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縣:一戶有困難,九戶來幫忙,“十戶聯防”繪就扶貧“同心圓”

滑縣:一戶有困難,九戶來幫忙,“十戶聯防”繪就扶貧“同心圓”

滑縣:一戶有困難,九戶來幫忙,“十戶聯防”繪就扶貧“同心圓”

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秦名芳通訊員尚明達

滑縣大寨鄉蒲林村村民張九佔今年48歲,2016年因病致貧。2019年4月份,他投資3萬餘元買了300多隻鵝苗,由於缺乏經驗以及疫情的影響,他的養殖生意陷入困境。

張九佔的困難反映給了蒲林村第一聯防小組組長盧利娜,隨即大寨鄉也就蒲林村貧困人口就業情況展開調查。

3月6日,大寨鄉政府主動與滑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培訓中心對接,希望通過網課為張九佔等100餘人進行技能培訓。這不,3月9日,一個養殖培訓班就通過網絡開課了。

對張九佔的幫扶,離不開“十戶聯防”制度。據介紹,該制度始於抗疫時期。為保證群眾的健康,大寨鄉率先建立起“村民——組長——村幹部——鄉鎮幹部”的網格化管理體系,以十戶為單位,將住房相鄰的前後鄰居編成聯防小組,每組設組長一名,組長負責政策宣傳、人員管理、物資互助等工作。

如今,在作出一系列調研論證後,大寨鄉革故鼎新,延長鏈條,將該機制推廣應用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去。他們以貧困戶為圓心,組、村、鄉為半徑,充分了解貧困群眾的需求。在該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動員大會的號角吹響之後,各小組組長搖身一變,由原來的抗疫宣傳員變為現在的扶貧服務員,他們走家串戶,專為貧困群眾排憂解難。

“十戶聯防”機制抗疫效果明顯,如果將它延伸應用到其他領域中,要統籌考慮區域規劃、人口分佈、民俗文化等因素,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獎懲機制。大寨鄉黨委書記鄭文戰介紹,“‘十戶聯防’將扶貧的陣地紮在最前線,組長及時收集、上報貧困戶的需求信息,引導他們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實踐證明,這種機制一旦得到成熟推廣,就能達到‘十乘十 ’的疊加效應,推動工作高效開展。”

一戶有困難,九戶來幫忙。這種模式能夠快速提高工作效率,實現村不漏組、組不漏戶、戶不漏人的目標,將“防火牆”築牢在脫貧攻堅的最後一米。

目前,大寨鄉共有44個行政村,11807戶常住人口。推行“十戶聯防”之後,這裡共設1065名組長,處理各類事務6800件。在大寨鄉的帶動下,滑縣23個鄉鎮(街道)、1009個行政村紛紛推行效仿,將“十戶聯防”應用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農業結構調整等領域中來。

安陽市委常委、滑縣縣委書記董良鴻表示,探索建立黨組織領導下的基層群眾自治體系,發揮人民群眾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主體作用,能夠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在這種機制的推動下,基層社會共治的“同心圓”會越來越大,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也會越來越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