松齡,這樣郭松齡在這支部隊就有了一定的指揮和說話權。



這話的從第二次直奉戰爭說起,第一次直奉戰爭,張作霖敗給了吳佩孚手下,但張作霖那樣的人能甘心嗎?於是他又休養幾年,進行了第二次直奉戰爭?調集了25萬部隊,分五路進攻山海關,天津,河北,北京,赤峰等地,其中最難打的就是山海關九門口,這一路軍由張學良和郭松齡帶領,他們經過幾天的激戰,由於張郭有空軍優勢,奉軍的空軍狂轟濫炸,還有海面艦艇的炮擊,吳佩孚的部隊徹底失敗,吳佩孚由秦皇島坐船逃走,奉軍佔領天津,熱和,並擠走了先佔領北京的馮玉祥,張作霖成了中華民國的統治者,號稱陸海空大元帥,設立文武大臣總理等人,並在各省市設立直隸總督,張忠昌為山東直隸總督,湯玉麟為熱和直隸總督,並在江南一帶和上海設立了直隸總督。



在封官時,郭松齡由於戰功卓著沒有得到及時封賞,可能張作霖會另有安排,郭松齡還是副總司令,在他的心中就產生了怨氣,於是他就打著張學良的旗號,叫靜難清君側。帶走7.5萬勁旅從天津一路出發,打得很順利當時,張學良不在部隊中,張學良是在瀋陽,當郭松齡的部隊打到錦州以後張作霖組織人馬叫張學良到巨流河一帶去阻擊,由於張學良的喊話,叫奉軍不要打奉軍,很多部隊外逃,或歸降,還有郭松齡的參謀長,不願自己人打自己人,叫炮兵團放空炮,所以張學良這邊的部隊損失很小。



還有很大的原因就是部松齡要打到奉天,得經過南滿鐵路,日本的關東軍出來干預,這也是他失敗的原因。最後,郭松齡夫婦逃到遼中的一個村莊,藏到地窖裡,被人舉報抓了出來,他們夫婦都被槍斃,暴屍奉天的小河沿七天,供人觀賞。

實際上,郭松齡不應該反奉,他的權利是張作霖爺倆給的,而且他的部隊也是張作霖的部隊。他為了權利是不仁,不義,不忠,也是罪有應得。



遼北老代


郭松齡率7萬精銳打到奉天城下,究竟為何失敗?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我要告訴大家,郭松齡根本沒有打到奉天城下,要是打到奉天城下的話,他的起義就不會失敗,反而會改寫中國近代史。當然郭松齡率領奉軍灤州倒戈,離奉天城還很遠,而當時奉軍主力,除郭松齡部,其他非常分散,因此在郭松齡發出倒戈通電後,張作霖是非常害怕的,甚至都收拾財產要北逃,準備一把大火燒掉奉天大帥府,但是這個時候張學良站了出來。



張學良對於郭松齡是非常賞識的,他們之間的故事就是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可惜郭松齡並沒有忠於張學良,當然他的倒戈,名義上是讓張學良上位老帥下野,但是張學良又豈能逼迫自己的父親讓位給自己呢,所以雙方在巨流河展開了對戰。

而此時的郭松齡部隊,也就是改編後的東北國民革命軍,已經攻佔了錦州,奉天岌岌可危,要是巨流河不保,張作霖在無出頭之日。但就是在這個時候,原計劃支持郭松齡的馮玉祥,卻出兵李景林,搶奪奉系直隸地盤,也使得反奉同盟分崩離析,因為在那個時候,李景林已經宣佈脫離奉軍,和馮玉祥郭松齡等人反擊張作霖,但是馮玉祥的突然反悔,等於撕毀了反奉協定。



當然馮玉祥對於郭松齡的失敗來說,只是一個原因,還有兩個原因也很重要。其中一個就是日本人的插手,當時郭松齡反奉,日軍方面提出要支持郭松齡,但被拒絕,因為他不想賣國,後來張作霖答應了日軍的要求,因此日本人幫助張作霖,當然答應日本人條件的老帥最後沒有履行承諾,也使得他喪命皇姑屯,這是後話,我們權且不提。



而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奉軍內部的侷限性,因為郭松齡反奉,是不想效忠於張作霖的獨裁統治,可是奉軍本身就是張作霖的軍隊,在巨流河開戰後,張作霖派人發傳單,喊口號,使得大量跟隨郭松齡反奉的奉軍又回到了張學良身邊,這就讓郭松齡內憂外患,最終兵敗如山倒,本人也被抓獲,連同妻子都被殺害。而郭松齡的死亡,對於奉軍來說,更是一個極大的損失,要是郭松齡不死,能夠隱忍等待,在張學良上位後才實現他的遠大抱負,中國近代史估計都要改寫。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西北老張看世界


