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保存至今的《景蘇園帖》石刻,剩餘的二十四塊刻石遺失何處

《景蘇園帖》石刻是清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書法家楊守敬(1839一1915)與黃岡知縣、書法家楊壽昌,斟選六十八件蘇東坡書墨法帖,請武昌石、劉寶臣摹刻而成的。六卷拓本分兩次刻完,計勒石一百二十六塊。第一批四卷完成於光緒十八年,後又完成兩卷。石刻鑲嵌在楊壽昌闢建的“景蘇園”內牆壁上,故名《景蘇園帖》。《四庫總錄·藝術篇》及《碑帖敘錄》均載其為四冊,推測是由於編者沒有見到後補的兩卷。石刻原本多選自楊守敬所藏法帖,如《前赤壁賦》出自《餘清齋帖》,《後赤壁賦》出自《秀餐軒帖》,《郭熙秋山平遠帖》出自《西樓帖》,《祭黃幾道文》及《答謝民師書》出自《怡園帖》,《洞庭春色賦》及《中山松醪賦》選白《秋碧堂帖》,《送安國教授成都》帖選自《經訓堂帖》等。

大部分保存至今的《景蘇園帖》石刻,剩餘的二十四塊刻石遺失何處

此外,還有從散於各處的墨跡及宋拓本中選取的。如《杜甫榿木詩卷》選自日本林氏蘭千山館藏真本,《黃州寒食詩帖》選自墨跡,《羅池廟迎享送神詩碑》選自廣西柳州馬平羅池廟南宋嘉定十年(1217)原刻宋拓本。《景蘇園帖》石刻單塊高37.5釐米,寬85釐米。卷前有蘇軾小像(宋刻,清末湖廣總督端方收藏,翻刻後始廣為流傳)、楊守敬手書的黃庭堅《東坡像贊》,卷末有楊守敬、楊壽昌跋。《景蘇園帖》收集的多為蘇軾傳世書法作品中的精品,如卷一楷書《前赤璧賦》是蘇軾作賦的第:二年於黃州應友人之邀書就的,被明書法家董其昌視為蘇子代表作,認為宋人書法“無能逾是”。

大部分保存至今的《景蘇園帖》石刻,剩餘的二十四塊刻石遺失何處

清代書法家朱日浚稱其為五百年間第一佳作。行書《黃州寒食詩帖》是中國三大行書之一(另兩件為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娃文稿》),歷來被視作蘇書之冠,黃庭堅在跋中盛譽為“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卷二的行書《楚頌帖》被元書法家趙孟頻視為“傳之後世為不朽”之作。其他如卷三的行書《黃州時書》、《杜甫榿木詩帖》、卷四的行書《久上人帖》、卷六的《羅池廟迎享送神詩碑》等,都是成就很高的書法珍品。《景蘇園帖》石刻是目前保存蘇書石刻最多、最好的石刻碑林,絕大部分保存至今。

大部分保存至今的《景蘇園帖》石刻,剩餘的二十四塊刻石遺失何處

由於北宋時政治原因,蘇書在作者生前和死後曾遭到數次禁燬,墨跡及石刻流傳下來不多。近千年來,蘇書拓本散見於各集帖者約二十餘種,而蘇書集刻很少。宋乾道四年(1168)汪應辰刻《西樓帖》,及明陳繼儒《晚香堂帖》,原刻均早佚。《景蘇園帖》石刻本為一百二十六塊,楊壽昌卸任黃岡知縣後.欲將《景蘇園帖》石刻運回四川,但從黃州運到漢口,就因運費不濟無法繼續前行,不得已將石刻典當給漢口“張信記”商鋪,議定回去取錢來贖,不幸的是他回川不久即辭世。其子至漢口贖取石刻時,典當期限已過,無法以原價贖出,若要石刻,只能高價購買。

大部分保存至今的《景蘇園帖》石刻,剩餘的二十四塊刻石遺失何處

楊家不服,遂將“張信記”告上法庭,但兩家訴訟三十年未能妥善解決。1925 年,黃州東坡赤壁修建挹爽樓。漢口“張信記”商行決定將石刻售與海外,此事被湖北督軍蕭耀南(黃岡人)獲悉,出資購得石刻,交修建挹爽樓的承辦人汪棼,鑲嵌於挹爽樓下的“碑閣”四壁,此時才發現石刻不知何故遺失了二十四塊,遍訪不得,其下落終成一謎。而今,一百餘塊石刻完好保存在湖北黃岡市東坡赤璧碑閣內,希冀有一天能找到遺失的石刻,使《景蘇園帖》石刻得以團聚。

我是“迅捷”,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