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館、西安博物院等30多家博物館上線喜馬拉雅


受疫情影響,全國不少博物暫停對外開放。許多博物館從線下走到線上,打造有聲博物館,打破時空界限,讓更多的人領略到歷史文化的魅力。

截至目前,中國國家博物館、西安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福建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山東博物館、成都博物館、雲南省博物館等超30家博物館入駐喜馬拉雅。

國家博物館、西安博物院等30多家博物館上線喜馬拉雅

越來越多可以“聽”的博物館

2月,河南博物院在喜馬拉雅上線文物紀錄片《中原藏珍》,每期聚焦武則天金簡、錯金豹型器座、漢代六博博具和俑等在內的珍藏文物,由河南博物院知名專家擔綱解說,讓更多藏在深閨的鎮館之寶活起來,為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發聲。3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入駐喜馬拉雅,推出“小桂花之聲”音頻節目,廣西博物館“小桂花”志願者們用他們的聲音,分享館藏文物、廣西風貌、文博知識,帶領大家“雲遊”博物館,探秘廣西甌駱文化。3月6日,山東青州市博物館發佈了一份有聲音的邀請函,邀請市民約會喜馬拉雅,關注節目《以物讀史看青州》,跟隨講解員的聲音逛青博,聽文物,讀歷史。

截至3月10日,西安博物院出品的《福貓特工的十二時辰》播放量突破200萬。西安博物院將本為春節舉辦的線下特展“樂居長安——唐都長安人的生活”,搬到了喜馬拉雅上,出品有聲展覽《福貓特工的十二時辰》。《福貓特工的十二時辰》講述卡通“福貓”帶著為人類早日消除疫情的特殊任務穿越回大唐,通過“福貓”在長安一天十二個時辰的遊歷,讓觀眾細細品讀文物中展現的長安人的服飾、飲食和出行娛樂。

《福貓特工的十二時辰》以卡通人物“福貓”為故事主人公,傳遞歷史文化知識,讓展覽充滿趣味,也讓博物館與大眾的距離更近了。

喜馬拉雅助力傳遞文博魅力

博物館作為歷史文化的展示場所,人文、社科、藝術的傳播機構,對展示人類歷史文化精品,提升人們的知識修養和人文素養,有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打造有聲博物館是博物館、藝術館擁抱“互聯網+”的又一新玩法,為傳播和沉澱文博文創內容提供了新思路。事實上,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國內各大博物館,早已擁抱互聯網。互聯網的的介入和助力,也讓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受到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喜馬拉雅上有眾多熱愛歷史文化的受眾,優質的歷史文化內容如《聽謝濤·真三國》《明朝那些事兒》《大力史》,獲得上億的播放量。《閻崇年:大故宮600年風雲史》《周功鑫:臺北故宮國寶檔案》《馬未都:國寶100》《河森堡:了不起的博物館》《你好呀!故宮》《神奇敦煌開講啦!》等文博類專輯,獲得了良好的播放和付費效果。

《周功鑫:臺北故宮國寶檔案》節目講解的臺北故宮藏品

喜馬拉雅副總裁張永昶認為,博物館玩“跨界”,不僅能打造熱銷網絡的文創品,更可以打造聲入人心的文化內容產品。博物館是歷史和文化的載體,打造有聲博物館將極大地助力博物館分享文物知識、歷史故事、文化魅力,借用優質內容做好文化輸出。

據悉,喜馬拉雅正在邀請全國博物館、藝術館入駐,打造聲音博物館,將優質文博內容以聲音形式沉澱,用更具創意的方式展現博物館之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