1925年 11月21日,郭松齡對外發出討伐張作霖通電,提出三大主張:一是反對內戰,主張和平;二是要求張作霖下野,法辦楊宇霆;三是擁護張學良為首領,改革東三省。

11月23日,郭松齡將所部整編為5個軍,合計七萬餘人,他親任總司令,然後率大軍浩浩蕩蕩向奉天進發。自此,郭松齡倒戈戰役正式拉開帷幕。

說起這位郭松齡,就必須提張學良,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兩人的關係,就如同是韓信和蕭何,郭松齡的快速崛起,張學良功不可沒。當時人們評價說:“張對郭推心置腹,而郭對張也鞠躬盡瘁。總而言之,郭是張的靈魂”。張學良自己也說:“我就是茂宸,茂宸就是我”。

但是,就是這樣兩人親密無間的人,最後卻兵戎相見,當時在張作霖和馮玉祥交戰時,郭松齡卻暗中與馮玉祥往來,他還拉攏奉系高級將領李景林,三人結成攻守聯盟,一同對付張作霖。



最初,郭松齡因為準備充分,且時機又抓得好,再加上還是打著張學良的旗號,說是要替張學良獲取東北王的位子,當時京榆的駐軍都是張學良一手帶出來的,自然也希望張學良能執掌東北。

在這種背景下,郭松齡的大軍一路勢如破竹,一口氣直接打到奉天城外。 但後來,張學良得知消息後,便親自寫信勸阻郭松齡,但被郭松齡拒絕。於是張學良便派飛機在郭軍上空投撒傳單,揭露郭松齡盜用自己名義倒戈反奉,並告誡郭松齡的士兵,總而言之,張家人不打張家人。

見此,郭松齡就不再盜用張學良的名義,而是以東北國民軍總司令的名義發表通電,同時還把自己的部隊也更名為“東北國民軍”。

這樣一來,郭松齡麾下的士兵終於知道,搞了半天,原來是郭松齡自己想當東北王。由此,郭松齡的軍心開始出現渙散。



緊接著,當郭松齡與張作霖父子的戰鬥處於白熱化狀態時,正需要他的盟友馮玉祥和李景林的聲援。但就在這個時候,馮玉祥卻突然率軍大舉進攻李景林的部隊。

原來,馮玉祥覺得如果支持郭松齡統一東北,自己根本討不到什麼好處。因為,這相當於就是送走了一個張作霖,又來了一個郭松齡。

在這種背景下,馮玉祥便覺得,還不如趁東北軍在關外打得熱火朝天之時,趕緊搶佔奉系在關內的地盤。當時,奉系在關內的地盤,主要就是直隸省、天津和熱河省,其中直隸省和天津是郭松齡盟友李景林的地盤,而熱河省則是郭松齡心腹闞朝璽所掌控。

於是乎,馮玉祥便直接率軍進攻進攻李景林,搶奪了直隸省的地盤,並霸佔了天津作出海口。這讓郭松齡開始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境地。緊接著,馮玉祥又趁這個機會突然出兵,奪取了熱河,這下直接把郭松齡的退路都給斷了,這樣一來,形勢對郭松齡越來越不利。



就在這個時候,日本又跑來給了郭松齡最後一刀。本來,在郭松齡起兵之初,他特意與日本人達成和議,許諾其在東北的部分鐵路權,日本則保持“嚴守中立”和“不干涉”。但是,在戰爭進行到此事時,日本覺得有利可圖,便又再次找到郭松齡,提出更多的無理要求。

對此,性格剛直的郭松齡直接明確拒絕,於是日本人轉而與張作霖接觸。在此危急時刻,張作霖慌不擇路,便向日本人表示,只要能保住他的地位,一切要求都好商量。日本人乘機提出增築吉會等7條鐵路、獲得商租權等諸多要求,張作霖為一時之急,同意了日本人的無理要求,雙方訂立了反郭密約。

隨後,白川司令官將遼陽、奉天、撫順、鐵嶺、開原、長春等14個鐵路沿線重要城鎮劃為禁止武裝部隊進入區域,禁止郭松齡的軍隊通過。同時,日本還假借“護橋”、“換防”的名義,從日本國內和朝鮮緊急調入兩個師團來幫助張作霖,還派出飛機轟炸。

