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細作滿野春——我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推進農業生產工作紀實

大益陽客戶端記者 李偉 通訊員 易政研

春意日濃,在資陽區新橋河鎮河壩村,成片的紫雲英像一層厚厚的綠毯覆蓋在稻田上,散發著馥郁清香。“今年僅我們資陽區,紫雲英等綠肥的種植面積就達7.5萬畝,能替代減少化肥用量2900多噸呢!”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搶農時、促生產,農業農村部門的同志們都在行動,“等,只是消極應對;拼,才能抱實春光。”

“把農業基礎打得更牢,把‘三農’領域短板補得更實,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提供有力支撐。”作為湖南省農業大市的益陽,以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的重要指示為遵循,念好“質”“治”“智”三字訣,不失時機抓好春季農業生產,努力為小康之年農業豐收貢獻更大力量。

以“質”取勝,提純現代農業成色

“田裡可適當栽些水草,要管好用好灌溉設施,保證水質優良,田裡水深要控制在30-50公分……”南縣南洲鎮青魚村村民曹學兵這些天一直在自家稻蝦田裡忙碌,剛入田的蝦苗成了他日夜牽掛的寶貝,查看水情、投餵餌料,樂此不疲。一有空閒,曹學兵就拿出手機,掏出本子和筆做著記錄。他手機上播放的是“洞庭蝦網”平臺提供的稻蝦種養在線答疑,專家們通過線上解答,詳細回覆問題成因以及下階段種養建議。

“現在種什麼都要講究科學,技術學到手了,蝦就能養得好品質高,品質高買的價錢就高。”雖然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曹學兵對今年的收成仍然十分樂觀,對縣裡開展的“戰疫情、保春耕”“線上問診”平臺更是不停的點贊。

南縣是中國蝦稻米之鄉、中國生態小龍蝦之鄉。近些年來,南縣大力推廣稻蝦生態種養模式,稻蝦種養面積55萬畝,年產小龍蝦9萬噸,優質稻蝦米27萬噸,綜合產值達130億元。稻蝦產業成了該縣富民強縣的重要新興產業。

產品質量是產業發展的生命線,為進一步壯大稻蝦產業,疫情防控期間,南縣縣委縣政府以一號文件的形式出臺了《關於做強做優蝦稻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意見》,從五個方面制定了20項具體舉措,強力推進生態種養、加強技術推廣和基地建設。

“在自家田裡幹活,還能每天領到150元錢工資。聽村裡幹部說,基地建好後,我們的生活還會更好。這日子想著都美!”南山村村民羅勝利口中的基地,就是正在加緊建設、預計3月中旬就能完工的南縣小龍蝦良種選育繁育中心。

今年,南縣以南洲鎮南山村為載體,以“特色農業+生態觀光旅遊”發展模式為突破口,流轉全村5280畝土地,致力於將其建成國內最大、最先進的小龍蝦良種選育繁育中心,著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國的鄉村振興示範點,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稻蝦產業集群,推動稻蝦產業與全域旅遊融合發展。

以“治”清源, 迴歸江湖生態原色

“放心吧,等到秋上,又可以吃到正宗大通湖的大閘蟹了!”這些天,大通湖區河壩鎮資深的水產養殖高級工程師卜野,一直都在忙著為大湖投放蟹苗進行技術指導。2月27日,5000斤蟹苗實驗性的投入大通湖。這也是大通湖開展水環境治理歇養魚蟹3年來的首次投苗。

“近兩年,大湖的水質明顯好了,我就住在湖邊,感觸深刻著呢。”家住河壩鎮紅旗社區的史國安,從開展大湖水環境治理以來,一直從事著給大湖種草的工作。看著蟹苗投放入湖,他的喉嚨不住的湧動,彷彿肥美的大閘蟹就在眼前。

