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潮州府志》考

(作者:黃繼澍,只做學習分享,宣傳家鄉,不出於任何商業目的,特此鳴謝原作者辛勤付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我們立即刪除)

現存《潮州府志》考

——潮州舊志考之一

黃繼澍

潮州何時有志,現存潮州歷代志書記述多有誤,如清康熙林杭學《潮州府志·凡例》就說“潮州志修於明弘治中郡丞車份”,乾隆周碩勳《潮州府志·職官表》則說“車份會稽進士,創修府志”。

考潮州修志,應於唐始。據《唐會要·職方員外郎》記載,唐建中元年(780),朝廷規定各州每三年編造一次圖經,送尚書省兵部職方,後改五年一造送。《新唐書·百官志》載:“職方郎中、員外郎,掌地圖。凡圖經非州縣增廢,五年乃修,歲與版籍俱上。”《永樂大典·潮州府·歷代序文》則載:“潮有圖經,其來尚矣。昔昌黎文公將至韶石,貽詩於郡侯張端公:‘願借圖經將入界,一逢佳處便開看。’則知諸郡圖經,唐已有之。”

至宋代,志書編修更趨規範,體例也趨完備。據陳香白先生考證,①宋潮州志有七修:分別是:淳熙二年(1175)常禕《潮陽圖經》(即王中行《潮州圖經》)、嘉泰二年(1202)趙師 《潮州圖經》、寶慶三年(1227)孫叔謹志、陳宗道《(潮州)新圖經》、端平二年(1235)葉觀志、《三陽志》、《續三陽志》(即《三陽圖志》)。李默於《廣東方誌要錄》中則列出《潮陽舊圖經》、常禕《潮州圖經》、王中行《潮州記》、趙師 《潮州圖經》、孫叔謹《潮州新圖經》、葉觀《潮州圖經》、《三陽志》、《續三陽志》、《三陽圖志》等9種。

元代,據《永樂大典·潮州府》,潮州應修有《三陽志》和《三陽圖志》。

明代,潮州修志已蔚然成風,據《千頃堂書目》收錄潮志6種,計:永樂雷春志、正統王源志、景泰沈聲志、天順□□□志②、弘治車份志、嘉靖郭春震志。

清代是修志的繁盛時期,志書體例完備,編寫規範,且屢有創新。時《潮州府志》有四修,即順治吳穎志、康熙林杭學志、雍正胡恂志、乾隆周碩勳志。

但由於諸多原因,現能完整保留下來的,僅有明嘉靖郭春震志、清順治吳穎志、康熙林杭學志、乾隆周碩勳志四部。

本文僅對現存於世,並由潮州市地方誌辦公室在《古瀛志乘叢編》中作翻印的潮州府舊志作考述。至於《永樂大典·潮州府》,歷來被列為一部獨立志書看待,也作考述。

潮州舊志考,饒宗頤先生已有《廣東潮州舊志考》(1934年《禹貢》)、《清以前潮志纂修始末》(1965年《潮州志彙編》)、《潮州志彙編序》(1965年《潮州志彙編》)、《三陽志小考》(1991年《潮汕文化論叢初集》)、《記康熙林杭學修之〈潮州府志〉》(1996年《潮學研究》)等作了精闢考證。本文必要時將作引述。

明《永樂大典·潮州府》

李默《廣東方誌要錄》:《潮州府志》三卷。《永樂大典》卷5343—卷5345,十三蕭、潮字號,抄本,敘事至永樂元年,缺卷5344。1956年中華書局影印。

莊威鳳、朱士嘉《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無載。

《永樂大典》是一部規模巨大的類書,正文22877卷,另凡例和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總計3.7億字。該書成書於明永樂初年,正本永樂抄本一部,明末清初亡佚;重錄本嘉靖抄本一部,清咸豐時已遭焚燬或散失;光緒年間八國聯軍入侵,毀餘重錄本大部分為侵略軍所劫走或散失民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能尋到的流失嘉靖抄本被陸續收集或影印回存。1960年,中華書局將所得的730卷影印發行。1986年,中華書局又將已得的797卷影印發行。

