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的中科院研究员:4次落选中国院士,当选美国院士仍留在祖国

退休的中科院研究员:4次落选中国院士,当选美国院士仍留在祖国

人们常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从被侵略被占有的时代一路走到现在,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位,这其中有多少人给此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因为他们都以国家兴旺为己任,都在为国家富强付出努力。

前有为建设新中国付出生命的军人们,后有富强中国而埋头苦干的科学家们。以及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们,都在默默的守护着我们的家,我们的大中国。今天我们要说的同样是不被人知道却伟大的人。

巾帼不让须眉

在了解认识今天的主人公之前,我想先解释下院士是什么。院士一般分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指一些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好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

因此,一位搞科研的科学家一生的都在为成为院士而努力,能获得院士称号就是对一位科研人员一生的肯定

李爱珍,于1936年出生在福建省的石狮。她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一直到1982年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她都安于本分从刚入职的实习研究员干到了研究员。

1982年开始创建实验室,像上海冶金研究所,分子束外延半导体微结构材料和器件实验室等等一系列为国家科研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实验室。

退休的中科院研究员:4次落选中国院士,当选美国院士仍留在祖国

上世纪80年代后期, 有一种设备外国禁止运输,所以中国无法从国外购买得到。李爱珍临危受命开始带领团队研究属于中国自己的设备,凭借不懈的努力和理论与技术知识的扎实,李爱珍与团队研究出了中国设计制造的设备,让西方国家不得不解除禁令

这一研究的成功不仅让中国在技术上走上了国际地位,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是不容许被人有任何侵犯的名族。

同时在量子级联激光器领域中,李爱珍团队在落后美国20年的基础上开创了全新的领域,这一领域的占据更为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增添一把利器。

曾经有一项国际会议一致在美国或者一些欧洲国家举行,而中国从未被邀请,直到2005年,李爱珍第一次参加会议,并且是当时会议上唯一的亚洲人,之后她积极的宣传中国,2010年中国上海成功的召开会议,之后李爱珍也当选了该会议的主席。

退休的中科院研究员:4次落选中国院士,当选美国院士仍留在祖国

兢兢业业 任劳任怨

如此优秀的李爱珍,不仅将自己毕生所学都奉献给了国家,同样自己在科研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地位,她研究的项目不仅让世界认识李爱珍,更加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不容小觑的中国。

然而她评选院士的过程却非常不顺利,曾四次被推荐为院士候选人,但也很遗憾

四次全部都落选。对此她丝毫没有抱怨,而一心想着那些推荐她的的老学者们都非常辛苦的整理资料,为她写推荐信,审核评选资料。

她为没被评上院士而感到抱歉,对不起辛苦的老学者们。出人意料的是她在2007年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美国评为外籍院士,这也是国际上对于她科研成果极大的肯定。

如果当时李爱珍选择离开中国去美国生活工作,我想美国一定会给她非常优厚的薪资待遇,但是她拒绝离开自己的家乡,继续留在国内,以自己的能力守护着自己心爱的国家。

退休的中科院研究员:4次落选中国院士,当选美国院士仍留在祖国

鞠躬尽瘁 不求回报

2001年她退休了,或者名义上她不再是实验室的一员,但实际上她从未离开她最爱的实验室。有很多人会说,她给国家带来了那么多的技术,为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争得一席之位立下汗马功劳

在那个我们国家还没有绝对自主权的时候,生产力是第一要素。这就是为什么毛主席说:没有原子弹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说话不算数,那么我们就要造原子弹出来。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握在自己的手里。

李爱珍是那么多人中的一人,是的,可能所有的事情就是不能那么的公平,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国家暂时没有颁发院士称号给李爱珍,但是我相信无论在国家还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心里,李爱珍都是一名优秀的院士

对于自己没被评上院士,李爱珍说:"是国家给我那么多的平台,研究经费,科研环境的支持才让我能够有今天的成绩,也因此才会被美国评为外籍院士,对于国家的恩情一直放在心里

不曾忘记。另外我感恩推荐评选院士的院士们,每天总要为我写推荐信,但是每次都让他们失望,他们一定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我心里搞科研成了我生命的绝大部分。"

面对大部分人对于她经历的可惜,仿佛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难道不评为院士就不能为国争光了吗?难道不评为院士就不能继续搞自己热爱的科研项目了吗?显然是我们多虑了

退休的中科院研究员:4次落选中国院士,当选美国院士仍留在祖国

我想李爱珍想做的就是以自己能力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这便足矣。至此想到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大概写几位中国学生留学美国,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最后加入美国国籍。我想这便是每个人的选择,就像美国向李爱珍投出橄榄枝后,李爱珍仍旧坚持选择留在国内。

为此我想说,向李爱珍这样伟大的人在我们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中可能真的微不足道,但是我们十几亿人口并不都是像李爱珍一样的人,我们普通大众要及时的给他们这些辛苦的在背后默默付出的科研人员支持。

时处娱乐时代的今天,大部分的人对娱乐圈里的消息了如指掌,但是几乎没有人关注这些伟大的人也需要一点精神上的支持

近些年国家对于科研项目,科研人才的重视程度已经加大了很多,但是我们仍旧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慢慢解决。我们国家已经在尽最大可能保护人民权利和利益,但是我们要容许国家仍旧会有一些不是能令所有人都完美之处,让我们静待国家之更加富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