有著12.4萬畝水面的大通湖被稱為“三湘第一湖”。2006年開始發展大閘蟹養殖。由於水質好加上純野生放養。這裡的大閘蟹膏腴豐滿、肉質細嫩鮮美,大通湖牌大閘蟹也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但長期高密度圍欄養殖、面源汙染積累等原因導致,大通湖水體遭到了嚴重汙染。從2016年開始,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市委、市政府和大通湖區委區管委會以問題為導向,對症施策,高位推進,鐵腕整治,以實施項目為載體,對大通湖實行全面禁養、禁捕、禁航,並大力種植水草開始養水,大湖水質開始逐漸向好,截至2019年年底大湖水質全面退出劣Ⅴ類。

隨著大湖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和水質的明顯好轉,大湖的水下森林已連接成片。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不僅需要水生植物,還需要動物及微生物,從而達到平衡。2020年,經專家團隊論證,決定開展大閘蟹實驗性投養,採取人放天養的模式,在不影響湖下水草的情況下,立足資源稟賦,發展地方經濟。

隨著這批蟹苗投放,“大通湖大閘蟹”這塊金字招牌有望再現“江湖”。

以“智”賦能,放大數字經濟亮色

去年的這個時候,蔣豐登總是忙碌在自家黃精基地的各個角落,查看基地有無積水、藥材是否缺肥、有無病蟲害發生等,但是今年,他卻坐在遠離基地約30公里的公司辦公室,緊盯手機屏幕,時不時的在手機上圈圈點點。

“通過手機屏幕,就可視頻監控整個基地,隨時觀察藥材的生長狀況,實時採集種植地的溫溼度、土壤酸鹼度等理化數據信息供後臺進行數據分析,並且適時啟動相應的管控措施。”安化金子山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的蔣豐登興奮地介紹著中藥材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近年來,益陽的決策者準確研判農業發展趨勢,以數字鄉村建設為突破口,強力推進互聯網技術與傳統農業的深度融合,全力打造益陽現代農業升級版,生產智能化、銷售網絡化、農村信息化“三化”融合讓傳統農業脫離了靠天吃飯的境況,呈現出勃勃生機。

“打個電話下單,平臺商家直接把肥料送到家,不接觸服務安心有保障,還節約了採購成本。”今年的春耕備料,赫山區八字哨鎮高梁坪村採華水稻種植合作社負責人湯採華嚐到了智慧農業的甜頭,350畝地需要的60噸複合肥全部在護農商城平臺購買,節省了精力也少花了不少錢。

全國糧食主產大縣的赫山區,利用全區B2B農業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護農商城,提供春耕備耕所需農資線上銷售、線下不接觸配送、一站購齊服務,減少中間流通環節,幫助農戶第一時間拿到質優價廉農資產品,疫情期間就累計銷售化肥3000噸、種子400噸、農藥25噸,銷售額達800餘萬元,配送覆蓋全區30%—40%。平臺還通過線上的訂單,為 10家涉農企業、合作社提供了開工前植保無人機消毒噴灑服務。

當傳統農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比較效益就開始放大。黑茶產業是安化縣重要的經濟支柱。“往年春節期間的銷售要佔全年收入近四分之一比重,由於疫情,今年的實體銷售幾乎全軍覆沒。”安化縣廣泛利用智慧農業成果,引導企業將網絡直播搬進黑茶園,將傳統一年一度安化黑茶開園節也移至線上,與廣大消費者來了一場線上之約,為即將上市的春茶新茶找到好銷路。

據悉,在益陽大力推行“互聯網+農產品直銷基地”模式,培育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1267個,構建了市、縣、鄉、村四級服務網絡體系。依託特色產業,通過電商渠道,將零散的產品轉化為規模優勢、產業優勢、競爭優勢,實現了農村生產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有效解決了農產品上行難題。通過電商園、基地、物流協同發力,2019年全市農產品網絡銷售額突破100億元。

精耕细作满野春——我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推进农业生产工作纪实

展開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