《永樂大典》潮字號(潮州府)系該書中的第5343、5344、5345卷,輯錄了潮州府地方誌資料,獨立出來可以說是一部潮州府簡志。可喜的是,潮字號3卷原雖流失,但20世紀50年代初5343、5345兩卷從蘇聯尋回,屬倖存者。為方便使用,饒宗頤先生於1965年編集《潮州志彙編》時,將此兩卷複印錄入。

1960年版《永樂大典》、1986年《永樂大典》及1965年版《潮州志彙編》均為宏篇鉅著,且擁有者甚少。為普及方誌讀物,傳承文化遺產,潮州市地方誌辦公室於2000年8月把1960年版《永樂大典》潮字號部分的第5343、5345兩卷電腦掃描,擴為大32開本,獨立編印成冊。

《潮州府》的編寫,已具一部志書的體例。其卷首目錄雖與志文篇目有些差異,但總體是一致的。現把志文篇目抄錄如下:

卷5343:總圖、(目錄總圖後為歷代序文)、建置沿革、分野(目錄為星分野)、至到(目錄為道里)、歸附始末(目錄附平潮始末)、風俗形勝、氣候(目錄氣候作風景名勝之附)、城池、教場、營寨、橋道(目錄教場、營寨、橋道、街道作城池之附)、壇場(目錄分社稷壇、風雲雷雨山川壇、無祀鬼神壇)、戶口、田賦(目錄中附田糧、夏稅、畦桑、鹽課)、稅課(目錄稅課作田賦之附)、土產、土貢(目錄土貢作土產之附),官制、公署(目錄分州治形勝、衙門、倉庫、館驛、鋪舍、申明亭、養濟院)、學校(目錄分儒學、文廟、宣聖堂、書籍、學廩、貢院、解額、書院、書院廩田)、古蹟(附韓木圖)、歷代序文(目錄在總圖後)。

卷5344(缺):宦跡、人物(分題名、覃恩宗室、爵裡、忠孝節義、仙釋)、紀異、山川、(分山、巖、石、湖、西湖亭榭圖、溪、洲、渚)、宮室(分樓、亭、臺、齋、家廟、寺院、庵堂、園、宮、觀)、保裡(坊、巷)、津渡、堤岸。(據目錄)

卷5345:文章(分雜文、題詠、碑刻)。

這部志,保存了不少宋元時期的歷史資料,對研究古代潮州,很有參考價值。

一、《潮州府》大量引述《圖經志》、《三陽圖志》、《潮陽志》、《三陽志》、《舊圖經》、《潮陽舊圖經》等潮州舊志資料,尤其以《圖經志》、《三陽志》最多。因而,陳香白先生賴以輯錄出《潮州三陽志輯稿·潮州三陽圖志輯稿》一書。同時,在《歷代序文》中記載了宋元郡志序言。這些為了解、研究潮州已亡佚古方誌提供不可多得的依據。

二、輯錄了豐富的民族、風俗、勝蹟等資料,如《橋道》對廣濟橋建修歷程的描述,《古蹟》中插錄韓木圖,為後代維修廣濟橋和韓文公祠提供了依據。

三、在《學校》中輯錄《三陽志·書籍》,詳列了宋元潮州書刻,糾正史籍中關於“宋元雕刻,粵東寂然無聞”之說,並引列有新修《潮陽圖經》書板,印證宋元潮州文化出版業的發達。

四、《文章》輯錄《圖經志》文章36篇,《三陽志》文章25篇。尤其是錄《三陽志》的25篇文章,被饒宗頤先生譽其“藝文尤為典要”的康熙林杭學《潮州府志》均無輯錄,至乾隆周碩勳《潮州府志·藝文》也無輯錄,更見其珍貴。

