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大魚》,其實是看不明白導演別出心裁的童話故事

我喜歡童話!我要把電影拍得像童話。"——蒂姆·伯頓

前言

蒂姆·伯頓被譽為"鬼才導演",是當今好萊塢為數不多,既能保持票房不敗,又能獨成一派風格的大師。在三十多年的導演生涯裡,共拍攝不到二十部電影,但其中卻不乏佳作:《剪刀手愛德華》、《聖誕驚魂夜》、《殭屍新娘》等都深受好評。

2003年,蒂姆·伯頓憑藉《大魚》入圍第5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大衛·林恩導演獎。不同於他以往那些摻雜了陰暗和恐怖元素的哥特式電影,《大魚》以明亮、溫暖的故事向觀眾展示其童話情結。

看不懂《大魚》,其實是看不明白導演別出心裁的童話故事

導演蒂姆·伯頓

《大魚》是以兒子威爾的口吻講述父親愛德華傳奇的人生,父親的人生就像是童話故事,亦真亦幻,光怪陸離。長大後的威爾對父親產生質疑,並試圖找尋父親真實的人生經歷,直到愛德華離世,威爾才瞭解到真正的父親。

很多人看完電影,吐槽看不懂,實則是沒讀懂導演關於成年人童話故事的展示。接下來,我將從導演的童話情結、影片童話的表現手法及背後的文化隱喻,解讀這部為成年人講述的童話故事。

一、導演的童話情結源自孩童時的經歷

蒂姆·伯頓的母親是一個脾氣暴躁、有點神經質的人,而父親因為沒能成為棒球運動員,總是鬱鬱寡歡。他沒有一個溫馨的家庭,之後由祖母撫養長大。幼年時,他的房間就被父母莫名的釘上木板,只剩下兩條縫隙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然而,孤獨的童年生活並沒有壓抑他的"奇思妙想",蒂姆時常躲在房間裡畫畫和看電影,與生俱來的藝術天分,讓他對幽靈、古堡和精靈等虛幻的元素總是那麼敏感。

1978年,蒂姆·伯頓從加州藝術學院畢業,順利進入迪士尼動畫公司從事動畫工作,隨後進入電影行業,開始一步步形成自己特有的電影風格——成人電影中的童話故事。

藝術創作的最深層、最根本的動因無疑是藝術家的無意識本能,藝術創造所渴望表現的內容正是在藝術家無意識領域被深深壓抑著的童年時期的情結和願望,而表達這種情結和願望的創作途徑則是幻想。

看不懂《大魚》,其實是看不明白導演別出心裁的童話故事

這段童年經歷對蒂姆·伯頓後期的興趣、品味以及創作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形成了他在創作中的無意識。不難發現,童年生活中有關自我世界的幻想成為了《大魚》童話故事題材和風格的主要來源和影響,《大魚》的每一處的童話情節,都是導演自我性格以及童年遭遇的投射。

童話故事是通過豐富的想象、虛構、誇張等來塑造虛假的故事,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的一種文學類型。從童話的範疇中,我們可以看出"成人"與"童話"是兩個相行甚遠的概念,但是在《大魚》中,導演運用童話的表現手法,通過電影的語言和畫面,為觀眾娓娓道來一個帶有夢幻、荒誕的童話世界,無處不存在著童話色彩,讓"成人"和"童話"這兩個概念迸發出別樣的火花。

二、解剖影片中童話的表現手法

不同於《魔戒》等電影,《大魚》沒有將魔幻現實主義的風格建立在完全架空的背景下,而是選擇用童話的形式將現實與幻想相結合,在兩者之間遊刃有餘的穿梭。導演睿智的將主角置身於現實之中,設置了一個平行的時空,將愛德華年輕冒險的幻想故事與兒子威爾在現實中尋找真相的努力作為兩條故事線。

(1)在"幻"的表層下維繫一個"真"的深層結構

愛德華熱衷於講述年輕時冒險的故事,真實的經歷中加入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人和經歷:有能預測別人死亡的女巫、力大無窮的巨人、會在月圓之夜幻化為狼人的馬戲團團長、魅力無比的連體姐妹花、幽靈鎮居民、被戒指誘捕的大魚…... 愛德華的世界就是一個理想的童話烏托邦。但插入如此不真實的幻想,並沒有讓觀眾覺得缺乏內核或是遠離現實,因為影片安排了兒子威爾。童年的威爾對父親的童話甚是好奇,隨著長大,他渴望瞭解真實的父親,開始找尋真相,這個時候的威爾,也在試圖將觀眾帶回現實的世界。

看不懂《大魚》,其實是看不明白導演別出心裁的童話故事

最後,童話故事中的人物一一到場參加父親葬禮,讓我們相信了愛德華的傳奇故事是存在過的,幻想的童話故事也讓威爾領略父親的愛以及生活的真諦。在影片的結尾,威爾繼續給自己的兒子講著關於大魚的童話故事,代替去世的父親繼續傳遞著父親對待生活的態度。

(2)在倒敘的總體方向上,不斷穿插其他敘事時間順序,還原愛德華亦真亦幻的童話故事

回看《大魚》,我們不難發現,導演不是採用單一化的敘事時間模式,它是一大段的倒敘又馬上回到一小段的順敘,每一段順敘都是為了下一段倒敘的創造和發生做好條件。因而,很多人初看《大魚》,直呼看不懂影片,原因之一是沒有理清電影的敘事順序,沉溺於愛德華的回憶故事裡無法自拔,沒有立即做好時間跳躍的準備,進入下一個童話片段。