在裝備精良的日軍面前,郭松齡的大軍很快兵敗如山倒,他本人也被抓起來槍決。事後,張作霖對日本人所作的承諾全部反悔,日本人懷恨在心,便在皇姑屯將其炸死。至於馮玉祥,則成為最大的贏家,他趁機拓展了自己的地盤,東起天津、西迄蘭州,長城內外的草原牧場,盡成他馮玉祥國民軍的天下。


我是趙帥鍋


郭松齡,這個張作霖曾經的左膀右臂,率精兵倒戈反奉,一度氣勢很足,兵臨城下,萬事俱備只差攻城,但是最後卻沒能如意,兵敗如山倒,為什麼呢?究其原因有很多,張作霖打敗郭松齡最主要的是有外援又有內助。


郭松齡惱羞成怒倒戈反奉

郭松齡本是張作霖的得力干將,本來誰都沒有把張作霖放心眼裡,誰知道這個大老粗居然真就帶著兵在東北混的風生水起。直奉大戰中,張作霖擊敗吳佩孚,掌握了北洋政府的政權,一時之間手握大權,威風無比。在戰爭中,郭松齡一直擔任戰術教官,立下了大功,論功行賞的話,郭松齡能得不少的好處,升個官也不是說不過去。

但是就在郭松齡美滋滋想著升官的時候,楊宇霆出來壞事,楊宇霆也是郭松齡的心腹,但是一直以來郭松齡與他就不對付,在楊宇霆的暗中操作下,郭松齡的美夢破碎了啥也沒得到,只得了一個很低的職位。郭松齡心裡當然不舒服,但當時也沒發作,在之後的奉系擴張過程中,郭松齡的地盤被楊宇霆等人搶走不少,他更加覺得張作霖對待下屬不公平,感覺自己就是白白的在賣命,人家根本就不放在眼裡。

郭松齡越想越氣,最後和馮玉祥等人決定倒戈,反奉!

郭松齡帶走了七萬精兵,這給他之後的反奉之路提供了很大的助力,雖說張作霖號稱有四十萬大軍,但其實都是空殼子,在之前的戰爭中早已損失慘重,餘下的不過十幾萬不到的兵力,經過戰爭之後也沒有什麼戰鬥力了。而郭松齡得並卻實實在在是精兵,對抗起來,勝算是很大的。以至於後來郭松齡長驅直入,很輕鬆的就把張作霖逼在城內動彈不得。

外援的干預扭轉了戰局

這個“外援”就是日本。日本一直對東北地區虎視眈眈,但是礙於奉系的擴張過於兇猛,一直沒敢下手。現在有人出來反奉,是個干涉的大好時機,於是日本立馬錶明自己中立的立場,開始和雙方不斷進行周旋。

日本先是開出條件倒向郭松齡這一方,畢竟此時郭松齡處於優勢,但是郭松齡並沒有看上這條件,直接拒絕了。日本倒是也不氣餒,轉身又去找了張作霖,這要是在之前,張作霖也是看不上這些的,但是此時處於陷阱,但凡是個救命稻草就一定要抓住,再加上他聽說上級就等著城破然後把他撤職呢!所以張作霖二話不說就答應了日本人,日本很快就開始支持張作霖,對郭松齡進行壓制,還派了日本兵加入奉系軍隊去對抗反奉。



在日本的干涉下,郭松齡很快敗下陣來,局勢被改變了,郭松齡不得不退軍。

“內助”這跟稻草徹底壓垮了駱駝

日本的干涉雖然讓局勢發生了改變,郭松齡暫時退卻,但是反奉軍隊的戰鬥力還是很高漲得,如果不是有另一股力量的轉變,估計郭松齡還能再撐很久。

郭松齡的反奉軍有三股力量,分別是郭松齡的精兵、馮玉祥的軍隊和李景林的軍隊。本來這三人齊心反奉,效果很不錯,但是在關鍵時刻李景林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將反奉軍陷入不義。在反奉軍起兵之後,馮玉祥曾經的好友嶽維峻也在帶兵攻打河北,不知是不是有人挑唆,李景林認為這二人想要合力搶自己的地盤,為了自保,再加上如今局勢掌握在日本人手裡,日本人又支持張作霖,所以李景林又決定支持張作霖。


李景林的臨時背叛給了反奉軍致命的打擊,李景林開始及力對抗郭松齡,還斷了他的後方物資,郭松齡的軍隊收到了多方攻擊,已經疲憊不堪,李景林這斷後路的一擊,軍隊受損嚴重又得不到補給和治療,直接擊垮了郭松齡,真的是兵敗如山倒。

郭松齡的失敗說白了還是內部沒有協調好,首先日本的干涉已經亂了軍心,李景林的臨時反叛也是他沒有預料到的,戰爭之中什麼都會發生,他這個戰術高手最後也沒能扭轉局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