此外,《營寨》條可考元代兵制,郡東白瓷窯一名可證潮州陶瓷歷史,《古蹟》條越王走馬埒之考證,《學校》條記宋時潮州之大成樂工音譜,都是不可多得的史料。(《潮州志彙編·序》)

但是,《永樂大典》嚴謹的編寫工作也有疏漏,《潮州府》的《歷代序文》條本應在《總圖》之後,但不知何故卻抄附於卷末的《古蹟》條之後,而且沒標條目,故使不少引錄者錄其內容時誤記為《古蹟》條。

可惜的是缺5344卷,使我們失去很多珍貴史料。但願該卷今後有幸能找到,再作補充編錄。

明嘉靖郭春震《潮州府志》

李默《廣東方誌要錄》:《潮州府志》八卷,郭春震修,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刻本,香港龍門書局(店)《潮州志彙編》收入,影印縮本,廣東中山圖書館藏。

莊威鳳、朱士嘉《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嘉靖〕《潮州府志》八卷,郭春震纂修,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刻本。臺灣(存卷一),日本內閣文庫藏有全帙。

該志1934年饒宗頤作《廣東潮州舊志考》時誤佚。

明永樂、正統、景泰、天順、弘治、嘉靖年間,潮州曾六修府志,然現僅存嘉靖郭春震《潮州府志》一部,餘皆亡佚。郭志乃是現存於世的最早一部潮州府志。

郭春震,字以亨、菊壇,江西萬安人,官至雲南按察副使。嘉靖二十四年(1545)任潮州知府,二十六年(1547)修府志。“陳昌積《菊壇郭公墓表》稱:‘其惠政,詳所修潮郡志中。’可見其修成潮志,在當日極為人所稱道。”(《潮州志彙編·序》)。

郭志,現臺灣南港中央研究院書庫僅存卷一1冊,但日本內閣文庫藏有完本,幸饒宗頤先生得以將其影刊於《潮州志彙編》。為更加普及,潮州市地方誌辦公室特在《古瀛志乘叢編》第二集中,再次掃描縮印刊行。

明代永樂、弘治諸志,“僅粗具規模”。迨嘉靖年間郭春震《潮州府志》八卷,體例始有可觀。陳昌積頗稱道之。(《記康熙林杭學修之〈潮州志〉》)

郭志有如下幾大特點:

一、門類精簡。郭志全書254頁,僅分八門,分別是地理志、建置志、田賦志、祠祀志、官師志、選舉志、人物誌、雜誌。

二、秉筆直書。郭志有褒有貶,揚善鞭惡。《官師志》贊唐高宗儀鳳間(676—678)潮州刺史常懷德“以禮義教民,民皆化之”。揭露明景泰六年(1455)潮州知府黃圮“貪黷悍狠,蒞任初,詢州之豪右數十家籍記之,無何起大獄。連坐五六百人,皆下獄,命胥卒夜格殺之。民有犯就逮,事無大小,必先與家人訣別,既而多以賂釋。潮人因目之曰‘蠻黃’。”志中,還記述如明成化五年(1469)知府謝光、明嘉靖五年(1526)同知徐守等“以贓敗”的貪官十多名。如此在志書中鞭撻地方歷代貪官虧吏,實不多見。

三、述中夾議。郭志遵循“事涉興釐者附以臆說”的原則,在一些記述之後,附以中肯簡明的評議。如在《地理志·海陽·堤》(卷一第十四頁)述後,加“按:志載堤防加詳,以水民所利也。疏導在因其故,以鄰國壑者斯病之。遐哉,西門豹諸人之烈!固不必求於異代,時其蓄洩,均其灌溉,非長民者責耶?”在《建置志·潮州衛》(卷二第八頁)述後,加“潮屯田最號沃壤,近多為衛所官隱扌處 ,又為勢室佔奪,督屯官索屯丁例金,又多侵漁,軍士安得不枵腹以待耶?以此,人不樂於屯種,往往以其田貿易於富室,富室也利其不徭編,遂為故物。而屯丁又鬻於勢豪為私人矣,法至此不盡壞耶?傷哉!傷哉!”似此皆言簡意賅,精闢得體。

