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村落效应”,解救都市空虚感

  • 孤独

两位00后的网友非常投缘,长时间的连线让他们无话不谈,于是相约现实中见面,碰面后,两位小伙子熬过了几分钟的尴尬,聊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话后,决定“咱们还是回线上聊吧!于是各自离开,就此散了。

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生活,这种年轻一代的社交方式让人感到孤独。他们在虚拟世界中丰富无比,却在现实生活中成了”虚拟人“。

美国心理学家阿瑟·莱文(ArthurLevine)和戴安·迪恩(Diane Dean)领导了一项研究,调查了处于20世纪80、90年代的10年的大学生。


研究发现“当代的大学生比他们的前辈认识的人更多,但是他们却感到更加孤独……当代大学生可以娴熟地使用电子设备,但是他们的“人际能力却很差”,而且他们时常感到难以面对面地交流想法和感受。”


研究者专门写了一本书《走钢丝的一代》(Generation on a Tightrope),讲述了这种现象。在书中还提到:几乎所有大学校长都说,这一代大学生的社交技能变差了。一位特别不满的校长甚至称他们是“社交无能儿”。

这些实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也同样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在高科技迅猛发展、信息量爆棚、互联网娱乐昌盛的今天,我们却越来越孤独。

孤独、寂寞、冷| 了解“村落效应”,解救都市空虚感

只关注网络社交的一代,是走钢丝的一代

  • 寂寞

五光十色、歌声四起的KTV,是很好的聚会场所。好几次,推开门,看到的却是满眼的寂寞。一位歌者的自我陶醉,一群“路人”在各自的手机中遨游。

耳边不由的跳出一首歌“你听寂寞在唱歌,轻轻的狠狠的,歌声是这麽残忍,让人忍不住泪流成河”

这世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们的身边,渴望与你们相拥,你们却指着手机说“处理个事情哈”

从何时起我们的友情败给了手机,什么时候起,人越多、越寂寞。

最近爆火的连续剧《安居》中,房似锦(孙俪扮演)因工作调动,来到陌生的上海,急于落脚又想省钱,住进了刚发生过杀人案的凶宅,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群、陌生的小区、陌生的房间,冷冷的他乡,看得人心里拔凉拔凉的。

我们的人生经历,虽没那么夸张,但也难免有透心凉的场景。冷,似乎成了都市人的标配,虽可以拿来当牛逼吹,但难免在心理层面留下深深的伤害。

穿梭的人群,拥挤的地铁,钢筋水泥间,你是否仔细看过每个人的面容,匆匆的脚步,精致的妆容,耳机的保护,眼神的寡淡,大都是心理创伤的脸,很难看到温暖。


孤独、寂寞、冷| 了解“村落效应”,解救都市空虚感

还记得那些,给你温暖的感情吗?

  • 温暖是什么?

我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那是电话只有领导家才有的时代。小伙伴间的联系基本靠腿,还有大声喊叫或吹口哨。

每到傍晚,家属区里就会响起各种口哨声。足不出户就能知道,谁又在叫楼上的哥哥了,谁又要跟谁出去“鬼混”了,谁又用谁的名字做暗号在约女孩了,甚至今晚谁要跟谁约架了。

那时的父母都在忙着建设祖国,起早贪黑、在家的时间并不长,我们成了被放养的幸福一代。朋友们的住的很近,经常串着门蹭饭,到处都是免费的聚会场所,楼顶、花园、操场、田间,甚者打热水的路上,我们各自提着家里的水壶,打趟热水都可以聊上半个小时。

后来,我也看到过这样的温暖,在很多的美剧中,场景大都在某州的某个镇子里,什么皇后镇、神秘瀑布镇、紫藤郡、阿拉巴马小镇。

镇上来了新邻居,大家会登门摆放,送上蛋糕、红酒表示欢迎,镇上会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换物、花卉、美食、宠物,镇上的居民们总有各种理由聚在一起,面对面的交流。

这种彼此独立,又有主题面对面的生活,让很多人心生向往。于是中国类似这样的综艺节目相当的火爆。

《美好的生活》《野外厨房》《妻子的旅行》《大叔小馆》《亲爱的客栈》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都 get到了一个需求点,人们对面对面交流的向往。

孤独、寂寞、冷| 了解“村落效应”,解救都市空虚感

综艺贩卖的是“村落效应”在观众心底的需求

综艺媒体,在洞察人类需求方面,是最有敏锐度的,这也是职业要求。他们更清楚当代群体的内心底层需求是什么,他们掌握了“村落效应”所带来的爆炸式共鸣。

什么是村落效应

加拿大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记者和作家苏珊·平克,通过长达25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出版了《村落效应》,提出“村落”归属感式社交对人类的重要性。


书中提出:“面对面的接触是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类最古老、深刻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际沟通的主体,人际关系的维系越来越被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转发、评论代替。


在冰冷的互动中,我们失去了真实与温度。面对面的人际关系与接触,能让人感受到如村落生活般的归属感。它是一个人免疫力、复原力和影响力的真正来源。


虽然互联网拥有毋庸置疑的优势,但是如果我们渴望快乐、健康、长寿……没错,还有智慧,我们就需要想方设法腾出更多时间进行面对面接触!”


