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的中科院研究員: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仍留在祖國

退休的中科院研究員: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仍留在祖國

人們常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中國從被侵略被佔有的時代一路走到現在,在世界舞臺上佔有一席之位,這其中有多少人給此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因為他們都以國家興旺為己任,都在為國家富強付出努力。

前有為建設新中國付出生命的軍人們,後有富強中國而埋頭苦幹的科學家們。以及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們,都在默默的守護著我們的家,我們的大中國。今天我們要說的同樣是不被人知道卻偉大的人。

巾幗不讓鬚眉

在瞭解認識今天的主人公之前,我想先解釋下院士是什麼。院士一般分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指一些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好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

因此,一位搞科研的科學家一生的都在為成為院士而努力,能獲得院士稱號就是對一位科研人員一生的肯定

李愛珍,於1936年出生在福建省的石獅。她195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後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一直到1982年這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她都安於本分從剛入職的實習研究員幹到了研究員。

1982年開始創建實驗室,像上海冶金研究所,分子束外延半導體微結構材料和器件實驗室等等一系列為國家科研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實驗室。

退休的中科院研究員: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仍留在祖國

上世紀80年代後期, 有一種設備外國禁止運輸,所以中國無法從國外購買得到。李愛珍臨危受命開始帶領團隊研究屬於中國自己的設備,憑藉不懈的努力和理論與技術知識的紮實,李愛珍與團隊研究出了中國設計製造的設備,讓西方國家不得不解除禁令

這一研究的成功不僅讓中國在技術上走上了國際地位,同時也讓世界看到了中華民族是不容許被人有任何侵犯的名族。

同時在量子級聯激光器領域中,李愛珍團隊在落後美國20年的基礎上開創了全新的領域,這一領域的佔據更為中國的政治影響力增添一把利器。

曾經有一項國際會議一致在美國或者一些歐洲國家舉行,而中國從未被邀請,直到2005年,李愛珍第一次參加會議,並且是當時會議上唯一的亞洲人,之後她積極的宣傳中國,2010年中國上海成功的召開會議,之後李愛珍也當選了該會議的主席。

退休的中科院研究員: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仍留在祖國

兢兢業業 任勞任怨

如此優秀的李愛珍,不僅將自己畢生所學都奉獻給了國家,同樣自己在科研學術界有了一定的地位,她研究的項目不僅讓世界認識李愛珍,更加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不容小覷的中國。

然而她評選院士的過程卻非常不順利,曾四次被推薦為院士候選人,但也很遺憾

四次全部都落選。對此她絲毫沒有抱怨,而一心想著那些推薦她的的老學者們都非常辛苦的整理資料,為她寫推薦信,審核評選資料。

她為沒被評上院士而感到抱歉,對不起辛苦的老學者們。出人意料的是她在2007年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美國評為外籍院士,這也是國際上對於她科研成果極大的肯定。

如果當時李愛珍選擇離開中國去美國生活工作,我想美國一定會給她非常優厚的薪資待遇,但是她拒絕離開自己的家鄉,繼續留在國內,以自己的能力守護著自己心愛的國家。

退休的中科院研究員: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仍留在祖國

鞠躬盡瘁 不求回報

2001年她退休了,或者名義上她不再是實驗室的一員,但實際上她從未離開她最愛的實驗室。有很多人會說,她給國家帶來了那麼多的技術,為中國在世界的舞臺上爭得一席之位立下汗馬功勞

在那個我們國家還沒有絕對自主權的時候,生產力是第一要素。這就是為什麼毛主席說:沒有原子彈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說話不算數,那麼我們就要造原子彈出來。我們要把自己的命運握在自己的手裡。

李愛珍是那麼多人中的一人,是的,可能所有的事情就是不能那麼的公平,可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國家暫時沒有頒發院士稱號給李愛珍,但是我相信無論在國家還是每一位中國人的心裡,李愛珍都是一名優秀的院士

對於自己沒被評上院士,李愛珍說:"是國家給我那麼多的平臺,研究經費,科研環境的支持才讓我能夠有今天的成績,也因此才會被美國評為外籍院士,對於國家的恩情一直放在心裡

不曾忘記。另外我感恩推薦評選院士的院士們,每天總要為我寫推薦信,但是每次都讓他們失望,他們一定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在我心裡搞科研成了我生命的絕大部分。"

面對大部分人對於她經歷的可惜,彷彿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難道不評為院士就不能為國爭光了嗎?難道不評為院士就不能繼續搞自己熱愛的科研項目了嗎?顯然是我們多慮了

退休的中科院研究員: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仍留在祖國

我想李愛珍想做的就是以自己能力為國家的發展添磚加瓦,這便足矣。至此想到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大概寫幾位中國學生留學美國,畢業後留在美國工作,最後加入美國國籍。我想這便是每個人的選擇,就像美國向李愛珍投出橄欖枝後,李愛珍仍舊堅持選擇留在國內。

為此我想說,向李愛珍這樣偉大的人在我們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中可能真的微不足道,但是我們十幾億人口並不都是像李愛珍一樣的人,我們普通大眾要及時的給他們這些辛苦的在背後默默付出的科研人員支持。

時處娛樂時代的今天,大部分的人對娛樂圈裡的消息瞭如指掌,但是幾乎沒有人關注這些偉大的人也需要一點精神上的支持

近些年國家對於科研項目,科研人才的重視程度已經加大了很多,但是我們仍舊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慢慢解決。我們國家已經在盡最大可能保護人民權利和利益,但是我們要容許國家仍舊會有一些不是能令所有人都完美之處,讓我們靜待國家之更加富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