四、記物附文。郭志每記一事物,多在後面引錄歷代記述這一事物的著名詩文,讓人對此事物有更深刻的瞭解:記“金山”後附錄王漢《金城山記》(節錄)及《鄭厚記略》,記“湖山”後附錄黃景祥《湖山記》及林山票《西湖山》詩(卷一第六頁)。此筆法在清代諸《潮州府志》中少見,但民國饒宗頤《潮州志·山川志》便用此寫法,清光緒《海陽縣誌》也曾相襲。

饒宗頤先生對郭志有更中肯的論述:“然以筆削精嚴,或病其太略。”“《風俗考》殊為疏簡。”“立《官師》、《選舉》二志,則體例視車志大有更張。”“郭志資料之可珍異者,如《雜誌》記潮屬各縣明代之村名,‘潮州衛’條記屯田之事實,‘榷鹽廠’條書廣濟橋榷鹽制度與淮浙之異,‘市集’條記糹由絹諸番貿易,及潮陽雲葛之價格,‘拓林澳’條記暹羅諸倭及海寇常泊巨舟為患,兼說明‘通番’一詞之意義。惟記敘人物,未臻詳盡,後之覽者難以細稽。”(《潮州志彙編·序》)

郭志還有一些不足之處。

一、某些記述有違橫排縱寫體例。《選舉志》先列明代“科、貢、例貢、薦闢”,再述宋代“正奏、特奏”,最後才述元代“特奏”。

二、不設藝文志。明《永樂大典·潮州府》第3卷整卷是“文章”。清代諸府志,藝文均佔較大篇幅,留下很多史料。民國《潮州志》雖與郭志同在記事後附文章,但仍設《藝文志》。郭志雖在記事中有附文,但這些都是渙散的。沒設藝文,是郭志的缺項。

三、一些類目設置也不甚合理。設《雜誌》一卷,本意應是將未可歸入上邊各志者雜錄一起。但實際上,村名、寺觀、物產、災祥、風俗均可歸入地理志。

清順治吳穎《潮州府志》

李默《廣東方誌要錄》:《潮州府志》十二卷,吳穎纂修,順治十八年辛丑(1661)修,刻本,康熙五年(1666)增補,科名記至康熙五年,廣東中山圖書館藏。

莊威鳳、朱士嘉《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順治〕《潮州府志》十二卷,吳穎、賀寬纂修。清順治十八年(1661)刻本,北京;清康熙五年(1666)補刻本,北京、廣東。

清初,潮州府處於戰亂之中,清廷雖派黃夢麟(順治三年)、沈時(順治七年)知潮州府,然都是隨軍任職,且值郝尚久、吳六奇等降叛迭起,潮州城陷於兵燹罹難之時,葫蘆山普同塔,便是潮人受難的見證。迨順治十五年(1658),吳穎知潮時,社會稍定,故有修志之議。

吳穎,號繭雪,江南溧陽人,順治十五年以刑部郎中出守潮州,時郡志修自明嘉靖丁未知府郭春震,已一百一十餘年③。穎蒐羅殘編,偕諸生楊闈、曾棟奇、陳士稼、鄒慶春諸人參稽考訂,由潮州府推官賀寬行讀並作序(故莊威鳳以賀寬也為纂修者),穎親定,於辛丑(1661)志成刊行。

對於吳志的參考志書,饒宗頤先生認為:據其發凡,是時車份志已不存,惟郭春震志及《潮中雜紀》耳。若參用之各縣誌,則有林大春之《潮陽志》,及吳志卿續志,郭之奇之《揭陽志》,李士淳之《程鄉志》,及萬曆修之惠來、澄海、普寧志,崇禎修之饒平、大埔、平遠、鎮平諸志,與陳天資之《東里志》,凡所取材如是而已(《潮州志彙編·序》)。

