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村落效應”,解救都市空虛感

  • 孤獨

兩位00後的網友非常投緣,長時間的連線讓他們無話不談,於是相約現實中見面,碰面後,兩位小夥子熬過了幾分鐘的尷尬,聊了幾句不痛不癢的話後,決定“咱們還是回線上聊吧!於是各自離開,就此散了。

這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生活,這種年輕一代的社交方式讓人感到孤獨。他們在虛擬世界中豐富無比,卻在現實生活中成了”虛擬人“。

美國心理學家阿瑟·萊文(ArthurLevine)和戴安·迪恩(Diane Dean)領導了一項研究,調查了處於20世紀80、90年代的10年的大學生。


研究發現“當代的大學生比他們的前輩認識的人更多,但是他們卻感到更加孤獨……當代大學生可以嫻熟地使用電子設備,但是他們的“人際能力卻很差”,而且他們時常感到難以面對面地交流想法和感受。”


研究者專門寫了一本書《走鋼絲的一代》(Generation on a Tightrope),講述了這種現象。在書中還提到:幾乎所有大學校長都說,這一代大學生的社交技能變差了。一位特別不滿的校長甚至稱他們是“社交無能兒”。

這些實例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也同樣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在高科技迅猛發展、信息量爆棚、互聯網娛樂昌盛的今天,我們卻越來越孤獨。

孤獨、寂寞、冷| 瞭解“村落效應”,解救都市空虛感

只關注網絡社交的一代,是走鋼絲的一代

  • 寂寞

五光十色、歌聲四起的KTV,是很好的聚會場所。好幾次,推開門,看到的卻是滿眼的寂寞。一位歌者的自我陶醉,一群“路人”在各自的手機中遨遊。

耳邊不由的跳出一首歌“你聽寂寞在唱歌,輕輕的狠狠的,歌聲是這麼殘忍,讓人忍不住淚流成河”

這世上最遠的距離,是我在你們的身邊,渴望與你們相擁,你們卻指著手機說“處理個事情哈”

從何時起我們的友情敗給了手機,什麼時候起,人越多、越寂寞。

最近爆火的連續劇《安居》中,房似錦(孫儷扮演)因工作調動,來到陌生的上海,急於落腳又想省錢,住進了剛發生過殺人案的凶宅,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群、陌生的小區、陌生的房間,冷冷的他鄉,看得人心裡拔涼拔涼的。

我們的人生經歷,雖沒那麼誇張,但也難免有透心涼的場景。冷,似乎成了都市人的標配,雖可以拿來當牛逼吹,但難免在心理層面留下深深的傷害。

穿梭的人群,擁擠的地鐵,鋼筋水泥間,你是否仔細看過每個人的面容,匆匆的腳步,精緻的妝容,耳機的保護,眼神的寡淡,大都是心理創傷的臉,很難看到溫暖。


孤獨、寂寞、冷| 瞭解“村落效應”,解救都市空虛感

還記得那些,給你溫暖的感情嗎?

  • 溫暖是什麼?

我從小在部隊大院長大,那是電話只有領導家才有的時代。小夥伴間的聯繫基本靠腿,還有大聲喊叫或吹口哨。

每到傍晚,家屬區裡就會響起各種口哨聲。足不出戶就能知道,誰又在叫樓上的哥哥了,誰又要跟誰出去“鬼混”了,誰又用誰的名字做暗號在約女孩了,甚至今晚誰要跟誰約架了。

那時的父母都在忙著建設祖國,起早貪黑、在家的時間並不長,我們成了被放養的幸福一代。朋友們的住的很近,經常串著門蹭飯,到處都是免費的聚會場所,樓頂、花園、操場、田間,甚者打熱水的路上,我們各自提著家裡的水壺,打趟熱水都可以聊上半個小時。

後來,我也看到過這樣的溫暖,在很多的美劇中,場景大都在某州的某個鎮子裡,什麼皇后鎮、神秘瀑布鎮、紫藤郡、阿拉巴馬小鎮。

鎮上來了新鄰居,大家會登門擺放,送上蛋糕、紅酒表示歡迎,鎮上會定期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換物、花卉、美食、寵物,鎮上的居民們總有各種理由聚在一起,面對面的交流。

