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交恐懼”到“主動融入”,面對內向孩子,家長要這樣來引導

很多家長應該都有同樣的想法,性格外向、開朗的孩子更受歡迎,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更強,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如果孩子性格內向,那麼他們在接觸到不熟悉的人事物都會出現膽怯行為,這樣的孩子看起來就是比較拘謹,讓周邊的人都不知道要如何相處。

鄰居的孩子就是一個性格開朗的孩子,平時見到鄰居或是熟人都會熱情地打招呼,去他們家裡串門,孩子都是熱情地招待,就像大人一樣,一點都沒有小孩的模樣,沒有一點怕生的跡象。相比之下,我表姐的孩子就是比較怕生的類型,聽表姐說,孩子平時都是喜歡自己一個人玩耍,在學校也是這樣子,老師也來反映過幾回,說到孩子總是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

從“社交恐懼”到“主動融入”,面對內向孩子,家長要這樣來引導

我前幾天去她家裡,孩子就靜靜地坐在客廳,看到熟人就躲在父母身邊,都不輕易主動打招呼,要不是表姐堅持,估計孩子都不願意和我打招呼。打完招呼,隔了一會,孩子就躲到房間去了。表姐嘆了口氣說,"孩子現在都是這樣的狀態,以前小的時候都不會這樣,雖然孩子現在也算乖巧懂事,但是這樣不懂得禮貌、總是怕生,我們也不知道要怎麼辦。"

其實,出現這樣子問題的孩子並不是少數,某些孩子的確會比較怕生,遇到陌生的人事物,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躲起來,對於這樣的行為,家長都認為是孩子性格內向、膽小、不懂禮貌的表現,有些家長就會強迫孩子打招呼,有的則是不好意思地和朋友道歉。

事實上,孩子出現怕生、不願意社交的問題,除了孩子性格內向,還可能是其他問題在作祟——孩子出現"社交恐懼"。而"社交恐懼"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家長不要總是輕易地給孩子貼上性格內向的標籤,而是應該深入地找出孩子害怕社交的原因。

從“社交恐懼”到“主動融入”,面對內向孩子,家長要這樣來引導

想讓孩子能夠從"社交恐懼"中解脫出來,家長要明白什麼是"社交恐懼",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出現"社交恐懼"。想讓孩子從"社交恐懼"過渡到"主動融入",家長應該採取什麼技巧呢?我們接下來就好好地聊聊。

孩子總是怕生?家長要警惕社交恐懼

孩子怕生是比較常見的情況,但如果孩子除了"怕生",同時對於接觸陌生的人事物出現比較明顯的抵抗行為,即使家長好好地引導仍舊沒有改善,那麼家長就要警惕了,這可能不是簡單的怕生,而是孩子可能出現了"社交恐懼"。

什麼是"社交恐懼"呢?這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兒童常見的精神障礙,指的是孩子出現害怕與外界接觸的行為,不願意輕易地接近陌生的人事物。孩子容易出現膽怯、怕生的行為,總是對家長有巨大的依賴,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從“社交恐懼”到“主動融入”,面對內向孩子,家長要這樣來引導

一般情況下,出現"社交恐懼"的孩子都不喜歡出門或是到其他公共場所,部分情況嚴重的孩子還可能出現身體上的不適反應,例如恐慌、緊張、害怕等心理狀態。長此以往,孩子可能會害怕上學、拒絕上學,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接觸,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有研究數據指出,出現社交恐懼症的孩子出現酒品依賴問題的概率會比較高,出現心理疾病、自殘等傾向的幾率也更大,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更多地需要家人的照顧和心理方面的幫助。

其實孩子的"社交恐懼"也是有原因的

對於孩子出現的"怕生"行為,家長可能認為是孩子性格內向導致,也就是先天性的原因。但是,社交恐懼更多是後天性原因導致,孩子不僅是怕生,而是出現抗拒社交的行為,甚至出現痛苦、不適等不良情緒反應,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的"社交恐懼"呢?

從“社交恐懼”到“主動融入”,面對內向孩子,家長要這樣來引導

1、孩子對於外界缺乏安全感。

有的孩子由於缺少父母的關愛或是陪伴,自身的安全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導致孩子對於外界事物都有比較強烈的抗拒,總是對陌生的事物充滿恐懼,特別是到了上學的年紀,孩子總是害怕到幼兒園或學校。他們總是抗拒,即使待在幼兒園或學校裡面,孩子也不敢輕易地接近同學或老師,不願意輕易地開口,總是自己一個人待著,顯得孤單、怕生。

有的孩子可能出現劇烈的反應,例如哭鬧、害怕,甚至出現頭痛、嘔吐等症狀,如果家長還是強制把孩子送到學校,最後只會加重孩子的社交恐懼症,甚至讓孩子拒絕融入社會。

2、家長對於孩子總是過度保護。

有的家長和家庭對於孩子的生活幹預過多,總是為孩子包辦一切,即使孩子不開口,家長也總能輕易地猜到孩子的需求,慢慢地孩子的溝通技巧、動手能力都被"剝奪",缺乏了自我動手、與人溝通的能力。一旦離開家庭,接觸學校、其他小朋友,孩子就會無所適從,不知道如何去適應這樣的新生活,讓孩子出現焦慮和不安。

從“社交恐懼”到“主動融入”,面對內向孩子,家長要這樣來引導

3、家庭氛圍不和諧,孩子拒絕與人接觸。

家庭氛圍是孩子生存最多的環境,如果家長或是家人的關係不和諧,會影響孩子的親密感受,慢慢地可能對於孩子的親密感受造成負面影響,讓孩子開始抗拒與外人接觸,更容易把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即使別人再熱情,孩子還是不會輕易地接受別人的好意,拒絕與別人交往。

引導孩子主動融入,家長可以學學這些技巧

對於孩子的怕生、社交恐懼,家長不能置之不理,因為這會影響到孩子的長久發展,可能對孩子醫生有著關鍵的作用,想要引導孩子"主動融入"社會、積極與人交往,家長要懂得這些技巧。

1、多陪伴孩子,給予孩子安全感。

對於孩子來說,家長的陪伴是最寶貴的,因此家長要儘可能地抽出時間來陪伴,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雙方也要保持和睦的關係,讓孩子體驗到親密關係,在滿足孩子安全感需求的基礎上,讓孩子懂得愛與被愛,讓孩子養成積極的心態,那麼孩子就更加願意主動地和其他人接觸。

從“社交恐懼”到“主動融入”,面對內向孩子,家長要這樣來引導

2、給予孩子尊重,不要強迫孩子。

家長要明白,孩子出現怕生的行為是正常的,有著時段性特徵,等到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就會得到緩解。因此,家長要注意,在孩子不願意和大人打招呼的時候,不要總是強迫孩子,或是給孩子貼上不禮貌、性格內向的標籤,而是要理解孩子的行為,給予孩子尊重,讓孩子知道父母理解他們的心情,不要強迫孩子,允許孩子慢慢來。

3、創造機會讓孩子鍛鍊,不要過度保護。

有些家長總是幫助孩子把一切事情都解決,沒有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反而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因此家長要懂得"放手",創造機會讓孩子去接觸新環境、鼓勵孩子去結識新朋友,讓孩子自己去面對社交難題,只有在這樣的機會之下,孩子才能增強交際能力,克服社交恐懼問題。

我們總是想著一路呵護孩子長大,為孩子遮風擋雨,但是人生路更多的是孩子自己一個人在面對,家長要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和麵對,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孩子感受到愛和被愛,引導孩子懂得應對問題的方法,這樣對於孩子的成長才是真正的幫助。

我是吳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