因吳志的纂修主要以郭志為藍本,故其門類設置與郭志基本是承襲相因。具體見下表:


現存《潮州府志》考

從門類來說,吳志對於郭志,“賦役、祀典、官師、科名、人物”等5門設置相同,而把郭志的“地理、建置”合併為“地書”,從“地理”中分出獨立設置“山川、古蹟”,增設“兵事、軼事”和“古今文章”。可以說,吳志已基本完善志書“天地人政事文”的體例,為以後的府志編纂立下了規範。

吳志多用紀事本末體,並在“目錄”中標明人物列傳計245篇,兵事記事計122篇,山川山水記計38篇,古蹟計39則。軼事計53則,古今文章詩一帙計259首,古今文章文3帙共161篇。在目錄如此詳細標示篇目數字,這在其它志書中所未見到的。

饒宗頤先生認為,吳志記述中有好多錯誤。如“轉餉之始”條誤史祿鑿之海陽山為潮州之海陽,“封爵之始”條亦誤東越之海陽侯搖毋餘為潮州,“古蹟”條似誤王莽縣名之南海亭為亭臺等。而《古今文章》,徵錄頗多,然見聞拘墟,未能博採。(《潮州志彙編·序》)

吳志於順治十八年(1661)刊刻,此版本現已難見。莊威鳳、朱士嘉稱北京圖書館有藏,但查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40卷之《潮州府志》,卷首標明“據順治十八年刻本影印”,但卷五《科名部》第54頁,仍錄下康熙癸卯(二年,1663)榜、丙午(五年,1666)榜的舉人名錄。可見北圖之藏本也非順治版,而應是康熙版。而據李來濤先生對吳志版本作考證,④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選編的《稀見中國地方誌彙刊》中的吳志又應是有異於北圖本的另一刊本。

而李默、莊威鳳均稱康熙版為補刻本,似也不對。查饒宗頤《潮州志彙編》中之順治《潮州府志》,其卷五《科名部》第54頁順治庚子(1660)科以後是空白(見圖一)。據此,《彙編》吳志原書應是真正的順治辛丑版。而比較一下《彙編》版與《叢刊》版,其採用原本刻版不一樣。如《彙編》版卷五第“二乙”頁,《叢刊》版為“二十一”頁(見圖二),字體與文字也有些不一樣。以《科名部》看,應是重刻本。

在翻印吳志的校核中我們發現,北圖本、中科本吳志中比彙編本有不少刪節,如缺李士淳、謝元汴兩篇序文及卷五“科名部”的《附錄》等,這都是有當時政治背景的原因,以致乾隆《潮州府志》在“舊志序”中也缺錄這兩篇序。

最後順便提幾件事。一是據王琳乾介紹,解放初,汕頭市圖書館曾藏康熙版吳志一部,因該志屬國內保存較少的珍本,1956年被廣東省中山圖書館上調珍藏⑤。另一是1996年12月廣東人民出版社曾重印吳志發行。再一是2003年8月潮州市地方誌辦公室以保持吳志原貌為原則,集饒宗頤選編的《潮州志彙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選編的《稀見中國地方誌彙刊》、北京圖書館選編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中三種吳志不同版本,以饒氏彙編本為底本,核刪簡、補殘缺,再校其他志籍,漫漶者顯之,使其成為底本完善、字跡清晰的翻印本,在《古瀛志乘叢編》第二集中出版發行。

現存《潮州府志》考


清康熙林杭學《潮州府志》

李默《廣東方誌要錄》:《潮州府志》十六卷首一卷,林杭學修,楊鍾嶽纂,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修,康熙二十五年刻本。廣東省中山圖書館藏殘存卷七。

莊威鳳、朱士嘉《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康熙〕《潮州府志》十六卷首一卷,林杭學修,楊鍾嶽纂,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北京、南大、廣東(不全)。