這種彼此獨立,又有主題面對面的生活,讓很多人心生嚮往。於是中國類似這樣的綜藝節目相當的火爆。

《美好的生活》《野外廚房》《妻子的旅行》《大叔小館》《親愛的客棧》還有很多很多,他們都 get到了一個需求點,人們對面對面交流的嚮往。

孤獨、寂寞、冷| 瞭解“村落效應”,解救都市空虛感

綜藝販賣的是“村落效應”在觀眾心底的需求

綜藝媒體,在洞察人類需求方面,是最有敏銳度的,這也是職業要求。他們更清楚當代群體的內心底層需求是什麼,他們掌握了“村落效應”所帶來的爆炸式共鳴。

什麼是村落效應

加拿大著名發展心理學家、記者和作家蘇珊·平克,通過長達25年的臨床實踐經驗,出版了《村落效應》,提出“村落”歸屬感式社交對人類的重要性。


書中提出:“面對面的接觸是作為社會性動物的人類最古老、深刻的需求。在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人際溝通的主體,人際關係的維繫越來越被社交媒體上的點贊、轉發、評論代替。


在冰冷的互動中,我們失去了真實與溫度。面對面的人際關係與接觸,能讓人感受到如村落生活般的歸屬感。它是一個人免疫力、復原力和影響力的真正來源。


雖然互聯網擁有毋庸置疑的優勢,但是如果我們渴望快樂、健康、長壽……沒錯,還有智慧,我們就需要想方設法騰出更多時間進行面對面接觸!”


1、每個人都渴望一個“村落”

人類屬於群居動物,作為個體,我們都依存於群體存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個“村落”,這裡承載著生命的意義。

好的社交可以讓我們擁有愉悅的生活滿足感,從而輻射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反之,則會影響到各方面的順暢。

在時代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擁有比父輩更廣的交際圈,認識更多的人,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可以輕鬆的,與世界上任何角落裡的人聯繫。但我們“村落”的生機卻並不如父輩,這是非常擰巴的現象。

在《村落效應》中,蘇珊告訴我們:把社交接觸看作一個三腳支架,每一隻腳都代表了一種社會支持。


第一種社會支持:為你提供了一條可以及時獲取重要信息的途徑。

第二種社會支持:提供物質上援助的。

第三種社會支持:有所愛之人的陪伴。

通俗地說,我們的“村落”中應包括三種關係:

一是給我們提供信息來源的人,這一點互聯網社交與共事人群符合條件。

二是原以為我們提供物質幫助的人,這一點讓我想到了家人和很多年共患難的好友。

三是願意花時間陪伴我們,而不覺得我們會浪費她時間的人,如愛人、知己、閨蜜。

當這三種比例均衡時,我們的“村落”就會很穩定,在心理、生理方面會很健康,對應我們人生各方面發展,都是良性循環。

我們的現狀是第一種超額完成、過於豐富,而第二、第三種比較稀少,導致我們的“村落”失衡,甚至消失,也就沒有了社會的歸屬感,使得都市空虛感不斷攀升。

如何找回我們的“村落”呢?先要看看我們是如何失去的。

孤獨、寂寞、冷| 瞭解“村落效應”,解救都市空虛感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村落”

2、我們為何失去了“村落”

  • 距離

曾經的廠礦、曾經的院校、曾經的福利分房,讓老百姓們除了工作交集,還形成了生活上的交集,住得近就是一個大大的穩定的圈子。每個人心中,都很好建立自己的“村落”,比如,我小時候生活的部隊大院。

隨著經濟的發展,商品房的出現,下海潮的興起,很多人都搬出了原來的圈子。新的社區、新的小區、不斷的搬家,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那種深厚的面對面社交機會卻越來越小,我們彷彿都被關進了籠子裡。

  • 場所

高樓林立間,大家都關門過著自己的小日子,上下班時間不一,作息時間不同,公共區域的減少,可以供大家茶餘飯後呆的地方也越來越少,除了廣場舞、遛狗,幾乎沒什麼機會在社區裡嘮嘮嗑,沒地方去啊!