1、每个人都渴望一个“村落”

人类属于群居动物,作为个体,我们都依存于群体存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个“村落”,这里承载着生命的意义。

好的社交可以让我们拥有愉悦的生活满足感,从而辐射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反之,则会影响到各方面的顺畅。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拥有比父辈更广的交际圈,认识更多的人,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轻松的,与世界上任何角落里的人联系。但我们“村落”的生机却并不如父辈,这是非常拧巴的现象。

在《村落效应》中,苏珊告诉我们:把社交接触看作一个三脚支架,每一只脚都代表了一种社会支持。


第一种社会支持:为你提供了一条可以及时获取重要信息的途径。

第二种社会支持:提供物质上援助的。

第三种社会支持:有所爱之人的陪伴。

通俗地说,我们的“村落”中应包括三种关系:

一是给我们提供信息来源的人,这一点互联网社交与共事人群符合条件。

二是原以为我们提供物质帮助的人,这一点让我想到了家人和很多年共患难的好友。

三是愿意花时间陪伴我们,而不觉得我们会浪费她时间的人,如爱人、知己、闺蜜。

当这三种比例均衡时,我们的“村落”就会很稳定,在心理、生理方面会很健康,对应我们人生各方面发展,都是良性循环。

我们的现状是第一种超额完成、过于丰富,而第二、第三种比较稀少,导致我们的“村落”失衡,甚至消失,也就没有了社会的归属感,使得都市空虚感不断攀升。

如何找回我们的“村落”呢?先要看看我们是如何失去的。

孤独、寂寞、冷| 了解“村落效应”,解救都市空虚感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村落”

2、我们为何失去了“村落”

  • 距离

曾经的厂矿、曾经的院校、曾经的福利分房,让老百姓们除了工作交集,还形成了生活上的交集,住得近就是一个大大的稳定的圈子。每个人心中,都很好建立自己的“村落”,比如,我小时候生活的部队大院。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房的出现,下海潮的兴起,很多人都搬出了原来的圈子。新的社区、新的小区、不断的搬家,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那种深厚的面对面社交机会却越来越小,我们仿佛都被关进了笼子里。

  • 场所

高楼林立间,大家都关门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上下班时间不一,作息时间不同,公共区域的减少,可以供大家茶余饭后呆的地方也越来越少,除了广场舞、遛狗,几乎没什么机会在社区里唠唠嗑,没地方去啊!

记得原来单位的小区里,有一个老年人活动个中心,每天我妈都会对我儿子说“去叫你爷爷回来吃饭”,儿子问都不用问,就会跑到那里去找爸爸。那时的爸爸,精气神特别好,人也很快乐。现在我们住在高档小区,我天天陪着他,但他始终都不够快乐的样子。

  • 活动

商业小区组织的活动很少。偶尔举办个活动,儿童画展是招生的,猜个灯谜是卖保险的,放个电影先宣传保健品,搞个书展是美容院引流。慢慢的,居民们都讨厌这样搞了,进出小区都躲着各种“拉人”的销售,人与人之间搭上一两句话,都是抱怨小区管理的。

但你仔细翻看小区的业主群,就会发现,各行各业的精英都有,要是能经常聚聚,很容易形成互帮互助的生活圈子,毕竟住在一起,知根知底,这是多好的“村落”条件啊。

可是谁来组织呢?如何避开商业运作的怀疑呢?

孤独、寂寞、冷| 了解“村落效应”,解救都市空虚感

我们的“村路”还在吗?

3、我们在“第三只笼子”纠结

有一个叫做“第三只笼子”的实验,反映着我们现在的状况。


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门打开以后有一个食物会进来,这个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会一直踩。


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不踩了。


“第三只笼子”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

在社交问题上,我们每个人都觉得他是重要的。我们也惧怕在未来的时代里,我们的子子孙孙会失去“村落”的平衡,导致人生的缺憾。

我们尝试着攒局、组织、吆喝那些曾经或是新认识的朋友。可我们常常遇到的回答是“离得太远,不方便”、“怎么A啊?”、“工作太累了,聚一次太麻烦了”

最后,我们都成了关进“第三只笼子”的老鼠,在纠结中任其发展。可是在这个问题上,纠结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试想纠结的父母,哪来的影响力,去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美好“村落”呢?