林杭學,江南江寧人,由生員保舉,康熙十六年(1677)隨徵入潮,以漳州同知升任潮州知府,時潮城大師屯集,杭學竭辦軍需,民無所擾。迨平定後弭盜賊,建學宮,修廣濟橋,創葺各處祠宇,立義學,延師課士,修府志。在任十餘年,百廢具舉。

清初,從順治至康熙前期共三十多年,潮州處於戰亂之中。林杭學守潮,算是一個較有作為的知府,也能禮賢下士,潮州當時眾多賢士能集其周圍。故康熙二十二年(1683)七月開局修府志時,楊鍾嶽、陳衍虞、佘豔雪⑥等一批鄉賢皆受聘參與纂修,為其修成較有質量的府志奠定基礎。

林志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完稿,二十五年(1686)刻印刊行,分16卷,共28目。計卷之一星野、潮汐、疆域,卷之二山川、建置沿革、城池,卷之三公署、學校、祠祀,卷之四貢賦、鹽政、驛傳。卷之五兵防、兵事,卷之六職官,卷之七選舉,卷之八名宦,卷之九人物後又再分孝義、隱逸、流寓、列女,卷之十風俗、物產、古蹟、丘墓、寺觀、雜記,卷十一至十六卷藝文。

饒宗頤先生1997年在《記康熙林杭學修之〈潮州府志〉》⑦一文中,對林志作考述。認為:“此志成書僅耗時16個月耳,倉卒完稿。立條目二十八,以風俗、物產、古蹟列藝文之前,仙釋附屬於寺觀,既沿前志闢人物一門,而另分孝義至列女四類,皆有未妥,其餘新增星野,形勝關隘水利附屬於疆域,亦嫌苛碎,體例殊有可商。其他條目大抵沿襲吳志。藝文佔六卷之多,因吳志‘古今文章’而更多所增益。”對山川、城池、公署、祠祀、鹽政、驛傳、兵防、兵事、職官、選舉、丘墓等門類,“揭櫫每類記載之可稱述而應注意者”。指出:“林志以藝文為卷帙最繁,幾點全書三分之一,為重點所在。”並從吳穎《菜根堂記》起,至楊闈(吳志參修者)《送程鄉僧之京請藏》詩,對林志藝文作大篇幅的考述。點明:“潮人崇尚文事,已成優良傳統,林杭學此志‘藝文’尤為典要。”

因饒宗頤先生對林志已有專門著文評介,本文就不用再贅述,只作幾點說明。一是莊威鳳稱,林志北京、南大有藏。查北京圖書館確有藏,20世紀90年代饒宗頤始蒙柴劍虹先生代謀複印一部,1999年轉潮州市地方誌辦公室影印。編輯過程中發現複印件尚缺數頁,經託人往南京大學圖書館查詢,答覆是該館現查無此書。據此,北圖藏本應為孤本了。二是潮州市地方誌辦公室經一年多的時間,用掃描縮印的辦法,整理翻印林志,於2000年8月發行。重印本以複印本為底本,補殘缺、顯漫漶,成為字跡清晰的較全版本。三是北圖藏本複印本尚缺兩廣總督吳興祚、廣東巡撫李士禎、廣東布政司郎庭樞、廣東提學道斐憲度、廣東按察司胡戴仁、惠潮道陳其政、澄海知縣王岱等7篇序。這些均於乾隆周碩勳《潮州府志·舊序》有錄⑧。四是據王岱序稱:郡守林公守潮數年,志事遂興。……且與耆舊陳園公(衍虞)林介文兩君筆削點定,草創稿成,復就佘(豔雪)、楊(鍾嶽)諸老先生矨正之。據此,主筆應是時潮州名賢陳衍虞。饒宗頤也據各條目前序文皆雅麗可通,推定“想多出自陳衍虞潤飾”。

現存《潮州府志》考


清乾隆周碩勳《潮州府志》

李默《廣東方誌要錄》:《潮州府志》四十二卷首一卷,抄存舊志一卷,周碩勳修,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修,二十八年癸未(1763)珠蘭書屋刻本,敘事至乾隆二十八年,廣東省中山圖書館藏。