記得原來單位的小區裡,有一個老年人活動箇中心,每天我媽都會對我兒子說“去叫你爺爺回來吃飯”,兒子問都不用問,就會跑到那裡去找爸爸。那時的爸爸,精氣神特別好,人也很快樂。現在我們住在高檔小區,我天天陪著他,但他始終都不夠快樂的樣子。

  • 活動

商業小區組織的活動很少。偶爾舉辦個活動,兒童畫展是招生的,猜個燈謎是賣保險的,放個電影先宣傳保健品,搞個書展是美容院引流。慢慢的,居民們都討厭這樣搞了,進出小區都躲著各種“拉人”的銷售,人與人之間搭上一兩句話,都是抱怨小區管理的。

但你仔細翻看小區的業主群,就會發現,各行各業的精英都有,要是能經常聚聚,很容易形成互幫互助的生活圈子,畢竟住在一起,知根知底,這是多好的“村落”條件啊。

可是誰來組織呢?如何避開商業運作的懷疑呢?

孤獨、寂寞、冷| 瞭解“村落效應”,解救都市空虛感

我們的“村路”還在嗎?

3、我們在“第三隻籠子”糾結

有一個叫做“第三隻籠子”的實驗,反映著我們現在的狀況。


有這樣一個籠子,讓一個老鼠在籠子裡,籠子外面裝一個門,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這個門,門打開以後有一個食物會進來,這個老鼠踩一下,食物就進來,踩一下,食物就進來,老鼠會怎麼做呢?會一直踩。


第二隻籠子是這樣的,老鼠踩一下,電擊一下,踩一下,電擊一下,以老鼠的智力會怎麼做呢?不踩了。


“第三隻籠子”是這樣設計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電擊,老鼠不知道應該踩還是不踩,老鼠會在裡面糾結死。

在社交問題上,我們每個人都覺得他是重要的。我們也懼怕在未來的時代裡,我們的子子孫孫會失去“村落”的平衡,導致人生的缺憾。

我們嘗試著攢局、組織、吆喝那些曾經或是新認識的朋友。可我們常常遇到的回答是“離得太遠,不方便”、“怎麼A啊?”、“工作太累了,聚一次太麻煩了”

最後,我們都成了關進“第三隻籠子”的老鼠,在糾結中任其發展。可是在這個問題上,糾結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試想糾結的父母,哪來的影響力,去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美好“村落”呢?

孤獨、寂寞、冷| 瞭解“村落效應”,解救都市空虛感

焦慮的老鼠

如何建立“村落效應”的正確觀念

1、重新審視“好友”的概念

在我們的一世中,父母與孩子都不可能陪我們一輩子,愛情與婚姻要靠緣分與經營。好友是可以年份最長久的關係。好友是我們“村落”中,最大比例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他們不叫“村落”。

有句話很現實“我微信好友三千,可我一條眼含淚花的照片,卻無一人能懂!”。這三千好友真的都算好友嗎?都應屬於你“村落”的成員嗎?我想我們需要重新定義好友的概念。

好友是那個聽到聲音不對,就會來到你身邊的那個人;好友是給爸媽買個保暖內衣,還記得給你爸媽也捎一套的人;好友是會在你夫妻冷戰時,把孩子接去她家好好照顧的人;好友是你生了不想讓家人知道的病時,願意在醫院陪床照顧你的人。

也許婚姻的不順,會讓我們單身一輩子,好友是那個會說“沒事,有我呢!”的人,是那個一輩子不能少的角色。

孤獨、寂寞、冷| 瞭解“村落效應”,解救都市空虛感

好友要多面對面社交

2、與好友該如何相處

生活工作的忙碌,也許減少了逛街時間,簡便了用餐,減少了睡眠,忘記了問候,但這世上最真摯的友情是不接受任何理由的搪塞的,好友們需要用心對待,不管是悲是喜,順與不順都不是不見面的理由。

在“村落”中,好友的禮儀是看的到、聽的到、聞的到、挨的到的相聚,只有當這一切同時發生的時候,即使我們有再多的委屈,再多的憤怒,一切不好,都會被彼此慢慢療愈。

這種相聚 ,抵得過群聊中“綠色語音條”裡的千言萬語,抵得過煲電話粥的各種時長。這就是“村落“居民的魔力,因為她住進了你的心裡。

3、正視“村落效應”對健康的影響

加利福尼亞公共衛生研究專家坎迪絲·克倫克(Candyce Kroenke)和她的同事領導了一項研究。


追蹤了3000名最近剛被診斷出浸潤性乳腺癌的護士,請她們填寫了一份關於社交生活的詳細調查問卷。


他們提出了幾個重要的問題:社交生活豐富的護士和缺乏社交關係的護士在身體的健康狀況方面是否存在差異?擁有大量朋友的護士會不會比孤單的護士活得更久?