孤独、寂寞、冷| 了解“村落效应”,解救都市空虚感

焦虑的老鼠

如何建立“村落效应”的正确观念

1、重新审视“好友”的概念

在我们的一世中,父母与孩子都不可能陪我们一辈子,爱情与婚姻要靠缘分与经营。好友是可以年份最长久的关系。好友是我们“村落”中,最大比例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他们不叫“村落”。

有句话很现实“我微信好友三千,可我一条眼含泪花的照片,却无一人能懂!”。这三千好友真的都算好友吗?都应属于你“村落”的成员吗?我想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好友的概念。

好友是那个听到声音不对,就会来到你身边的那个人;好友是给爸妈买个保暖内衣,还记得给你爸妈也捎一套的人;好友是会在你夫妻冷战时,把孩子接去她家好好照顾的人;好友是你生了不想让家人知道的病时,愿意在医院陪床照顾你的人。

也许婚姻的不顺,会让我们单身一辈子,好友是那个会说“没事,有我呢!”的人,是那个一辈子不能少的角色。

孤独、寂寞、冷| 了解“村落效应”,解救都市空虚感

好友要多面对面社交

2、与好友该如何相处

生活工作的忙碌,也许减少了逛街时间,简便了用餐,减少了睡眠,忘记了问候,但这世上最真挚的友情是不接受任何理由的搪塞的,好友们需要用心对待,不管是悲是喜,顺与不顺都不是不见面的理由。

在“村落”中,好友的礼仪是看的到、听的到、闻的到、挨的到的相聚,只有当这一切同时发生的时候,即使我们有再多的委屈,再多的愤怒,一切不好,都会被彼此慢慢疗愈。

这种相聚 ,抵得过群聊中“绿色语音条”里的千言万语,抵得过煲电话粥的各种时长。这就是“村落“居民的魔力,因为她住进了你的心里。

3、正视“村落效应”对健康的影响

加利福尼亚公共卫生研究专家坎迪丝·克伦克(Candyce Kroenke)和她的同事领导了一项研究。


追踪了3000名最近刚被诊断出浸润性乳腺癌的护士,请她们填写了一份关于社交生活的详细调查问卷。


他们提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社交生活丰富的护士和缺乏社交关系的护士在身体的健康状况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拥有大量朋友的护士会不会比孤单的护士活得更久?


到研究结束时为止,孤单的女性远比社交生活活跃的女性更有可能死于乳腺癌,前者的概率是后者的4倍。


她们不一定都拥有外向的性格,但是她们身边始终环绕着一群每周都能见上几面的亲朋好友。她们的社交接触也有很多不同的类型。


在经历乳腺癌的打击之后活得最久的女性,都不是孤独的人。面对面的接触越频繁,乳腺癌的愈后就越乐观。只需要几个亲密的好友,就能保护她们避免过早死亡。


孤独、寂寞、冷| 了解“村落效应”,解救都市空虚感

“村落效应”对健康上的影响

通过这项研究可以得知,“村落效应”提倡的面对面社交有益于身体的健康,更有益于疾病的康复。

而这种多与好友“在一起”,是指你能听见他们的声音,或许还能感受到他们的碰触。一个拥抱、一次握手、拍拍肩膀,都能降低我们的生理应激反应,帮助身体抵抗感染和炎症,最关键的就是亲身参与。

张小龙作为微信创始人,反复强调“微信是一个工具,希望它让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交流变得更高效,用完即走;而不是把微信这个软件本身当作情感依赖与社交归宿”。

看来,作为社交网络的创始人,张小龙也不希望大家完全依赖互联网社交。它只应占我们社交生活中的三分之一,而“村落效应”所倡导的面对面社交的归属感,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社交品质。

这种极具归属感的社交品质,该如何形成呢?

如何创造我们“村落”的归属感品质

创造“村落效应”品质的社交,这是一个众望所归的愿望。靠一个人不可能完成,这需要每个人达到共同的认知需求,从自己做起,去影响下一代。

1、不以逐利为目的社交

我们常听到一个词“无效社交”,很多人认为,跟没用的人进行社交,是在浪费时间。于是出现了没有好友,只有利益的圈子状态,最终走进都市的空虚里,走进了心理淤疾的严重地步。

什么叫”无效“?人生的效率、效果、效用指的又是什么?在“村落效应”中,所有能带来好感觉、好状态、温暖感的社交都是有效的。在”村落效应“中,人生的成败不在于金钱的多少,与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在于社会群体里的生存愉悦度,生理、心理的健康度。

因此,想要拥有高品质的”村落“归属感,请先定义好社交和生活的意义,一味的逐利式社交只会造成”村落“的不平衡,归属感缺失下的心理疾病。

2、打造自己的兴趣圈

挖掘自己的兴趣,让自己拥有更多的共振话题,建立更多的社交可能。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2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0%的受访青年有自己的兴趣圈。其中,变动频繁(39.5%)、多在线上活动(30.2%)。