莊威鳳、朱士嘉《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乾隆〕《潮州府志》四十二卷首一卷,周碩勳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故宮、浙江等(共19個單位有藏);清乾隆四十年(1773)康基田增刻本,首都、廣東、潮安(即潮州)等(共8個單位有藏);清光緒十九年(1893)重刻乾隆四十年本,北京、廣東等(共53個單位有藏)。

清乾隆周碩勳《潮州府志》是封建時代纂修的最後一部潮州府志書。內容涵蓋當時潮州府屬的海陽、饒平、潮陽、澄海、揭陽、普寧、惠來、豐順、大埔等粵東9縣,包含現在的潮州、汕頭、揭陽3市及梅州市的豐順、大埔2縣地域。

周碩勳、湖南寧鄉人,舉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由廉州知府調任,周碩勳知潮時,見邑治多水患,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偕海陽知縣金紳合海揭普潮四縣官紳發起重浚三利溪,兩岸御以灰堤,民多稱頌。極重視修志,昔守廉州,於丙子(1756)夏修成《廉州府志》。知潮幾年中,吳、林、胡三志常置案頭,公餘翻閱。乾隆辛已(二十六年、1761)春設局修《潮州府志》,壬午(1762)冬志成,癸未(1763)由珠蘭書屋刊刻。

周志共三十六門四十二卷首一卷。首卷序文,凡例,目錄、輿圖。卷一星野,卷二氣候,卷三沿革(附虔鎮表),卷四疆界,卷五形勢,卷六城池,卷七署廨,卷八坊表,卷九颶風,卷十潮汐,卷十一災祥,卷十二風俗,卷十三都圖,卷十四墟市,卷十五寺觀(附育嬰堂、養濟院、癩民所、義冢),卷十六山川,卷十七古蹟,卷十八水利,卷十九津樑,卷二十堤防,卷二十一賦役(附雜稅、倉儲、海關禁例),卷二十二經費,卷二十三鹽法,卷二十四學校,卷二十五祀典,卷二十六至二十七選舉,卷二十八至三十人物,卷三十一至三十二職官,卷三十三宦跡(附僑寓),卷三十四關隘,卷三十五驛傳,卷三十六兵防,卷三十七屯田,卷三十八徵撫,卷三十九物產,卷四十至四十二藝文。卷末另附抄存舊志一卷。

因周碩勳剛主持修完《廉州府志》,所以對修志頗有獨立見解。周志鄭虎文序、張介祺序皆500左右字,而周碩勳自序卻揚揚一千多字,不象上兩序只講空言套語,而寫得很實在具體。其凡例共30條,佔6頁,制定了十分具體的規範,足知其很有見地。

周志現存有三種版本。即乾隆二十八年(1763)由珠蘭書屋刻印的首刻本,乾隆四十年(1775)的重印本及光緒十九年的(1893)的三印本。乾隆二十八年首刻本現廣東省內無藏,據悉浙江杭州圖書館藏之周志為首刻本,較全。乾隆四十年重印本因政治原因,對原版本刪去(鏟版)不少內容,但補刻康基田⑨重修“抄存舊志”一卷37頁,主要是增補周志缺載而前志有載的一些人物。據康基田的《小序》稱:潛德幽光,胡可湮滅。光緒十九年三印本雖把刪去的部分內容重刻補印,但引《廣東新語》的50處及“選舉”、“職官”中的人物6處仍缺。潮州市地方誌辦公室於2001年8月翻印周志時,已將這56處補入(見圖三)。

周志有如下幾個方面值得一提:

一、錄下自明弘治車志至清雍正胡志5次修志的舊序,為了解歷代修志情況提供豐富資料。如上面所述,周志舊序中有林志吳興祚等的7篇序,作為已是孤本的北圖康熙《潮州府志》藏本因殘而缺,如無錄於周志,就成為歷史上的遺憾。胡志現雖可能亡佚,但人們還可從周志舊序中對胡志有所瞭解。

