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受唐太宗父子賞識,為大唐征戰一生,誰知竟不如反唐之孫

薛仁貴是絳州(今山西省新絳縣)龍門人,是北魏河東王薛安都的六世孫。只是因其父早逝而陷入貧寒,薛仁貴因此以種田為業。

賢妻鼓勵從軍,徵高句麗獲唐太宗賞識

有一天,他打算把先輩的墳墓遷移一下,他的妻子柳氏勸他說:“有本事也要遇到機會才能發揮。現在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正在招募驍勇的將領,這是難得的時機,您何不參軍爭取立功揚名?富貴之後再遷葬也不算遲。”薛仁貴這才去應徵從軍。

公元645年,薛仁貴隨軍到了遼東安地戰場。眼看著郎將劉君昂被敵軍包圍,薛仁貴奮勇趕去援救,斬殺了敵軍將領,並將其首級拴在馬鞍上。高句麗軍都嚇得膽寒降服了。薛仁貴就靠此戰小有名氣。

接下來攻打安市城,唐太宗命令各部隊將敵軍分割開來各個擊破。薛仁貴在此戰中穿上白袍,手持長戟,腰上帶著兩張弓,大吼著驅馬衝鋒,所向披靡。唐軍乘勢衝鋒,敵軍四散奔逃。唐太宗遠遠看到,就問:“那個穿白袍將領是誰?”有人回答他:“是薛仁貴。”

此戰結束後,唐太宗召見他,給了不少賞賜,任命他為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派他到羽林軍做長上。

等到唐太宗從高句麗撤軍時,太宗對薛仁貴說:“我原有的將領都老了,打算提拔驍勇的人擔負在外統領軍隊的重任,沒有比你更合適的。我不為得到遼東高興,而為得到你這位猛將高興。”於是提升他為右領軍中郎將,鎮守宮城玄武門。

他受唐太宗父子賞識,為大唐征戰一生,誰知竟不如反唐之孫

危難時刻救了唐高宗,漸被重用

公元654年夏,唐高宗到麟遊縣的行宮萬年宮休養。結果趕上了山洪暴發,半夜時分洪水衝進了玄武門(即北門),值班的衛兵都嚇得逃散了。薛仁貴說:“天子遇到危險時,我們怎能怕死?”於是登上宮門大聲呼喊,向內宮報警,高宗聽到警訊,迅速出宮登上高地。高宗剛離開,洪水頃刻之間就衝進了他剛才的臥室。高宗對薛仁貴說:“全靠你才避免了危險,今天方知你真是忠臣啊!”於是賞了御馬給薛仁貴。

後來,在蘇定方討伐反叛的突厥阿史那賀魯時,薛仁貴也提出了很有價值的建議。

到了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唐高宗任命薛仁貴為程名振的副將,去經略治理遼東。薛仁貴率軍在貴端城打敗了高句麗,斬殺了三千敵人。

第二年,同梁建方、契必何力大戰高句麗大將溫莎多門,薛仁貴殺得興起,單人獨騎衝進敵陣,射箭殺敵百發百中。接卸來又在石城作戰,高句麗一方有個善於射箭的敵人,殺死了十多名官軍士卒,無人能擋。薛仁貴憤怒了,一個人騎馬衝上去,將那個善射的敵人生擒了。

當年十二月,薛仁貴又與辛文陵在黑山打敗了契丹,擒獲契丹王阿卜固,併到東都洛陽向唐高宗獻俘。薛仁貴因功升任左武衛將軍,封爵河東縣男。

他受唐太宗父子賞識,為大唐征戰一生,誰知竟不如反唐之孫

徵鐵勒,三箭定天山;迎來人生汙點,坑殺了十三萬俘虜

公元661年,回紇鐵勒部反叛。唐高宗任命鄭仁泰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出征鐵勒部平叛,並任薛仁貴為鐵勒道行軍總管。出發前,唐高宗在內殿設宴餞行,唐高宗說:“古代有一箭射穿七層鎧甲的弓箭手,你射五層試試看。”薛仁貴一箭射穿了五層,高宗大為驚訝,賞賜給他堅固的鎧甲。

出征到達天山附近,與鐵勒部遭遇。當時九姓鐵勒有十多萬兵眾,鐵勒部派幾十名驍勇的騎兵來挑戰,薛仁貴射了三箭,箭無虛發,一連射死了三人。鐵勒人叛唐本來是一時衝動,加上內部不和,抱著僥倖心理以為唐朝不會發大兵,他們見到唐朝大軍就已經很害怕了,現在被薛仁貴的神勇嚇壞了,因此他們就投降了。

