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掃盲之旅

美是什麼?是“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的讚歎?是“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的感傷?是“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的惆悵?還是“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應如是”的人景互憐情懷?

古往今來,從東方到西方,對“美”的詮釋可謂見仁見智。在我國,有美學大家朱光潛的“美是心物婚媾後所生的嬰兒”說,在西方,有黑格爾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體現”說,以及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徵”說等等。如果說這些概念過於艱澀、抽象、難懂的話,那麼,有一本美學專著卻另闢蹊徑,它以唯美流暢而又通俗易懂的語言,配以大量的實物圖片和詩詞書畫,對中國古典美的演變歷史進行全方位的解讀。從最初圖騰信仰和原始文字,到各個朝代文藝成就的表現形式,它以生動的文字和鮮活的史料,講述著那些詩歌、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祭祀、圍獵等人類文明背後美的故事和內涵。如果說閱讀這本書是進行一次美的歷程的話,倒不如說這是一次美的巡禮;如果說這是一部美學專著,倒不如說這是一本美的普及讀本。這本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美學著作,僅2009年以來,就重印多達22次之多,這本書就是李澤厚教授所著的《美的歷程》。

在書中,作者以時間為軸,彷彿站在歷史長河的源頭,歷數中國古典之美:遠古是神秘的美,青銅是獰厲的美,先秦為理性的美,楚漢是浪漫的美,魏晉是風度的美。雕塑則從南北朝到唐宋有虛幻、思辨、世俗三種意境。詩詞曲從唐宋到元具有大氣渾厚、細膩精緻、浪漫三種意境。山水畫在宋元的有“無我”“精緻與意韻並存”和“有我”三種意境。明清文藝更有浪漫世俗、傷感、批判現實主義三個階段。每個時代的美,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美的演變邏輯。

從小礫石等原始裝飾到染紅穿戴、撒抹紅粉,這些區別於工具製造和勞動過程現象的出現,標誌著人類審美意識開始覺醒。從神話中的“人首蛇身”、“人身鳥面”推測出以“龍”、“鳳”為主要圖騰標記的東西兩大部落聯盟的融合統一,美的歷程如雨後彩虹,鮮豔奪目,令人引以自豪。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不惜濃墨重彩,深刻解讀了青銅饕餮的獰厲之美,令人耳目一新。李澤厚認為,巫師是原始社會的思想家和精神領袖,他們通過編造、宣傳幻想和“禎祥”,以寫實圖像形態,表現在青銅器上,體現了早期宗法制社會統治者的威嚴、力量和意志。饕餮紋表現的是當時宗教儀典中的聖牛,是一種神秘的威力和獰厲的美。反映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那進入文明時代所必經的血與火的野蠻年代,那種毫不掩飾的神秘獰厲折射出的一種不可復現和不可企及的人類童年美麗的氣質。

縱論全書,不論是對古代中國文學、戲曲、繪畫的分析,還是對建築、音樂、雕塑的點評,精彩之處和點睛之筆不時躍然紙上,令人一唱三嘆,留戀不已。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收穫是,作者對中國每個歷史朝代美學形態演變精準的把握與研判,並輔以大量史料的展示與點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於我這個從來沒有系統研讀過美學專著的人來說,不啻是一次美學的掃盲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