从这些数据中反映出三个问题:

一是,兴趣的广泛,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的标配,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懂得越多越具备竞争力。

二是,兴趣变动性大,三分钟热度,被迫放弃的情况比较多。

三是,线上方式占比较大,钻研的可能性不大,停留在点到为止的层面。

在“村落”的建设中,归属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兴趣圈的途径社交,需要的绝非是点到为止、三分钟热度的兴趣。

在《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的一期节目中,鲁豫跟着李连杰走访了他的文玩圈子。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世界级功夫明星、影视巨星朴素的一天。


节目中李连杰说到他的文玩圈好友们,乐的像个孩子,跟他们在一起也毫无架子,一聊起文玩就忘我的嗨聊不止,在这个圈子里他们的身份是平等的,都是“藏友”。


这就是很健康的“村落效应”归属感,而这些好友就是从兴趣圈培养出来的感情,他们会定期聚会,李连杰更是不惧千里的“打飞的”也要时常聚聚。


孤独、寂寞、冷| 了解“村落效应”,解救都市空虚感

李连杰的文玩圈聚会

面对繁忙的工作,我们需要学会区分,工作有关与工作无关的兴趣。更需要学会角色转换,让自己认识更多工作以外的朋友,这样生活的归属感品质才会提高。其中,兴趣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既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找到同频共趣的好友,还增加了面对面社交的频率。

3、以社区为圆心,为“村落”寻找同频的“村民”

我们每一天的生活轨迹,除了上班,很大一部分都在居住环境的周围。那么,这里也是最容易培养出,我们“村落”中的村民的地方。但我们首先要做到一点,回到线下,回到真实的生活中,让自己真正的下班

通过《村落效应》的介绍,我们得知“村落的社会支持来自三只脚”,而工作、学习的信息传递类社交只占据了三分之一,那么在时间分配上,只应占据我们社交时间的1/3。

所以,下班后,请及时切换为生活状态,主动进行另外“两只脚”的社交活动。

也许回到家已经很累了,不妨把之前的葛优躺,换成出门走走;不如把冷漠的遛狗,变成相约的狗友聚会;不如在广场舞的大叔大妈那里当当红娘;总之,这小区的房不能白买,这里的人要邀请进自己的“村落”。

对于异乡打拼的青年才俊们,这里也有很好例子。

2018年底,在首尔的江南区落成了一栋公寓楼,打造成了一个加强版的“超级大宿舍”,72户年轻人在3-8层的小公寓里居住,关起门来,有精致私密的空间可以休息,打开门就能社交。


每星期,一楼的大客厅里都会有观影会、瑜伽课,大家可以共享豪华大厨房,分享食物,养宠物的人还能住上专门的猫狗房,共享一楼的宠物专属后院及清洁设备。


这里的租金并不便宜,但却租住率爆满,更是成了又一网红打卡地。大家一是被这里的环境吸引,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社交氛围,完全符合了“村落效应”的归属感品质。



孤独、寂寞、冷| 了解“村落效应”,解救都市空虚感

树屋体现的“村落效应”思维


孤独、寂寞、冷| 了解“村落效应”,解救都市空虚感

树屋一楼的公共区域

房产热潮在慢慢的冷却的今天,在拼价格、拼设施、拼交通过后,拼社交、拼文化无疑将成为下一个风口。人们更需要有文化底蕴的物业。有趣的活动,免费的场所,物业与业主的关系,都会成为安居乐业的标准。我们有义务去传达这些理念,让我们的”村落“更加美好。


孤独、寂寞、冷| 了解“村落效应”,解救都市空虚感

面对面社交,是“村落效应”大力提倡的归属感建立的途径。

写在最后:

没有人想活成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渴望被温暖环抱,那温暖来自于我们心中的村落,热闹、安逸、和平、有趣。

在网络迅猛发展的当下,我们被新奇冲懵了思绪,以为我们静处一地就可以拥有整个世界。放下手机那一刻,才发现自己失去了很多。

时代没错、互联网没错、手机没错、朋友也没错。我们只是混淆了一些概念,以为所有提供便利的就是好友,以为躺在微信里的昵称就是好友,以为有事说事、没事少麻烦的是好友,以为一起“吃过鸡”的就是好友。

却忘记了那些一起摸过鱼、翻过山;一起收拾过房子、搬过家;一起追过女孩子、打过架;一起开车自驾、换过轮胎的好友。

时间是我们的,选择也是我们的,我们只是忘记了村落该有的样子,忘记了去维护我们心中的“村落”。

不妨给身边人讲述“村落”的观念,一起搭建起一个个美丽的“村落”,让我们一起过上,有社会归属感的品质人生。



78原创作者,以生活为生,关注个人成长,重情明意,依笔书心,让我们一起有意思的生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