薛仁貴擔心鐵勒降兵太多,會有後患,就把這13萬俘虜全部活埋了。

古代,在戰爭中如何處理大規模的戰俘,始終是個嚴峻的事情。論殺俘規模,歷史上除了白起、項羽,估計就輪到薛仁貴了。

唐軍繼續討伐剩餘的敵人,捉回了敵方任葉護(首領)高官的兄弟三人。唐軍中傳唱歌謠說:“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九姓鐵勒部族從此衰落。

他受唐太宗父子賞識,為大唐征戰一生,誰知竟不如反唐之孫

鐵勒一共有思結、多覽葛等九個部族,他們原先據守天山,等鄭仁泰率領部隊來後,他們都因恐懼而投降。但是鄭仁泰不接納投降,殺了他們,並俘虜了他們的家室來賞給將士,敵人於是陸續逃走。唐軍偵察員報告:“敵人的軍需物資牛羊馬匹遍佈原野,可以去奪回來。”鄭仁泰就挑選了一萬四千名騎兵,脫掉鎧甲輕裝奔馳,穿過大沙漠,到了仙萼河,卻並沒有看到敵人,糧食吃光了才往回撤。路上人們餓得相互廝殺吞食,等回到軍營時,剩下的騎兵只有二十分之一。薛仁貴也把他部下抓來的鐵勒族女人當作妾,接受了很多賄賂。薛仁貴因此被有關官員檢舉彈劾,唐高宗因其立大功而予以寬恕。

平定高句麗,推行仁政顯唐恩

高宗乾封初年(公元666年),高句麗權臣泉男生歸附朝廷,請求大唐發兵平亂。同年十二月,唐高宗任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出任遼東前線最高指揮官,薛仁貴也參與了此次徵高句麗之役。

泉男生的弟弟泉男建帶領高句麗人抵抗大唐,薛仁貴率領軍隊攻到了新城。當夜,敵人來偷襲,薛仁貴還擊,斬殺了幾百個敵人。唐軍龐同善部進軍到金山暫時駐下,泉男建不敢上前,泉男生就乘勝進軍,薛仁貴把敵軍分割成兩個部分,敵軍當即潰散,結果唐軍斬殺割下敵五千首級,攻克南蘇、木底、蒼巖三座城鎮,與泉男生的部隊會師。唐高宗親書詔令慰勞獎賞。

公元668年二月,薛仁貴自負精銳,挑選兩千名士卒進攻扶余城,各將領都說兵員太少不能出擊。薛仁貴說:“兵員在於會用,不在人多。”他親自帶領士卒,遇上敵人一打就勝,一路殺了一萬多敵人,攻克了扶余城,依傍大海擴大地盤。扶余城投降後,其他四十座城池接連送來降書,薛仁貴威震遼海。

之後薛仁貴一路凱歌,與李勣大軍會師於高句麗都城平壤城下,對平壤形成合圍之勢。九月,僧人信誠開門接納唐軍,李勣趁勢進攻,一舉攻陷平壤,擒獲泉男建。至此,高句麗滅亡。

平滅高句麗,大唐共獲五部、一百七十六座城、六十九萬七千戶口。大唐將高句麗舊地劃分為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設安東都護府統管整個高句麗舊地。

總章二年(669年),唐高宗任命薛仁貴為右威衛大將軍兼檢校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率兵二萬人留守平壤。由於高句麗遺民的叛亂,薛仁貴赴任後便從平壤移駐至新城(今遼寧撫順高爾山城),任內撫養孤兒,贍養老人,治理盜賊,提拔任用高句麗的人才,表彰獎勵品德高尚、行為優異的百姓。一時間,高句麗人都非常喜悅,甚至忘卻亡國之痛。

他受唐太宗父子賞識,為大唐征戰一生,誰知竟不如反唐之孫

抗擊吐蕃,為豬隊友所累,兵敗大非川

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入侵,薛仁貴被任命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統領將軍阿史那道真、郭待封抗擊,以援助屬國吐谷渾。郭待封自認為與薛仁貴同級,恥於當薛仁貴的部下,因此經常不聽指揮。