到研究結束時為止,孤單的女性遠比社交生活活躍的女性更有可能死於乳腺癌,前者的概率是後者的4倍。


她們不一定都擁有外向的性格,但是她們身邊始終環繞著一群每週都能見上幾面的親朋好友。她們的社交接觸也有很多不同的類型。


在經歷乳腺癌的打擊之後活得最久的女性,都不是孤獨的人。面對面的接觸越頻繁,乳腺癌的愈後就越樂觀。只需要幾個親密的好友,就能保護她們避免過早死亡。


孤獨、寂寞、冷| 瞭解“村落效應”,解救都市空虛感

“村落效應”對健康上的影響

通過這項研究可以得知,“村落效應”提倡的面對面社交有益於身體的健康,更有益於疾病的康復。

而這種多與好友“在一起”,是指你能聽見他們的聲音,或許還能感受到他們的碰觸。一個擁抱、一次握手、拍拍肩膀,都能降低我們的生理應激反應,幫助身體抵抗感染和炎症,最關鍵的就是親身參與。

張小龍作為微信創始人,反覆強調“微信是一個工具,希望它讓人們的工作、生活和交流變得更高效,用完即走;而不是把微信這個軟件本身當作情感依賴與社交歸宿”。

看來,作為社交網絡的創始人,張小龍也不希望大家完全依賴互聯網社交。它只應佔我們社交生活中的三分之一,而“村落效應”所倡導的面對面社交的歸屬感,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社交品質。

這種極具歸屬感的社交品質,該如何形成呢?

如何創造我們“村落”的歸屬感品質

創造“村落效應”品質的社交,這是一個眾望所歸的願望。靠一個人不可能完成,這需要每個人達到共同的認知需求,從自己做起,去影響下一代。

1、不以逐利為目的社交

我們常聽到一個詞“無效社交”,很多人認為,跟沒用的人進行社交,是在浪費時間。於是出現了沒有好友,只有利益的圈子狀態,最終走進都市的空虛裡,走進了心理淤疾的嚴重地步。

什麼叫”無效“?人生的效率、效果、效用指的又是什麼?在“村落效應”中,所有能帶來好感覺、好狀態、溫暖感的社交都是有效的。在”村落效應“中,人生的成敗不在於金錢的多少,與社會地位的高低,而在於社會群體裡的生存愉悅度,生理、心理的健康度。

因此,想要擁有高品質的”村落“歸屬感,請先定義好社交和生活的意義,一味的逐利式社交只會造成”村落“的不平衡,歸屬感缺失下的心理疾病。

2、打造自己的興趣圈

挖掘自己的興趣,讓自己擁有更多的共振話題,建立更多的社交可能。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82名18~35歲的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1.0%的受訪青年有自己的興趣圈。其中,變動頻繁(39.5%)、多在線上活動(30.2%)。

從這些數據中反映出三個問題:

一是,興趣的廣泛,已經成為年輕一代的標配,面對多元化的社會,懂得越多越具備競爭力。

二是,興趣變動性大,三分鐘熱度,被迫放棄的情況比較多。

三是,線上方式佔比較大,鑽研的可能性不大,停留在點到為止的層面。

在“村落”的建設中,歸屬感是非常重要的,通過興趣圈的途徑社交,需要的絕非是點到為止、三分鐘熱度的興趣。

在《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的一期節目中,魯豫跟著李連杰走訪了他的文玩圈子。讓我們看到了一位世界級功夫明星、影視巨星樸素的一天。