二、每門纂修均在總結前人修志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再定下具有特色的規範。如其《凡例》之一曰:“舊志災祥,掛漏偽謬。因參互考訂,延訪耆舊,得若干條,皆信而可徵,其餘附會荒唐,概置弗錄。”

三、由於周志之前志胡志亡佚,周志之後志饒宗頤《潮州志》已刊行的不全,而再前之吳志、林志有藏者又很少,故周志是一部讀者使用面最廣、最能全面瞭解粵東全貌的志書。其文獻價值不可估量。

四、但是,周志也有不少缺陷。主要是佔那麼大篇幅的“藝文”中對選用的文章,任意“剪裁潤飾”,這是編輯者的大忌。因此,篇篇歷代名文,讓人不忍閱讀。


結  語

現存《潮州府志》,明嘉靖郭春震志八卷,體例未甚完善,也病其太略。清潮州四次修志,順治吳穎志十二卷,體例已趨規範。“順治以後,備《一統志》參考之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潮州知府,疊有修志之舉,並皆成書刊行。門類因仍,轉相踏襲。胡恂之雍正志,今亦罕覯⑩。惟乾隆志最通行耳”(《潮州志彙編·序》)。然周志“事增於前,而移錄舊文,每擅沾女省自雲‘為之剪裁潤飾’,致多失真”(《清以前潮州志纂修始末》)。周志是流傳最廣、閱用最多的一部府志,但其“藝文”卻是最不可引用的。

注:

①陳香白《潮州志考評》,《潮汕文化論叢初集》第7頁,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3。

②據陳香白上文考證,天順府志可能是知府陳瑄修。

③乾隆周碩勳《潮州府志》卷33第81頁《宦跡·吳穎傳》記為:“已百二十餘年矣”有誤。嘉靖丁未為1547年,順治十五年為1658年,相距僅111年。

④李來濤《略談順治吳穎〈潮州府志〉的版本》,《潮州》2003年第3期。

⑤王琳乾、張鳴《潮汕地方誌是潮汕文獻的精華》,《潮汕文化論叢初集》第114頁,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3。

⑥楊鍾嶽,澄海籍海陽人,清順治辛丑(1661)進士,曾任職方司郎中,視學八閩,祀鄉賢,周府志有傳;陳衍虞,字園公,明崇禎壬午(1642)舉人,曾任廣西平樂知縣,一生著書不倦,卒年九十,雍正、光緒《海陽縣誌》均有傳;佘豔雪,又名志貞,康熙己未(1679)進士,由庶常授翰林院編修,雍正、光緒《海陽縣誌》均有傳。

⑦該文發表於《潮學研究》第六期,潮州市地方誌辦公室翻印康熙《潮州府志》時將之代為重刊《序》,錄於卷首。

⑧據周志舊序,錄林志共12篇。而林志北圖本僅有廣東驛鹽道楊佐國及佘豔雪、楊鍾嶽、陳衍虞、林杭學等序5篇。參閱北圖本志末陳衍虞《遊鳳凰臺》詩有題缺文,可知林志北圖藏本殘缺十分利害。這次潮州市地方誌辦公室在《古瀛志乘叢編》第一集中首冊重印林志北圖本外,同集還重印周志。故在《叢編》中,能瞭解林志全貌。

⑨康基田,乾隆三十年至四十年間任潮州通判,晉同知,後升巡道,《清史稿》有傳。

⑩此處饒宗頤在《潮州志彙編·序》中原注:朱士嘉《中國地方誌綜錄(增訂本)》未收胡恂《潮州志》。對於胡恂志是否存在,拙作《雍正胡恂〈潮州府志〉探蹤》提出質疑(載《廣東史志》2003年第4期),以為饒老以前著文多處引用胡志,他早年應見過胡志。拙作並對胡志概貌作考述。

(本文獲2007年廣東省地方誌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