唐軍部隊暫駐大非川,準備赴烏海城,薛仁貴說:“烏海地勢險要毒氣又多,我軍進必死之地,這是條險路,但是行軍迅速就會成功,緩慢就會失敗。這裡大非嶺寬闊平坦,可以設置兩座營柵,把全部軍需物資藏在營柵裡,留下一萬人守衛,我軍快速挺進,乘敵人沒有準備去襲擊他,就可消滅了。”於是薛仁貴率軍輕裝前進,到河口遇上敵人,打敗了他們,殺死俘虜了不少敵人,奪到的牛羊數以萬計。部隊開到烏海城,等待後頭的援軍。

但是,郭待封完全不服從安排,帶著軍需物資慢慢走。等郭待封軍進至烏海時,吐蕃二十餘萬大軍來救烏海,進擊郭待封軍,郭待封軍慘敗,軍糧及輜重都被吐蕃軍擄掠而去。薛仁貴只得退軍,屯駐於大非川。吐蕃派出四十餘萬大軍進攻唐軍,唐軍不敵,大敗。薛仁貴無奈,只好與吐蕃大將論欽陵(其家族世代為吐蕃權臣)約和,才得以退軍,但是吐谷渾地區完全被吐蕃佔領了。

薛仁貴嘆息說:“今年是庚午年,降婁星當值,不應該到西方打仗,當年魏國的鄧艾因此死在蜀國,我本來就知道必然失敗。”因為戰敗,薛仁貴被革職除名為平民。

他受唐太宗父子賞識,為大唐征戰一生,誰知竟不如反唐之孫

將軍暮年抗突厥,雲州大捷

沒過多久(公元671年),高麗人叛亂,新羅人支援他們。薛仁貴被起用為雞林道總管,負責懲戒新羅人。

不久薛仁貴又因事(史書無明確記載,可能因在新羅兵敗)獲罪流放到象州(今廣西來賓市),碰上朝廷大赦才回家。

公元681年,唐高宗念他建立過大功,就召見他說:“那年在萬年宮,不是你的話,我將變成魚了。前些年消滅九姓鐵勒,打敗高麗,你的功勞最多。有人說以前你在烏海城下放掉吐蕃軍隊不攻打,因此招致失利,這是我既遺憾又疑惑的事。如今遼西不安寧,瓜州、沙州交通斷絕,你怎能高枕無憂不替我指揮打仗呢?”於是唐高宗任命薛仁貴為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率領軍隊在雲州攻打突厥的阿史德元珍。

公元682年,薛仁貴率軍與突厥人對陣。突厥人問:“唐朝的將領是誰?”回答說:“薛仁貴。”突厥人說:“我聽說薛將軍流放到象州已經死了,怎能復生?”薛仁貴脫掉頭盔去見他們,突厥人仔細一看大驚失色,都下馬排隊拜揖,漸漸逃走。薛仁貴乘勢追擊,大敗突厥,斬殺敵軍上萬人,俘虜三萬人,奪取的牛馬三萬頭。

唐高宗永淳二年(公元683年),薛仁貴去世,終年七十歲。唐高宗追認他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官府提供車馬,護送靈柩返回故鄉。

他受唐太宗父子賞識,為大唐征戰一生,誰知竟不如反唐之孫

後人隨安史反唐,竟然獲封王

薛仁貴的後代,史書上有記載的有五個兒子。其中最著名的是長子薛訥、第五子薛楚玉。

薛訥在武周朝時期,打擊後突厥,屢屢建功。薛訥的兒孫也擔任過重要職務,比如說右金吾將軍、刺史等。第五子薛楚玉擔任過平盧節度使,多次擊敗契丹、奚人。

薛仁貴最著名的後人,要數他的孫子、薛楚玉的兒子薛嵩了。這位薛嵩就是小說《薛剛反唐》中薛剛的原型。史載薛嵩膂力過人,善於騎射,唐玄宗時因不被朝廷重用,鬱郁不得志的他竟然去跟隨安祿山反唐了。

因為唐廷當時無力用武力剿滅所有叛軍各部,因此對安史降將比較寬容,主動投降的都能加官進爵。薛嵩因以相、衛、洺、邢四州降唐,被大唐封為相州刺史、昭義節度使,不久以後被封為平陽郡王。

薛仁貴一輩子為唐朝征戰,最高封爵只是個郡公,而他孫子先反唐後投降,竟受封為郡王,真是此一時彼一時也,有意思。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今天的原創首發文章,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