節目中李連杰說到他的文玩圈好友們,樂的像個孩子,跟他們在一起也毫無架子,一聊起文玩就忘我的嗨聊不止,在這個圈子裡他們的身份是平等的,都是“藏友”。


這就是很健康的“村落效應”歸屬感,而這些好友就是從興趣圈培養出來的感情,他們會定期聚會,李連杰更是不懼千里的“打飛的”也要時常聚聚。


孤獨、寂寞、冷| 瞭解“村落效應”,解救都市空虛感

李連杰的文玩圈聚會

面對繁忙的工作,我們需要學會區分,工作有關與工作無關的興趣。更需要學會角色轉換,讓自己認識更多工作以外的朋友,這樣生活的歸屬感品質才會提高。其中,興趣就是一個很好的媒介,既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找到同頻共趣的好友,還增加了面對面社交的頻率。

3、以社區為圓心,為“村落”尋找同頻的“村民”

我們每一天的生活軌跡,除了上班,很大一部分都在居住環境的周圍。那麼,這裡也是最容易培養出,我們“村落”中的村民的地方。但我們首先要做到一點,回到線下,回到真實的生活中,讓自己真正的下班

通過《村落效應》的介紹,我們得知“村落的社會支持來自三隻腳”,而工作、學習的信息傳遞類社交只佔據了三分之一,那麼在時間分配上,只應佔據我們社交時間的1/3。

所以,下班後,請及時切換為生活狀態,主動進行另外“兩隻腳”的社交活動。

也許回到家已經很累了,不妨把之前的葛優躺,換成出門走走;不如把冷漠的遛狗,變成相約的狗友聚會;不如在廣場舞的大叔大媽那裡噹噹紅娘;總之,這小區的房不能白買,這裡的人要邀請進自己的“村落”。

對於異鄉打拼的青年才俊們,這裡也有很好例子。

2018年底,在首爾的江南區落成了一棟公寓樓,打造成了一個加強版的“超級大宿舍”,72戶年輕人在3-8層的小公寓里居住,關起門來,有精緻私密的空間可以休息,打開門就能社交。


每星期,一樓的大客廳裡都會有觀影會、瑜伽課,大家可以共享豪華大廚房,分享食物,養寵物的人還能住上專門的貓狗房,共享一樓的寵物專屬後院及清潔設備。


這裡的租金並不便宜,但卻租住率爆滿,更是成了又一網紅打卡地。大家一是被這裡的環境吸引,更重要的是這裡的社交氛圍,完全符合了“村落效應”的歸屬感品質。



孤獨、寂寞、冷| 瞭解“村落效應”,解救都市空虛感

樹屋體現的“村落效應”思維


孤獨、寂寞、冷| 瞭解“村落效應”,解救都市空虛感

樹屋一樓的公共區域

房產熱潮在慢慢的冷卻的今天,在拼價格、拼設施、拼交通過後,拼社交、拼文化無疑將成為下一個風口。人們更需要有文化底蘊的物業。有趣的活動,免費的場所,物業與業主的關係,都會成為安居樂業的標準。我們有義務去傳達這些理念,讓我們的”村落“更加美好。


孤獨、寂寞、冷| 瞭解“村落效應”,解救都市空虛感

面對面社交,是“村落效應”大力提倡的歸屬感建立的途徑。

寫在最後:

沒有人想活成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渴望被溫暖環抱,那溫暖來自於我們心中的村落,熱鬧、安逸、和平、有趣。

在網絡迅猛發展的當下,我們被新奇衝懵了思緒,以為我們靜處一地就可以擁有整個世界。放下手機那一刻,才發現自己失去了很多。

時代沒錯、互聯網沒錯、手機沒錯、朋友也沒錯。我們只是混淆了一些概念,以為所有提供便利的就是好友,以為躺在微信裡的暱稱就是好友,以為有事說事、沒事少麻煩的是好友,以為一起“吃過雞”的就是好友。

卻忘記了那些一起摸過魚、翻過山;一起收拾過房子、搬過家;一起追過女孩子、打過架;一起開車自駕、換過輪胎的好友。

時間是我們的,選擇也是我們的,我們只是忘記了村落該有的樣子,忘記了去維護我們心中的“村落”。

不妨給身邊人講述“村落”的觀念,一起搭建起一個個美麗的“村落”,讓我們一起過上,有社會歸屬感的品質人生。



78原創作者,以生活為生,關注個人成長,重情明意,依筆書心,讓我們一起有意思的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