看不懂《大魚》,其實是看不明白導演別出心裁的童話故事

其實,從時序的角度看,《大魚》就是一個包含著多個小故事的大故事,它諸多的故事片段都是愛德華人生冒險的縮影,這每一個縮影都在承擔著起承轉合的使命。這樣的敘事手法,不僅能讓童話故事內容更加完整,又能清楚表達出幻想童話下,愛德華與威爾的父子之情。

(3)豐富的視聽語言完成了整個童話故事的內核

在影片當中,愛德華在自己的人生經歷中融入幻想的部分,使得本該普通平淡的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同時幻想的童話部分,又能讓觀眾站在縹緲的空中,與現實遙遙相望,這都得益於導演運用了豐富的視聽語言來進行詮釋。

在影片一開始,隨著一道耀眼的白光射入水中,一條大魚在肆意遊蕩。緊接著,愛德華開始講述和大魚的故事。導演很巧妙的利用長鏡頭和蒙太奇相結合的鏡頭處理,既自然流暢的展示深海全景,又表現大魚的穿梭自由。另一方面,蒙太奇式的手法運用,既節省時間又壓縮空間,讓觀眾清楚的知道,愛德華在同時和每一個人講著自己的冒險故事,這也為兒子後來與父親產生隔閡做鋪墊。

看不懂《大魚》,其實是看不明白導演別出心裁的童話故事

細心的觀眾還能發現,影片出現的幻想部分,例如大魚這類魔幻的鏡頭,其實是使用傳統的動畫和置景的方式拍攝的。大魚特效明顯不真實,無獨有偶,那些在豔麗顏色掩映下的奇景,也是顯得有些虛假,但是仍然給人一種著迷的力量,這就是蒂姆·伯頓構造出的童話魅力所在。

三、童話故事背後的文化隱喻

《大魚》作為一部講給成年人的童話故事,除了要追求影片的商業價值時,最不能忽略的就是其背後的文化隱喻。

(1)大魚:關於野心、誘惑以及追尋的含義

《大魚》的片名是從影片的故事中提取出來,但是"Big fish story"本身是美國的一句俚語,常用來指代誇張的童話和虛假的故事。在影片中,關於大魚的象徵意義有多種解釋。

首先,幻想的大魚、魔幻的童話情節都是愛德華冒險故事的組成,導演不過是借它們來表達愛德華有著一顆外出闖蕩的心,他想做一條在深海里暢遊的大魚,而不是蝸居在小鎮魚塘裡永遠長不大的魚,這是大魚的第一層隱喻。

看不懂《大魚》,其實是看不明白導演別出心裁的童話故事

大魚之所以能成為大魚,在於它能抵擋住誘惑,不會被各種虛假誘惑所引誘。因此抵禦誘惑,向著更廣闊的世界暢遊成了大魚在影片中的第二層隱喻。

《大魚》的追尋主題是套用的英雄歷險的模式,在過往的童話中,英雄在追尋寶藏的過程必會經歷:受難—誘惑—挑戰的經歷。離開小鎮之後,愛德華和巨人約定兵分兩路,從兩條小路出發,在終點會面,一路艱辛卻誤闖入幽靈鎮。小鎮的小女孩將他的鞋子偷走,試圖留住愛德華。但是,他還是選擇光腳離開幽靈鎮,去追尋更有挑戰的城市生活。追尋充滿挑戰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是大魚的第三層隱喻。

(2)蛇:代表英雄歷險中的死亡與重生

在幽靈鎮中,愛德華看見一條蛇逼近仙女,他連忙跳水相救。在亞當與夏娃的神話故事中,在蛇的誘惑之下,夏娃吃下智慧果得到重生,有了明辨善惡的能力。從這兩個蛇的故事,不難看出,蛇意味著死亡與重生,蛇與女人的關係在這其中暗喻生命延續的意義。

在幽靈鎮遇蛇之後,愛德華為了愛情,在馬戲團忍受了3年的折磨。3年的時間正如蛇的隱喻一般,他獲得重生,其意志和體魄都得到提升,完成了一個男人華麗的蛻變。

看不懂《大魚》,其實是看不明白導演別出心裁的童話故事

(3)水:生命探索之旅的結束,新生命的迴歸

在愛德華生命最後的時間裡,他躺在浴缸裡,將自己全身泡在水中。浴缸滿滿的水包裹著愛德華,彷彿嬰兒在母親的子宮裡一般。

此處,水是清澈的,是生命之源,象徵新的生命將繼續歷險

看不懂《大魚》,其實是看不明白導演別出心裁的童話故事

威爾在父親彌留之際,終於明白父親那看似荒誕的童話背後,其實是在傳達生命的本真。不相信童話的威爾給父親安排上了一個童話式的結局:父親變成了一條大魚,向更遙遠的方向游去。落葉歸根,幻化成大魚的父親終於完成了生命精神的探索之旅,一切迴歸到最初——大魚暢遊在深海里。

結語

離奇的探險故事、夢幻的情節、濃烈的幻想氣息、誇張異化的主角,構成了蒂姆·伯頓鏡頭下的《大魚》。導演不過塑造一個成人的童話世界,講述了一個寓真於幻的童話故事,用童話的方法賦予成人童話以凝重的現實意義。

影片很難看懂嗎?不過是你沒理解蒂姆·伯頓想要表達的童話故事,簡單而言,就是一個"奇思妙想"、富有童心的怪才導演拍出了一個普通美國人的夢幻人生童話,給我們展示一種追尋挑戰、迴歸生命本真的人生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